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岐炭礦位於日本北海道白糠郡白糠町,大正13年(1924)由庶路本岐炭鑛株式會社開設,昭和16年(1941)被明治鑛業株式會社併購,稱為本岐炭礦,開採至昭和44年4月封坑。
白糠地區為北海道最早開採煤礦的地方,源自嘉永7年3月3日(1854年3月31日)江戶幕府與美國簽訂日米和親條約,開放下田及函館兩地港口供美國船艦補給物資,因此需要在北海道就近開採煤礦,故在函館開港後,安政4年(1857)5月在稱為シリエト岬(シリ=陸地,エト°=鼻、先,現今白糠郡附近的石炭岬)的地方開始採煤。
|
本岐炭礦遺址 |
最初從兩個坑口以人力方式開採,此處為北海道煤礦業的嚆矢,故於白糠郡白糠町岬國道38號JR鐵道旁設置北海道石炭採掘創始之碑。由於石炭岬與函館有段距離,需透過船運,途中經常搖晃傾倒,所產的煤品質日益低落,外國船也不太買單,此外在岩內町的泊村地方發現新的煤礦產地後,白糠的煤礦7年後便停採。
|
卸煤場 |
經過多年後,明治30年(1897)民間的肥田照作在刺牛地區開發煤礦,重啟採煤事業。之後到大正年間陸續有新坑開鑿,白糠逐漸成為產煤地區。昭和12年中日戰爭(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煤礦需求大增,吸引大企業進入煤礦市場,隨著後來戰事擴大,刺激煤礦產量增加。昭和13年明治鑛業株式會社買下庶路地方的礦區,隔年庶路炭礦(西庶路)開坑。昭和16年再收購本岐炭礦。
|
本岐炭礦 選炭工場遺址 |
明治鑛業最初從九州福岡縣的筑豐煤田的煤礦開採而發跡,明治41年1月由安川敬一郎與其次子松本健次郎及三子安川清三郎共同創設明治鑛業株式合資會社,安川敬一郎於隔年開辦培養採礦技術人才的私立明治專門學校(現今的九州工業大學),大正4年再創設以電器用品開發與製造為目的安川電機。其創辦人安川敬一郎生於嘉永2年4月17日(1849年5月9日),為福岡藩士族,原為德永省易的第四個兒子藤四郎,18歲時入贅與安川岡右衛門的四女結婚並繼承家業,改名為敬一郎。
|
儲炭場 |
敬一郎曾經到京都、靜岡、東京等地求學,明治5年7月於慶應義塾就讀,後來得知其三兄戰死而中途退學返鄉,接手其兄的工作,開始經營煤礦。煤礦事業日益擴大,有豐厚的資金,辛亥革命後,曾經從神戶迎接孫文到東京,然後把隔壁的屋子提供給孫文藏身4年,並每月提供他5百圓的生活費。事業成功外,安川也曾當選眾議院議員,並被授予男爵稱號,也當選貴族院男爵議員。
|
選炭場內部 |
然而隨著戰爭蔓延擴大,礦場人力和物資短缺的情形變得更加嚴重,特別是昭和16年戰線擴展到太平洋以及亞洲周邊地區後。政府開始著手整併以及廢除體質不佳的小礦,釧路煤田和樺太煤田殘餘的煤礦場於昭和19年時採取休坑及保坑的措施,明治鑛業的庶路炭礦及本岐炭礦的員工則被移往九州,白糠地區的礦山的燈火暫時熄滅。
|
儲煤櫃 |
戰後昭和20年9月,明治鑛業將移往九州的員工送回至白糠,並且恢復保坑的庶路炭礦重新營運,昭和22年已經休坑的本岐炭礦也恢復開採。在戰後復興過程中,為促進煤礦增產,政府推動礦場內外的整備以及機械化,在總體機械化過程中,庶路炭礦率先採行,在採煤面導入鐵柱作為支撐,以及研究破碎岩壁、坑道重壓因應的對策。
|
本岐炭礦封閉的坑口 |
此外,也改善煤礦社區街道、員工住宅和醫院的整備,隨著人員的增加,形成特殊的煤礦社區。舊礦區礦山重新開坑,新坑陸續開鑿,白糠的煤礦業在能源復興期擔起重要的生產角色,活躍景氣持續至昭和27年,共有新開2個礦坑,以及8個持續營運的礦坑。昭和25年至30年期間施行町制,昭和30年實施石炭鑛業合理化臨時措置法讓礦山收坑的氣氛升高,白糠仍持續開發新坑。昭和32年著手興建國鐵白糠線開通,大企業制定開發計畫的背景下,讓小煤礦林立。
|
另一處坑口 |
然而,由於能源革命的進展,為遠距開發載運煤礦與木材為目的白糠線並未開放,且石炭鑛業合理化臨時措置法的影響開始發酵,昭和34年以後,白糠-上茶路間(25.4㎞)開通,小規模的礦山陸續封坑。另一方面,白糠最大的礦山庶路煤礦,昭和30年開始全面機械化,並導入採煤面的鐵柱,坑道的金屬支撐樑,搬運煤礦的輸送帶等。特別是昭和36年豎井(直徑4.5公尺,從坑口到坑底深455.1公尺)投入商業運轉,讓原煤的捲揚、人員的昇降、以及排氣的效率提高,充分發揮增加生產的能量。
|
捲揚機座 |
此外,昭和38年本岐炭礦導入當時最先進技術之一的水力採煤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比前一年的產量100,100噸,增加21萬噸,產煤量超越前次庶路炭礦的記錄。在此期間,昭和36年10月明治鑛業為因應煤礦業合理化政策,將庶路炭礦與本岐炭礦分離,但卻沒有引發工會組織在城鎮內的抗爭運動,庶路炭礦於昭和39年1月停採,本岐炭礦也在昭和44年4月封坑,隔天有472人失業,坑內仍存有大量的未開採的儲煤,以及坑外遺留大量的設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