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1020128花蓮-鯉魚潭、光復糖廠、北回歸線標、掃叭石柱、台東-三仙台、知本溫泉

環島第二天的行程,自花蓮亞士都飯店出發,往南至台東,沿途停留鯉魚潭、花蓮光復糖廠、舞鶴北迴歸線標、掃叭石柱、玉里麵、成功花海、三仙台、東河包子、都蘭國小、水往上流、東台米台目等景點,晚上入住台東卑南知本橙品溫泉民宿。

清晨花蓮巿下著大雨,不免又聯想起本團當中是否有雨神從中做梗,早餐過後雨勢轉小,臨時想了個雨天備案,但該址週一休館。由於降雨係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接下來一路往南,天氣應該會漸漸轉好才是,果然來到鯉魚潭時,雨勢已歇,不干擾遊湖興緻。
鯉魚潭遊湖船
鯉魚潭為一狹長型的天然內陸湖泊,潭面南北最長處1600公尺,東西最寬處930公尺,面積廣達104公頃,以東邊有鯉魚山而得名,高601公尺,環潭公路約4公里,可以騎自行車環潭,鯉魚潭山也有數條森林步道,或是租借腳踏動力船遊湖,均是不錯的選擇,據船家說遠山倒映在湖上時,很像一尾鯉魚。
鯉魚潭
據研究指出鯉魚山、銅門山及木瓜山之間,曾有一條古銅蘭溪,鯉魚潭則是該溪的其中一段河道,由於河流向源侵蝕的作用,導致古銅蘭溪的支流荖溪流向改朝南流,不再注入古銅蘭溪,使其水量減少,加上鯉魚潭北側因崩塌淤積,鯉魚潭出水口堵塞,後來又有荖溪伏流湧出,而形成堰塞湖,潭水終年清澈。
湖光山色
鯉魚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舊名為「里鬧」,係太魯閣族語「叢林」,因為以前是一片茂密的叢林區域。清治時期因地形形狀而將荖溪西南、鯉魚山南側命名為鯉魚尾,明治42年(1909)日人設立之鯉魚尾派出所隨同蕃務官吏駐在所隸屬於鯉魚尾社西方山腳下設立之「壽監督所」,並將該山丘命名為「壽山」,即壽豐鄉壽字的由來。
鷺鷥
大正6年(1917)因該地疫癘肆虐,故居民改名壽村以圖吉利,日人在昭和12年(1937)改稱「壽庄」。光復後,政府取物產豐饒之意,更名為壽豐。鯉魚潭除遊憩的功能外,它也是原住民族群的分界點,阿美族與太魯閣族分據潭南潭北,在縱谷區內的木瓜溪與荖溪流域,原為太魯閣族人的傳統領域,而東海岸山脈兩側的鹽寮、水璉、月眉一帶,則是南勢阿美族的勢力範圍。
花蓮糖廠
根據壽豐鄉志及花蓮糖廠記載,糖業在花蓮的發展,始於漢人經營的糖廍,明治32年(1899)由日人賀田金三郎設立之賀田組,為花蓮糖廠的前身,明治37年(1904)7月設置吳全城製糖工場,明治43年(1910)10月賀田組之事業由荒井泰治創立之臺東拓殖合資會社繼承,明治45年(1912)設置鯉魚尾製糖工場,同年7月改組為臺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3年(1914)被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合併,該會社為台南糖商王雪農於明治35年創辦,明治40年日人安部幸之接辦,後易名為「鹽水港製糖株氏會社花運港製糖所壽工場」。
場內軌道
大正10年(1921)在上大和(光復鄉)建立新式製糖工場一所,稱為上大和工場,隸屬於花蓮港製糖所,大正11年(1922)首次開工製造白糖,昭和14年(1939)改製「耕地白糖」,生產特砂。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糖場受到美軍頻頻空襲轟炸,戰後清除處理廠區未爆發炸彈竟達數十顆,「壽」工場與「大和」工場的主要製糖設備廠房、倉庫被炸燬嚴重,無法開工生產。
糖場蒸汽火車
民國34年12月成立臺灣糖業監理委員會,分設辦事處於壽豐鄉廠址,並成立接管委員會,民國35年5月1日成立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廠隸屬第4區分公司,定名為「花蓮港糖廠」,重建工作經中日雙方專家評估鑑定,決定保留「上大和」(光復)工場,拆毀「壽」工場,由於保留下來的糖廠位於光復鄉,因此常被稱為「光復糖廠」。
糖場柴油動力火車
光復工場被炸燬機器,由壽豐鄉工場拆移,終於在民國37年2月6日採用碳酸法製糖,順利壓搾運轉製造特砂。壽豐工場閒置製糖設備之機械,於民國37年夏移往廣州,但當時局勢未明,分批拆除一部分運抵廣州,一部分在海上,一部分在花蓮港碼頭和基隆港碼頭,無法成體,導致於廣州方面無法運用該機件興建糖廠。民國44年基於節省成本的考量,設於壽豐鄉之酒精釀造設備遷往光復廠內,而原工場土地與房屋撥交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會。目前花蓮糖廠內仍持續在生產,為全省設備最完善之糖廠,廠內一部分用地轉為觀光用途,保存早期的生產設備與糖場火車。
手搖車
舞鶴位於瑞穗之南,舊稱馬立雲(馬立文、馬於文),係物品交換之意,可見得此地舊時經濟活動相當熱絡。馬立雲部落也是撒奇萊雅族部落的聚居地之一,加禮宛事件後擔心清兵滅族,因而遷居至此混入阿美族中隱姓埋名,昭和12年(1937)改稱此地為舞鶴。掃叭石柱遺址即位於舞鶴台地上,以2根巨大石柱為中心,是新石器時代巨石文化遺跡,板岩石柱遺物屬卑南文化的一支。過去阿美族人將掃叭石柱視為神聖之地,不可擅動一草一木一石,經過時會停下倒酒以示祭拜祖靈。日治時期大阪朝日的記者小泉鐵於大正14年(1925)旅遊時發現石柱,後來日本考古學者打算將石柱運回日本收藏,僱族人唱祈禱歌搬運,但搬運前才剛練唱過,正式動手時許多人卻忘了歌詞,而石柱只移動不到50公尺便躺在原地不動,日本學者只好放棄此念頭。
舞鶴台地遠眺紅葉溪谷
掃叭石柱由來有許多傳說,依據瑞穗鄉志所載有5個故事,摘錄如下:
(一)「加苦望也」與「怕駕祿」(又名『不帶夏』)二者為天神下凡降臨舞鶴高原,後來生下一對兒女「斯羅者」與「遼較」,成為阿美族始祖。某天有位來自觀音山的獵人到此打獵,看到他們家裡有很多牲畜,於是要求贈送一些牲畜,但2神不同意贈與而觸怒獵人,獵人便用巫術召喚狂風暴雨將神屋吹倒,最後只剩兩根門柱,日久便化為石柱。
掃叭石柱1
(二)遠古時代的阿美族Kiwit氏族住在台東一帶海岸,某日發生強烈大地震,使得附近各地房屋毀壞,更引發海水倒灌,許多族人因而滅頂。幸運的是有對名叫Nakao與Sera的兄妹,駕船漂流至奇美北方的拉瓦山上。海水退去後浮現荒涼之山地與平原,2人合力建屋栽種作物,並結為夫妻生下3子,分別為Calao-Panahay、Kagomalan、Komod。三兄弟在海水退去後下山各自尋找耕地,為使後代子孫辨識先祖來源,Calao造船錨、Kagomalan 製梯子(被認為是太巴塑之祖)、Komod編筏舟(薄薄杜之祖),當作標幟攜帶下山。Calao下山向南移,初居 Lahtar(奇美社東方高台地),後來又向西沿秀姑巒溪來到掃叭,並建築房舍。但他年老時因土質貧瘠,作物歉收,便又率族人返回Lahtar,而他遺留在掃叭的房舍,最後變成現在的巨石。
掃叭石柱2
(三)傳說數百年前阿美族先祖至此開墾,突然遇到傾盆大雨,族人便進到工寮避雨,由於地面泥濘,所以撿拾木板鋪在地面,代替桌子來進食,便以族語稱該地為「掃叭」,意思為「木板」。
(四)以前曾經有個頭目的妻子懷孕,後來產下一黑一白的雙胞胎,雙胞胎本被視為不祥,加上膚色不同更駭人,族人大驚視為凶兆,頭目為部落的安全,竟將雙胞胎綁在門前木柱上,然後全村遷徙,此雙胞胎後來便化為石柱。
掃叭石柱3
(五)從前有位名叫巴的嗯的女性祖先,帶領族人由台東的阿拉巴奈(豐裡里)遷徙到打馬煙(瑞北),因不適應決定返回台東,經過舞鶴時,有人提議留下來,最後一部分的人跟著巴的嗯回去,一部分人則跟著吉哼哼及米拉馬善這對夫婦留下來。吉哼哼等人要蓋房子,砍大樹當支柱,根據祖先傳下的習俗,蓋房子立柱礎時一定要唱祈檮歌,立第一根木柱時很順利的在歌唱下完成,但豎第二根木柱時,許多人竟唱錯歌詞,使得祖先很生氣,當下烏雲密佈,飛砂走石暗無天日,等恢復平靜後,族人發現所有吃的、用的、桌椅、杯盤等物品全部變成石頭,而那兩根木柱也變成石柱。吉哼哼覺得蓋不成房子很丟臉,不配當頭目,所以他跑到山裡瀑布下石洞內躲起來,在一次大水過後被沖到海裏溺死。妻子米拉馬善傷心欲絕,為發洩心中的不愉快,她站在兩支石柱中間向族人表示:「我現在要自埋了,我將面對東方太陽證明,等我看不到時(亦整個身體都被埋入土中時)天空會閃電,表示我將召來大雨,造成大水,如果有打雷就表示是我和我丈夫見面了。」米拉馬善話說完便用力往地上跺腳,膝蓋以下便陷在土中,連跺7次後,整個身體全埋進在土中。果然天空開始閃電,並下起大雨,族人們正感到十分驚慌,突然聽見有如吉哼哼的恕斥聲夾著雷聲出現,像是在阻止米拉馬善召來大水,所以沒多久便停雨。其餘族人看見米拉馬善的殉情表現,大多心生恐懼,便紛紛搬離,雖有人想定居,但住沒多久就往生,從此便荒廢,只留下兩根石柱。
北回歸線標
不論什麼傳說,都可看出掃叭石柱在阿美族人心中神聖的地位,至於巨石文化的發展歷程,還得靠考古學家多方發掘,但有趣的一點,掃叭石柱的遺址非常靠近北回歸線,不知其中是否又有些什麼不可思議的神秘關連呢?北回歸線為北緯23度27分4秒51,每年的6月22日夏至時,為太陽走到北回歸線的日子,是一年當中日照最長的一天,由於當天太陽直射,正午時分可以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奇景,此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
漂浮
北回歸線經過台灣的嘉義、高雄、南投、澎湖、花蓮等5縣,但只在嘉義的水上鄉、花蓮的豐濱鄉以及瑞穗的舞鶴等3處設有北回歸線標誌公園,瑞穗的北回歸線標誌在昭和8年(1833)8月7日設於瑞穗火車站西側,民國70年因鐵路拓寬而拆除,在舞鶴台地重建,此處登高望遠,風景明湄。
玉里麵
玉里原名「璞石閣」,為布農族語的譯音,形容秀姑巒溪一帶久不雨溪乾,而造成風砂蔽日的景像,另一說為阿美族語譯音,指產蕨的地方,亦有清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屯兵玉里,以當地盛產純白玉石,如未經琢磨的璞石等說法來源。大正6年(1917)花東線鐵路通車至玉里,便改稱為玉里,意指未磨之玉。玉里麵以地名作商標,當地所賣的麵均通稱玉里麵,做法以大骨熬出的湯頭,加入燙熟的細油麵,添上薄豬肉片,同時灑上油蔥和芹菜末等調味,口感滑潤彈牙,走過經過可千萬別錯過這美味的傳統小吃。
成功花海
成功鎮舊名「麻荖漏」,最初為阿美族人的聚落,漢人於清同治年間在「蟳廣澳」一帶拓墾,後名稱轉為「成廣澳」,意指像螃蟹的左右鉗子相接所圍成的海灣。大正9年(1920)日人在此建港,而將麻荖漏海灣命名為「新港」,戰後設鎮以成廣與成功諧音相近,而更名為「成功」。
三仙台的原住民表演
三仙台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它是一座突出於太平洋岬角的離岸小島,島上遍佈岩石,民間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在八仙過海時,曾登臨此島休息,然後留下到此一遊的三座巨岩,因而得名,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處約海拔77公尺,沿岸為礫石灘,有豐富的海蝕地形與地質景觀,以及多樣化的海濱植物。
往三仙台
阿美族過去稱三仙台為nuwalian,wali是東邊,an指地方,意謂最東邊的地方,係因三仙台為海岸附近向東突出最遠之處。三仙台曾是海防軍事管制區,直到民國64年國防部才開放觀光,並經省政府制定三仙台風景特定區計畫,建設為旅遊景點,過去想登島需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民國76年建造完成八拱跨海步橋,採波浪造型,連接三仙台與成功鎮,長320公尺,橋上階梯也是320階。
三仙台拱橋
海岸山脈及其沿岸地帶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推擠所隆起的陸地,擠壓地帶由於火山猛烈噴發,而形成島嶼,三仙台地層屬都蘭山層火山集塊岩,主要為安山岩所構成,原本岬角的頸部受到海水侵蝕,而形成離岸島,由於風化作用強烈,使得島上產生仙劍峽、合歡洞等景緻。
無敵海景
合歡洞傳說是呂洞賓與何仙姑兩人約會的地方,不過仙人相戀不為天庭容許,因此派出糾察隊追查,發現兩人蹤跡時便揮劍砍劈,而產生仙劍峽,兩人急忙逃跑並變身以躲避天神追殺,呂洞賓逃到石雨傘變成陽石,何仙姑則跑到長濱鄉的水母丁變成八仙洞的陰洞,逃跑時還留下了一隻荷包鞋,成了一塊大石頭。八仙中的三人登島,兩人在談戀愛,好奇的是李鐵拐當時在做什麼,難不成是因為眼紅所以跑去當抓耙仔嗎?所以此傳說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指男女主角分別為不同的天神,故事內容相似便不再贅述。
三仙台拱橋另一側
離開三仙台時,小羊突然發現隨身包竟然遺失,裡頭有一台相機,心想可能是落在排字的地方,這種忘東忘西的個性,大概是遺傳自本人吧!訓斥一頓後,還是得去幫她拿回來,再去爬一次八拱橋,單趟近一公里多的路程,來回兩趟氣喘吁吁,運動量真是相當的充足,總算順利找回來後,小羊才破涕為笑。
排字
沿台11線省道往南到台東巿,途中經過東河鄉,此處亦有遠近馳名的排隊美食東河包子,在北高也都有以東河包子為名的店,都自稱別無分號,似乎是兄弟分家擺不平,而各自開店。老店在94年底結束營業,新址在95年開張,宮殿式的建築和外頭排隊的人龍成為東河的地標之一,包子有各式不同口味,一律18塊,是有點貴,也吃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許是方圓數十公里內,僅此一家名產,才造就出其特殊的地位。
東河包子
東河鄉原阿美族語古名為Maloalong,此名亦為馬武窟溪之古名,因該溪位於淡海水交界,部落男人到此撒網補魚,收穫甚豐,於是漸漸被改稱「馬武窟」(Fafukod) ,係指撒網捕魚之意。都蘭名稱由來則是當地為一沖積扇,阿美族人至此開墾時須清理石頭後才能耕作,他們在田邊將石頭堆疊成矮牆,阿美族語稱tolu或atolu,清治時期取其近似音稱都蘭社。
都蘭國小前原住民部落
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設都蘭區役場,民國34年改為都蘭公所。民國35年首任官派鄉長陳曲江,取其姓氏半邊之東,以及其名江字同義之河,將都蘭更名為東河,便沿用迄今。這種沒來由命名方式,讓文化與地名脫鈎,真是不足取。
都蘭國小
都蘭國小創校於明治41年(1908)10月,最初稱為都鑾蕃公學校,設初級部2班,專收山胞子弟。大正14年(1925),改稱都鑾公學校,兼收平地山胞。昭和16年(1941)改稱都蘭國民學校,民國36年8月設立興昌分校。學生人數在民國60年達到高峰,共19班,學生人數達9百餘人。原住民與漢人學生各占一半,原住民族群清一色為阿美族。
寬廣的校園
都蘭國小由於校名的諧音,加上民國98年第一夫人周美青來都蘭時也買了一個都蘭國小書包,並背著書包為女兒送機,經媒體報導後,讓都蘭國小書包意外爆紅,也使得都蘭國小成為知名景點,附近的商家也趕上商機,賣起各式各樣的都蘭國小書包,成為另類的伴手禮,不能免俗的也給兩個小朋友各添購一個小都蘭包,成為此行後半段的隨身包。
水往上流
原本在都蘭國小天色已微暗,挑書包花去太多時間,結果來到水往上流時,已是黑漆漆的一片,只能靠著微弱的手電筒燈光,看著「水往上流」奇觀。此景在11號省道旁的斜坡之上,原為灌溉溝渠,朝下坡的省道方向流,從道路上看並不覺得有異,然因為溝渠旁的平台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故站在溝渠旁會有水往高處流的錯覺。
東台米台目
東台米台目店內看板說明於民國44年由吳蓮金先生創立,他原是花蓮人,因築路而在台東落地生根,之後向當地一位老先生手上買下米台目的推車,並學習製作及販賣。後來他將米台目移至台東巿最熱鬧的東台戲院販賣,因此東台後來變成了店號,生意逐漸由推車發展成店面,東台戲院拆除後,店名正式取為老東台。店內米台目以在來米精製,加少許蕃薯粉,並撒上柴魚片,米台目口感滑順彈牙,無怪乎即使非假日的夜晚,仍有排隊的人龍,的確值得來嚐一嚐。
橙品民宿
晚上入住台東卑南鄉知本溫泉區內的橙品溫泉民宿,它的客房為木頭地板,內部空間寬敞簡潔,陽台即為露天的溫泉池,民宿緊鄰知本溪,因此室外即為溪谷和山林,夜晚入浴可以賞月觀星,白天泡湯則有山景溪流相伴,身心靈全體得到解放。溫泉泉質屬弱鹼性碳酸氫鈉泉,無色無味無臭,洗後皮膚感覺滑嫰。
湯屋
知本溪發源於標高2,735公尺之中央山脈霧頭山東南麓,由西向東流,在知本東南方美和附近注入太平洋,知本溫泉出露點沿溪分布共有3處,分別是溫泉橋附近的知本外溫泉、知本森林遊樂區附近的知本內溫泉,以及晴山東南方的知本溪河床,多數的溫泉旅館都分布在知本外溫泉,該區溫泉旅館從日治時期便已開發,馳名中外。
露天湯
這一天的旅程,由花東縱谷出發,地質上右邊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中央山脈,左邊是海岸山脈的菲律賓海板塊,兩者碰撞產成狹長縱谷,造就台灣地震發生最頻繁的區域,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緻。經由玉長隧道翻越海岸山脈,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海景,深深的烙印在每個旅人的心中。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128花蓮-鯉魚潭、光復糖廠、北回歸線標、掃叭石柱、台東-三仙台、知本溫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