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1021013萬里-磚廠、中福煤礦、明昌煤礦

中福煤礦位於新北市萬里區中幅里,日治時期即已開採,戰後由工礦公司接管,再移轉民營成立臺灣中福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繼續開採至民國59年收坑,代表人為鄭水和。磚廠亦位於中幅里,為民國60年代以前相當盛行燒製紅磚之霍夫曼窯。

磚廠的交通方式:基隆客運789路國家新城至崁腳、790路基隆至金山、台灣好行皇冠北海岸線862路基隆至淡水、福和客運1552路台北至金山,於磚廠站下車。自行開車由台62萬瑞快速道路或北二高於基隆端下交流道,左轉沿基金公路往萬里方向至磚廠站即可。

磚廠

從基隆市安樂區基金公路越過界寮後便進入新北市萬里區中幅里,磚廠站旁左後迴轉下岔路,通往中幅聚落,磚廠即位於途中,基金公路上遠遠即可望見磚廠高聳的煙囟,磚廠為燒製紅磚之霍夫曼窯,其建築結構由紅磚所砌成,廢棄數十年的窯體已被藤蔓與雜草所包覆。

窯門

早年唐山過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居住建築多就地取材,以竹木、石材或茅草搭建充作臨時棲身之所,只有官方或富戶才使用磚瓦,建材多由閩南一帶經海運進口抵台,明鄭時期荷蘭人曾雇台灣工匠製磚,但技術與窯體多未留傳下來。清治時期建材以石材為主,磚房仍不普遍,不過開始有瓦窯莊等地名出現,但以製瓦為主。

窯室

日治時期台灣訂立關稅,影響大陸輸台商品的進口量,加上日人積極建設台灣,興築鐵路,磚瓦建材需求大增,使得磚窯廠開始大量設置,其中又以大正2年(1913)由後宮信太郎成立之臺灣煉瓦株式會社與大正3年(1914)英商撒木耳煉瓦公司為代表性企業,成立公司投入大量資本,引進新式製磚設備與霍夫曼窯,讓台灣製磚產業蓬勃發展。

上部投煤孔

根據周宜穎台灣霍夫曼窯之研究,霍夫曼窯係由德國佛德烈曲·霍夫曼(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於1856年改良設計,並於1858年5月27日獲得專利的一種窯體,日本明治維新後由英人Albert Waters於明治5年(1872)引進霍夫曼窯生產紅磚建設東京銀座,明治36年(1903)後宮信太郎再將此製法技術引進台灣,供應鐵路建設及軍方需求。

側邊投煤孔

有一種霍夫曼窯的屋頂為二邊弧型窯壁各修飾為三個斜坡面組成,加上二邊的斜坡面成為八角型,故稱為八卦窯,另外也有如運動場跑道的環型、圓形、矩形或U字型等平面造型,此處所見到的窯體為U字型,由紅磚砌成中空穹窿型長隧道的窯室,窯頂上方通常架設木製或鋼製的屋頂,不過此窯的屋頂已破損消失。

起火灶牆

窯體周圍設置拱型入口的窯門,為送入磚坯及運出磚塊的通道,內部通常會被分割成12個以上未隔間的窯室,磚坯通常一次運入5個窯室內排列整齊,每間排約2000個磚坯,避開投煤口的火路,窯室之間以紙箱或牛皮紙阻隔,從第一間窯室的窯門起火,其他窯室的窯門以磚封閉,點火後再一室接著一室燒下去,燒窯的作業可循環連續不中斷的進行。

中央集煙往地下排煙管

霍夫曼窯的燃料採用此地盛產的煤炭,此窯的投煤孔設在窯體上方及側邊,一個窯室燒成通常需要花上一天的時間,同時間則僅有一到兩間窯室在燒,熱廢氣會流過下個即將燃燒的窯室,讓裡頭磚坯先乾燥預熱,燒完的窯室則先保溫再慢慢冷卻,磚坯歷經裝窯、乾燥、預熱、燒窯、保溫、冷卻、出窯等步驟,變成紅磚約需15天的時間。

排煙管

U型窯體的中央設置磚砌長條型的集煙道,與各窯室的煙道相連結,煙道高度不到1公尺,集煙道至窯體盡頭處後轉向下方,經由一條鋼筋水泥構造的排煙道傳導至斜後方的大煙囟。排煙道需定期清掃保持暢通,才能使窯內煤炭燃燒完全,霍夫曼窯停止燒製時,通常派身材矮小的小朋友進到狹窄的煙道內清掃,而清出來的黑色煙灰可以當油墨用。

煙囟底部

霍夫曼窯的煙囟有些設在窯體的正中央,不過此窯卻是設在窯體的外圍,此種設計好處在於如果附近設有多座窯,可共用同一隻煙囟,不過附近僅有一座窯體。煙囟長度設計需高達數十公尺以上,才能達到足夠的抽氣功能來有效的排煙,此煙囟構造下半部為磚造,上半部則為鋼筋混凝土。

煙囟內部

以往交通不發達,磚瓦建材笨重搬運成本高,因此各地廣設磚窯,且多靠近黏土原料的產地,民國60年代台灣霍夫曼窯數量曾高達8百餘座,多集中分布於新北市林口、苗栗縣竹南、台中市豐原、彰化縣花壇、台南市善化、高雄市鳥松、仁武大寮、屏東縣潮州等地,民國70年代以前霍夫曼窯佔台灣80%以上供應量。

磚廠煙囟

不過70年代以後,由於霍夫曼窯磚坯製成後需日照自然乾燥後才能送入窯內燒製,入窯排設及搬運均賴人力,紅磚品質需依賴老師父經驗,台灣經濟發展後工資上漲,能源危機後成本增加,對煤炭製磚構成威脅。

鐵皮屋後曾有廢棄礦坑

此外產量4倍於霍夫曼窯的隧道窯出現,更讓霍夫曼窯走向黃昏。以機械設備拉動台車運送磚坯進入隧道,經過乾燥、預熱、燒製、冷卻等過程後,推出隧道即完成,一氣呵成,全自動化生產,節省人力、能源,加上鋼筋混凝土造及鋼骨造建材的使用,使得多數舊磚廠紛紛關廠歇業。年輕的當地居民並不清楚此磚廠來歷,倒是指出磚廠附近一間紅色鐵皮屋頂平房後方靠山壁的位置,曾經開採過煤礦,不過經過一番搜索後,坑口一無所獲,可能很久以前便塌陷。

礦工醫院舊址

磚廠巡禮是意外的發現,想不到其建築竟如此優美,霍夫曼窯磚廠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竟任其自然風化毀壞,實在相當可惜,最近經過林口龜山台地,原本也有許多的磚廠和煙囟,如今土地被徵收重劃整地,磚廠和煙囟紛紛被怪手推倒,著實令人感到心痛,近期要趕緊加快腳步,替林口龜山這些即將消逝的磚廠建築,留下最後的身影。

中幅橋與後方山上的中福煤礦

萬里早年為原住民馬賽(瑪鋉)族的社地,清嘉慶初年間才有閩人林姓至中幅地區拓墾,中幅地名取自台語發音之中北仔或中幅仔,意指瑪鋉港與瑪鋉港內2庄之中間地區的平原。早期居民務農為主,人口不多,日治時期煤礦開採後,才吸引大量外來移民至此謀生。

中幅橋與中幅淨水廠

中幅橋為橫跨瑪鋉溪之橋樑,二坑在左岸上游,下游為六坑,右岸下游處曾設有礦工醫院,如今已改建為別墅,右岸橋頭邊為中幅淨水廠,隸屬於台灣省自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新山給水廠,於民國 55年建造完成設計,在瑪鋉溪上設置攔河堰取水,年取水量1200萬立方公尺,百分之6供應萬里,供水區另包括基隆市基金公路等地區,民國61年另在瑪鋉溪旁建抽水井,抽水導至基隆安樂淨水場及新山淨水場處理,供應基隆市飲用水。

瑪鋉溪取水口

中幅橋之沿革
中幅橋舊名(二坑黑橋頭仔)舊名之由來因年代久遠無法考究。由於中幅村早期盛產煤礦,有二坑、六坑等礦場,其中二坑礦場在最盛時期有近千人來本地工作。地方人士為方便溪流兩岸人民出入,提議以集資方式打造石塊承作橋墩、購買木材架設人行木橋,因為木材浸泡柏油,架設完成後整座橋呈黑色故稱為黑橋。民國四十年基隆自來水廠在本村二坑黑橋頭設取水站,將木橋改建為人車通行之水泥橋,其後經過五十年大水沖刷、橋墩掏空,以及橋面狹小,因而列入危險橋樑。經地方極力爭取,並獲鄉長唐有吉先生大力支持,於九十年九月完成改建為八米寬之水泥橋樑。旁側舊石碑刻有興建木橋時樂捐人士姓名、金額,由於年代久遠又未保護,致使字蹟無法呈現,特將此石碑挖出立於橋頭,表示敬意並為出錢出力的善心人士做永久紀念。
中幅村 村長 古文章謹識
中華民國九十年九月

礦埕

中幅里早期為礦工聚落,即便在礦場歇業數十年後,還是有不少礦工及其家屬在此定居,可能是該地離萬里市區近,工作生活機能與交通尚稱便利,居民也相當和善。過中幅橋穿過民宅,登上階梯,爬到一處地勢較高的台地上頭,遇到一位穿著黃衣的大嬸,敘明來意後,得知她曾在礦場工作,便請她協助帶路。

卸煤架

大嬸指出通往山下的柏油路原為礦場的台車道,下方的空地則是礦埕。右側為工寮改建的民宅,左側菜園則是礦場的作業區域,大嬸說礦場歇業後,地主將土地轉賣,地主整地將中福煤礦的主坑口填平,坑口前方現變為菜園,坑口約在芭蕉樹的後方,已完全不見蹤影。

已滅失之中福煤礦坑口舊址

作業區域的礦場建築也全遭拆除,捲揚機房的位置如今僅剩下一小塊殘牆,再往內部的一塊平坦區域,則是放置坑木的柴埕,不過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其風坑竟然還在,剛好位在一戶民宅的後方,其廚房外牆緊貼著坑口,因而意外完整的保留下來。

中福煤礦捲揚機房僅餘一小塊磚牆

風坑係由紅磚砌成圓拱形,坑壁上方剛好挖了一個小洞,所以可以略窺坑內的情形,磚牆結構的外坑口情況尚可,內部無磚牆支撐的坑道則已崩塌,堆積大量土石。伸入小洞內拍攝時,本人立足點傾斜,上方漏水的水塔不停滴水到坑內,不但要防相機掉落,又要避免遭水流浸溼故障,調整適合的拍攝角度非常困難。

風坑

臺灣中福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礦區號碼礦業字第1275號,台濟採字第603號。礦區面積121公頃8公畝70公厘,前身稱為萬里二坑,該礦日治時期即開採,戰後由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永基煤礦接收基隆煤礦,包括:本礦、第一礦場、萬里鐵索、萬里一坑、萬里二坑、萬里三坑、木山二坑、木山三坑、瑞芳一坑、瑞芳二坑、宏基坑、天源坑、基隆四坑、福美一坑、福美三坑、暖暖坑等之土地與房屋清冊。

風坑封牆

民國37年5月林文森向工礦公司基隆公司包採,民國42年1月林文森由工礦公司讓受礦權,民國42年5月林文森將礦權移轉由高堂燕開採,民國50年9月礦權移轉何災元成立台灣中福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3年4月董事長變為鄭水和,董事鄭何珠蓮、鄭仲衡,監察人鄭伯衡。

風坑內部

公司核准設立日期為民國51年2月10日,資本總額521萬元,實收資本額66萬元,登記之營業項目為煤礦之開採及買賣業務、為煤礦同業間之互相保證業務、前項有關附帶業務之經營及投資。

福興宮

該礦煤種普通燃料煤,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本層煤厚最高達110公分,平均100公分,中層厚度30公分。走向北東65度,傾斜3~21度,煤藏量約23萬餘公噸,主要坑道為本卸及管卸,本卸長300公尺,為主要運輸坑道,管卸亦長300公尺,為主要排氣坑。本卸內拓有自轉昇長250公尺,自轉昇復拓展片道,右一片長170公尺,右二片長60公尺,左一片長85公尺,及左二片長50公尺。

坑口前木造樑柱

機器設備100及30馬力捲揚機各1台,20馬力排水機一具,7.5及0.5馬力送風機各1部,民國43年時員工340人,其中技工281名,普通工49名。產量民國51年58,845公噸,民國52年57,483公噸,民國53年46,220公噸,統計民國42年開採至民國59年收坑,18年期間總產量834,850公噸,年平均46,380公噸。

中福煤礦新一坑前方建築物

沿瑪鋉溪旁的中幅路往上游步行約數百公尺,路旁有間福興宮,再往前則進入崁腳里,從右側斜坡岔路往上,靠近柏油路盡頭的紅磚平房內養了數隻惡犬,旁邊芒草欉內有廢棄的水泥柱與木頭橫樑,地面則是條小水溝,水源來自中福煤礦新一坑的坑口,流經過土壤被染成橘色。

中福煤礦新一坑

來到水溝的源頭是一棟大型混凝土樑柱與紅磚砌牆的礦場建築,坑口在其後方的山壁下,坑內被水淹沒,坑口前的泥土十分鬆軟,踩下去深不見底,很容易被吸住拔不起來,此坑由來不明,可能是同為高堂燕所經營萬里二分坑,後來併入中福煤礦稱為新一坑。

中福煤礦新一坑坑口

台灣之煤礦一書所載,萬里二分坑全礦區面積16餘公頃,有中煤系煤層分佈其間,其中本層煤厚度平均100公分,走向北東65度,傾斜31~40度,可採煤蘊量計4萬5千公噸,煤質屬燃料煤,品質極佳,皆屬特二級,與中福煤礦所產者相當,該礦係由高堂燕經營,有平水坑二口,主坑長555公尺,回風坑長310公尺,坑內拓有左一片及右一片,用長壁法採煤,每月產煤200餘公噸。該礦礦工共82名,內技工72名,普通工13名,實行每日兩班制。

明昌煤礦與中福煤礦隔著瑪鋉溪相望

明昌煤礦位於中福煤礦新一坑的對面山頭,兩礦隔著瑪鋉溪相望,僅下游的中幅橋與上游的無名橋可通往對岸,而明昌煤礦正好在兩橋大約中央的位置,無論從那個方向過去都得再穿越一段頗遠且未知路徑的樹林,最簡易的方式為直接越溪,不過溪流湍急相當危險,得挑較平緩的溪床為之。

鐵軌

繞到工廠後方的溪床,靠對岸的溪畔為一處碧綠的深潭,無法直行,改取長對角線跨到對岸,再往上爬鑽進樹林內,林內無明顯路徑,坡度高高低低,來到一條乾溪附近,溪畔發現一座磚砌的蓄水池,下游十多公尺處兩側為石砌駁坎,右岸斜坡處的草欉下方找到一截鐵軌,左岸凹陷的區域便是已崩塌的明昌煤礦坑口。

已塌陷的明昌煤礦坑口

坑口上方土石塌陷的區域頗大,倒木橫陳,原本試圖清出個坑口的樣貌,不過毀壞的程度太嚴重,只能放棄,坑口附近除駁坎外,礦場建築物幾乎不存,試著從鐵軌爬上斜坡,隱約中還能見到凹陷的路基,爬到高處的平台,竟還能幸運的找到捲揚機的水泥基座,以及破碎的絕緣陶磁。

明昌煤礦捲揚機基座

明昌煤礦礦權人為明昌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額200萬元,該礦於民國42年7月31日設權,民國75年8月13日換照,有效期間為民國42年1月28日至民國82年1月27日,礦區面積107.3483公頃,開採火粘土與煤炭,該礦於民國76年收坑,礦權民國76年11月20日註銷不接受申請,公司亦已解散。

捲揚機往坑口斜坡

回程時跟著樹林內的水管直行,大致沿著溪畔鋪設,可能是以前明昌煤礦的降煤路線,大概接到下游的淨水廠,不過沒走到淨水廠,中途便直接穿越瑪鋉溪,水深幾乎快到臀部,坦白說是冒險了點。磚廠是此行意外的收獲,感謝幫忙帶路的大嬸,與協助介紹礦場的郭先生。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1013萬里-磚廠、中福煤礦、明昌煤礦

9 則留言:

kulunsia 提到...

林口臺地上包括林口與龜山,過去有超過40座的八卦窯與目仔窯。我從google空照圖上還看得到6座形狀完整的八卦窯,不過其中5座位於機場捷運A7站的200多公頃重劃區內,不知道拆了沒?要去趕快去,或許還拍得到遺照!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提醒,前一陣子常經過文化一路和青山路,看到煙囟一一倒下,覺得很心疼,磚廠附近住戶已遷離,想找到耆老說說磚廠背後的故事變得困難,希望這些磚廠至少保留一兩座下來見證林口台地發展的歷史,而不只是水泥叢林變成文化的沙漠。

keelungfort999 提到...

想問一下有看到那些紅磚上有刻字樣或有商標嗎?

Shepherd's Wolf 提到...

現場撿到的紅磚多是素面的,印象中沒見到特別的商標。

匿名 提到...

請問,你是怎麼看出來那邊曾經是礦工醫院的舊址呢?

Shepherd's Wolf 提到...

礦工醫院乃探訪時當地耆老口述,推測規模可能只是診所等級,依耆老所述以文字記之。

匿名 提到...

那在請問,礦工醫院,是指現在那棟紅磚瓦別墅建築嗎?

Shepherd's Wolf 提到...

舊醫院已拆除,僅知在別墅建築附近,但已無任何殘蹟留存。

davidPingPong 提到...

請問:閣下有無關於日據時代於金山萬里一帶煤礦礦場主管-陳玉明的資料,陳玉明於光復後轉職基隆地區菸酒配銷。此人乃家父生父,民國50年代尚有往來,後因故失聯。家父於2005年過世,當時我順道至戶政單位尋查陳玉明戶政資料,但因登錄資料年限不足,毫無下落。您如有相關資料,懇請提供在下,感恩!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