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990620平溪-頂子寮山、台灣煤礦博物館(新平溪煤礦)

頂子寮山位在平溪五分山向西延伸之稜脈上,登山口位在台灣煤礦博物館小客車停車場旁,可搭乘平溪線火車,在十分站下車,沿鐵道旁往回走約800公尺,即見到左側台灣煤礦博物館的指標,或自行開車由石碇下交流道,接106號縣道先經過平溪再抵達十分,也可在捷運木柵站搭台北客運16路公車,至十分寮下車。

女兒很久沒跟來爬山,最近都到劇場看表演,前幾天感冒,以往大概都1-2天就好轉,這次發燒持續4天多,可能太久沒鍛練,再不出去走走,就要成為弱雞,原本安排的行程從十分的台灣煤礦博物館登五分山,登山口就在它後方的小客車停場旁,登山口的左側為施工中的基平隧道工程。(8:05)
台灣煤礦博物館停車場旁登山口
水泥階梯步道
路徑幾乎全程為水泥階梯步道,一直鋪設到五分山為止,步道循著野溪邊興築,下游處的河道較寬,有座水泥拱橋,溪床經長久沖刷後,流水留下明顯的斧鑿痕跡,所夾帶的細砂石,在結構硬度不均的岩層河床上,沖刷產生一些小形的壺穴坑洞,如果岩層再光滑點,似乎也可以當滑水道。(8:11)
第1座水泥拱橋
壺穴
蟬聲在山谷中迴蕩,許多不同種類蝴蝶在林間穿梭,步道和新平溪煤礦的礦坑方向大致平行,沿途發現連接主礦坑的小坑及通風孔,分布在水泥拱橋的前後不遠處,小礦坑坑口已被鐵柵欄封閉,另一處距離較遠的通風孔則位在對岸的山腰附近,為巨大的黃色鐵製設備,用以供應坑道內的新鮮空氣。
封閉的小礦坑
新平溪煤礦礦坑通風孔
上稜前的步道陡峭,方向由南往北,前半段烈日灼身,之後雖進入林中,但行走在潮溼悶熱的谷地之中,竟無一絲涼風,父女兩人走到汗流浹背,女兒更不斷的抗議,坐在階梯上,不想再繼續走下去,看來以後夏天還是找瀑布戲水,或安排路程短一點的活動較佳,否則以後大概就不跟了。
第2座水泥橋
亂石路
抵達嶺頭福德宮,距離頂子寮山頂約十幾公尺的距離,石砌的古樸廟身,廟旁有片斑剝的古石碑,字跡已難辨,民國92年信徒加以整修,加蓋廟亭,廟後方留下嶺頭福德宮事略新刻石碑:
「本宮土地廟 先民開墾十分寮第一座用石頭砌古廟 據開墾史推算 此廟有貳佰餘年歷史之久 早期無火車之時 現在這條登山步道 是十分寮地區對外主要道路 廟宇位置是十分寮與暖暖間中界點 福德正神原建廟信徒的子孫發展遷移 而今信士感念土地公庇佑 欲請祂另擇佳地 建大間廟宇 數次擲筊 祂不允不肯離開此地 願留此保佑登山士女 我等感念神格清高 募資建造廟亭 保護原廟以免風化 並供登山朋友歇困乘涼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銘謝諸善德鼎力協助重修 竣事立碑紀念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年仲秋」
嶺頭福德宮
稜線上的十字路口,右往五分山,前方為淡蘭古道暖暖支線,左邊往頂子寮山。原先計畫前往五分山,但至少還需在烈日下走上一個小時,日頭赤炎炎曬著稜線的水泥步道,完全無樹蔭遮蔽的萬里長城,再走下去非中暑不可,決定至頂子寮山後打住折返,頂子寮山頂有顆無列名基石,海拔550公尺,頂子寮地名由來,「寮」指簡易搭建之小屋,因該地的山峰外觀像小屋,又位在十分寮之上,先民早年在山上蓋了間簡單的農舍,故命名為頂寮子,續行循稜線可通往望古山、龍船朵至中窯尖,望古山另有路徑可以接回至新平溪煤礦,但山路不適合小朋友同行,嶺上的這條稜線延伸至五分山,為基隆巿與平溪鄉的巿界。(9:10)
往五分山步道
頂子寮山
回到停車場,進入到台灣煤礦博物館,館區是「新平溪煤礦公司」的廢礦場,「新平溪煤礦」於民國54年開坑,原隷屬於台陽礦業,民國73年由龔詠滄先生接收經營,他也是現任的館長,礦場一直到民國86年才停止開採。(10:00)
台灣煤礦博物館
新平溪煤礦
台灣煤礦博物館位在十分地區,十分村擁有平溪鄉最廣大的河階地,早在清乾隆年間,即有泉州人胡姓等10人到此地拓墾,以煮樟腦及種植大青為業,因為10人為10股,故名十分寮,另一說為與煮樟腦之灶有關,按每10灶為一份,有灶十份,故名十份,煤礦業興起後,更吸引成千上萬人到此地掏黑金,形成大型聚落,礦業沒落後,人口外移,一切又恢復平淡。
十分村
台灣煤礦博物館館區
台灣煤礦博物館為私人所經營,相較於公營的候硐煤礦博物館,由於缺少經費挹助,僅依靠微薄的門票收入維持經營(全票200元,優待票180元),它的相關軟硬體設備顯的簡陋許多,煤礦業走入歷史後,館長很有心將相關設備保留下來,並設法維護提供展覽,誠屬難能可貴。
300匹馬力的捲揚機
展示間
導覽員很熱心請我們父女進入導覽室播放介紹影片,這是公共電視所拍攝記錄台灣煤礦的專輯,以新平溪煤礦為背景,說明台灣煤礦業的興衰,並特別介紹這裡的特產,台灣唯一的獨眼小僧電氣化採礦車。
獨眼小僧是台灣第一部電氣化火車頭,目前只有在此館區還見的到,最早的一部是向日本日立公司採購的,用以拖拉礦車,園區內另外3部的火車頭則是山寨版的複製品,最大特色是駕駛座前方有個大圓孔,因此被稱為「獨眼小僧」,業者在民國90年將4部電車頭的零件組裝於其中2部,讓它在館區內恢復行駛,成為最受注目的焦點,原廠電車頭已經報廢,收藏在展示間。
展示間內的獨眼小僧
礦場內除獨眼小僧外,在軌道旁還有另一部鏽蝕嚴重的柴油機車頭,與在侯硐煤礦博物館看到的那部一模一樣,它是4汽缸的柴油引擎,用以牽引坑內平坑及坑外載運礦車到整煤廠的動力車頭,每部車頭約可牽引25台礦車,負責坑內平坑及坑外牽引載運礦車到整煤廠。
柴油動力採礦車
礦坑旁安全訓練坑道,原是礦物局用來訓練救難人員,後來被搬移至此地,讓遊客體驗坑道內部活動情形,大家先各自選取礦工帽,帽子分別有黃、白、藍3種不同顏色,女兒選了白色,我戴了黃色的,導覽員介紹白色是老闆,藍色是機電技術工,而黃色代表礦工,原來我真是天生的勞碌命,又再次得到印證。每個人依序進入黑暗的礦坑內,坑道呈ㄇ字型,先寬後窄,下坡出口的坑道高度較矮,大人即便蹲低行走,礦工帽還是免不了會敲到上方的礦坑,暗黑的坑道在烈日曝曬下,內部溫度極高,正好也與實際在坑道內作業的溫度相同,滿有趣的體驗。
安全訓練坑道
工頭來視察
相較於外部30幾度的高溫,來到坑道口前便感受到一股涼風自坑內徐徐吹來,由於空氣冷熱對流的關係,坑道口像是一部超大型的冷氣機,是夏天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坑口前另有詳細解說採煤的全部過程,內容包括煤層的分布共有8層、主坑道長1283公尺、煤礦的品質(泥煤、褐煤、煙煤到無煙煤)、採礦的全套作業流程,自礦工更衣、檢身、採煤、輸送一直到最終站的林口發電廠,有十幾道的步驟等等,搭配著黑白相片的說明,讓人彷彿回到過去,一個乾淨的人坐礦車進入採礦,出來變成滿臉炭灰的黑人。
煤礦輸送過程
坑道
前幾年來時,坑口附近有些小坍方,現在已經清除修復,之前他們有提及規劃坐礦車入內實際體驗採礦,但受限於法規的限制,無法開放是美中不足的部分,因為坑道內土石不甚穩固,如果冒然的開放讓遊客入內走動,還是有不定時坍塌的風險,這些顧忌確有必要,畢竟出了事誰也擔不起責任,不過如果能夠妥善規劃,在坑內裝設電燈,採左去右回的方式讓人進去參觀,走個一、二百公尺再出來,危險性較小,應該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坑道內
礦災維生設備一氣化碳過濾呼吸器
為了讓遊客了解礦工實際作業情形,館內特別以原尺寸打造一處模擬坑道,擺一台礦車,停在卸煤口前,模擬礦坑內的開採實況,還有煤層的分布情形,導覽員也說明為何女性不能入礦坑的原因,由於採礦工作薪水高但災變頻率也高,一家有一人入坑可以讓全家溫飽,但如果不入坑全家都要餓肚子,一但入坑就面臨可能永遠回不來的風險,當年貧困的生活,讓許多人紛紛投入這個高風險的行業,包括父子檔、兄弟檔、夫妻檔等,夫妻兩人同時入坑,萬一發生災變,孩子無人照顧便成了孤兒,所以才規定女生不能入坑,後來演變為男生負責坑內,而女生負責坑外的工作。
模擬體驗區
礦工浴室
獨眼小僧礦車都是由一些阿嬤們所駕駛,女兒早已迫不及待想要搭乘,在礦車邊爬上爬下,它的行駛路徑從坑口一直開到1.2公里外的月台公園,博物館讓人覺得最溫心的地方,不會等到一定的人數後才發車,即使只有2個人來參觀,獨眼小僧也會提供服務。
獨眼小僧
礦車
台灣的礦業鐵道建設早年比台鐵還先進,台鐵還在使用蒸汽火車頭的年代,礦業已開始使用柴油及電氣火車頭,台灣第一條的電氣鐵道最早在昭和5年(1930)8月於台北縣金瓜石啟用,而博物館的獨眼小僧為全台僅存尚在運作的電氣化小火車,其主要動力來源最早設計是仰賴220V的電壓,推動兩顆大馬達,車頂有集電弓,軌道上方有電力線,集電弓全靠一條繩子控制,鬆開時集電弓往上彈接觸電力線即啟動,拉緊繩讓集電弓離開電力線,電車會慢慢停下來,它的馬力有13.5匹,一次可拉動2~30節的礦車,不過現在館區內的獨眼小僧,已經改採電瓶供電,看不到集電弓接觸電力線發出電光和茲茲響的聲音。
出發囉
電車線
獨眼小僧經過的路線,博物館也特地栽種許多油桐,如果提早一個月來,還可以欣賞到浪漫的五月雪,途中經過一處溼地,為當初礦場將坑內積水抽至此處排放,現已長滿許多水生植物,除了白天的好風光外,每年4月中旬到6月下旬的晚上,為螢火蟲最活躍的時間,可以安排夜幕低垂時,人約黃昏後,欣賞草叢中的繁星點點。
溼地
月台公園
終點站月台公園,運煤的礦車在此一一推到翻車台上,讓礦車翻轉180度使煤落至卸煤斗,再經由底下的輸送帶,運送至山下的洗煤場,清洗完的煤置於卸煤櫃中,再倒入下方大型的運煤斗車,運煤斗車的軌距與平溪線火車相同,滿載後用人力推到十分車站,再運送至林口發電廠。月台公園旁的簡易棚架,係當年記錄車次及坑外工工作時數的辦公室,獨眼小僧在此調頭,原路開回坑口,也可以步行下山至山下入口處,回到十分車站搭車,此行共計約2個半鐘頭的導覽,令人印象深刻(12:30)。
翻車台
卸煤櫃
新平溪煤礦在民國86年停止開採,其原因有說是採礦不敷成本,另一個原因為附近的基平隧道於該年發包施工,工作天原訂為4年,因怕工程危及坑道安全而停採,如今(民國99年)已過13個年頭,工程延宕,通車遙遙無期,隧道的這一端已經糟塌了新平溪煤礦,而另一端暖暖區附近還有古老的藍染原料菁礐產業遺跡、荖寮坑的煤礦場、淡蘭古道暖暖支線的十分古道也都在這裡,政府的施政決策行動力如此草率和無效率,不知還有多少文物遺跡要受害,這個工程聽說最近又悄悄開工,拜託饒了這片大地吧!
基平隧道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620平溪-頂子寮山、台灣煤礦博物館(新平溪煤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