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990905平溪-菁桐車站、石底大斜坑、青桐煤礦、一坑

菁桐車站為台鐵平溪線之終點站,平溪線早年是專為煤礦運輸,由基隆顏家所興建之鐵路,在礦業全盛時期,菁桐的石底煤礦,為全台運煤量最多的車站。

造訪菁桐村可以搭乘台鐵平溪線,或是開車由石碇行駛106縣道,均可抵達,此地剛好位在菁桐、白石及薯榔等3村之交界處,菁桐老街外為平菁橋,平菁橋由兩座單行道的橋樑所構成,橋頭設置採礦之雕塑造景,過橋後即為白石村,以當地山峰有白色岩石,故稱其山腳下的庄頭稱為白石腳庄,最早由泉州林姓於清乾隆年間開闢。
白石村
平菁橋
平溪為著名之煤鄉,提起平溪的礦業歷史,便得先認識台陽公司,光緒元年(1875) 創辦人顏雲年出生於台北縣瑞芳鎮(魚桀)魚坑,原本在瑞芳警察署擔任巡查補兼守備隊,被藤田組相中協助擴展採礦事業,明治32年(1899)顏雲年組成「金裕豐」商號,向藤田組承租瑞芳小粗坑砂金區,明治36年(1903)顏雲年與蘇源泉等人組「雲泉商會」,統辦礦山勞務,提供藤田組所需礦坑的勞動力,大正3年(1914)接手藤田組瑞芳礦山所有開採權,設立瑞芳礦場。大正7年(1918)顏雲年及其弟弟顏國年收購雲泉商會全部股份,改組為「株式會社雲泉商會」。
明治42年(1909)由時任庄長之潘炳燭先生發現煤礦,先後遊說日人藤田組及顏氏昆仲進行開採,由於平溪交通不便,大正7年(1918)6月兩兄弟與日人藤田組合組「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出資從宜蘭線三貂嶺站,興築平溪線鐵路,大正9年(1920)藤田組決定從臺灣撤資,顏雲年收買其所擁有之股份,9月合併瑞芳金礦,更名為「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平溪線在大正10年(1921)7月通車,至此平溪煤礦的開採史正式展開。
大正12年(1923)2月8日顏雲年因罹患傷寒不治去世,享年49歲,公司由其長子顏欽賢繼續經營,顏欽賢出生於明治35年(1902)2月5日,顏欽賢擔任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社長時,致力於石底煤礦的開發。
在白石村與菁桐村間之河谷地旁,台陽公司於昭和14年(1939)興建石底俱樂部,興建一年完成,佔地約6百餘坪,建物202坪,採和洋折衷的日式木造建築,建材以台灣檜木及紅豆杉為主,後來作為臺陽公司招待貴賓、官員、會議及職員休閒、娛樂、住宿之用。
由於採礦這數十年間,太多礦工不幸往生,台陽公司結束石底煤礦事業後,在民國75年(1986)3月將俱樂部的地上建物所有權出售給習佛之王華飛居士,並約定「設立石底煤礦之全體員工長生祿位乙座早晚祈福」,王居士為紀念其雙親,以其父王道渠及其母應寶蓮名中各取一字,將建物命名為「渠蓮精舍」,並作為其清修之地。
王華飛居士於民國88年(1999)1月因病往生後,建築物由弟王華玉先生繼承,並在民國91年(2002)間將建物對外開放,並向台北縣政府申請列為古蹟,歷經一年多的時間與地主兩造達成協議,縣政府在92年9月公告,並依照原始起造用途,正式定名為「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
而「菁桐太子賓館」之別名,則是因初期對於建物來歷不清楚,而採用90年3月25日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先生撰寫的「平溪太子賓館坐落靜謐林蔭間」一文,為與金瓜石太子賓館區別,而有此名。招待所現址目前正進行為期2年之修復工程,工期自99年1月19日至100年9月10日,周邊用鐵皮圍籬隔開,無法一睹招待所之原貌,甚為可惜,只好等明年整修完工後再來參觀。
台陽員工俱樂部(渠蓮精舍)
台陽員工宿舍(皇宮)
由於員工越來越多,台陽礦業亦承租許多的國有林地與私有土地,興建白石腳的職員宿舍區,並且依職員職位的性質與高低來區分宿舍,還取了一些日本的地名,在平溪招待所旁一帶被稱為東京,為礦場高級主管的宿舍,其中最大的一間為礦場所長居住的皇宮,這些日式宿舍因位在國有地上而幸運得以保存下來,但多已傾毀,皇宮下方即是私有地的界限,另有北海道宿舍區在青桐煤礦附近,為台籍工頭的宿舍,有間靠溪邊的民宿取名為北海道,只是借用其名氣。
台陽員工宿舍(北海道民宿)
台陽員工宿舍
走進菁桐老街,鐵道邊以及展示煤礦機車頭的小亭子內,掛上滿滿的祈福竹筒,竹筒上寫上許多人的願望,住家隔著狹窄的街道面向鐵軌,礦業興盛時期,街道繁華各式商店林立,燈紅酒綠各項休閒娛樂設施充斥,帶動菁桐車站周邊的繁榮。
菁桐老街
祈福竹筒
菁桐車站為一座保存良好的木造車站,昭和4年(1929)10月1日設立,初名菁桐坑驛,該年為日本殖民政府為貫徹鐵路國有政策,由日本政府出資100萬日圓向顏家收購,並將臺陽私營時的「石底鐵道」名稱改名為「平溪線」,成為客貨兩用之鐵道。
平溪線沿基隆河岸興建,建築過程中間遭遇許多波折,大正9年(1920),藤田組退出該公司,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大恐慌,工程一度停擺,一直到大正10年(1921)7月才正式宣告竣工,全長12.9公里,共耗資230萬日元。
菁桐車站
菁桐車站後方
鐵橋為菁桐歷史最悠久的橋樑,以鐵材為橋面結構,橫跨基隆河,用以連接菁桐與中埔之交通要道,興建於昭和時期(1940年代),橋橔使用經年遭河水掏空,橋面亦鏽蝕嚴重,因此後來經過重建,僅餘靠白石村中埔的這一邊尚留有原始橋橔,橋面漆成紅色,供行人通行,在平菁橋興建後,便少有人利用,由於周遭環境清幽,吸引不少情人漫步其間,所以又稱情人橋,過橋後為中埔,有許多破舊的工寮,此為台陽公司於光復後,利用美援所搭建之礦工宿舍。
情人橋
菁桐車站旁另有閒置廢棄之台鐵員工宿舍,為2層樓建築,牆面攀滿綠色的地錦,俗稱爬牆虎,將建築物點綴成綠屋,平溪鄉公所在文建會補助下,經由台北縣文化局輔導與在地文化工作者,將宿舍整修,於94年1月27日成立菁桐礦業生活館,用以保存記憶中的菁桐印象。
菁桐礦業生活館
綠屋
菁桐車站鐵道的對面,為兩座3層樓高的降煤櫃,運煤火車可開到建築物下方,滿載煤礦後,經由鐵道往外運輸,這些早年裝黑金的卸煤廠,現在全都改為咖啡餐廳。菁桐礦業生活館旁為蒸汽火車加水塔,從其正對面穿越過鐵道,經由階梯拾級而上,可前往選洗煤場,以及石底大斜坑。
菁桐車站降煤櫃
蒸汽火車加水塔
石底煤田分布於平溪鄉基隆河兩岸,至石碇鄉景美溪上游一帶,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面積廣達3980公頃左右,煤層共7層可採者共5層,由於地質富於變化,無法集中於一處統一開採,所以才有平溪鐵路沿線許多礦場的開發。
儲煤廠
被綠樹佔滿之礦場建築物
從大正7年(1918)至昭和6年(1931)間,台陽礦業陸續開鑿了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四坑、五坑、六坑,年產量15萬噸為全省之最。其總辦事處設在石底大斜坑旁,建於昭和6年(1931),並於民國40-50年代修建及擴建規模,為台陽公司煤礦業務的行政權力中心。從大片的水泥地板,殘餘的柱石,以及僅存的建築物樣貌,可以一窺當時的規模,經由解說牌上的文字說明,事務所內的職員超過百名,業務組織編制包括礦業所、煤礦部、煤管處等,內部行政人員包含一般行政、會計、管理、化驗、設計製圖等。早期台陽所屬各地礦場工人,一到月初便到此領薪水,排隊人潮由內部甚至有延伸至鐵道邊的盛況。周邊亦設有洗選煤場、捲揚機房、事務所(辦公室)、倉庫、機電間、降煤櫃等。
總辦事處
事務所
大正14年(1925)後,開採之煤床漸入進入下部,台陽不斷改進採煤技術,增設蒸汽動力,開鑿斜坑,採掘深部煤層,陸續開鑿斜坑5處。台陽礦業技術人才均以石底煤礦為基地,發展出各個能單打獨鬥的技術專才,昭和6年(1931)更自汐止至菁桐坑,架設最大特高壓線六哩提供電力,再經由菁桐坑再分送至一坑、二坑、三坑,將採煤技術全面電力化,後來其他礦場為改進技術,亦會找上石底的工作班底,前往協助經驗交流,並幫忙將助手訓練成熟練工。
機房
礦場建築
昭和12年(1937)隨著各坑開採漸入深部,分散於各地之生產設備工作負荷加重,因此台陽計畫將原一、二、三坑統合,擴大生產設備,進行集約採煤,以開鑿一大斜坑的方式,整合搬運、通風、排水等工作,全面進入石底炭田最深部採煤。
樹包牆
捲揚機座
昭和12年(1937)3月大斜坑開始動工開鑿,先打通距離較近之石底二坑,從深部開鑿全長600間的雙線坑道斜坑(一間等於6尺),然後再自坑內向一坑及三坑貫通,歷時3年,耗資90餘萬日元,各坑於完工後出炭集中由大斜坑出坑,原有各坑之出炭路徑便被廢除,此即為著名之石底大斜坑,其坑口標高254.05公尺,開採至海拔以下700公尺,總深度954.05公尺。
石底大斜坑
台車軌道
由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因軍需而迫使礦場無理生產,使得坑況惡化,生產一度降到月僅300噸,之後經過5年的努力,才漸恢復正常生產。民國44年(1955)台陽公司以美援貸款開發菁桐煤礦,54年(1965)開鑿新平溪煤礦,到民國60年代,坑深超過1千公尺,開採困難,災變頻傳,加上坑溫過高,礦工老化,當時的技術能力已達極限,因此到民國64年(1975)石底大斜坑廢用,並於民國77年(1988)結束在石底煤礦事業。
浴室
模擬坑道
繞完整個石底大斜坑的煤礦園區,幾乎也就讀完整部台灣的煤礦開採史,心中是百感交集,沿著選洗煤廠的方向下山,廠內現由業者經營咖啡館,關閉整修中,不知道未來會變成什麼風貌。
選洗煤廠
再度回到白石村,經由附近雜貨店的老闆娘指引下,從雜貨店旁小路進入,找到了周氏紀念碑,碑石為「武功周氏追遠紀念碑」。此碑為汐止礦業鉅子周再思所立,其祖先來自大陸清溪,渡海來台後,先落腳大加蚋堡(台北),在道光29年(1849)其曾孫開始遷居平溪,以務農維生,經過幾代耕作後,經濟改善,也在白石腳兼營雜貨,清光緒5年(1879)周再思出生於白石腳,9歲時父親過世,賴以維生之雜貨店毁於祝融,其母只好搬至水返腳火車站附近,靠雜貨買賣為生。
周再思11歲到中藥店打雜,17歲當築路工,19歲認識發現平溪煤礦的潘炳燭,並開始從事礦業,他後來發現新的金礦層,被賞賜26萬日圓,自此靠礦業展露頭角。他在明治32年(1899)開始起造周厝,命名「斯園」,取飲水思源之意,歷時10年終於完成,與霧峰的林家、板橋的林家並列台灣3大花園。
周再思致富光宗耀祖後,回到白石腳修祖墳,昭和18年(1943)立一對日式石燈籠,光復後民國35年(1946),再打造中國式雙龍抱珠的特殊造型紀念碑體,這也是周家最興盛的時期,此後便由盛轉衰,民國38年(1949)228事件發生,周在思在同年往生,由於事發突然,未能妥善處理財產,致後代爭產,家族沒落。
武功周氏紀念碑
離周氏碑不遠處,另有一座山神宮,台灣山神的信仰並不多見,由於平溪礦業發達,礦工長期在山中地底工作,希望祈求平安,山神宮原位在薯榔村的一坑口,是台陽公司用來安撫礦工人心所建,民國44年(1955)地方人士請風水師看過後,將廟遷移至白石腳,並於隔年8月豎立「石底礦場殉職者招魂碑」,用以撫慰石底煤礦殉職礦工的英靈。
石底坑場殉職者招魂碑
山神宮
從台陽員工日式宿舍群的後方往前行,來到一處看似為私人庭園的圍籬外,門口寫著菁桐山居、平溪鄉召會、白石庭園等字樣,好奇的走進一看,才知道這是著名的「青桐煤礦」,最早稱為白石腳煤礦,民國44年12月獲得美援補助,正式破土開工,因其距離石底大斜坑西方約600公尺,故改稱「石底新坑」,列台陽公司第六礦場,或稱六坑,民國46年1月起才更名為「青桐煤礦」。
青桐煤礦
青桐煤礦坑口
根據經營白石庭園的老闆娘說,此地原為王姓家族的土地,租給台陽公司採礦,礦場停工後,家族才將土地收回,重新整理,開闢為民宿餐廳,老闆夫婦為教徒,白石庭園也當成平溪鄉召會使用,白石庭園的建築物原為礦場的浴室所改建,隔壁的另一棟白色建築物為礦場的事務所,礦坑口還有可能是機電設備室、倉庫、更衣室等3棟磚造建築物,目前皆已整修過,似乎都有住人,青桐煤礦坑口目前已用磚頭封住,無法進入,坑口旁擺設一面網,用以吊掛許願筒,但未見著竹筒,反而掛了許多的背包,不知用意為何。
白石庭園(昔礦工浴室)
礦場事務所
民國67年,石底煤礦總轄石底礦場、青桐礦場、五坑礦場等三坑,民國68年「石底煤礦」獨立為「石底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0年2月9日青桐煤礦礦坑內發生瓦斯爆炸,造成11人死亡,礦業經營愈顯困難,73年北台灣又接連發生3次煤礦大災變,因此74年政府訂定「優良煤礦標準」,並作礦場評鑑,礦業卻從此開始走下坡,陸續關閉,台陽公司於77年將石底煤礦申報收坑,放棄經營,將石底礦區讓售,由私人繼續經營開採二坑、五坑,至民國85年封坑。
礦場建築
由於門口處掛的照片中,有張神社的圖,老闆娘說可能在後方的峰頭尖的路上,找很久只見到一間彌陀禪寺,又問到一位精神矍碩的老阿伯,他說這附近根本沒什麼神社,應該是老闆娘搞錯,將廟當成了神社,不過他也指出,真正的北海道宿舍位置,是在青桐煤礦旁,當年日據時代總督來視察時,都是住在那裡,只是後來青桐煤礦開採後,才移往別處。
經過這一折騰,又多繞了好些路,不過也意外發現這附近竟為台灣藍鵲的大本營,數十隻的台灣藍鵲就在樹林間穿梭覓食,牠是台灣特有種鳥類,身體為藍色,頭、胸部為黑色,嘴及腳為鮮紅色,有條佔了全身2/3的長尾巴,尾巴羽毛的末端為白色,因此又有「長尾山娘」的稱謂。
台灣藍鵲
長尾山娘
外型看似優雅,但性情極為凶悍,尤其在接近鳥巢時,在此地停留許久,觀察到台灣藍鵲成群移動時,真的是井然有序的一隻接著一隻飛過,好像花車遊行一般,這種隊伍又被稱為「長尾陣」。在同一族群中,另外發現體型和台灣藍鵲相似的樹鵲,這種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但並非保育類鳥類,頭部灰色,身體咖啡色,末端為黑色,也有長長的尾巴,感謝wen兄的協助,幫忙google找到樹鵲的名字。台灣藍鵲出沒的位置,就在與青桐煤礦隔溪相望的產業道路上,石頭屋周邊的樹林裡。
這部新相機總算在這次任務中,充份發揮了它的性能,以前拿低倍數的相機拍,大鵰變小鳥,換成高倍數的拍,小鳥也能成大鵰。
樹鵲
石頭屋
正打算回到106縣道,經過白石橋,發現橋下另有一座橋,由於兩岸的路基墊高,使得舊橋變成無路可上下,早期村民先以樹木橫跨作為便橋,往來白石村及薯榔村兩村之間,後來村民自行集資興建便橋,並立石碑作為紀念,碑名為「平溪庄白石橋寄附者芳名碑」,碑文字體模糊難辨,但依稀可見建橋日期約為昭和10年(1935),橋面經過整修,無法分辨為橋齡為超過一甲子以上的舊橋。
平溪庄白石橋碑
通過白石橋再往前一小段路,過橋後便到薯榔村,薯榔指的是薯蕷科多年生塊根草本植物,塊莖的單寧可作染料,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泉州人黃文富所闢,因舊日為種植薯榔的人所搭寮之地,故稱薯榔寮。一坑的位置即在薯榔村內,一坑聚落沿著基隆河的上游溪岸而建,為菁桐地區最早形成聚落之處,目前還留有早期舊式紅磚的礦工工寮,到一坑的目的,只是為了想看看這些連到石底大斜坑的坑道位置。
薯榔村
一坑礦工宿舍
薯榔村的礦工工寮大致分兩個時期興建,一為一坑開坑後所建,一坑又稱作石底一坑,開坑於大正11年(1923),礦工陸續移入,在昭和6年(1931)建了6棟工寮,被稱為「新寮」,另一時期則是戰後青桐煤礦開坑後,利用美援興建之礦工工寮,目前所見之工寮,大多為此一時期所建。
薯榔尖登山口
礦場建物
向一坑附近住家詢問一坑口的位置,大多回答已滅失,不過礦場的部分建築倒還留著,於是便循溪邊的步道往上游走,溪流兩側整治成為水泥堤防,步道應為舊時之台車道,途中有坌路可通往平溪三尖之薯榔尖,水泥道路至盡頭後,岔路再現,先取左側走溪邊小路,嚴格來說應是溯溪,先遇到傾斜的水泥建物,上方有洞,上頭山坡邊還有另一棟建築,從構造看起來,有點像是擺捲揚機的建物,不過卻見不到礦坑。
一坑古礦場1
一坑古礦場2
原有的路跡已不見,繼續順流而上,摸著溪中的巨石小心翼翼的前進,見到一座巨型的斷橋,躺在溪中,此橋為舊時台車道的石橋,另外半截斷橋已不見蹤影,或許是被溪水沖到下游去,又奮力再往上爬一段距離,亂石雜草堆疊,還是未見到礦坑,其實也不確定是否在溪中或山坡上,眼看時間已過中午,天氣變得炎熱,溪流行進不便暫時放棄,回到岔路口,右上的路通往耳空龜山,山上也有兩根大柱,為運煤用的高空索道,當年登山經過時不清楚其作用,現在終於明白,礦場停工後,經過一二十年的休養生息,大自然將這些人為建物慢慢的侵蝕,又再度回歸滿山翠綠。
台車道斷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905平溪-菁桐車站、石底大斜坑、青桐煤礦、一坑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台陽公司於昭和14年(1939)興建石底俱樂部,興建一年完成,佔地約6百餘坪,建物202坪,採和洋折衷的日式木造建築,建材以台灣檜木及紅豆杉為主,當時係為招待到台灣視察之日本皇太子(即後來之裕仁天皇)←這部分内容完全錯誤。因為過去只有昭和天皇曾於1923年以皇太子的身分來過台湾。而「裕仁」是昭和天皇的名字,1939年是昭和14年,亦即在那一年昭和天皇已經當天皇當了14年了。所以那時他也不可能以自己的皇太子的身分來台湾。

Shepherd's Wolf 提到...

感謝指正,此段確為當時在資料引用時,未詳細查證之疏失,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