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福煤礦位於新北巿平溪區火燒寮,日治時期開始開採煤礦,至民國60年收坑,現址仍遺有本斜坑、風坑及新坑等共3處坑道。石古井是一處由溪水沖蝕而成的天然巨大壺穴地形,位於鴻福煤礦的後山。
前(99)年10月曾經造訪過鴻福煤礦,當時只找到本斜坑和風坑口的位置,在蒐集資料時,才發現另有鴻福新坑的存在,而且保存良好,竟然遺漏掉這麼重要的坑道,這件事便一直擱在心裡頭許久。因為只是多一個坑,想結合一些當地的景點,再去探訪,在地圖上勾勒許久,卻苦無良好的路線。不過最近探查有一些心得,美麗的風景無需刻意強求,它總是在實地踏勘後,自然而然的出現。因此研究過附近的地形環境後,便直接驅車前往平溪。
開車前往鴻福煤礦是一項較佳的方案,因為它位於嶺腳車站的南方約7-8公里的路程,人口十分稀少,沒有公車可以到達,只能仰賴私人的交通工具。由平溪方向過來,行駛106縣道右轉紫東產業道路,再接番子坑農路,靠近龍合橋前的一戶民宅,即是鴻福新坑的入口處。
從斜坡走上民宅,主人飼養的狗兒大老遠便開始狂吠,幸好是隻小型犬,只會叫不會咬人,威脅不大。由於大門開啟,女主人剛好坐在房屋門口的階梯上,於是便驅前向女主人打聽鴻福新坑的位置,來找過此坑的人似乎還不少,她很熱心的指出礦坑口的方向,就在她家後方約十公尺處,而她家也是由鴻福煤礦的電氣房改建而成。
女主人帶我沿著曾是台車道的路線走到坑口,地上因積水相當的潮溼泥濘,一股清水汨汨的由坑內朝外流,坑道口係由石牆堆砌而成,石牆兩側各有一根方型石柱,呈向上突出的造型,而坑內的前半部,亦是由石磚所砌,不過坑口已有一道明顯的裂隙。
坑口上方石牆的正中央,有一塊墨綠色的大理石牌匾,上刻「鴻福新坑」4個大字,係民國55年由當時的礦主簡財旺先生落款。此坑為水平坑,啟用年代較本斜坑為遲,故命名為新坑。坑道距離馬路僅約3-4公尺的距離,比馬路高約一層樓,站在坑道口不易拍到全貌,反而在馬路上比較清楚。
坑道內部台車的鐵軌尚在,而外部的鐵軌早已被拆卸變賣,坑道內部約7-8公尺處有大量的土石崩塌,而落磐上方亦沒有任何的空間可以繼續前進。坑道內積水使得底下黃土變成爛泥,水源是由土石崩塌處底部的縫隙所滲出,水量頗大,流到外頭形成一道小型的瀑布。
鴻福礦場係開採石底層之上層與本層煤,其厚度及間距為上層厚0.4公尺,本層厚0.6公尺,兩層間距為120公尺,煤層走向北15度東,但同在背斜軸部隨走向變化,傾斜30度傾北隨走向而有變化,地質構造上位於石底向斜東南翼之東南側的另一褶曲,故坑道布置困難。
礦場所在的火燒寮地區,是台灣降雨量最豐沛的地區之一,由於受到地形和季風的影響,年平均雨量多達6,500多公釐(另有一說是3,700多公釐,統計的時點不一致),每年的9月至隔年的3月為雨季,一年中平均降雨日近2百天。
主要溪流為火燒寮溪,發源於番子坑的小粗坑山,在紫菜橋附近與竿蓁坑溪匯流,成為竿蓁林溪。火燒寮最早記載為清乾隆年間由陳泉等人開闢,漢人入墾後原住民往深山遷移,搬遷過去之社地,被漢人稱為番子坑,兩民族發生磨擦,有次原住民到此地放火,當時村內屋舍皆燒成灰燼,故以之為地名。
續沿番子坑產業道路往南,馬路左側有數棟廢棄的二層樓民宅,在大部分為平房建築的山區裡,顯得有些突兀,內部還設有壁爐,似乎頗高級,經了解這幾棟並非礦場的相關建築,而是一些本地人所蓋的房子,只不過後來搬離此地,屋舍年久失修而成為廢墟。
過龍合橋後係一處岔路口,右手邊有座觀景台,直行翻過山頭,便到達坪林。左轉沿馬路步行約不到兩百公尺的距離,為火燒寮17號的民宅,民宅主人為高添福老先生,他是這裡的地主,鴻福煤礦也是他租給礦主開採。他家的門前有兩條野溪在此匯流,卻蓋了3座橋,他說最早的那座橋因為跨越鄰居的田地,鄰居不讓他通過,所以才在下游另外搭建一座橋供出入之用。
高老伯獨居此地,他的兒子在瑞芳傑魚坑當區政諮詢委員聯誼會的會長,偶而假日時才會帶些孫輩到這邊來玩。高老伯對於此地歷史知之甚詳,熱情的邀我到他家泡茶,我向他請教一些礦場的歷史,他便說要帶我去礦坑口,詳細說明跟此礦相關的過往。
鴻福煤礦礦區字號礦業字第236、1269號,台濟採字第2665、583號,礦區面積318公頃29公畝96公厘,開坑於昭和10年(1935),最初稱為大東煤礦,後來因坑內出水而停工。民國40年2月王明宏移轉周厚承受經營,擴充設備並持續開採。
礦場民國48年1月委由陳培根、周曉墩兩人經營,期限3年,民國51年1月委辦期滿收回自營,民國51年6月周厚與簡財旺合辦經營,民國53年4月礦業字236號大東煤礦原礦業權者陳開明,因債務關係,經台北地方法院執行拍賣由簡財旺得標依法承受,並改名為鴻福煤礦,礦場經理為簡再傳。
上次到這個地方時,鴻福本斜坑的坑口有一半埋在土中,剩下上半部露出,只能看到牌匾,銘刻「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八日鴻福本斜坑簡財旺敬題」,坑口前方的小野溪整治時,高老伯請工程人員順便幫他將坑口清理一番,現在看起來變得比較乾淨清爽。
鴻福的煤質屬普通燃料煤,民國52年的斜坑開闢後,產量由民國51年的7,373公噸,增加至民國52年27,827公噸、民國53年27,050公噸,統計自民國36年開採至民國60年收坑,總產量339,637公噸,年平均13,585公噸。礦坑開採時期,幾乎每星期都會有礦物局的官員前來進入坑內測量,擔心礦場會越區挖煤,因為它與東邊的三功煤礦相鄰,老伯說挖到深處時,已經近到可以聽到彼此挖礦的聲音。
此地工作之員工,計有坑內99人,坑外66人,合計165人。坑口兩側有兩根小水泥柱,老伯說因為這邊經常下雨,坑口又在小野溪旁,遇有大雨來臨,可以用板子擋住溪水防止灌入坑內,以減少損失。水泥溝渠興建後,總算可以讓舊坑口免於水淹之苦。
高老伯指出在本斜坑對面,現今菜園的位置,為當初礦場設置火鼎爐的處所,而一旁的山壁上有個石砌的小洞,係當時火鼎爐的排煙孔,排煙孔埋在土裡,沿著山坡舖設到山頂排放,這是上次造訪時未發現到的遺跡,跟之前在暖暖荖寮坑看到排煙管是相類似的設備。
所謂的火鼎爐,係指使用蒸汽動力的捲揚機,依賴燒煤來產生動力搬運,將台車由坑內拉至坑口。雖然當時採煤已經開始普遍採用電力機械,但由於礦場地處偏遠,距離嶺腳車站7.2公里,電力線並未到達,因此才使用蒸汽當動力。不過後期也改採電力,以昇樓法人工採煤。
另外一種克難的方式也與此有關,因為缺電,故礦工所使用的電池,係利用溪流的水車動力發電及充電,由於溪流業經過整治,已成為水泥溝渠,故水車的遺跡想必也早已毁壞或被溪水沖走。
在高老先生精闢的解說之下,對於鴻福煤礦又有更深入的了解,老伯也有意將這個地方重新整理,打造成一處觀光景點,他說除了鴻福的舊礦坑口外,此地山上還有一處罕見的天然美景,距離鴻福煤礦僅約一千步的距離。
一千多步大概十多分鐘的路程而已,天色距離太陽下山還一段時間,便央求阿伯帶我去一探究竟,阿伯先下山到家中拿了把開山刀,然後選擇從風坑旁的一條往岔路上山,這條路記得上回來時也走過一小段,不過當時路況極差,走沒幾步便折返。
老伯說這條路並不複雜,只不過岔路相當多,如果沒有人帶路的話,很容易會走錯路,迷失在山裡面,當時心想怎麼可能,不就直直往上有什麼困難的,真正上路後,方證實老伯所言不虛,途中至少4-5處以上的岔路,只要一處走錯就偏移不知何處去了。
由風坑到梯田的這段路坡度平緩,以往是礦車走的台車道,不過路基在雨水沖蝕下,已經崩壞到僅能成為人行步道,盡頭處的地面有兩截鐵軌,老伯說這裡曾經有個坑口,但已經崩塌到完全看不見。
老伯說他是民國21年次的,今年已經80高齡,不過依然身手矯健,他走在我的前方健步如飛,登山如履平地,還不時拿開山刀劈荊斬棘,體力比我這個破青年還要好,這條山林小徑上的一石一階,全是由他獨力開闢架設。
這一大片的山林土地全是老伯所有,他說這座山全盛時期曾有50多戶人家,老伯的舊厝也在半山腰處,不過在某一年的豪雨過後,因為土壤滑動形成土石流,使得他的老家遭到淹埋毀壞,所以後來才搬到山下。
沿途還可以見到高家的祖墳和許多的民宅遺址,除了早期煮樟腦、種茶和煤礦等的經濟活動外,想要靠山吃山在這片山林開墾,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在礦場歇業後,山裡的這些居民們後來也跟著全數遷離。
溪畔見到幾處剛翻過的新鮮土壤,老伯看著地上腳印共有3趾,確認是山豬蹂躪過的痕跡,而且是這一兩天才來過,從腳印的深度來判斷,山豬約重160台斤,對於老伯的這番鑑識功力,實在相當佩服,他說此山中除山豬外,也有許多的山羌,他家的狗兒就曾咬過幾隻山羌。
雖然有老伯引路,不過路徑還是記不太清楚,不僅是上山的記不得,就連下山原路折返,老伯讓我走在前面,也差點走錯兩次。最後印象歸納今日走過的路徑,從山下到山上大致先一路往上,然後沿著山腰進到一處溪谷之中,越溪後再往上約數十公尺,便到達今日的目的地。我後來也跟老伯建議,可以在重要的轉折路口放一些指標,才不容易迷路。
老伯說這個地方稱為「石古井」,其造型像是人的左手掌心朝內,四指微彎,溪水自拇指與食指分開的虎口處流下,再注入到掌心的瀑潭之中,手掌內部空心呈弧形,下方瀑潭四周為岩石,中央潭目測深約1-2公尺,形似一口井,故名「石古井」。
石古井的外側有堵小牆和一根石砌的柱子,上方架設一根鐵製的水管,它從石古井瀑布的上緣,鑿開石壁闢一條細小的溝渠引水,連接到鐵管內,以供應山區居民日常飲用水及灌溉之用,溝渠遭樹葉所塞,原本要清理一番以恢復水流,老伯說不要清,以免引水沖蝕山徑變得溼滑,造成不便。
石古井的成因類似壺穴,由於溪水夾帶小石子經過河床,遇上岩塊障礙物,小石子便開始原地打轉,先形成小型的圓形孔洞,經年累月打磨的結果,終於將整塊岩石鑿穿,因此可以見到古石井內部的岩壁呈圓弧形,即是壺穴發育的結果。
高添福先生很誠摯希望大眾到這裡來旅遊,他很樂意擔任導覽,介紹火燒寮的風光,可以事先以巿內電話24952676與他聯繫,這個區域是沒有任何手機訊號的,或是直接到他家找他也相當歡迎。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324平溪-鴻福煤礦、石古井
2 則留言:
您好:
我是上次有跟您請教的師大學生,
在這一段時間我也大致跑完平溪境內的礦坑了。(幼坑粗坑的碩仁煤礦除外)除參考您的遊記外,真的就是靠嘴巴一個一個問出來~ 真的相當謝謝版主提供相當多的資訊供參考。
上次前往大東煤礦因為下大雨,看到路旁有大瀑布便停車拍照,無意間就發現新坑了。但我實在是沒有膽量衝進礦坑內部...。另外,提供一些資訊給您參考,在岔路口那些房子,都是當時因開礦而聚集的店鋪商家,記得中間那棟好像是賣豬肉的;大東的寮仔位在林務局火燒寮工作站一帶,另外在田子附近有個叫榕仔樹腳的地方,也是大東的工寮,主要是外省人住的。
再次謝謝版主提供的許多資訊,謝謝!
平溪還有許多礦坑標示在我的地圖上,但迄今還沒找到,說不定已經讓你捷足先登給問到了。每發現一個礦坑,就好像找到一片拼圖,藉由與在地居民對話中,對這個地方的人文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增加更濃郁的情感,相信你也會有相同的體認。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