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990331大同-松羅國家步道

松羅步道位在宜蘭縣大同鄉松羅村旁,約省道台7線98公里處,由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建置,松羅部落積極參與之自然生態步道,沿著松羅溪開闢,全長約2公里,海拔界於280至400公尺,全程路途平緩好走,適合親子同遊。

週日一大早預定到坪林登山,因天候不良下雨返回,途中經過樹林後雨已暫歇,便去探了一下大棟山的登山口,但後來又再飄起小雨,本想打道回府,但車子此時竟然出狀況發不動,以為是電瓶沒電,可是一大早店家都沒開,無處更換,只好去走一小段步道打發時間,從文化街登山口走到大同山及青龍嶺後便折回,時間上來不及走到大棟山,因為有Cinderella的詛咒,必須得在12點前回家,否則會影響家庭和諧,回到車上竟又奇跡似的可以發動,心想該不會神明所下的什麼徵兆吧!趕快去買樂透,開獎後證實了這只是帶衰,造化弄人。

天氣是一天比一天熱,這麼熱的天爬山有時也是很難受,得很早出門趕在午前登頂,才不致於熱到中暑,還有另一個方式,就是儘量找有溪流的地區,加減可以消暑。松羅國家步道是上次去松羅湖時找到的點,當時以為要走這條步道才能到松羅湖,結果是場美麗的誤會,也意外發現這條自然生態步道,從省道台7線旁松羅部落經過,部落入口為一泰雅精神的地標,上頭一面雕塑著泰雅勇士,另一面則為織布的泰雅婦女,村落旁還有一狩獵者的瞭望台,走進村落各式圖案,皆有濃厚泰雅族的風格,往松羅步道可以從部落進入,或再往前開由松羅溪旁的產業道路進入皆可。
寄件者 松羅村1
寄件者 松羅村2
松羅步道係松羅部落傳統獵徑,山側為昔日林場,部落長期認養松羅步道,培訓解說員,並在距離步道入口處約1.5公里處設有管制站,阻擋一般遊客車輛進入,以保護松羅溪及松羅步道,需停在前方停車場再步行進入,或者是在管制站租腳踏車皆可,部落亦組成巡邏隊,使得原鄉的好山好水可以續留傳予後世子孫。
寄件者 右上叉路至管制站
從管制站沿著水泥道路進入,路旁有一些竹編的小屋,用來販售一些東西給遊客,只是非假日皆未營業,在松羅溪畔平坦的河床部分闢建為魚塭或菜園,路旁有位原住民婦女在販售高麗菜,但賣相不佳,每一顆看起來都像是營養不良的樣子,婦人說這些都是無農藥無肥料的有機蔬菜,松羅步道是條落實社區生態旅遊的模範步道,從這些就地取材的竹屋到菜園,均可見松羅部落居民維護這好山好水的用心,當初林務局闢建步道,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亦可見到松羅部落熱情參與的一些巧思。
寄件者 雪夢竹園休息站
寄件者 竹編屋
寄件者 菜園
松羅溪為蘭陽溪的支流,水量終年不竭,為松羅部落的生命泉源,不過最近非豐水期,從攔沙壩以下幾乎斷流,在步道入口上游有自來水廠的取水口,將多數的溪水引入供居民飲用,下游剩餘的水接取供魚塭及灌溉用,幾無多餘水量可注入蘭陽溪,在斷流區前河床上的小潭裡,清澈見底的溪水,可見悠游其間的苦花魚,數量眾多,其腹部呈銀白色,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令人驚艷,可見到封溪保育之成果。
寄件者 鯝魚
寄件者 賞魚區
過自來水廠後不久,才真正抵達松羅國家步道入口,全程為由碎石子所鋪成的瑰麗步道,林道全長約2公里平緩寬廣,終年常綠的茂密森林覆蓋著步道,溫暖潮濕的氣候,造就了宛若亞馬遜熱帶雨林般的原始景觀。經過一段木橋,橋下也無水,此處野溪既陡且短,多僅在暴雨過後,才能見到溪流。
寄件者 松羅國家步道入口
寄件者 木橋
松羅部落大約形成於大正10年(1921)12月間,最初建在松羅溪上游台地,最早移入者為由UkaSoyun頭目帶領的微波西亞社人,同時還有砂崙子及巴陵社人一同遷入,此路徑為其早期的獵徑,該處位於山地與平野間的生態交錯帶,松羅有一說原語意指森林茂盛之處,過去是松羅部落的獵場,常見竹雞、山羌、獼猴、果子狸、松鼠等動物出沒,不過命運和鯝魚一樣,也是在近年經過保育後,族群數量才漸增,但在這處低海拔的步道,還是很難見到蹤跡,得至少再往上爬個幾百公尺才比較有機會。步道旁原建有茅草涼亭及桂竹涼亭,但都因為颱風過後遭到破壞,並未再重建,實在可惜,步道有數處的排水涵道都是用木材與石塊搭建,捨棄了水泥建築,更能融入當地環境。
寄件者 涼亭
寄件者 排水涵道
松羅人的祖先原來自大甲溪上游,隸屬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的馬力巴群,由於經常翻越台中宜蘭邊界的南湖山區狩獵,後來在今宜蘭南澳鄉和平北溪的支流-布蕭丸溪建立新的部落,名為「哈卡巴利息」。大正初年因屢次出草,而遭日警強制遷移,在大正2年先有10戶45人在日警勸誘下,遷徙到松羅,目前松羅社民的祖先,還有一部份是日據時代從南澳鄉金洋社遷徙過來,該社人也是哈卡巴利息舊社的後代。
寄件者 巨石
松羅村於大正15年(1926)3月完成遷移,由巴陵、砂崙子、玻希亞、伊波亞、卡拉、哈嘎灣、古魯與宜亨等八社所組成,共散居在松羅、玉蘭與圓山三處,皆由松羅駐在所管轄,同年日人開始要求此3社在分配建地上搭建房屋、興水圳、種水稻,隔年完成後,原址遂荒廢,全部遷入松羅部落,因村社三面環山,所以又有一說「松羅」指日語生產杉木之意。
寄件者 松羅溪
從入口處進入步道後,沿著蜿蜒的松羅溪右岸行走,淙淙流水聲不絕於耳,步道與松羅溪交會處,有一處藍色吊橋橫越溪谷,不同於一般吊橋,吊橋呈V字型,底下為粗繩索,腳掌寛度僅容一人通過,走在吊橋上搖搖晃晃,十分有趣,橋身最低處距河床不到2公尺,可以就近欣賞松羅溪之秀麗。
寄件者 吊橋1
寄件者 吊橋2
松羅溪過去曾盛產特有的台灣鯝魚,俗稱苦花,最大可長到30公分,過去因森林濫砍,棲地生態破壞嚴重,且這種魚肉質鮮美,因而遭到濫捕,魚量一度驟減,瀕臨絕種,故自2002年起由部落推動封溪復育計劃,目前已初見成效,過吊橋後有一處水潭,因枯水斷流,近百隻的苦花魚群受困水潭,倒成了觀察苦花的最佳地點。
寄件者 苦花1
泰雅族稱苦花魚為kole-balai,意為真實之魚,也有稱為蒂烈娜,日人則給予高評價的高山鯉魚稱號,多生長在海拔300至1000公尺的山地水域,以矽藻、蜉蝣幼蟲或石蠶為食。
寄件者 苦花2
經由吊橋越溪來到松羅溪左岸,步道800至1700公尺路段,其間有三個O字型的環狀路型,主線走林道,支線走溪徑,每條支線最終都會接回主線,支徑可以就近臨溪觀魚、親水、賞奇石,建議可以先走臨溪支徑,回程時再走主徑,感受雨林植物的熱情奔放和傾聽溪瀑與小動物們森林協奏曲,才不致於錯過優美景緻。
寄件者 雨林
寄件者 溪瀑
這裡的台灣山蘇花是目前見過最茂盛的地方,除了上方綠意盎然外,連下方都長出綠色的長鬚,不過只有上方的才叫山蘇,普遍產於台灣各地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內,是一種附生於樹幹或岩壁的蕨類,根莖短而粗,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所以又名鳥巢蕨,中心的捲曲嫩葉可食,炒山蘇是許多山產店必備的美食之一,山蘇附生的情況幾乎已達到擁擠的地步,用森林飯店來形容真是貼切。
寄件者 山蘇
寄件者 山蘇飯店
第2段支徑有一處桂竹虹橋,由桂竹所編成的拱型橋,兩側搭上木頭欄杆,下方僅有潺潺涓流,可跨溪石而過,應無建橋之必要性,但其特殊的造型,吸引不少遊客之目光,紛紛駐足拍照,可見當初設計者之巧思。
寄件者 桂竹虹橋
松羅的羅字加上草字頭,變為「松蘿」則是指一種植物,懸垂生長在中高海拔水氣較重的樹幹和樹枝上,因為多蔓生在松樹之上故名,外觀看起來毛絨絨的,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寄件者 松蘿
寄件者 林徑
第三段支徑在溪岸旁有巨石與陡崖形成狹縫,需彎下腰過洞,據聞此處有一水簾洞和巨石瀑布,或許是水量太少,也可能是山洪導致地形變化,只見巨石不見瀑布,找不到照片上澎派的瀑布影像。
寄件者 巨石隧道1
寄件者 巨石隧道2
寄件者 巨石瀑布1
寄件者 巨石瀑布2
林道在松羅溪床的巨石堆中畫下句點,幽靜原始的松羅步道,清澈碧綠的松羅溪,活力旺盛的鯝魚,讓疲憊的身心,也得到了解放。
寄件者 林道終點松羅溪巨石
寄件者 溪瀑
寄件者 溪瀑
回程經過宜蘭,千萬不可錯過美味的魚丸米粉油豆腐,魚丸料多實在,還會彈牙,經過礁溪也別忘了泡湯休息,不過一個人是休息,2個人的話可能就會愈休息愈累。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331宜蘭大同松羅國家步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