大溪煤礦礦址在大漢溪上游的溪洲地方,康莊路五段與福山路之岔路口附近,西本坑口在廖心蘭豆干店隔壁的菜園內,東本坑則位於溪洲忠義堂後方的山區,路徑已滅失,礦場周邊尚遺留浴室、事務所等礦場建築,內有住人,不太友善。
福山巖牌樓
溪洲福山巖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福山一路4號,為大溪地區唯一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係清嘉慶11年(1806)時,由信徒楊石秀從福建省漳州府永定縣恭請渡台,最初並未建廟供奉,而是奉祀於林本源溪洲城內的屯穀倉庫內,昭和10年(1935)才由信眾整修倉庫,改建為磚瓦建築。
福山巖
時日一久,有鑒於供奉地點簡陋,因此民國71年組成重建委員會開工翻修,民國72年10月1日落成安座後殿,福山一路口的牌樓為民國80年動工興建。福山巖為當地信仰中心,神威顯赫香火鼎盛,早年居民生活大小事,均會請示清水祖師,擲茭獲三聖杯才敢執行。
福南宮
福南宮位於大溪煤礦東本坑與西本坑之間,拜亭可能是庚午年所建(1990),上有呂傳盛提字之牌匾,門聯「福德永和民安樂 南神常護國運昌」,拜亭內舊廟石刻對聯及門額仍保留著在新建小廟門上,門聯「福德被恩厚 南方佈澤長」,內部供奉木刻福德正神。
西本坑(風坑)位於馬路旁
大溪煤礦礦區日治時期共分為2區,分別為原鑛字第1434號及1436號。原鑛字第1434號,大正6年5月設立礦權,範圍桃園廳三層庄新溪洲庄,沿革如次:
年度 | 面積 | 產量 | 鑛山名 | 鑛業人 |
大正6年 | 38,276坪 | 王君運、林文孝 | ||
大正7年 | 38,276坪 | 上501,000斤 | 王君運、林文孝 | |
大正8年 | 38,276坪 | 休 | 王君運、林文孝 | |
大正9年 | 38,276坪 | 上300,000斤 | 王君運、林文孝 | |
大正10年 | 38,276坪 | 王君運、林文孝 | ||
大正11年 | 38,276坪 | 王君運、林文孝 | ||
大正12年 | 38,276坪 | 300,000斤 | 林文孝 | |
大正13年 | 38,276坪 | 2,700,000斤 | 林文孝 | |
大正14年 | 154,825坪 | 1,130,100斤 | 林文孝 | |
大正15年 | 154,825坪 | 1,665,700斤 | 林文孝 | |
昭和2年 | 154,825坪 | 2,699,564斤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3年 | 154,825坪 | 2,995,130斤 | 振昌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4年 | 154,825坪 | 4,252,325斤 | 振昌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5年 | 154,825坪 | 3,790,178斤 | 振昌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6年 | 168,850坪 | 2,690,144斤 | 振昌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7年 | 168,850坪 | 1,650瓲 | 振昌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8年 | 168,850坪 | 1,957瓲 | 振昌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9年 | 168,850坪 | 2,385瓲 | 振昌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10年 | 168,850坪 | 3,126瓲 | 振昌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11年 | 168,850坪 | 4,781瓲 | 振昌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12年 | 168,850坪 | 振昌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13年 | 168,850坪 | 吳鴻祈 | ||
昭和14年 | 168,850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
昭和15年 | 168,850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
昭和16年 | 168,850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
昭和17年 | 168,850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原鑛字第1436號,大正6年5月設立礦權,範圍桃園廳三層庄新溪洲庄、蕃地石門大竹坑,沿革如次:
年度 | 面積 | 產量 | 鑛山名 | 鑛業人 |
大正6年 | 569,076坪 | 土肥次郎 | ||
大正7年 | 569,076坪 | 土肥次郎 | ||
大正8年 | 569,076坪 | 土肥次郎 | ||
大正9年 | 569,076坪 | 石門炭坑 | 陳冠英 | |
大正10年 | 569,076坪 | 石門炭坑 | 陳冠英 | |
大正11年 | 569,076坪 | 萬源溪洲炭坑 | 陳冠英 | |
大正12年 | 569,076坪 | 1,608,172斤 | 萬源溪洲炭坑 | 陳冠英 |
大正13年 | 569,076坪 | 6,404,635斤 | 萬源溪洲炭坑 | 陳冠英 |
大正14年 | 569,076坪 | 5,176,870斤 | 萬源溪洲炭坑 | 陳冠英 |
大正15年 | 569,076坪 | 上1,801,760斤 | 萬源溪洲炭坑 | 陳冠英 |
昭和2年 | 569,076坪 | 萬源溪洲炭坑 | 陳棋煌、陳棋烈 | |
昭和3年 | 569,076坪 | 萬源炭坑 | 陳棋煌、陳棋烈 | |
昭和4年 | 93,899坪 | 萬源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5年 | 93,899坪 | 萬源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6年 | 93,899坪 | 萬源炭坑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7年 | 93,899坪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8年 | 93,899坪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9年 | 93,899坪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10年 | 93,899坪 | 219瓲 | 萬源溪洲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11年 | 93,899坪 | 328瓲 | 萬源溪洲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昭和12年 | 93,899坪 | 萬源溪洲炭礦 |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 | |
昭和13年 | 93,899坪 | 振昌炭礦 | 吳鴻祈 | |
昭和14年 | 93,899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
昭和15年 | 93,899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
昭和16年 | 93,899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
昭和17年 | 93,899坪 | 永發鑛業 | 吳鴻祈 |
戰後原鑛字第1434號與1436號合併為礦業字第284號,範圍桃園縣大溪鎮新溪洲、三層,沿革如次:
年度 | 面積 | 執照 | 鑛山名 | 鑛業人 |
民國47年 | 295.0741公頃 | 臺濟採字第1169號 | 永發礦場 | 永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民國48年 | 295.0741公頃 | 臺濟採字第1169號 | 永發礦場 | 永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吳炎炵) |
民國49年 | 295.0741公頃 | 臺濟採字第1169號 | 永發礦場 | 永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吳炎炵) |
民國50年 | 295.0741公頃 | 臺濟採字第1169號 | 永發礦場 | 永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吳炎炵) |
民國51年 | 295.0741公頃 | 臺濟採字第1169號 | 永發礦場 | 永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吳炎炵) |
民國52年 | 295.0741公頃 | 臺濟採字第2,608號 | 大溪礦場 | 大溪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
民國56年 | 299.4480公頃 | 臺濟採字第2,789號 | 大溪礦場 | 大溪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
依據詹德筠之大溪煤礦誌所載,原鑛字第1436號陳冠英一方面從事探採,另一方面積極整頓運輸設備,自新溪洲至大溪上田心間軌道可能於大正12年中完成,使輕便軌道接通桃園軌道,而可直接輸煤到桃園站,因此本礦區產煤由大正12年160萬台斤,大正13年激增為640萬台斤。於昭和2年時鑛業人由陳冠英轉換為陳棋煌、陳棋烈,其住所皆相同,可能是繼承而來。
坑內望向坑外
合資會社振昌商行為大溪聞人呂建邦先生哲嗣呂傳琪、呂傳珍、呂傳命昆仲共同出資成立,昭和2年先經營原鑛字第1434號,稱為振昌炭礦,昭和4年再併入原鑛字第1436號,稱為萬源炭坑。合資會社振昌商行承受礦權及設備後,將兩礦區合併經營,自大正15年以後每年生產量均維持300萬台斤~400萬台斤的水準,均以舊式拖籠坑採礦方式,由小包頭各自負責生產,交由振昌商行出售,至昭和13年拖籠坑可採淺部部分之煤藏已盡,必須投下鉅資開採深部煤炭,即先開水平車坑,進而開設斜坑。
溪洲忠義堂
昭和13年兩礦區全歸吳鴻祈經營,並改名為永發鑛業,吳鴻祈承受礦權及設備後,隨即開鑿東本坑及西本坑兩水平坑道著本層煤後,進而開鑿本卸斜坑、又卸、東卸、西卸等四條斜坑。戰後兩礦區合併持續經營,民國45年改組為永發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48年公司負責人為吳炎炵,公司實際業務由吳炎山負責。
浴室
民國50年及民國51年生產量達到35,000噸的高峰,此時礦場實際負責人,因另外投資頂雙溪方面煤礦無法分身,民國52年10月便將永發煤礦之股份一半以上,出讓於倪侯太承受,公司亦改組為大溪煤礦公司。之後由於焦炭市場被煉焦加工廠侵佔,民營煤礦土式煉焦難以競爭,且要生產生煤交與一般用戶,又因品質不能符合等原因,不得已於民國61年中撤收採取殘餘煤量後,民國62年廢坑。總計民國35年開採,民國65年收坑(臺灣鑛業史續二冊記載),開採31年間,總產量494,870公噸,年平均15,963公噸。
礦場建築
大溪煤礦所開採之煤層屬於中部煤系本層煤,該煤層地質上位於五寮向斜之西北翼,地層走向北70度至50度東,傾斜向東南,傾角為72度,向深部逐漸增大至75度。礦區之東北,與福安煤礦之間有一寬約120公尺之斷層帶,礦區之中間有一寬約40公尺之斷層帶,礦區內本層煤位於三峽大溪煤田之西南隅,煤厚平約60公分,頗為整齊,上部煤層部份曾有一公尺厚度。上下磐為頁岩及砂岩之互層組成富於變動,小型斷層尤多,礦區向西南至排氣坑附近,煤層變薄至30公分,且瓦斯多開採頗為不易。
大溪煤礦東本坑口
東本坑由下磐掘進350公尺,著本層煤後,沿層開設坑內本卸500公尺,並設左右六煤巷,再開又卸坑700公尺設左右11煤巷,左又卸坑左七煤巷開再東又卸480公尺,設左右五煤巷,在又卸坑左11煤巷,開設再又西卸210公尺,設左右三煤巷。該礦因煤層變化多,且瓦斯含量又多,時有瓦斯突出現象,該礦自民國45年1月15日在本卸西三片掘進,而發生首次瓦斯災變,其後即隨開採深度之增加而日趨嚴重,迄民國60年9月止,共發生有人員傷亡之突出災變15次,死亡20人,民國60年9月以後該礦不斷研究改進瓦斯突出防範措施後即未再發生。
牌匾永發鑛業
大溪煤礦民國60年底工人人數計有179人,其中坑內工138人,坑外工41人,經核算每人每月產煤效率為8.02噸,採煤工每人每月平均採煤量為24.34噸。各工種別人數如下:採煤工59人、掘進工19人、改修工20人、機電工27人、坑內搬運工8人、坑內雜工5人、坑外選煤工10人、坑外搬運工16人、坑外雜工15人,總計179人。
坑內情景
礦場至桃園火車站間有23公里,在民國43年公路未開通前,使用台車人工推車至桃園火車站,其軌道中有5公里係本礦自設,即自礦場至大溪上田心子桃園軌道公司所有軌道之分歧點為自設軌道,其餘均使用桃園軌道公司敷設軌道。由於地勢關係,礦場至溪洲崁頂間約1.5公里為上坡,經大溪至栗子園又有險坡,因有兩段上坡,煤炭的輸送相關困難,直至民國43年公路開通,運輸始獲解決。
礦場建築
大溪煤礦的煉焦窯此行並未發現,倒是在附近的新溪洲煤礦,則找到尚存的殘跡,據住在東本坑旁的大叔陳述,桃園市政府曾派員勘察,似有意保存礦場遺址,但後來不了了之,這位大叔不太喜歡外人前往打擾,再三懇求後,才獲首肯拍攝,經過一番清理後,才讓東本坑坑口重見天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