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990221烏來-福巴越嶺古道

福巴越嶺古道指的是由台北縣烏來福山通往桃園縣復興巴陵之間的聯絡古道,已被林務局劃國家級步道,路口設有大理石標誌,屬插天山國家步道系統的一部分,全長17公里。

從台北出發先到烏來後,循北107縣道至福山村的登山口,這條路線沒有大眾交通工具可抵達福山,一般以自行開車為主,考量在巴陵無接駁工具,只得原路來回共34公里,大約6點30分自登山口出發,此時天才微亮。
寄件者 福巴越嶺入口
福山部落是烏來鄉迄今仍保有最傳統泰雅生活方式之山地部落,福巴越嶺古道起點靠近大羅蘭溪匯入南勢溪處,也有稱呼馬岸溪,在泰雅語中福山村所屬之山被稱為馬岸,字義是揹,指此地動植物等物產豐富,漁獵成果豐碩必須辛苦背負下山之意,此處則循左側階梯下至馬岸溪畔,跨越大羅蘭溪吊橋後即為福巴越嶺古道里程標示起點,之後略往北抵南勢溪,循山勢腰繞往南沿著札孔溪往上游方向行進。
寄件者 大羅蘭溪吊橋
寄件者 大羅蘭溪下游
大羅蘭溪集水區發源於南插天山及拉拉山,另一主要支流馬岸溪則發源於北插天山,兩者匯流後稱為大羅蘭溪,再注入南勢溪,此國家級步道每隔1公里設有里程木樁,路徑明顯,不容易迷路。
寄件者 馬岸溪上游
寄件者 木階梯
泰雅族人祖先原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旁斯博干(Pinsebukan)地方,之後人口增加向北遷移,最初來到大嵙崁溪右岸之宜亨社(Gihen),即現今桃園復興角板山一帶,大嵙崁溪即大漢溪,大溪古名「大姑陷」,從泰雅族語直接譯過來的,原意為「大水」,指的是大嵙崁溪的流水,而後改成「大嵙崁」。日本政府後來將大嵙崁改名為「大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大嵙崁溪也改為「大漢溪」。大約2、3百年前,因耕地不足,再從桃園復興鄉大漢溪巒崖上的義盛、高義等部落遷徙至福山地區,清朝中葉,頭目亞維波那(Yavipuna)帶領族人來到福山村南方札亞孔(jiyacon)及李茂岸(Limongan)地方漁獵,之後建立塔拉南、李茂岸社,為烏來鄉境內最早建立的部落。
寄件者 福巴越嶺路況
在1K與2K之間,路旁有駁坎,上方有一小塊平地,置有圓木椅數張,另有一竹編的桌子,竹桌旁另有一條小徑,不知通往何處,此處究竟是泰雅族的住家遺址還是日據時期10個警察官吏駐在所之一,無資料可考。
警官駐在所成立的典故得由隘勇線說起,原是明鄭時代實施屯田制,設土牛、紅線防守屯區,台灣早期漢人移民的拓殖者,入侵到原住民傳統領域地界,經常引起衝突及互相殺害事件,拓殖者為了自保,於交界處私設隘寮,派隘丁防守的一種武裝保衛線。到了乾隆53年(1787),官方增設官隘,派隘勇防守,隘勇線則是由多處隘寮組成,成為一條防衛線。
寄件者 駐在所?1
寄件者 駐在所?2
至光緒元年(1875),清廷派兵分北、中、南三路通過原住民地界,設營盤屯兵開鑿「開山撫番道路」,並以兵勇「防番護民」。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後,為確保開發山林或開採樟腦過程不受影響,沿用清代隘勇制度,初期派隘勇防守「蕃界」,以警察為主管,監視原住民的動態,至於被官方總督府僱用的防衛人員稱為隘勇,受民間或受政府補助而僱用者稱為隘丁。
往茶墾山、模故山叉路口在1K與2K之間,往右才是福巴越嶺古道,往左則先下至扎孔溪後,越溪往左至模故山,循溪上行可前往茶墾山。
寄件者 往茶墾山、模故山叉路口
在3K與4K之間,會經過一片竹林,山徑一小片空地旁的竹林即是茶墾(扎孔)警官駐在所遺址,為現在僅存4個駐在所之一,其中的扎孔、檜山、拉拉山三個駐在所位於福巴越嶺這17公里路段的古道途中,另一個比亞桑駐在所則位在巴陵,此地駐在所建物已消失,曾試著進入竹林內找些蛛絲馬跡,但礙於時間無法細察,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隘勇發展至日據時期佐久間佐馬太擔任台灣總督時,他是歷任當中任期最長且年齡最長的台灣總督,從1906到1915年共達9年,接任時年齡62歲做到71歲,期間前後推行兩次「理蕃五年計劃」,第一次是從1907年起,以「甘諾」政策為手段,即一開始用引誘方式使蕃人甘心承諾在其境內設置隘勇線,先佈署警備線,再用雄厚武裝勢力制壓,卻引發包括北部深坑、桃園、新竹各縣的「大嵙崁 (前山) 蕃」、「大豹蕃」、「大嵙崁 (後山) 蕃」、「馬武督蕃」和「馬里可萬蕃」及部分漢人的漢蕃聯合抗日行動。
寄件者 竹林小徑
寄件者 札孔駐在所遺址1
寄件者 札孔駐在所遺址2
這條古道除了打獵和遷徙功能外,亦是福山與巴陵兩地泰雅族人來往及通婚的「姻親路」,沿途風光明媚鳥語花香,適合談情說愛,不過路程是長了點,如果現代人結婚也要走這種「姻親路」,結了婚又合不來,考量到還要走這麼長的路回老家,可能就會打消離婚的念頭,如果雙方互看不順眼,這附近的懸崖峭壁倒也不少。
寄件者 瀑布
山徑圍繞著山腹而建,從福山起登海拔約在400公尺左右,至最高點塔曼山與拉拉山鞍部約1740公尺,雖然爬升有1340公尺,但路程長平均分配結果並不感覺陡峭,遇有峭壁狹路或溪澗,則架設棧道或是木橋,路途平順,也因為氣溫仍低,所以幾乎沒流什麼汗。
寄件者 峭壁懸崖
寄件者 小木橋
平順的路段在6K處出現大崩塌,右側另闢有小徑可由上方繞過崩塌處,此地崩塌已有數年時間,崩塌地已開始長草。
寄件者 大崩塌叉路
寄件者 大崩塌地1
寄件者 大崩塌地2
泰雅族自稱(Tayal)、(Tajal)、(Atayal)、(Atajal),原意為「人」,這是和動物區別時之識別語彙,福巴越嶺古道穿越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及達觀山自然保護區,此地動物資源豐富,特有哺乳類動物包括台灣黑熊、獼猴、山羌等,以及鳥類如帝雉、紅頭山雀、青背山雀、灰喉山椒鳥、藍腹鷴等,沿途只有聽到對岸猿聲啼不住,和一些還來不及拍就飛走的鳥類,其他的可能都還在冬眠吧,僅一隻松鼠成為戰利品,此處除為獵人的獵徑外,亦是螞蝗的餐廳,隨時等著經過的登山客上門飽餐一頓,它總是神不知鬼不覺吸附在小腿或手臂處,偷偷的吸血,不過運氣很好,這幾次烏來行沒遇到螞蝗的蹤跡。
寄件者 松鼠
過7K後有一顆巨石,約4、5層樓高,外型像船帆,在此像是天然的路障,旁邊有一個2-3公尺深的洞穴,想起武俠片中常有山賊攔路的經典台詞:「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由此過,留下買路財。」如有不從的話,就直接處理掉往洞穴裡丟。
寄件者 船帆巨石
寄件者 巨石旁洞穴
寄件者 紅檜神木
檜山警察官吏駐在所在此行的中點約8.5K處,是較可以看出警官駐在所規模的遺址,位置在山徑旁的高台上,格局呈長方型,入口在叉路指標旁,居高臨下,往來行人均無所遁形,此處海跋已超過1300公尺,駐在所的右側另有一叉路可通往檜山,標示寫道約25分鐘,至此已走了3個鐘頭,稍微休息並考慮是否上攻檜山,想起孔聖人訓:「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半段回程如果時間和體力足夠,行有餘力,則登檜山,結果回程時間不足,雖有餘力還是得忍痛放棄,才不致落的摸黑下山。
有鑑於第一次理蕃政策屢遭挫折失敗,第二次自1910年為始,改採以軍警圍勦為手段的「理蕃五年計劃」獲致成功,所以後來稱此為「佐久間左馬太的理蕃事業」,而第一期計劃則略過不提。第二次的理蕃規模更大,日本吸取失敗經驗,對於蕃人所居住地的氣候、地勢以及「兇蕃」反抗程序等相關因素充分資料搜集與評估,其中是否「兇暴」這一項,是根據蕃人持有槍枝的多寡來評判,蕃人之中又以泰雅族人被公認是最「兇猛暴烈」,必須加以勦滅。第二次「理蕃五年計劃」是由四個面向同時進行:1、分12條推進隘勇線圍堵。2、開闢38條山路。3、圍剿掃蕩「兇蕃」共21次。4、測繪蕃地地圖。
寄件者 往檜山叉路
寄件者 檜山警察官吏駐在所
以檜山警察官吏駐在所為分界,往福山方向多為中低海跋的植物,往巴陵方向則有較多的巨木及神木,數量之多,俯拾皆是,難以勝數。
寄件者 山蘇
寄件者 巨木
農委會林務局對巨木與神木以樹圍方式區分,樹圍12公尺以上的紅檜,樹齡2千年以上,稱為「超級神木」;樹圍12公尺以下,樹齡1千至2千年,稱為「神木」;樹圍10公尺以下,樹齡5百至1千年者,則稱為「巨木」。台灣常見神木又以紅檜及扁柏為多數,屬松柏類柏科,其中扁柏樹皮較紅檜厚,稱之謂厚殼,而紅檜樹皮的剝片較薄所以俗稱「薄皮仔」,也因為顏色近於淡紅所以叫做紅檜。
寄件者 神木1
寄件者 神木2
紅檜的質地細柔而結實,內富含油脂(芬多精),持久而不易腐朽,台灣的神木大多屬於紅檜,同時紅檜也是建築的上等材料,年老的紅檜常有較多分枝,頂端枝條易枯死或遭雷擊,也有可能因蓮根菌腐蝕而造成中空樹幹。
寄件者 巨木
拉拉山駐在所遺跡約位在11K至12K之間,高度約1540公尺,此處靠近稜線居高臨下,其腹地規模比起檜山駐在所還大,同樣是沒發現到任何建物遺跡,如不注意很容易就被略過了。
歷經殘酷血腥鎮壓原住民「五年理蕃事業」後,大正2年(1913),日人任隘勇改稱「警手」,並改「蕃務官吏駐在所」稱為「警察官吏駐在所」,是為蕃地駐在所的設置之起始。日人在大正三年(1914年)至昭和三年(1928年),共修築14條山地警備道路,這其中即包括福高越嶺在內(其他則為內太魯能高越、八通關越、石鹿、匹亞南、大甲溪、北坑溪、角板山至三星、蘇花、內本鹿越、浸水營、知本越、關山越),同時在這些警備道路上設有密集的「警察官吏駐在所」,除用以理蕃外,另一方面也實行效忠天皇同化主義的撫蕃教化政策,所以這些駐在所不但是一個警備機構,也是日本文教中心,由警察兼「蕃童教育所」的老師,功能還包括教育所、醫療衛生所、換蕃的交易所、懲罰的裁判所。日本警察幾乎從政治、經濟、文化、保健、司法等多種權力的功能無所不包,駐在所有時也提供旅人住宿。福高越嶺約在大正十一年(1922年)總督府為了連繫新竹州與台北州的蕃地,將這條社路修築為山地警備道路,並於沿線設置了10個警察官吏駐在所。
寄件者 拉拉山駐在所1
寄件者 拉拉山駐在所2
寄件者 拉拉山駐在所3
過拉拉山駐在所再往前行約2公里,右側有往上之叉路,此為拉拉山之登山口,靠近里程14K的地方,另一側對面山頭茶墾山,也有和6K附近一樣的大崩塌,非常明顯。拉拉山在泰雅語的意思是「美麗」,1975年被政府更名為達觀山。
寄件者 往拉拉山叉路
寄件者 往拉拉山
寄件者 茶墾山崩塌處
拉拉山與塔曼山之間的鞍部,是此行的最高點約1736公尺,台北縣與桃園縣亦是以拉拉山與塔曼山間的稜線為界,此處建有一氣象站,再往前行不到百公尺則是塔曼山的登山口,約在里程標誌15K處,這時已是中午12時,總共已走了5個半鐘頭。
寄件者 福巴越嶺鞍部
寄件者 縣界鞍部氣象站
寄件者 鞍部
寄件者 塔曼山登山口
過鞍部後即是巴陵,巴陵又作巴龍、馬崙或巴崚(Balung),其意即檜木,一說松柏類,又有一說為倒木,據傳以往此地洪水發生,常有許多檜木漂流而下,居民撿拾用以建屋,為地名之起源。此處是緩下坡,路徑也變的較寬,雖有倒木阻道,但下方已開洞可通行。
寄件者 倒木木門1
寄件者 寬山徑
寄件者 倒木木門2
交通工具的改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實際里程的遠近,有時無法反映真正所花的時間上,如台北到高雄距離雖遠,但搭飛機1個小時便能抵達,烏來福山到巴陵雖僅17公里,走路就花了6個小時,即使開車也要差不多時間,反而是最遠的距離。
寄件者 木橋
寄件者 小徑
寄件者 巴陵段入口
巴陵段出口約是17K,高度約1640公尺左右,出巴陵段木柵門後,即進入拉拉山的神木步道區,此刻約12時30分左右,17公里路共走了6個小時,出門處約在第18、19號神木之間,民國62年拉拉山因發現巨木群,所以成了觀光勝地,目前拉拉山的神木群中除了9號神木屬於扁柏外,其餘皆屬於紅檜。
寄件者 拉拉山神木步道區
寄件者 19號神木前木橋
「達觀山自然保護區」民國75 年8月成立,因其擁有全台灣面積最大的紅檜森林,共有22株紅檜巨木樹齡逾千,另外園方依山勢起伏設計全長3800公尺的紅檜原木-檜香小徑,供遊客參觀,原本不清楚沿路的巨木樹齡應如何估計,看過19號紅檜巨木的介紹後便豁然開朗,樹高40公尺,胸圍5.3公尺,樹齡約500年,以此看來,先前看到超過千年級的神木有不少棵。
寄件者 19號神木解說牌
寄件者 19號神木
在19號紅檜巨木旁休息午餐,以一些過年沒吃完的零食裹腹,休息約半小時後,也不敢擔擱太久,在1點左右起程返回福山。
寄件者 松蘿
寄件者 木梯
原以為下山是下坡會快些,但還是花了5個小時,僅比上山快1個小時,到福山已經6點,雙腿感覺狀況良好,再走個幾公里應該沒問題,遺憾因時間太晚沒登上檜山,有機會再來拜訪,回到烏來市區停車買個飲料,雙腿竟不停發抖不聽使喚,這麼長的距離實在不適宜,還是以跟著登山隊伍,兩地有車接駁走單趟為宜,不過來回走的好處是原本經過沒注意到的拉拉山駐在所,終於在回程時找到了。
寄件者 巨木
寄件者 梯橋
寄件者 福巴越嶺路線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221福巴越嶺古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