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1050405-2雙溪-牡丹坑金鑛-2

牡丹坑金鑛、瑞芳金鑛及金瓜石金鑛曾是日治初期著名的三大金鑛山,皆位於瑞芳與雙溪交界處的山區,瑞芳與金瓜石鑛山以基隆山頂的南北中線為界,牡丹坑金鑛則是在燦光寮山與牡丹山軸線的南方,鑛區延伸至金瓜石,因越界採鑛糾紛,最後併入金瓜山鑛山。

牡丹坑金鑛位於三貂溪谷內,在探訪過程中,發現除溪底的坑道外,半山腰處似也有路徑,但只不過毀損情形嚴重,未能留下完整路基,因此也無從得知半山腰處是否留有鑛坑,在探完第1號坑後,續沿著溪流往上溯,不久後又發現另一個石砌的坑口,這應該是沿線所勘察的坑口中,最古老的一個。
溪底鐵軌
九份金瓜石的淘金熱潮,在清代治台末期達到高峰時,牡丹坑金鑛當時尚未發現,直至日人治台,於明治31年(1898)才由日人壹岐健輔、黑木七郎等人發現,並以臺人連培雲、周步蟾名義申設鑛權,稱為武丹坑金坑。
牡丹坑金鑛坑口-第2坑
唐羽著臺灣鑛業會志記載,壹岐健輔為日本鹿兒島人,日人治台初期明治28年即來台,10月擔任瑞芳砂金署的警部,明治30年調任頂雙溪警察署長,也被稱為壹岐警部,當時全台警察官吏貪污情形相當嚴重,明治31年兒玉源太郎來台擔任總督,下令整頓吏治,一時之間,數千名員警全被罷官,壹岐和他的同事黑木七郎、圖師敬助等人也全都被炒魷魚。
石砌坑口
當時藤田組與田中組相繼獲得在瑞芳與金瓜石的金、銀、銅之鑛區,掀起探金熱潮,壹岐等人來自鹿兒島,當地開發許多金鑛山,因此耳濡目染下對於掏金有相當的心得,丟掉鐵飯碗後,壹岐便找來黑木與圖師二人,沿著牡丹坑溪,溯抵源頭樹梅坪、燦光寮一帶,偶然發現到安山岩與第三紀接觸部含有金鑛脈,判斷地底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
受到擠壓的岩磚
不以即以通譯周步蟾、連培雲的名義,提出申請設立鑛權,共取得12萬多坪的金、銀鑛區權,然而開採需大量設備和人力,缺少資本作後盾的結果,沒多久便宣告停工。之後再轉由山下秀實出資,但也是沒有結果。明治32年冬天,由黑木七郎以一萬日圓的價格,將鑛權賣給木村久太郎,壹岐和圖師兩人後來返回日本,黑木則轉行。
坑內已塌
周步蟾為同治9年(1870)9月26日生,其先祖為頂雙溪南方大平人,在頂雙溪街尾、碼頭一帶經商,稱為源泰茂商號,是當時最大的商行,之後移頂雙溪的北方居住,年幼時學習準備科舉,能作詩,好結交朋友,且熟悉騎馬射箭。光緒中葉,擔任庄總理。
坑內望向坑口
明治28年(1895)日人從鹽寮進入雙溪後,占領其家作為指揮所,徵召他擔任憲警通譯,溝通官民之間的意見,深受日官吏倚重,隔年5月更出任首屆頂雙溪街庄長。明治31年受到壹岐健輔的邀請,與連培雲共同獲得牡丹坑鑛區的採鑛權,共同合作採金。之後更擔任臺北縣參事,明治34年12月授佩紳章。
溪床
明治35年被委地方稅調查委員,連任3年,明治37年11月,接替石豐年任第八區庄長,明治38年7月,街庄長管轄區名稱改定,設「頂雙溪區庄長役場」,改任頂雙溪第八區區長,明治39年3月,日人褫奪其紳章,改以莊廷燦為庄長,直到明治43年1月再次復出擔任頂雙溪區長。
牡丹坑金鑛坑口-第3坑
大正3年出席台北舉行的全臺弓術大會,獲得射箭金牌,大正8年頂雙溪公學校將設立柑腳分校,擔任學務委員,與大平區長曹田、槓仔寮區長呂來傳、澳底區長蔡火爐等人連署向當局提出請願,促成分校建立,功勞卓著。大正9年改制州廳,更名為雙溪庄,周步蟾轉任雙溪庄協議會員連任五屆。
坑內
在經商方面,大正初年從事鑛業,與何政共同經營魚行煤坑,大正8年宜蘭線鐵路開抵瑞芳,並從三貂嶺兩側南北兩側鑿洞開挖隧道,預期開通後將對雙溪交通有極大改善,周步蟾看準此商機,大正9年1月4日於雙溪公會堂召開發起人會,組織「三貂炭礦株式會社」,資本額百萬圓,分兩萬股,發起人認股1萬4千股,並推舉周步蟾擔任創立委員長,副手連碧榕,其餘發起人包括基隆呂瑞珍、何榮峰、顏窓吟;九份翁山英、郭查某、黃仁祥、蘇登賢、高文秀;瑞芳橫山虎次;宜蘭連俊塘、連光亮;貢寮楊風沂;台北佐藤亮太郎;雙溪庄許柱珠、何政、許溪、尤阿朋、廖脩情、連文滔、林燦廷、林兆祥、藍江福、莊添烓等30餘人,都是當時已經從事礦業或是商場貿易經驗豐富的人。
坑口落石
在事業之餘,周步蟾也熱心公益和社教活動,列名基隆公益社員,大正13年他發起創立雙溪吟會,並擔任社長,昭和3年改組為貂山吟社,再出任社長,昭和4年在任內往生,得年71。
電線杆
石砌的鑛坑外寬內窄,目前僅餘坑口的構造,內部無石砌的部分已崩坍,側邊的岩磚也部分毀壞傾倒,相當可惜。另外靠貂山古道的這一側峭壁,也發現一座較小的鑛坑,坑口被落石阻住,裡頭狹窄難行,推估可能是後來轉包時,由下包的採鑛者所留下的坑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