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1081028北海道釧路-雄別古潭歷史資料室、雄別炭礦

雄別炭礦位於日本北海道釧路市西北方,最初由北海炭礦道株式會社經營,大正12年雄別鐵道開通後才正式採礦,隔年被三菱財閥併購更名為雄別炭礦鐵道株式會社,戰後財閥解體脫離三菱鑛業獨立經營,昭和45年2月27日封坑停採。

古潭歷史資料室主要為陳列古潭地區礦業文史,包括雄別炭礦、雄別鐵道、機關車、古潭車站、友子制度等發展歷史、文物、照片等,對於之後繼續探訪雄別炭礦遺址,可以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對於展品中由友子組織所編印的坑夫出生免狀與坑夫取立免狀,礦山獨特的互助制度,留下深刻印象。
古潭歷史資料室
友子是從江戶時代即形成的礦業互助制度,德川幕府時期金、銀等主要鑛山由幕府直營,銅鉛鑛山由藩直營,由於鑛山偏遠,需有一定的自治權,以共同管理礦工而形成獨特的友子制度。明治維新礦場現代化後,明治末期受到礦場資本化支配結果而變質,大正末期尚存續,昭和10年以後大致消滅,轉變為工會組織。
友子組織名冊
友子的活動以師徒制度為基礎,著重在礦工技術的培訓,勞動力的供給調整,勞工的自主管理,以及相互扶助的活動等。友子自治組織基本上一個礦山只有一個,由資深的礦工們(親分)與見習的徒弟(子分)加入,主要是婚喪喜慶的場合和受傷時,可以互助,以及傳承技術為目的。友子的證書還記載著親分及子分的姓名、出生地,這是當時人們聚集地的線索。
展覽室
礦山經營者與友子組織是分別獨立的,友子負責承包礦場勞務。友子跟飯場制度有密切的關係,經營者並不直接僱用礦工,而是包給勞務供給者飯場頭,再由飯場頭僱用礦工,礦主將礦工的僱用、工作指揮、監督、生活管理全由飯場頭處理。友子的成員會選出委員組成委員會,最高的會員稱為箱元。
雄別商會舊市場建築
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爭後景氣突然大幅衰退,導致友子制度快速變質,主要原因為礦場現代化,勞工職災快速增加,友子的共濟費負擔沈重,其次友子逐漸由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所取代,另外大正5年施行鑛夫勞役規則、大正15年制定健康保險組合法後,讓企業的員工保障和福利制度大幅擴充,友子的重要性便降低,這些因素都讓友子的會員數減少,組織最後難以維繼而消失。戰後釧路的煤礦場已經看不到友子組織。
雄別鐵道礦山車站遺址
雄別地區最初於大正6年(1917)由芝義太郎、内田良平以及三井鑛山等3方人馬在雄別地區試掘,開設15個鑛區。大正8年12月7日芝義太郎、宗像政藏氏設立北海炭礦鐵道株式會社,資本額3百萬圓,將這15個鑛區買下,並於隔年開始鋪設雄別至釧路間鐵道及開坑,大正10年增資至5百萬圓,大正12年雄別鐵道開通後才開始正式採礦,該會社社長藤田繁之,本社位於東京市。
礦場建築
大正13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不景氣陷入經營危機,同年3月17日被三菱鑛業株式會社併購,4月2日更名為雄別炭礦鐵道株式會社。三菱鑛業由三菱財閥岩崎彌太郎創立,在收購位於九州南端長崎外海的高島煤礦,開始涉足煤礦業。
訓練用坑道
昭和2年(1927)導入電力作為動力來源,急速推進採礦機械化作業,產煤量倍增,雄別開始使用電燈。不過煤礦開採大多仰賴人力,採礦場分散在多個坑口,由於距離主要城鎮遙遠,礦工多在礦場附近興建住宅。同年購入尺別炭鑛,設尺別礦業所。昭和10年7月10日購入茂尻炭鑛。
澡堂水池
為降低煤礦開採成本,使經營合理化,雄別炭礦將多處坑口集中為單一坑口,昭和13年完成雄別通洞,選礦場也集中至一處,完成礦場的基礎架構。這種情形與台灣的石底煤礦有些相似,由於平溪石底煤田範圍廣闊,自西向東分別開設石底一坑、二坑、三坑,為減少地面設施及運輸成本,於是開設石底大斜坑,打通一坑、二坑、三坑,由菁桐車站的北方集中出炭。
雄別炭礦坑口舊照
之後由於軍需產業的需求增加,鋼鐵業與煤礦業為軍需產業兩個主要來源,政府實施煤礦增產措施,雄別炭礦大力投入增產,產量從昭和10年約26萬噸,至昭和16年快速增為66萬噸,迎來戰前產量最高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開始有勤勞報國隊入坑。
雄別炭礦坑口
當時因為增產對於徵調礦工當兵有所調控,但隨著戰爭日趨激烈,陸續徵礦工出征前線,導至煤礦產量減少,昭和19年政府命令礦場從業人員及相關設備移轉至九州三菱旗下的炭鑛,雄別炭礦的採礦作業中止。
雄別炭礦舊照
雄別通洞入口上方遺留封坑時安全生產的看板字體,上有昭和拾壹年九月字樣陰刻字體,以及三菱公司的標緻。二次大戰時照片為由右到左橫書的石炭報國,昭和26年改為由左到右的橫書。
蒸汽鍋爐煙囪
昭和20年二次大戰結束後,雄別炭礦重新再開採,並組織炭勞雄別支部,昭和22年12月18日本政府通過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命令具有壟斷性的公司分拆,財閥解體,雄別炭礦自三菱鑛業經營旗下分離,雄別炭礦恢復開採,但苦於勞動力不足,日本戰後的復興重點政策對於煤礦業提供優惠措施,針對興建住宅提供特別融資,東京方面集團釋出大量的工作機會,許多人擠入礦場工作。
運煤台車軌道橋橔
昭和20年左右至昭和21年期間,從業人員增加千人,增建獨身宿舍,入住者超過7百人。昭和22年古潭地區(布伏內)開始興建社會住宅,形成主要的社區,至昭和23年從業人員超過3千人。昭和25年韓戰爆發,因戰爭軍需帶動的煤礦空前景氣,雄別炭礦資本額達5千萬圓,昭和26年產量達58萬7千噸。
眼鏡橋
但與昭和16年的66萬噸相比(每人每月25噸降為15噸),從業人員多出千人,產量反而降低,主要是受到工作時間不同所致,因為戰後的工作時間,依照勞動基準法規定,每天為8小時分3班制,勞工組織興起,由團體與僱主商議薪資與改善勞動環境,昭和21年坑內礦工平均薪水50圓,至昭和24年增為550圓,創造出昭和26年所僱用的坑內礦工達1700多人的繁榮情景。
雄別炭礦醫院
不過之後昭和37年能源轉換政策實施,石油漸成為主要能源,煤礦業開始走下坡,致使各礦場獲利能力惡化,礦場雖然引進最先進的盾式採礦法,昭和39年產量達72萬6千噸,然而在茂尻炭鑛發生大規模的爆炸事故落盤造成6人死亡後,為解決礦災問題讓資金問題急速惡化,最終破產解散,雄別鐵道與雄別炭礦合併,昭和45年2月27日封坑停採,雄別鐵道廢止。
醫院內部
當地政府興建的學校和公民館等設施跟著廢棄,除整理殘存公司業務員工外,其他的居民都消失了,區公所、警察局、郵局、醫院、電影院、小學和初中、寺廟和神社等設施在幾個月內全數關閉,數年後變成無人的廢墟。雄別炭礦於昭和10年開設診療所,昭和14年興建雄別炭礦醫院,醫院為二層樓,僅管廢棄數十年,建築物外觀仍相完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