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粗坑古道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大粗坑山小金瓜露頭的西側,起自北37縣道瑞侯公路猴硐國小北側,沿小粗坑溪谷向東,一路陡上踏著石砌階梯,經過舊時大量石造屋舍的採金聚落,翻過大粗坑山稜線後便抵達九份,早期的金鑛坑多沿河谷挖掘,現則湮沒於雜樹林內。
距離上回登小粗坑古道的時間,大約已是5年前的事,當時還有小女相伴,兩人一路逗嘴,觀察小粗坑的一草一木,對於日治時期的淘金熱潮,在此窮山惡水之間,居然能留下如此多胼手胝足打拚形成的聚落,感到相當的震撼。
猴硐國小-小粗坑古道起點
小粗坑所在地為弓橋里,開闢時間可追溯至乾隆末年,有蔡姓人家至此拓墾,來自泉州同安縣,現當地仍以蔡氏為主。山坡地界內可耕地少,早期以林業為主,後來礦業發展後,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初期採金,金鑛沒落後,則移往猴硐瑞三開採煤礦。
鐵橋
小粗坑位於海拔576公尺的大粗坑山西側山谷內,由小粗坑溪所貫穿匯入基隆河,由於山勢陡峭溪短流急,河川內常有許多石礫,故稱為小粗坑,大粗坑山南側的大粗坑溪相對流量大,從山上帶下來的石礫顆粒也大,所以稱為大粗坑。
拱橋
小粗坑古道即是沿著小粗坑溪畔所闢建,在狹窄的河谷內,曾經有上千人在此,以採金為業,坡地的可建築區域狹窄,故這些先民們就地取材,開山劈石,依著山勢將大石鑿成大小相近的岩磚,疊成一座又一座的平台,築起一棟棟的石厝。
福德宮
小粗坑古道內遇到的第一間福德宮,有著四方型加蓋的拜亭,提供小廟遮風蔽雨,石製的供桌前方刻「昭和八年歲次癸酉八月」、「金厚利公司」等字樣。墊高的廟宇,屋脊上刻著雙龍搶珠,以及各式浮雕,門額上福德宮字樣,兩旁為天官賜福的浮雕。
搗礦石砌平台
門口左右兩側分別為不同款式的花瓶和花朵,對聯是「福聚小坑欣位正 德孚厚利仰靈神」,廟內供奉的是一尊木刻的土地公神像,原神在2012年9月時遭竊,此神應是來代班的,其後為福德正神牌位,兩側亦有對聯但字跡不明「福星普照O公正 OOOOO土神」。
石階
鄰近福德宮不遠處,為一處石砌的平台,沿著溪畔疊石建成一方正的平台,據稱可能是舊時搗礦的處所,地面上的磚牆已經滅失,僅餘地基尚存,搗礦是將鑛坑所採得的金鑛石,集中至此處將礦石搗成小塊並磨碎,以利將礦石內微小的金粒取出。
石梯
從福德宮與搗礦平台的位置來看,金鑛坑想必就在附近,經過一番仔細的查找,並未發現任何鑛坑,不過其中一處地點,曾有過土石流的跡像,周邊則是石砌駁坎,極似舊鑛坑的所在,很可惜已經來晚一步。從搗礦場往上,廢棄的石厝漸多,有點天空之城的味道。
小粗坑分班
小粗坑聚落是一處較為寛闊平坦的台地,石厝的斷垣殘牆櫛比鱗次,聚落內設有一所小學,採金全盛時期約有居民2百多人,為免除學齡幼童跋涉之苦,故於民國38年成立小粗坑分班,提供給低年級的小學生就讀,中高年級則移往山下的猴硐國小就讀,分班僅有一個老師一間教室,遺址屋頂已毁損,民國67年小粗坑分班廢設,共計成立有29年之久。
山神廟
山神廟位於小粗坑分班至觀景平台之間,屋脊上為葫蘆造型,廟身也比較樸實無任何雕飾,門口對聯「福地隨日O 德大保黎民」,廟內並無山神值勤,與福德宮的神像在同時段失竊,歷經兩個月的時間,山神廟的神像才在瑞芳及基隆交界的鐵路陸橋下涵洞尋獲,但土地公像仍下落不明。
基隆河
舊地重遊,心中不免又興起許多的感觸,來到觀景平台休憩,時間已接近中午,陽光從葉隙間灑落,讓身體變得溫暖許多,基隆河從腳下蜿蜒而過,繞了一大圈後再往西奔向台北市,回望大粗坑山,見到電視台的發射塔,再看看那幾近垂直的岩壁,當初怎麼會傻到從那爬上去呢。
往大粗坑
登山的習慣過午不登頂,套用在尋找鑛坑也是適用的,除了午後天氣多變,下午的陽氣也較不足,尤其鑛坑是比較陰的地方,加上多數時間在無路的樹林內摸索,較無法掌握不確定性,剛好此時來到腰繞古道的位置,想了那麼多不去走的理由,但最後還是去了,留待下回再詳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