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坑鑛山於明治31年(1898)由日人壹岐健輔、黑木七郎等人發現,並以臺人連培雲、周步蟾名義申設鑛權,開採始於明治34年,其中木村組經營13年,後納入金瓜石鑛山,田中組擁有2年,後宮系接掌7年,日本鑛業兼營13年,戰後由瑞三鑛業承租開採25年。
牡丹坑金鑛經過前次溯溪的探索後,發現溪底尚殘存5座以上的鑛坑,因而燃起濃厚的興趣,原本由雙溪方向由下往上溯,大約已踏遍半條的牡丹溪,為了要仔細查找,此行改由上往下的方式,由貂山古道鞍部的起點,沿著牡丹溪順流而下找起,最後抵達前次的折返點。
貂山古道起點
貂山古道的入口位在牡丹山與燦光寮山所夾之稜線鞍部上,此處亦正好為瑞芳與雙溪之鄉界,冬季時強勁的東北季風,從水湳洞的方向吹來,遇到山脈阻隔,全由鞍部地區的風口經過,風力強大不但人站不穩,連車子都會被吹翻,所以又稱為「風吹輦隔」。
貂山古道
貂山古道雙溪鄉志稱牡丹十三層古道,又名挑菜古道,從牡丹國小開始,沿著牡丹溪畔闢建的產業道路,經過何全湖、定福、十三層,再右轉過橋,順著牡丹溪左岸的步道上山,經過牡丹金鑛的事務所遺址,以及無緣之墓,最後抵達嶺頂,即風吹輦格。
牡丹山
此路線開闢,可溯自嘉慶、道光年間,為九份通往頂雙溪的重要道路,明治31年武丹坑金鑛開採後,更成為通往金瓜石與九份的運礦道路。
路邊鑛坑1
金鑛開採,造就九份的繁榮,人口增加消費力強,來自平林、牡丹、石笋等地的雙溪鄉農民,每天下午便將所種植的蔬菜、茄子、瓜果類等作物採收完畢,到半夜時用火把或是磺火照明,連夜挑往九份,大約在天亮時抵達,再沿街販售,快到中午時賣完後,再由此徑返回三貂,相當的辛苦。
坑內
在宜蘭線鐵路尚在興築時期,大正初期,只要臺灣總督出巡時,不是經由三貂嶺古道,便是從金瓜石行經此道,進到頂雙溪境內。
路邊鑛坑2
古道大約在民國70年代,隨著牡丹坑金鑛的封山而廢棄,後來才又因為觀光的因素,將原本輕便台車的鐵軌拆除,運用原本的路基,改建成為鋼筋水泥的階梯步道,全長約2,700公尺。
坑內
山下原本是晴空,上山後卻開始起霧,伸手不見五指,正巧碰上來參加超馬的選手,從山下跑上來,然後順著貂山古道下山,再從燦光寮古道的方向跑到草山,光聽這樣的行程便讓人頭皮發麻,山區的移動可不比平地,平時這樣的路程走路都要一天,真不虧是超馬選手,體力真好。
牡丹山頂
為避開超馬選手,先選擇登牡丹山,途中找到2個金鑛坑口,忍不住又鑽進去看了一下,開挖長度算短的,無任何發現,抵達牡丹山頂時,滿山全是芒草,正巧雲霧飄了過來,尋找三角點又變得更加困難,感覺好像站上最高點,但卻不見三角點,最後只好放棄,牡丹山海拔660公尺,為瑞芳和雙溪的界山。
溪瀑1
牡丹溪從貂山古道上的第一座橋樑後,才變得比較有河床的樣貌,有大小不等的塊狀岩石散布其中,不過河床仍是乾涸無水,需要再繼續下游步行一段路之後,才漸漸出現水聲,中途曾出現一兩處疑似鑛坑的地點,但都因為坍塌情形嚴重,已看不出原有坑道的樣子。
電桿
雖然說由上游往下游走,體力的消耗上比較少,但溯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溪流的源頭處,地勢高低有時相差甚多,常會遇到高差十多公尺的瀑布,運氣好一點的,還可以從溪流旁的石塊慢慢爬下去,運氣差一點的,四周皆峭壁時,就得再繞行遠路。
溪瀑2
隨著愈往下游,溪水的量愈發增加,溪瀑的樣貌也就更加的壯觀,當然路也就更加崎嶇難行,途中至少遇到3處以上無路可下的窘境,僅管已經繞了路,但最後仍無法下到溪谷,在不得已情況下,只好跳下近4公尺高的峭壁,一把老骨頭,跳到都快散掉。
溪瀑3
前次提及木村因為越界採金,導致田中組抗議,木村後來便將牡丹坑併入金瓜石鑛山,退出經營。牡丹坑列入金瓜石鑛山直營後,經營上並未見起色,始終未產生獲利。因此廢除直營,改由台人承租經營至大正14年,但還是未能挖掘到較為突出的產量,後轉由中興公司經營,在原鑛之下七坑、八坑,作狸掘式之開採而已。
溪瀑4
不過由於這個鑛區地帶,曾經有過木村久太郎等人發現金脈而致富的事實,因此從明治37年代開始,便陸續有人從事探鑛,如在台北經營雜貨批發商之崎陽商會主人吉牟田多作等,在附近草山的西麓,獲得採鑛許可,進行採掘失敗。
駁坎
大正元年基隆的雜貨批發商瀨崎利平,也在草山南麓獲得鑛區,並親自進入山中作長期之斷續探勘,同樣未有可觀的成績出現,之後草山鑛區併入金瓜石之增區,昭和元年才開始發現草山鑛床,並在坑口建立小規模之製鍊,但不久便因為交通不便,宣告休息廢坑。
溪畔小鑛坑1
戰後承包之牡丹坑鑛山,由於二手之下包制經營,部分採金人私匿或虛報數字以外,就規模而言,牡丹坑雖屬狸掘式之開採,但產金方面,卻一枝獨秀。金銅鑛務局於民國36年將牡丹坑金鑛出租予瑞三公司,承包與經營煤礦業之李建興,於民國36年6月6日創立瑞三金鑛股份有限公司,由李建興任董事長,曾有富為所長,以牡丹坑鑛業所經營採金事業。
坑內
此鑛址經改制後,隸臺北縣雙溪鄉三貂村之金山街,鑛區號碼國字第6號內,面積95公頃95公畝1公厘,瑞三公司擁有此鑛區後,除部分自營外,復將之分區開放,承租予小規模採金公司,在金之生產線上,仍以瑞芳、金瓜石、牡丹坑三鑛鼎立之態。自從瑞三承租牡丹坑鑛山以後,產量十分穩定,但自44年以後,由於富鑛體之漸趨枯竭,開始走下坡。金銅鑛務局於民國44年5月為讓金瓜石鑛山更加符合國營事業企業化政策,改組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
橋橔
唐羽之臺灣採金七百年一書指出,瑞三所開採者為殘餘之貧鑛,故又將鑛山轉包予小規模之採金者,治金方式則採用比重式採金及錆化提煉。鑛山在此雙重承租方式之下,採鑛者均用狸掘式進行撿拾金脈,勉為維持,歷年之產金,尚稱平穩,故生產量如非金價偏低,尚可維持,但民國53年以後,由於富鑛體未再出現,產量急劇下降,金價仍處低潮,經營兩難,於是至民國60年間,棄採休眠。
溪畔小鑛坑2
牡丹坑鑛山在民國60年間廢採,鑛權仍屬臺灣金屬公司所有,民國69年間金價維持600美元的高峰時,金瓜石鑛山將之下包予游耀東、朱秀璋等組成之復山金鑛。承包鑛方自開工後,即由金瓜石新山山谷,以巨資購得一廢採煤礦之舊坑道,積極取捷徑欲打通至牡丹鑛床,再檢修瑞三鑛業時代由於不敷採算標準而廢棄之貧鑛體,但後來發生礦災,尤耀東後來在牡丹山靠大粗坑附近另開金母鑛,最後也無寂而終。
坑內
採鑛方法,主要用上向階段採掘充填法(Cut and Fill method)。掘鑿均用鑿岩機、平鑽機、仰鑽機、手鑽機各式均有。工作面掘鑿以上向開鑿,以前多用乾式仰鑽機,工作時石塵四溢,工人呼入肺內,極易致病損壽,問題嚴重。後來盡量以濕式平鑽機代之,使石塵減少,已見改良,但尚未能將全部鑽機改用濕式,仍待改進。
溪畔鑛場建築
坑內運輸,各中段敷12至18磅鋼軌,用人力推車,各中段鑛車中鑛石傾入與本巷聯絡之吊井中,由本巷運出硐外。本巷運輸,四坑用5噸六平巷用7噸天線式電車,路軌為25磅至40磅,軌距20吋,鑛車容積0.6立方公尺之鐵質鑛車。地面運輸,四平巷產鐵砂用架空道運至選廠儲鑛倉,六平巷鑛砂用無極索道逕運入選廠,進行後續處理。
牡丹坑金鑛-第5坑
本鑛山金鑛砂性質,可分為見於安山岩中之本山系及見於頁岩、砂岩中之長仁系兩類。處理方法前者適用直接錆化法,後者以合硫化鐵硫砷銅鑛等質較高,適用浮選錆化並用法。
坑口
即先行浮選,將其中硫化鐵及銅等雜質除去,並收回一部份金,然後錆化,以節省錆化納消耗,並提高金之收回率。惟起初後者產量較少,故所產鑛砂均用直接錆化處理,其結果亦尚滿意。嗣後長仁系鑛砂產量增加,此種含銅或硫較高之金鑛砂,已經用浮選錆化併用法處理。
坑外
直接錆化操作方法可分為碎鑛、磨鑛及收金三部門。鑛砂經各碎鑛機械破碎至20公釐以下,繼由帶運機送入磨鑛機,加水分級細磨,直至細度到2百目以下。同時錆化納及石灰液亦加入球磨機,使與鑛石混合發生熔化作用。當鑛槳自最後之磨鑛機流出時,所含金銀已有百分之70被溶解。
坑內岔路
已磨細鑛漿均流進濃泥機,鑛泥下沉凝結為「濃泥」,澄清之液自上面溢出,是為「貴液」。「貴液」先經濾過機抽出固體物質,再經真空脫氣塔除去空氣,最後流進收金槽;所含金銀,在此被鋅粉沉澱成「金銀澱物」,亦名「錆化澱物」。澱物經濾過機脫水後送煉金工場,以便提取金銀。「濃泥」仍含有不少金銀,另加滌洗過濾,抽出泥滓,即予廢棄。所餘之清液名曰「原液」,送存原液槽,以備往復使用。
坑內
提煉錆化法所產金銀澱物中金銀,其決不外去其中雜質。先將澱物置攪拌桶中加硫酸處理,以去其中大部份之質鋅及少數之銅(如澱物中含銅低於百分之15,此步驟亦可略去),以便利熔化工作。
直井
次將去鋅澱物和以溶劑,入反射爐熔化。金銀及一部份銅成為合金,其他雜質則成熔碴而與合金分離。將含銅金銀合金,再入爐提煉,然後鑄成陽極板,將陽極板置於銀電解槽中,純銀沉積於陰極黃金及少量之雜質殘留於陽極袋內。前者經洗滌烘乾即可鑄成成色99.9之金條或再加以電解可得成色99.9金條。
基隆山
總結牡丹坑鑛山的開採,始於明治34年(1901),其中木村組經營13年,後納入金瓜石鑛山,其中田中組擁有2年,後宮系接掌7年,日本鑛業兼營13年,戰後由瑞三鑛業承租開採25年。
4 則留言:
本山5坑記載中後山有出口 不知道您有沒有相關的信息
牡丹坑金鑛當初因為越界開採,後被併入金瓜石鑛山,本山五坑在樹梅坪附近應有其出口,只不過都塌陷了。
我祖母在日本時代常由本山五坑經由牡丹到雙溪,據我所知應該是在抽水站附近,不過坑口位置已不可尋。
目前貂山古道旁溪谷內所能找到的金礦坑大多中途塌陷,無法通往金瓜石,燦光寮古道沿線也許可以試著從本山五坑海拔高度相當的位置,有機會可以去搜尋看看,說不定會有一些新發現。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