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991121瑞芳-猴硐車站、金字碑古道、雙溪-牡丹車站

三貂嶺古道位於瑞芳鎮猴硐地區,自九芎橋起登,翻越三貂嶺山,進入到雙溪鄉的牡丹村,為昔日由台北前往宜蘭地區淡蘭古道的一部分,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曾於三貂嶺岩壁上題字並鑲上金箔,稱為金字碑,後來此古道又被稱為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古道在95年8月時,曾帶著當時才3歲多的小女來登過一次,前一天爬了基隆山,隔天又立刻被帶到金字碑操練,小時候還不懂事,帶著到處跑,也不會討價還價,從淡蘭橋走到金字碑上方的探幽亭,便原路折返,都不會抱怨,也不需要人揹,隔了4年之後再度重遊,調皮的程度依舊不減,經常趁火打劫,只好拿零食和看電視時間來交換,才得以順利走完全程。
這次從台北車站搭乘8點24分的火車,出發時台北的天氣晴朗,但過瑞芳後地上有點溼,可見雨剛停沒多久,慶幸的是後來都沒再下雨,約1個小時後抵達猴硐車站,車站的正對面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9:24)
侯硐車站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原為瑞三鑛業的整煤廠,在今(99)年7月24日開幕,這裡保存了瑞三鑛業的瑞三本坑、復興坑、猴硐坑、礦工宿舍、礦工浴室、運煤橋等當年採礦設備舊貌,並附上詳細導覽解說,適合優閒細細品味煤鄉的過往輝煌歷史。這裡出沒的貓咪比居民的人口還要多,無論走到什麼地方,總會出現貓咪追著人跑的畫面,所以後來也被冠上貓村的美名。(9:30)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運煤橋
優美弧型的運煤橋,以超大的跨距橫越基隆河,橋上舖設之台車鐵軌通往對岸的猴硐坑。猴硐坑靠坑口部分已經坍塌,從瑞三鑛業大樓旁的階梯,可以翻到坑道內部坍塌部份的後方,只見坑木一根根排列整齊,但內部積水嚴重,水質清澈見底,再更深處還有崩塌,上方可見到微微的光線透入,已經無法進入。(9:37)
猴硐坑
猴硐坑內部
瑞三鑛業大樓在猴硐坑的右側,原為一棟日式建築,在民國74年改建成3層樓的辦公室,沿著馬路繼續走下去,還有醫務所、美援厝、復興坑等遺跡,不過我們的目的地在金字碑古道,所以從大樓和猴硐坑中央的階梯往上走,後方還有一棟礦場的建築,立於谷地之間,不過因缺少解說,端詳老半天,有點像是高空索道,再往內走有戶民宅,一隻惡犬從裡頭吠了出來,嚇到小女,會叫的狗不會咬人,稍微凶一下就夾著尾巴逃跑,至有民宅的山區閒晃,最好還是帶棍子或登山杖防身,以策安全。(9:39)
瑞三鑛業大樓
礦場建築
順著左側岔路的石階梯往上,此路徑通往劉厝聚落,又被稱為劉厝古道,途中有間廢棄的古厝,屋頂已經毁壞滅失,牆壁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屋前長滿一大片的姑婆芋,週邊的林木枝幹不是很粗,應該都是在古厝廢棄後才長出來的,從古厝的規模看來,可以想像當年繁華的模樣。(9:48)
劉厝古道之古厝
劉厝古道之古厝
古厝前有條小溪,剛下過雨,溪水特別豐沛,但溪水的顏色有些奇怪,像是白色的鮮奶,看起來好像受到污染,卻又不太像,真的有點古怪,溪中有許多巨石,在溪水沖刷之下,激起不少水花和小型的溪瀑,感覺像是陽明山馬槽看到的溫泉河,溪水卻不燙。小徑經過幾戶人家之後,又再接回到猴牡公路上,取左回到猴硐。(9:51)
小橋流水
白色的水
走一小段蜿蜒而下的猴牡公路,此處高度正適合鳥瞰整個猴硐村,以及瑞三煤礦的整煤廠,當火車從隧道口緩緩出現,扣漏扣漏的鐵軌磨擦聲此起彼落,這樣遠距離看火車,像是火車模型玩具一般。公路的左側有處小山丘,入口處花木扶疏,一座日式神社的鳥居出現在眼前,混凝土鑄的柱子上,刻有奉獻的字樣。石階兩旁遍植杜鵑,約一般成人之高度,看起來就好像是在夾道歡迎一般,花季來臨時一定更美,古樸的石階呈一直線的斜坡往上,感覺莊嚴肅穆,彷彿走到盡頭,便能得救獲得永生。(10:09)
神社鳥居
神社石階
一座僅存檜木造的鳥居位在石階的中段,看起有點像是電線杆,所謂的鳥居,是一種用以區分神人居住區域的界限,為神域入口的結界,是日本神社常見的建築物,一般有兩根支柱,下方有台石保護柱子,上面有兩根橫樑,最上方還有兩端微微上翹的笠木,兩橫樑中間通常有一塊匾額。
圓形檜木鳥居
神社為日本治期間昭和9年(1934)創建,由今瑞三鑛業公司創辦人李建興昆仲五人率「瑞三礦業株式產業奉公團」所敬獻,神社建築多已毁壞,僅餘鳥居的柱子還保留著,神舍祭拜日本天照大神,天照大神是掌管大地的神相當於土地公,所以採礦者都會供奉祭拜。神社呈南北向,正好朝北祭拜。原設有圓形檜木鳥居牌樓兩座、門口與步階兩旁更有很多石造和式燈座,因缺乏維護,如今只剩下混凝土建造的牌樓、石柱、階梯。現有涼亭、座椅為光復後所建,供人憑弔遊憩。此景點為猴硐地區河谷中之最高點,鳥瞰猴硐全區展望極佳。
神社涼亭
鳥居的由來,根據日本神道教的傳說,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話中高天原的統治者與太陽女神,被奉為日本天皇的始祖,有一次和她的兄弟鬧不愉快,於是便躲到一個山洞裡頭,同時將洞口堵住,人間失去太陽,萬物無法生長,人們於是集思廣益,建造一座很高的支架,並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所有的公雞同時啼叫,引起天照大神的好奇心,便推開石頭一探究竟,而躲在一旁的相撲力士們,趁機合力將石頭推開,讓世界重新大放光明,而這個支架便是第一座鳥居,所以鳥居用通俗一點的翻譯,就是公雞架。
神社遺址
一百階
沿著神社左側的一百階往下,回到猴硐的介壽橋頭,橋頭有座介壽橋紀念碑,該橋原為瑞三煤礦的老闆李建興與其弟李建川,於民國36年5月新建完成橫跨基隆河兩岸之銅縈吊橋,以利礦工可以便捷安全的步行至對岸礦區工作,蓋橋的構想來自李建興的母親白太夫人,一方面祝福高齡8旬的母親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則是當時228事件才剛發生滿2個月,李建興在日據時期曾因527思想案坐過黑牢,深知需向執政當局示好,以避免橫禍上身,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獲得經濟上之實益,故將新橋命名為介壽橋,以祝福蔣公長命百歲。(10:26)
介壽橋
介壽橋紀念碑
民國50年吊橋改建為鋼筋水泥橋,經費籌措由台灣省政府、台北縣政府、瑞芳鎮公所分別撥款,加上李家的捐款,共同興建,當時的省主席周至柔在橋頭留下紀念碑,以表彰李家熱心公益之事績,由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撰文紀念,紀念碑旁另有座懷德亭,李建興於民國71年往生,瑞三鑛業同仁於民國73年在此設立李建興先生的銅像。
懷德亭
福泉洞
猴硐的保安宮,內部並非供奉保生大帝,而是關聖帝君,神威一向顯赫,靈驗無比,為猴硐地區居民共同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8月15日,會舉辦遶境活動,保安宮對面為瑞三保安新邨,正對著保安宮還有一座戲台,用於節慶時表演活動酬神,保安新邨為當時瑞三鑛業興建提供外地人居住之工寮,住戶多為職員和小頭,瑞三歇業後,居民也一樣遇上公司想要收回宿舍的窘境。(10:34)
保安宮
瑞三保安新邨
由於已經走一個多小時,卻還沒爬到山,小女有點想回家,所以離開猴硐社區前,只好讓她在當地的雜貨店補充一些零食,當作繼續爬山的交換。經過九芎橋來到大粗坑溪,九芎橋地名由來,因當地種了許多九芎樹,當時的人將九芎樹砍倒後,自然橫落至大粗坑內變成橋,故稱九芎橋。
大粗坑溪河短流急,土石大量沖刷下來的結果,也將砂金帶下來,百餘年前曾是熱門淘金地點,不過現在經過整治後,已經看不到任何的砂石,僅餘水泥河道。(10:46)
侯硐社區
大粗坑溪
順著大粗坑溪往上游前進,已廢棄的猴硐國小靜靜的躺在路旁,這座從昭和15年(1940)即創設之國小,最早是由大粗坑、小粗坑、三貂嶺、瑞芳三坑暨私立瑞三國語講習所,合併申請建校,起初命名為猴硐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更名為猴硐國民學校,後來因為礦場興盛,帶來大量人潮,於是在民國38年成立大山分校及小粗坑分校,礦場沒落後,人口外移,這兩所分校也在民國67年廢校,另外民國43年在三貂嶺車站附近也成立碩仁分校,民國52年獨立,撐到民國85年才廢校。猴硐國小曾多次毁於颱風所帶來的土石流災害,民國35年飽受颱風肆虐,校舍倒塌甚多,民國76年受到琳恩颱風摧殘,毁損嚴重,民國89年象神颱風來襲,大粗坑溪河道發生大規模的土石流,沖毁校舍及民宅,造成8人死亡的悲劇,由於猴硐國小師生人數不足百人,颱風過後一度面臨廢校,後來在地方人士的爭取下,遷建至基隆河畔的新址,於民國94年10月新校正式落成啟用。(10:52)
猴硐國小舊址
梳子霸
淡蘭橋頭為金字碑古道的起點,金字碑古道為淡蘭古道之一部分,亦稱為三貂嶺古道,為清代自淡水通往宜蘭的商旅及食貨往返必經之交通要道,由清嘉慶年間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闢,步道經過整修,路況良好,從橫跨大粗坑溪的淡蘭橋開始,為一連串的石階步道,越過三貂嶺,抵達雙溪鄉牡丹村。(11:00)
淡蘭橋
開闢古道之時空背景,得由楊廷理之生平說起。楊廷理,字清和,號雙梧,又號半緣、蘇齋、更生,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今柳州市)人,生於清乾隆12年(1747),出身軍人世家,父親楊剛對楊廷理督課甚嚴,期望他日後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乾隆42年(1777)拔貢,隔年以拔貢生入京,朝考獲一等第一名,先後出任福建歸化、寧化知縣,乾隆46年(1781)知侯官,陞台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乾隆51年(1786)11月29日,天地會林爽文反清事起,知府孫景燧遇害,楊廷理繼任,因守城安民有功,翌年9月初8日奉旨實授,乾隆52年(1787)正月先後調派人員指揮平亂,而於11月初,大將軍福康安抵台,才控制民變勢力,並於乾隆53年(1788)年2月亂事平定,台灣後來以土石構築城垣,亦是由此開始。乾隆55年(1790)春,再升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乾隆58年(1793)加按察使銜。但好景不常,乾隆60年(1795)被誣控在侯官任內虧空而革職,流放伊犁。
走不完的階梯
楊廷理的故事說到這邊,好像跟淡蘭古道無關,他一直到嘉慶8年(1803)才遭赦還,嘉慶11年(1806)捐復知府職,正好遇到海盜蔡牽勾結陸匪騷擾閩海,窺伺臺灣,清廷以其熟悉臺灣事務,所以再任命廷理為臺灣知府。當他到任後,蔡牽已揚帆遁逃,嘉慶12年(1807)蔡牽餘黨朱濆揚帆入蘇澳,謀取蛤仔難(宜蘭)、東勢,因此廷理兼程至艋舺,立籌防禦,並在滬尾及雞籠駐重兵,當時有林永福、翁清和等人欲攻打朱濆,廷理令番兵1200人助之,並開闢三貂嶺道,穿山闢路到達蘇澳,攻其內,總兵王得祿以水師攻其外,水陸夾攻下朱濆大敗,順東流遁去,9月9日楊廷理經由三貂嶺進入宜蘭。(11:33)
拓印休息站
駁坎
淡蘭古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最初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之山徑,變成台北與宜蘭間必經之官道。嘉慶15年(1810)總督方維甸巡視台灣,蛤仔難屯墾之漢人請求將該地納入版圖,於是便派楊廷理偕同巡檢胡桂前往勘察,嘉慶17年(1812)7月宜蘭正式納入大清版圖,設噶瑪蘭廳,任廷理為通判,12月初,移知福建建寗府,卻滯留不得內渡,剛好又碰上兩子夭折,感傷之餘健康也急轉直下,嘉慶18年(1813)9月29日,癰疽發背病逝於台灣,得年67歲,噶瑪蘭的漢人稱其為「開蘭名宦」,並立「楊公祠」紀念,楊廷理長生祿位至今供奉在宜蘭頭城鎮吳沙祠,木像奉祀於宜蘭市昭應宮。著有「議開蛤仔難節略」、「東游草」各一卷。(11:50)
另一處駁坎
休息一下
古道在清同治六年(1867)時,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經過此地,有感而發,在三貂嶺線段面南的山壁上,留下以篆體鐫刻之詩文,碑高7.5台尺,寬3台尺,碑身四周彫有蔓草連紋,碑頂浮現雙龍抱珠的徽章,可能是表彰題字者的旌旗職位,因為詩句塗上金箔,所以稱為金字碑,現被列為北縣三級古蹟,碑文如下: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材。
同治六年冬 台鎮使者劉明燈北巡並此並提書
(11:57)
金字碑
從碑文便可想見,氣候變遷暖化現象有多嚴重,當時基隆山上竟有積雪,現在幾乎不可能發生。劉明燈是咸豐7年(1857)的武舉,咸豐11年(1861)入左宗棠湘軍楚勇部,同治5年(1866)12月由福寧鎮總兵調臺灣鎮總兵,此人文武兼備,書法堪稱一絕,曾在草嶺古道留下雄鎮蠻煙碑、虎字碑,以及跑馬古道上的虎字碑,皆為他的墨寶,詩文內容氣度恢宏,為難能可貴的將才,同治7年12月卸職離台。
金字碑高度人體比例尺
古道從頭到尾皆為階梯,古蹟無法提起小女的精神,為了要分散小女的注意力,不被這單調的上坡路所影響,只好玩起龜兔賽跑的遊戲,每到一個涼亭或休息區就當成終點站,比賽誰先跑到那一條線便獲勝,此舉果然激起她不服輸的精神,順利的走到古道的最高點-三貂嶺山脈的稜線鞍部。此地有一座探幽亭、土地公廟和「奉憲示禁碑」的石碑,此處亦是瑞芳與雙溪之鄉界,為重要的分水嶺,西方的基隆河流往台灣海峽,東方的牡丹溪則注入太平洋。此地天氣晴朗時,從猴硐沿基隆河往北延伸,可見到基隆河與東北海岸僅一山之隔,所以員山子分洪道才會由此打通,以疏解下游汐止地區的水患,再向更遠處眺望,番子澳岬角斜插入海清晰可見,登高望遠,總讓人心曠神怡。(12:08)
奉憲示禁碑
旗杆座(攝於950827)
奉憲示禁碑立於清咸豐元年(1851),碑高4台尺,寬2.2台尺,立碑緣於古道開闢後,民眾為私利任意燒林砍樹開墾,古道失去樹木遮蔭,使得往來商旅夏日經過時叫苦連天,於是由淡水廳生員連日春、林俊英等稟請淡水同知朱材哲出示嚴禁,奉諭飭「該處隘丁及總董正副人等,嶺路兩旁留地,不准砍伐樹木,其已砍伐之處,不准開墾,以俟萌芽之,行旅可以有賴。」奉准後在五月時,由頂雙溪紳耆與諸商郊,捐資立「奉憲禁伐道樹碑」於嶺頂,碑後設有旗桿及旗座,碑文經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部分文字已模糊不清,光緒2年(1876)損壞重修,目前已列國家三級古蹟。從碑文及周遭的設施,在在突顯出這條古道,在當時出門靠雙腿的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是一條往來台北宜蘭間的人力高速公路,不用繞道東北角海岸,大大縮短往來的交通時間。
土地公廟
金字碑古道後段
一般從猴硐爬上來的人,到此後都原路折返,偷懶的人則開車,從九份經瑞雙公路的入口走路上來,大約只要十分鐘就可以登頂,雙溪鄉長在此立了金字碑古道的告示牌,不過內容有些錯誤,「淡蘭古道是清嘉慶2年,由台灣知府楊延理所開...」,短短的兩句話,就有2個錯誤,其一嘉慶2年楊廷理正被流放伊犁,楊「廷」理而非楊「延」理,所以內容看看就好,別太在意。(12:28)
通往公路步道
金字碑古道後段入口
辛苦的上坡路已經走過,後半段下坡的古道應該不會太困難,但金字碑古道的後段,是一般人較少走的路徑,導覽地圖上標示可以直接下切,但卻沒有明顯的路跡,只好沿著馬路多繞一大圈,在第2次U字型大彎道附近,又再度出現導覽牌,先走到馬路彎道外頭,跟著護欄走一小段路,才在草叢中發現不甚明顯的小徑。古道經過整修,以木頭舖設步道,不過因為人煙罕至,立刻又雜草叢生,前半段樹林的路徑較清晰,後半段多為竹林擋道,而且有許多惱人的小黑蚊,只要一停下來就叮上。中途導覽牌介紹另有岔路通往定福煤礦,留待下次再來探索。(13:10)
金字碑古道木階
休息站往定福煤礦岔路
古道之路徑平緩,經過整修後,雖然便利行走,反而無法看出古道之原貌,因此未發現到任何遺跡。這條新修的古道,由於乏人問津,很快又會恢復原始的樣態。經過最後一片竹林陡下的泥土路後,前方有座古樸的土地公廟,廟前則是水泥小徑,往左通往十三層,似乎也是一條古道,往右則通往慶雲宮。(13:26)
福德宮
水泥小徑
距離福德宮不遠處,有座百年有應媽廟,規模比福德宮大的多,廟上方還蓋個遮風避雨的屋頂,或許是特別靈驗,才有信徒專程到此搭建。廟旁有片長滿青苔的石碑,這是三貂嶺古道的修路紀念碑,字跡已模糊難辨,無法判讀為何年所立,這塊碑立在此處顯得有些落漠,年代可能比有應媽廟久遠,卻受到不同的待遇。
提到修路,板橋林家的林平侯也曾經重修過此路,林家開臺祖林應寅於清朝乾隆49年(1784)攜長子林平侯渡海來台,於台北新莊落腳。林平侯後來經營米業、鹽業,在林爽文事件發生後,物價暴漲,因獲巨利而致富,林平侯經常運用此古道前往噶瑪蘭收租運送稻穀,所以在道光3年(1823)時曾出資重修,耗時年餘,後來其子林國華亦承其志完成修路。(13:28)
三貂嶺古道的修路紀念碑
百年有應媽
下坡的路段,走在水泥石子路上十分溼滑,所穿的步鞋子毫無抓地力可言,即便放慢速度,還是走沒兩步便滑倒,小指也因此受傷掛彩。古道出口附近開始有居民闢地種菜,出口處附近有間「慶雲宮」,供奉玉皇大帝,另外在牡丹老街靠近下坑北橋附近也有間「慶雲宮」,兩宮皆由燦光寮的「慶雲宮」所分出的,不過原廟現已廢棄,由這些宮廟拓建之歷史,也可略窺先民開墾之軌跡。(13:42)
慶雲宮
金字碑古道出口
牡丹舊名武丹坑,名稱始見於清嘉慶年間的文獻,當地產金亦產煤,早在16世紀西班牙及荷蘭人即抵達台灣北部,與此地三貂社的原住民展開名為沈默貿易的交易,用以交換黃金。從慶雲宮下來後遇到一位高齡70幾歲阿婆,身體還很硬朗,向她請教附近的礦坑位置,她說產金的地方在往燦光寮的山上才有,下游的部分多是煤礦,她也曾在礦場工作過,當時正好站在政光一號橋的岔路口遇到,她便帶領我們走右側的小徑,介紹牡丹煤礦曾有過的繁華光景。(13:52)
政光一號橋
牡丹煤礦工寮
路旁不起眼的紅磚殘牆,當年全是牡丹煤礦的工寮,隔著牡丹溪的對岸,放置捲揚機的天車間建築還保存良好,走到牡丹煤礦三號坑口前,該處已經變成原始森林,也無路可進,如果不是帶著小孩和穿著步鞋,實在很想進去一探,但阿婆說坑口都塌陷,沒什麼好看的,只好先記下位置,有機會再來看看。(13:54)
牡丹煤礦天車間
牡丹煤礦三號坑位置
牡丹溪是一條非常美麗的溪流,發源於燦光寮山,東流至貢寮出海,水量十分充沛,是以往淘砂金的聖地之一,也遭遇和大粗坑溪一樣的命運,現在只剩下水泥河道,看不到任何砂石,原有的河道落差大,一旦降雨多一點,山洪很容易夾帶土石滾滾而下,造成下游的災害,經過整治後,河床變的平整,水流產生階梯式的簾幕,頗有可觀之處,當然還是自然的最美。(14:09)
牡丹溪
檳榔大道
古道的西邊有間猴硐國小,東邊也有間牡丹國小,兩間國小成立的時間在同一年,還真是巧合,牡丹國小於昭和15年(1940)由地方熱心教育人士何隆盛倡議,連乞來及盧元善的協助下興建,昭和16年(1941)正式成立,最初命名為雙溪鄉東國民學校武丹坑分教場,民國35年1月1日改稱為雙溪國民學校牡丹分校,民國35年11月26日才正式獨立成為台北縣雙溪鄉牡丹國民學校,並分別在民國39年8月及民國40年8月增設燦光分班、金山分班,民國57年8月1日才正式稱為牡丹國民小學,班級與學生數在民國65年因採金礦、煤礦人口遷入達到高峰,學生人數達991人,民國76年8月燦光及金山分班裁併,至97學年度,全校僅剩6個班,學生42人。(14:18)
牡丹國小
牡丹村
愈往車站方向,房子開始變多,這是個寧靜的山城,老街上的商家不多,只有上方的火車經過時,才顯得有點吵雜,街道上除了一隻小黑狗外,就剩下幾位像是里長候選人的助選員,正挨家挨戶在拉票,像這樣一個封閉的社區,除非是地方上很有名望的人參選,不然當選的機率應該不大,不像在都巿裡,可能連臉都沒見過,也不清楚做過什麼事,光憑著媒體塑造的形像,便輕易的騙到許多人寶貴的一票。(14:29)
牡丹村
牡丹老街
終於走到終點牡丹車站,火車軌道較位於牡丹溪畔的老街高出一層樓,因此車站也同樣高人一等,車站設立於大正11年(1922)9月13日,最初命名為武丹坑站,民國53年12月1日才更為現在的站名。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路開通,鐵路開鑿隧道穿山而過,行旅往來台北宜蘭多搭鐵乘火車,三貂嶺古道的重要性日減,往來人貨日稀,所以也就漸漸荒廢。空蕩蕩的車站大廳內無人候車,這裡每逢周休二日停止售票,可見得遊客數量也少的可憐,可以先上車後補票。來的早不如來的巧,剛進車站沒多久,火車便抵達,急忙穿越地下道至對向月台搭車返回台北,結束這趟豐富的旅程。(14:39)
牡丹車站
無人的剪票口
註:
感謝網友何先生的提醒,猴硐神社由來的內容有誤,已依據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的資料修正。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1121瑞芳-侯硐車站、金字碑古道、雙溪-牡丹車站

6 則留言:

何先生 提到...

裡面有許多資訊都寫錯,可能都用網路以訛傳訛,或節錄片段的資訊,建議可詢問專家、達人,例如猴硐神社,與猴硐大小事,可網路找文清或萬家良的文章或詢問。歷史故事部份要選擇可靠著作,例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的「知還書屋詩鈔」一書等。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指正,文章參考資料來源多以當地志書為主如瑞芳鎮志,鄉野逸事為輔,歷史故事則取自志書之人物列傳為主軸如台北巿志,再附加背景相關內容,以嚴謹的學術觀點來看,內容的確缺乏考證疏漏甚多,難登大雅之堂,筆者並非歷史文化方面的專家,您寶貴的意見將謹記在心,未來將儘量多方蒐集相關文獻,修正錯誤的內容。

何先生 提到...

心有不安,昨天冒昧留言建議,盡請原諒。因為由您的文章內容,加上行走的路線,可以知道非常用心,要花上非常多的時間、精力,加上要哄小孩同行,十分令人敬佩。

而資訊有誤的部份,實在是我們小小人民無力之處,可惜政府對各地方歷史不求甚解,考證多有漏洞,縱使知道錯誤連連,卻無法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更別說教育下一代。而想到您的這些文章,往後都是女兒的甜蜜回憶,所以才冒昧推薦當地文史工作者文清,和研究、撰寫臺灣各地文史的萬家良給您,他們都十分熱心,並投身導正歷史,這樣您若有問題便不用太傷神。十分感謝您的心胸寬大與回覆,祝福一切順利,繼續用心走訪各地。

Shepherd's Wolf 提到...

也就是有您的這份熱誠,才能讓內容更貼近歷史,進而豐富這篇遊記的可看性,再次謝謝您的意見。

Jesse Chen 提到...

能見到這篇介紹及版主與何先生的互動實在是太感動了,時下許多部落格或是新聞的留言板,大多是針對錯誤之處或者與瀏覽人觀點不符而留下攻擊性字眼,能像兩位這樣擁有熱誠又兼具禮貌實在讓我滿心的感動,謝謝二位。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