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991101瑞芳-建基煤礦、深澳(番子澳)

建基煤礦位於瑞芳鎮深澳火力發電廠旁,開採石底層田寮港系之海底煤田,以坑道深入海底為主要特色;深澳又名番子澳(番仔澳或蕃子澳),深澳岬角有一顆長像酷似印第安人酋長頭部的岩壁,番子澳海濱和野柳風景區相似,有許多的海蝕景觀,巨大的象鼻洞是著名的景點。

深澳一共來探勘3次,第一次來找到建基本鑛和海底坑的位置,第二次(11月1日)看的比較完整,包括臨海隧道、海底大斜坑和番子澳,但在寫旅記時,畫地圖時還有些疑義,所以又再去探勘一次(11月10日),雖沒有新發現,但訪問到曾在建基服務的阿美族礦業工作者巴奈先生、擔任過礦場機電工的蔡先生和住在榮隆教會旁的余先生,他們解開我的一些疑惑,在此特別謝謝他們的協助。
深澳灣
建基新邨(深澳社區)入口
深澳位在基隆的東方,瑞芳的北邊,交通從基隆火車站可搭乘1052路公車,由國家新城開往福隆,至建基煤礦站下車,自行開車經由中山高接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至終點左轉接台2線,即可抵達深澳。從建基新邨的指示牌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舊礦工宿舍,曾經這裡因建基煤礦之興起,吸引為數眾多的礦工及眷屬遷入,而形成繁榮的大聚落,礦場封坑後,僅餘少數的居民仍住在此地。
建基新村
建基宿舍
建基宿舍的特色,欄杆的顏色一律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顏色,可能跟李家一向忠黨愛國有關。宿舍大致分成2區,西邊較低的這一區,一至三層樓的建築都有,大致上住的都是平地人,現在多數居民是老人,幾乎沒看到年輕人,而東邊較高的地方,第一排為面海的二層樓建築,共有兩棟,上頭還有一些標語,而後方較破舊的屋舍,則是原住民住的工寮。建基煤礦曾有千餘員工,起初礦場缺工嚴重,李家遂前往花東縱谷地區招商,因礦工薪水尚稱優渥,很多原住民便被吸引至建基煤礦及海山煤礦採煤,民國75年時,建基這裡曾有一個由3戶布農族及89戶阿美族的礦工所組成的工寮社區。
山上宿舍
山上原住民工寮
在這邊遇到一位阿美族的原住民,名字叫巴奈,意思是稻子,他來自台東,今年60歲,曾在建基工作7-8年的時間,他說住在礦場工寮的原住民最多時曾達到114戶,但礦場歇業後目前僅餘20戶,其他的搬到瑞濱附近的阿美家園約50戶,我們在聊天過程中,居然還有3隻黑色小山豬跑過去,他說礦場給平地人住鋼筋水泥的宿舍,給原住民住這種看似違建的簡陋工寮,現在住在宿舍的居民只准遷出不准遷入,遷出後礦主便封門封窗,還給搬遷費10萬,即使有空的鋼筋水泥宿舍,但是他們也不能搬進去,礦主這種歧視性的做法,聽到我都一肚子火,巴奈樂天知命不以為意,說住在這邊習慣了,發電廠停工後空氣清新,也不想搬走。
破舊的原住民工寮
採礦圖
建基新邨的下方,為鐵路深澳支線隧道通過,前往礦場道路旁種植一整排的大榕樹,如果以礦場到開業到現在計算,樹齡應超過50年,主枝幹沒有一棵是直的,全是彎彎曲曲,但卻排列整齊,樹冠向左右兩側伸展,形成綠色隧道,出綠廊後是一大片空地,周邊有一些舊礦場建築物。廣場左側有一座跨越深澳鐵路的陸橋,橋中央破個大洞,可以直視到下方的鐵路,深澳支線隨著民國96年深澳火力發電廠停工而停駛,這也是條值得細細品味的鐵路,有機會再詳細介紹。
林蔭大道
跨深澳鐵路陸橋
路橋的下方原為建基煤礦礦場,不過現在已變成砂石場,有許多的砂石車出入,一下陸橋便可見到建基本鑛的坑道口,位置剛好在2省道的正下方,坑口上方牌匾為己亥年孟春(民國48年,1959)由李建成所提,坑口左側的礦場建築物,現在成為砂石場的辦公室。
建基本鑛坑道口
坑口旁的礦場建築
相較於石底煤礦、瑞三煤礦及海山煤礦等日據時期即開闢之礦場,建基煤礦為光復後才出現較年輕的礦區,除平溪石底煤礦為基隆顏家的事業外,其餘3礦皆為瑞芳李家所有,建基煤礦由瑞三煤礦李建興么弟李建和於民國44年興闢,至民國76年收坑,33年間總產量達到3,537,236公噸,居台煤中總產量排名第4位。
落煤廠
鐵道與礦場
為就近利用礦場煤礦進行發電,民國49年建基煤礦開坑後隔年,台電在礦場旁設立深澳火力發電廠,民國56年時,該廠占台電公司整體發電量百分之37,曾經是東南亞最大火力發電廠,使用煤炭、重油兩種燃料,曾陪伴台灣走過經濟起飛的年代,幫助台灣度過70年代能源危機,不過由於機組老舊,發電時製造空氣污染不符環保,民國96年除役,共運轉47年。後來台電規劃機組汰舊換新,改建成較原供電量4倍的電廠,並增建長1460公尺、高出海面10公尺的卸煤碼頭,預計在民國102年完工,地方人士擔心破壞環境,影響生態,曾經多次抗議。
當天在電廠外圍拍照時,還被電廠保全關切,他們說假日拍可以,平常日不行,這究竟是什麼理論,大概是擔心我是什麼環保人士之類的,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如果一切作業都符合法規,又有什麼好怕的。
深澳火力發電廠
電廠旁鐵路深澳站
瑞芳李家從日據時期便以礦業發跡,礦業集團由排行老大的李建興及其弟李建炎、李建成、李建川及李建和等人組成,由瑞三煤礦之經營起家,光復後民國44年李家買下日人遺留之山本炭礦,改名為海山煤礦,並於同年開辦建基煤礦。
長廊
臨海陸橋已拆除
舊礦場為3層樓的建築,3樓以上還有一座長廊,是建基新邨礦工步行到海底大斜坑上工的路線,原本可以透過臨海陸橋穿越到馬路對面,不過臨海陸橋已拆除,僅餘橋座凹陷的遺跡仍留在對面的駁坎上。從對面駁坎旁的小路往上爬,經過一小片菜園,前方有一座紅磚造的建物,經向附近一名曾在建基工作的阿伯請教,才得知那是風車間,原本設有機具可以用來將新鮮空氣輸送至坑內,內部有一座臨海隧道,隧道上方的文字,是民國55年梅月時由李建和所提,它並不是礦坑,是通往港仔尾山另一頭海底大斜坑的通道。
風車間
臨海隧道
臨海隧道長度估計應該有2-3百公尺,前半段看起來還保存的很完整,隧道的另一頭已經用磚牆封住,由於隧道周邊無任何小路可通往山的另一邊,只能繞回省道,再轉進到深澳漁港內,港內停泊許多的漁船,在瑞芳漁會的對面,有條小路可以通往港仔尾山,這條小路亦是建基煤礦對外的聯絡道路。
臨海隧道內部
瑞芳漁會對面往礦場道路
深澳舊地名除番子澳外,亦稱為井子,其成因相傳村民在此地挖煤礦,而留下許多的空洞,其地質上屬於石底層田寮港系之海底煤田的煤層,此區煤層西側有露頭顯露於深澳地表,煤層往東延伸沒入海底,受限於技術,故二次大戰前一直沒有被開發。循之字型小路步行往上,兩旁的植物蓬勃發展,使得路愈走愈小,經過兩根柱子後,此處便是建基煤礦海底大斜坑所在,原本礦坑前廣場為阡陌縱橫的台車軌道,現在則成了一大片的菜園,右側菜園的後方,有一棟兩層樓高的水泥建築物,為礦場的事務所。
礦場大門
建基煤礦事務所
礦坑前的廣場,居民搭棚種植絲瓜,進入需彎腰,雜草很多,海底大斜坑旁邊有一條迷你隧道,年久失修幾乎快被土石給埋沒,小隧道長約20-30公尺左右,內部有一些土石淤積,進入需要用蹲跪姿爬行,隧道通往後方山谷,隧道的作用很像是排水溝,因為斜坑前有條溝渠連接到這邊,也有可能是用來連絡天福宮旁海底坑的通道。
迷你隧道
迷你隧道內部
海底大斜坑在民國52年2月17日由建基煤礦公司董事長李建和及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致詞後,舉行破土典禮。當時出席開工典禮政要,尚有台灣省建設廳長林永樑、台灣省交通處長陳聲簧、台灣省鐵路局徐人壽、台電董事楊家瑜、煤調會主任員田維五、基隆港務局局長曹開諫、國防部物資司司長王丕承、台北縣縣長謝文程、省議員許金德等來賓及地方人士數百人,冠蓋雲集可謂盛況空前,足見李家政商關係良好。
海底大斜坑1
海底大斜坑2
建基煤礦初期採陸域開採,一直到民國55年完成海底大斜坑開鑿工程後,才得以開發深部煤田。由於開採海底煤礦是一項大工程,斜坑作業最大深度是海平面下500公尺,需耗費鉅資用於排水,非有雄厚之財力與精密測量及開採技術,否則難以進行,而支持這個礦區進行開採的主因,則是這裡的煤炭品質佳、價格高,開挖前除請設計師畫設計圖外,另外請人以有色染料進行地層探測,不然恐怕還沒挖到煤礦,就先讓海水將礦坑淹沒,對礦工之安全造成威脅,所幸未曾在挖礦時挖到海水,倒是曾經挖到溫泉。
海底大斜坑旁檢身室
二樓事務所外觀
海底大斜坑之開採,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若無遠見及決心,實難以推動,由此一工程,也得一窺李建和之個性,他生於明治44年(1911)4月3日,字子平,瑞芳上天山人,為李建興家排行第6的么弟,少年魁梧壯碩、豪闊多友,恣意任俠,成淵中學畢業,專修國學多年。
建基煤礦建物內隧道
隧道內部
從大斜坑旁進到事務所內,又讓人嚇了一跳,一樓的內部居然還有隧道,不過進入約幾十公尺後,通道已坍塌無法再深入,二樓內部多為廢棄之辦公桌,地上散落一些文件,後方有間浴室,另一個房間應該是臥房,從二樓窗外可以見到深澳漁港,以及遠方的基隆山。
二樓辦公室
二樓窗外
事務所左側有一大段石階,愈往上頭階梯愈不明顯,已被姑婆芋等植物團團包圍,寸步難行,一開始不確定上方有什麼東西,硬著頭皮撥開草叢,不一會兒見到一些崩壞的駁坎,似乎是條人工溝渠,寬度足夠運煤車行駛,往下通到海底大斜坑,往上的路受到土石及植物阻擋,無法通視也不能前進,只好攀上近1.5公尺高的駁坎,才能繼續往前探。
石階
排水溝
長兄李建興經營瑞三礦業頗有績效,其弟弟們皆進入公司共同打拚,礦場經營蒸蒸日上,但在昭和15年(1940)5月27日,因得罪日本人,與諸兄弟、職員數百人被誣以叛亂罪被捕,此即著名的五二七思想案,李建興被判有期徒刑12年,三弟李建炎冤死於獄中,五弟李建川則因拷打而失聰,父親聽到消息後,後來憂心猝然辭世。
建基煤礦儲煤槽轉運站外觀
陷落之排水溝
順著溝渠往上果然還有一棟建築物,幾乎已快被草木淹沒,遠看像個小房子,近看才知道規模不小,從構造看應該是一座轉運站,溝渠至建築物前方,土石因受侵蝕崩落,形成一個近10公尺深的大洞,看起來觸目驚心。排水溝通往一處已封閉之隧道,從方向和高度推算起來,應是連結臨海隧道,溝渠是用來排出坑內的地下水。轉運站內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隧道,而隧道前方各有一座大型的儲煤槽,每個儲煤槽都2~3樓高,沒有任何安全設施,站在一旁有點恐懼,據阿伯說儲煤槽下方還有通道,可以將煤運出。
排水溝
左側通往臨海隧道口
李父往生後在李家努力之下,日人允許建和、建川請假兩小時參加父親葬禮,但兩人需以草帽斗笠遮面,以示服刑之辱。李家兄弟一直到戰後才被釋放,繼續從事礦業經營,李建和除擔任瑞三礦業董事外,也擴大經營包括瑞和煤礦、合成煤礦、文山煤礦、窗嶺煤礦等公司,並與兄李建成、李建川合營海山煤礦、建基煤礦兩礦,並出任萬山礦業公司董事長。李建和所屬的各煤礦總年產量,最高時曾佔全台灣總產量的6分之1。
儲煤槽轉運站內部
右側隧道口及儲煤槽
回到海底大斜坑旁入口處,還有一條通往山上的路,盡頭處又是一棟礦場建築,內部有濃重的油漬味,據阿伯說是建基煤礦的天車間,裡頭擺設捲揚機已全數拆除,僅餘沾滿油污之底座,建物外觀像2層樓,但內部挑高並加設窗戶,可能是便利通風,但實際上底下還有一層樓,從內部散落的物品推斷,地下室可能是電器室。
天車間
天車間內部
李建和除經營礦業外,亦從政擔任議員,民國39年11月擔任首屆台灣臨時省議會議員,之後又當選連任二、三屆議員,民國48年省議員改制民選,又連續當選第二、三、四屆省議員。此外,也曾經擔任台灣區煤礦同業公會常務理事、基隆區煤礦公會理事長、台灣工礦公司董事、台灣礦工醫院董事長、台灣省煤礦礦工委員會委員、臺北縣紅十字會會長等、指南客運董事長、基隆客運董事長、海山海洋企業董事長、第一產物保險公司董事長、大眾日報社長等等。
天福宮海邊
天福宮
繞回到深澳路,下一個岔路口左轉至天福宮,天福宮現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供奉福德正神,但從宗教系統查詢奉祀主神應為福德正神,可能是後來礦業式微,因此地為漁港,所以改以供奉媽祖為主神。天福宮旁邊即是大海,在天福宮旁另還有一座建於民國60年孟春,由李建川題字的海底坑,坑道大約僅比海平面高幾公尺而已,穿越天福宮下方進入海底,坑口已用磚頭密封,居民在坑口搭建停車棚,不仔細瞧便容易錯過。
海底坑
海底坑內部
李建和對地方建設都以3對等的出資方式,完成包括基隆經八堵到瑞芳的102線、瑞芳往平溪鄉的瑞平公路106線、瑞芳火車站的人行地下道等工程,所謂3對等的出資方式,乃李家負擔1/3的工程費,餘者由省、縣政府各分擔1/3經費。李建和在民國60年9月2日往生,得年61。
深澳漁港和九份山城
豆腐岩
深澳除了礦場外,尚有優美的地質景觀不容錯過,首先是深澳漁港的地標,深澳岬角有顆酷似印第安人酋長側面輪廓的岩壁,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一探,不過深澳的別名番仔澳倒不是由這個酋長頭而來,而是以前平埔族原住民在此用手撈魚,所以稱為番仔澳(蕃仔澳)。
印第安人酋長頭
深澳漁港
深澳本是漁村,居民多數從事補魚的工作,名稱起始於清乾隆末,原本是一個圓形灣澳,有閩人杜鑾成、杜瑞茂到此開闢補魚,因為岸曲水深故名深澳,深澳以前有人在此製造灰汁取焿粉,所以也有焿子寮灣的稱謂。從漁港旁小路進入,此地昔日為警備總部深澳岬角的營區,解嚴後,改由海巡署駐守,海巡在港內另有堅固的房舍,臨海的軍事營房及崗哨碉堡,在無人力駐守下已廢棄不用。
崗哨
單面山
基隆山與深澳岬角所形成灣澳,在港內無法全覽,翻越防坡堤,進到岬角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景緻,一開始僅見到一些普通的礁岩與漂流木,岬角的山頂是一些常見的海濱植物林投與短草,沿著短草中間一條明顯的小徑,可以走向山坡上的碉堡。海邊偶有出現一些特殊造形的岩石,如仙女鞋或玫瑰石等,就看想像力夠不夠。
仙履奇緣
玫瑰石
越過一座墳墓後,來到略呈U型的岩石之上,強烈的海風迎面刮來,差點站不穩,岩上出現一大片的蕈狀石,個個面朝廣闊無垠的大海,令人為之驚豔。蕈狀石的頂端為蜂窩岩,其成因是由岩石結核上的生物碎屑所造成的,生物碎屑因海水溶解或岩石崩解,而在結核表面形成一個個的小洞,風化及崩解作用持續將小洞擴大,最後形成蜂窩形狀。而蕈狀岩形成則是岩層間有兩組破裂的節理,大致垂直於海平面,於是海水容易沿著節理侵蝕,所以形成一列列類似柱子的岩柱,岩柱上硬下軟受到海水及季風差異侵蝕作用下,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岩。
蕈狀石
蜂窩岩
蕈狀岩受到板塊運擠壓,脫離海平面後,接風吹雨打日曬後,慢慢被大自然雕塑成各種形狀,原來的鈣質砂岩,由剛形成時的無頸狀,慢慢變成粗頸狀,再繼續侵蝕成細頸狀,野柳女王頭就是蕈狀岩的代表,最後終會因受到侵蝕而變成斷頭。
蛇龜石
海蝕窗
這片岬角也可以見到海蝕溝與海蝕平台,海蝕溝因節理與岬角延伸的方向垂直,節理面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而海蝕平台則是由於海浪不停地沖刷海崖,造成海崖受侵蝕而崩退,最後形成與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岩台,也稱為波蝕棚。
海蝕溝
海蝕平台
岬角的地形西高東低,東邊為一傾斜之平面,而西邊則是高聳的海蝕崖,其成因為波浪侵蝕作用而形成連續的海蝕凹壁,上方岩盤最後因底部受海水持續侵蝕無法支撐而崩落,最後形成垂直的海蝕崖,海蝕崖的下方還可見到一片片的豆腐岩,從海蝕崖的上方經過,打算登上岬角的最高點,自數十公尺高的崖壁往下看,海浪猛烈的拍打崖邊,很擔心腳下的這塊岩石,不知何時會掉下去,幾乎快要腿軟,非常的刺激。
海蝕崖
危險哨所
這邊最值得一看的海蝕地形,非象鼻洞莫屬,象鼻洞在地圖上標示為鯨魚洞,象鼻洞最初是由海蝕凹壁發育,波浪從脆弱易崩或天然破裂面發達的地方,往內部脆弱地帶深入侵蝕,最後形成海蝕洞,這是一座超巨大的海蝕拱門,獨立於懸崖峭壁旁,洞高十餘公尺,由巨大的象鼻伸向大海汲水所構成的特殊景緻,下方波濤洶湧,拍打岩石的聲音震耳欲聾,由於無任何欄杆圍籬,在上方觀看無可資攀附之物體,更是讓人膽戰心驚。象鼻洞旁邊有個哨所,剛好夾在岩縫之間,原以為可就近觀看象鼻洞,進入之後差點小命不保,裡頭一轉彎便是斜坡向下,盡頭處下方是無底洞,地面溼滑,鞋底不防滑的話就再見了。
象鼻洞1
象鼻洞2
沿著2省道往基隆方向行駛,接近指標71公里附近,有一座基督教長老教會榮隆教會,順著溝渠往上經過鐵路,這裡也有一座礦坑,經向一位住在附近的余先生請教,這座礦坑名稱為榮隆煤礦,後來改名為榮興煤礦,礦主為基隆人簡仗梨。
榮隆教會
榮隆煤礦礦坑
榮隆教會的右側為榮隆煤礦,而左側亦有一口清朝時留下來的礦坑,據余先生說裡頭磚牆很堅固都不會塌,不過在榮隆教會蓋了房子後,坑口面對牆壁已經看不到,只看的到坑口上方還留下一些水泥痕跡,另外在71公里處對面的停車場也有一坑,中間有水泥石頭牆凹陷處,為坑口所在,但已看不到任何東西,旁邊看似山丘,實則為採礦的廢土,日積月累堆積成山。
另一處已滅失的礦坑
清朝礦坑
回程探訪深澳坑線途中,警察在省道上設點臨檢,當時剛從榮隆教會旁礦坑出來,本來還想再走一小段鐵軌到附近探勘礦場建築物,不過因時間接近傍晚所以放棄,正走到馬路邊時,有數台警車呼嘯而過,然後就看到鐵軌上演警匪追逐的戲碼,警方全副裝帶盾牌,匪徒單槍匹馬跑給警察追,後來大概是跑不動,便舉手投降,當時距離現場僅約百公尺之遙,幸好當時沒走鐵軌,不然走過去剛好淪為人質,大概平常有拜有保祐,不然可能就上社會版新聞。
警匪槍戰現場直擊
逮到人收隊
深澳岬角是一處未經人工雕琢之景點,景色雖美,但有相當之危險性,進入遊玩需注意自身安全,拍照時勿太靠近危險區域,以策安全。建基煤礦開採海底煤礦之特色,是台灣煤礦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建議文建會或觀光局等有關單位,趁著礦區建築尚保存良好,可將此地規劃為煤礦園區,並結合台鐵深澳坑支線,停建深澳電廠,發展觀光無煙囟工業,應是對後代子孫最佳的規劃。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1101瑞芳-建基煤礦、深澳(番子澳)

5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建基事務所怎麼買?
改建民宿應該可行

Shepherd's Wolf 提到...

礦場都曾發生過礦災,改建民宿恐怕無人敢住,還是現況保留最佳。

匿名 提到...

HH:兩位都愛探礦 並且還都同名-Willy 這機率極低吧! 我看找個時間兩位結個樑子 喔! 不 結個金蘭可也!

Shepherd's Wolf 提到...

那就得請您來做個見證囉!

阿邵 提到...

相片阿美眷村社區真沒想到有畫礦工工作圖是畫原住民非常盛名的畫家阿沙里巴林大洋老師作品沒想到他也曾關心這邊的原住民礦工留下的作品

Shepherd's Wolf 提到...

當時覺得畫的相當傳神,刻畫礦工出坑臉上盡是疲憊的表情,內心深受感動,原來竟是大師級的作品。

samai 提到...

問父親與老人家說這個漢人畫家asaliba只要都市原住民住的聚落和部落他都會去關心創作因今看了才知道他漢人名字叫林大洋asaliba原住民的意思是大腳鴉聽說當年他很年輕一下在竹田部落一下再海山煤礦看到 就像龍捲風linnalinu 一樣神奇

Shepherd's Wolf 提到...

都巿原住民部落的發展背後都有許多的典故,希望有機會能多去探訪並發掘這些創作背後的故事。

匿名 提到...

有兩則不錯的影片跟大家分享喔 ^^"

http://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dmFsPU1FVlpOVEE9
(建基海底煤礦開工影片--> 戴黑色粗框眼鏡那位就是李建和先生)

http://blog.kyushu-heritage.jp/?eid=370446 日本熊本縣天草市牛深町的"烏帽子炭礦海底大斜坑"(這個日本的坑蓋的蠻誇張的...海水不會跑進去嗎@@?)
尋坑浪人 小劉敬上

匿名 提到...

如果大哥您看完"建基海底煤礦開工"的影片的話呢,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了一個小疑問,目前我們去大斜坑的旁邊是菜園,但那個影片的旁邊卻停滿了黑頭車,而斜坑和黑頭車的高低落差顯然差距是蠻大的喔,所以呢...那個菜園會不會是後方土石塴下來變成了菜園或是坑內廢石搬出來堆放後變菜園呢..@@?..
如果以舊影片來看的話坑口旁邊是山谷,那麼它的煤礦出坑口以後不就要架起高空鐵軌在用其它方法送下山....這到是今天突然發現的新謎團....尋坑浪人 小劉敬上

Shepherd's Wolf 提到...

菜園的位置舊照片上有許多的鐵軌,地形跟開工時相去不遠,菜園應是礦場停工後整地的結果。斜坑口右側有個被掩埋的小隧道,可能是輸送煤礦到山下的通道,再運往深澳火力發電廠。很有趣的影片,感謝您的分享,麻煩發個mail留聯絡方式給我,有機會再一起去探勘。

簞倪爾 提到...

想去看看介紹的風景區與畫家作品

Shepherd's Wolf 提到...

深澳有許多不同風貌的景緻,值得散步悠遊,細細品味。

崁霓都爵 提到...

與教友成行吃了沙渔煙也看到美麗風景區就是沒看到亢礦工聚落與原住民畫家阿沙里巴圖繪

Shepherd's Wolf 提到...

礦工聚落與畫家阿沙里巴圖繪是在濱海公路的另一側,由建基新邨的小路進入。

山美 提到...

深澳風景真美海水浴變水泥樁車站已被佔為私人用地 一且人文有些破碎感對教友可上網查沙里巴畫圖要打漢人名林大洋有很多生活作品可見供参考

冬瓜 提到...

榮隆教會早期有些原住民教友後來都到山美教會榮隆教會最早是簡先生創立放羊的狼會不會吃掉獵人

Shepherd's Wolf 提到...

教友們如有早期的榮隆教會或礦場照片,可提供給放羊的狼部落格貼圖,分享深澳古今之美.

倚降 提到...

直接到榮隆長老教會尋問還有原住民委員會0225571600去年期刊有報原住民礦工有看到一些早期建基煤礦照片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提供的意見,改天再專程去拜訪榮隆長老教會探詢。

簞倪爾 提到...

看了漢人ㄚ沙里巴的九族對話與夕陽下遺族系列作品突然想到梵谷一句話 你承受許多的痛苦你努力讓他們解脫他們卻不予理會也不知如何面對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畫家林大洋早就嗅到原住民將急速漢化不可逆的命運現政府有重視原住民文化但只是減緩這個溯命 沙里巴繪畫也是怖道作品旁常叮嚀 堅守原住民文化 可是誰有曾去關心過放羊的狼提供了資料本來很好奇確看到台灣原住民漢化死亡投影

傻麥 提到...

梵谷傳光牒有看過真如你說的梵谷極力幫助礦工與窮人最後還被教會開除

Shepherd's Wolf 提到...

簞倪爾說的很好,政府重視只是延緩原住民文化消逝的速度,個人覺得還是需要透過族群自覺,經由教育的方式紮根,才是維護原住民文化治本長久的做法。

都市原住民 提到...

今是新港原住民宗親會在合平島活動中心午餐晚餐都有家族聚餐歡迎放羊的狼來用餐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邀請,不過連假期間人在中部,有機會再過去拜訪。

kazau 提到...

八尺門還有少數兩代在建基與瑞三坑工作過原住民海山在三鶯土城丹鳳大漢溪還有一些

Shepherd's Wolf 提到...

瑞三、建基、海山皆為瑞芳李建興家族的礦場,當年招徠相當多的原住民進入坑內工作,但收坑後似未有妥善的安置,迄今仍有部落尚在為生存護家園而抗爭,需要政府和部落共同去面對解決。

匿名 提到...

資本家的嘴臉永遠醜陋永遠踩在弱勢者上除了利益明譽沒什麼道德可言在猴桐礦工展示館看到李家相片實在沒什麼好印象

Shepherd's Wolf 提到...

衡平來說,看過這麼多礦場後,感覺李家第一代對礦工的照顧在當時比起其他礦場而言算是相對較佳的,只是他們後代在收坑後的作為似乎比不上前一代。

匿名 提到...

我所尊敬的林大洋老師,一直都是將畫作呈現社會底層的心聲,樣貌.
102年3月即將在基隆市政府展出煤礦工人系列,屆時大家可以透過畫展認識林老師如何用心的畫出煤礦工人的心苦認真的為生活打拼!拉娃雅給真心推薦!

鴉頭妹 提到...

拉哇快回來基隆別在屏東鬼混

沙拉油 提到...

發現經放羊的狼報導建基煤礦最近比較有人回來也有觀光客有學生還有關心原住民的人

Shepherd's Wolf 提到...

放羊的狼應該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吧!只希望大家能多了解這個地方,幫他們解決問題.

冬瓜 提到...

海大旁往山上也有礦坑有幾戶人家路寬還算好走右邊停車場一條往山上的路供大師參考謝謝

Shepherd's Wolf 提到...

海大旁的礦坑應該是北海煤礦,上次在慶興時曾聽林老先生說過,謝謝您提供的資訊,最近就會前往探勘。

畚箕 提到...

歡迎先生報導動人讓人回憶當年先人來都市奮鬥瑞濱加油站對面有一煤山煤礦路算好走有一聚落是當年礦災關廠之一供先生參考謝謝

Shepherd's Wolf 提到...

煤山煤礦曾去過一次,但未找到舊坑口,下次去您所說的聚落找一些長輩聊聊,看能不能有一些新發現.

stoneku 提到...

Hi, 常跑東北角遊玩, 每次開車經過 "建基煤礦" 都對這一帶舊礦區充滿好奇, 很想找天專程來這拍些相片.

沒想到這邊歷史故事這麼多, 東南亞最大火力電廠, 海底礦場...
感謝您的資訊, 下回去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感覺吧!

Shepherd's Wolf 提到...

這裡的每個小角落除了美麗的風景外,只要多花點時間停留,仔細聆聽,相信您會發現更多的故事。

halukor 提到...

版主實在很用心想不到番仔澳有豐富人文風景區很想帶小孩去見學

Shepherd's Wolf 提到...

如果週六4/20天氣好的話,可能會從瑞芳車站出發,沿深澳線鐵路步行至深澳電廠,經過清國井、榮隆煤礦及拜訪榮隆教會,如果有興趣也歡迎一起來參加,請以電子郵件聯絡luckywilly@gmail.com

yaya 提到...

瑞芳平交道右側也有礦場有兩聚落都住有礦工煤山煤礦坑口在上坡右側大水溝旁可看到繼續往右有兩埕礦工聚落人數還很多問下收穫會很多供大師參考

Shepherd's Wolf 提到...

最近閱讀許多礦災時的舊報紙,心中頗有感觸,一直想找時間再去一趟煤山,謝謝您提供的資訊.

匿名 提到...

深澳一帶平常就有些釣客但這幾個月來真有感覺觀光客有憎加尤其蕃仔澳象鼻一帶風景區可見版主用心

Shepherd's Wolf 提到...

遊客增加,象鼻洞一帶需要妥適管理,以免發生危險,也希望觀光或文化單位能重視建基煤礦的保存問題。

番大 提到...

如版主預料上星期有觀光客在象鼻出遇外忙壞海巡隊最近遊客真爆增港口通路ㄚ華小吃店右側滑落海中近期搶修中外港釣客爆增市府現規定禁止釣魚

Shepherd's Wolf 提到...

地方政府想要拚觀光,安全配套應該先做好,而不是等出事再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冬瓜 提到...

最近在瑞芳區公所看到阿莎里巴林大洋的畫展很少人知道教友有興趣可去看一個像原住民的畫家

nomin 提到...

冬瓜謝謝你訊息這幾天滂晚我們有去建基發現人很多

慢旅行 提到...

請問一下,海底坑是海底大斜坑的相關工程之一嗎?主要是作為排水的作用是嗎?

Shepherd's Wolf 提到...

海底坑在民國55年2月開鑿,55年8月與海底大斜坑貫通,後改為通風之用。

Unknown 提到...

那個綠色廊道旁的陸橋入口,現已雜草叢生,草都比人高了

一直很想過去陸橋看看,然而看那些草叢讓我打消念頭,更別說貿然突進,只怕個萬一就準備躺鐵軌了

Shepherd's Wolf 提到...

建築物年久失修,部分毀損,臨海隧道也已封閉,遠觀即可,以策安全。

侯硐金瓜人 提到...

版主對歷史的探索與影像保留令人激賞,但在文中一些屬於臆測或單方面的說法也過於偏頗,
文中說到,建基宿舍的欄杆上青天白日色是因為表示忠黨愛國,這是錯的,那些是未搬走的礦工自己所為,並不是原本顏色。
而原住民的部分,就需說到1970年代陸續發生的能源危機;當年因石油供應不穩,導致煤炭價格攀升,需求量增加,建基因此到花蓮招募人手,因屬於臨時招工,建基不確定煤炭高峰會持續多久,而未馬上蓋員工宿舍,這方面屬於資本家的吝嗇嘴臉,無法否認;而招工後不到4年,媒山煤礦就發生災變,當年台北縣的海山煤礦也分別發生兩場煤礦事故,這在版主的其他文章也有寫到,而短時間內連續發生三場礦坑重大事故,使政府決定開始停止台灣的礦山產業,要各礦場開始準備關閉礦洞,且當時也因開放進口煤、石油供應穩定導致煤價崩跌,在這情形下,建基雖無出事但也開始準備遣散員工,遣散時皆發有遣散費,但部分員工不願搬離宿舍,建基考量到宿舍土地暫時無須使用,員工不願搬離也是有其原因,就讓員工暫時居住,而礦坑關閉是民國76年,直到民國84年,因土地未來還需使用,但考慮到員工在外並無房產,所以搬離宿舍的發給10萬搬遷費鼓勵遷出,遷出後自然封戶(畢竟本來就不希望員工長久居住),覺得10萬元少的請考慮當年幣值,而且遣散時就離開的還沒這筆錢。至於原住民文化保留之類的事情,小弟也不敢苟同,難道公司招了原住民來上班,給他住公司宿舍(不管簡陋與否),就因為這樣那棟宿舍就變成需要被保留的原住民文化嗎?那可不是原住民祖地而是私人土地啊。
PS.當年的原住民礦工被遣散後不少都到阿美家園那一帶居住
小弟的祖父跟外祖父都是礦工,外祖父更因肺塵病晚年並不好過,但對於歷史,我覺得不該妄下過於偏頗的評論,至於我對原住民文化的想法,或許會被相關人士批判,不過也無所謂,我就是表達一下想法罷了。

侯硐金瓜人 提到...

李建炎當年並非死於獄中,而是出獄後沒多久就故去,雖說原因也是獄中的酷刑所致,但時間點還是有差別,在這說明一下。

Shepherd's Wolf 提到...

感謝您相當詳盡的補充,歷史如果從不同的族群或階層角度觀點切入,便可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看法或結論,但不管任何說法,都是彌足珍貴記憶遺產。原住民與平地勞工的情況較不相同,平地勞工多為個人可自由來去,原住民則是大規模甚或整個部落大部分人搬遷而來,已經是回不去故居的狀態,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他們的社經地位與謀生能力較平地人更為弱勢,可能也不是一視同仁發放遣散費就能解決的,因此才認為更應該妥適處理。內容如有不妥適的部分,我會努力再去多找文獻來佐證後修改,謝謝您寶貴的意見,希望有機會能與您交流。

可可 提到...

原來台2轉彎處那個建築物是建基煤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