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1000508-2坪林-九層源坑古道

九層源坑位在坪林,日據時期曾有過九層源坑庄,地名也在台灣堡圖上出現過,不過現址已無人居住,現今坪林的地圖上,已經找不到這個地名,它的位置靠近尖山湖、刣牛寮,有古道可以聯絡刣牛寮及藤寮坑。

前往九層源坑,需自行開車經北宜高下坪林交流道,接北宜公路往宜蘭方向行駛,在碧湖橋前左轉產業道路,盡頭處即為古道的登山口,產業道路的下方為碧湖溪,此處河床堅硬平坦,呈現槽狀,故有石[石曹]的地名。
碧湖橋
石[石曹]
碧湖溪地處翡翠水庫上游的水源保護區,水質清澈,魚蝦豐富,流速平緩,轉進產業道路時,便發現許多車輛停放在路邊,然後下到河床邊的空地上,在一處碧綠深潭旁釣魚戲水,不過由於近日久旱不雨,水量明顯少了許多。
碧湖二橋舊橋
登山口位在尖山湖2號旁,約有3-4戶的住家,在不甚開闊的坡地上栽種一些作物,當初找到這個地方,起因於去(99)年探訪北宜古道,從碧湖溪的右岸前往刣牛寮,查看地圖時發現左岸有2個瀑布的記號,而且距離產業道路不遠,只是當時一直找不到有關此地的相關資料,地圖上也只標記瀑布位置,卻沒畫出登山路線,不太敢冒進,所以便一直擱著。(1:30)
尖山湖2號旁登山口
大菁
入口處發現藍天隊去(99)年8月才來開過路,走起來比較放心一點,古道的路徑頗清晰,寬度一開始還可容兩人錯身而行,路徑沿著山腰處開闢,坡度無太大起伏,只是有些路段崩塌,小心通過即可,平緩的坡路來到越嶺鞍部,左線循稜可前往九層源坑山及源茂山,直行通往刣牛寮及九層源坑,由於目的地是瀑布,便取直行。(1:45)
越嶺鞍部
崩塌路段
由於有關九層源坑發展的資料相當少,只能由週邊的尖山湖,來推斷可能的發展軌跡。坪林早期為泰雅族人的狩獵區域,最早進到此區的漢人,冒被出草的風險從事獵鹿、抽籐等活動,鹿皮可以外銷,籐則用來綑貨,刣牛寮舊名為鹿寮,山林裡面迄今仍有很多的山羌,水德村則有籐寮坑的地名,從地名便可回溯出該地區的歷史。
舊水泥橋
直行為下坡路段,此地樹林茂盛,雖然是下午日頭正炎的時刻,走在林間小路幾快密不見天日。漸漸開始有零星的水聲出現,突然出現一座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水泥橋,上頭已長滿青苔,橋橔由石頭所砌成,橋距約4-5公尺左右,橋下為深潭,還有一塊超大的岩石,小橋的右側有座雙層瀑布,依舊地名被命名為九層源坑瀑布。(2:00)
九層源坑瀑布-下瀑
瀑布的水量少的可憐,僅餘一條白絹,無壯觀的氣勢,下方的瀑布約2-3公尺高,瀑水貼壁而下,落入岩石圍成的小型瀑潭,順著小徑往上行,發現還有第二層瀑布,高度和氣勢比起下方的瀑布顯得氣派許多,只不過無路可下,僅能遠觀,需要由下方攀瀑往上,才能上達第二層的瀑潭。
九層源坑瀑布-上瀑
瀑布所在的位置海拔約382公尺高,正好位在北宜高雪山隧道的正上方,難以想像如此幽靜碧綠的森林,人煙罕至,但下方不到2百公尺處,竟會是穿流不息,車水馬龍的景象。水泥橋前方有一岔路,過橋可前往刣牛寮,續行則可通往藤寮坑,要不要繼續走下去,有點難以抉擇,原本只計畫走到九層源坑瀑布,所以根本沒帶水,但看到古道不走,實在很可惜,只好硬著頭皮上,此時已經下午2點,取往藤寮坑方向的路徑,控制在3點前折返。
駁坎
再次回到坪林的歷史,後續進入到坪林的漢人開始伐木,及熬製樟腦,直到嘉慶初年,坪林才開始有漢人的聚落。道光年間時,泰雅族大致已撤離坪林,農耕的營生方式也逐漸普遍,不過由於本地山多平原少,土質薄又是酸性土,不適合種植稻米,卻適合種茶,所以約從嘉慶年間開始,便由安溪人引進種植,茶葉供外銷為主。
乾溪溝
道光初年,拓墾的範圍也進到尖山湖地區,同治元年淡水開港,茶葉貿易興盛,尖山湖人口曾達3百戶。漢人抵台拓墾,依籍貫而有不同的路線,泉州人通常由艋舺經南港、石碇(或暖暖經平溪入坪林),經坪林到頭城;漳州人經淡水、基隆、三貂嶺路、龍嶺路赴宜蘭;粵人則由九芎林、關西入山。而坪林位於泉州人入山的交通動線上,故移民籍貫多為泉州籍。
巨木
明治28年(1895)日本入台後,該年年底時新竹胡阿錦、貢寮林李成、深坑陳秋菊、錫口詹振等抗日義首,發動反攻台北城失利,義軍紛紛到山區躲避追擊。坪林、石碇、深坑等地的山區成為義軍藏身之處,坪林的刣牛寮、九層源坑、尖山湖等地都有義軍活動的蹤跡。
溪床
尖山湖地區算是義軍的大本營,日軍在此地經常遭受義軍攻擊,因此數度進入本區掃蕩,如明治29年(1896)6月新店守備隊為掩護道路測量,以當地人為嚮導前往尖山湖一帶,便遭遇到攜帶槍械的義軍,雙方發生槍戰,6月17日日本當局派6名巡查到坪林尾一帶進行偵察。
村落的駁坎
據坪林鄉志記載,當局在6月19日由台北派遣二中隊,其中由加藤大尉率領的隊伍,官兵及搬運工人合計156名,加上3名巡查,由石碇出發往坪林尾街北方的虎尾寮潭一帶,與由頂雙溪、基隆以及頭圍三地而來的3個中隊會合,6月20日清晨,曾根大尉一隊在兩名巡查引導下,隊伍分成兩隊,從坪林尾出發,一隊由厚德崗坑庄東邊進入左側岔路,另一隊則經由右側山路到九層源坑,當年走的那條山路,很可能就是現今殘存的古道路徑。
村落遺跡
沿途在溪谷間左右來回穿梭,有許多支流匯入主流,不過大多呈現乾枯的河床,僅餘主流還保持有水的狀態,谷間只要是稍微寬闊的台地,均可發現許多拓墾的駁坎遺跡,在更上游一點,有一塊較寬廣平坦的區域,雖然沒有任何建築物遺跡,不過從規模看應是一個數十戶的小村落,溪邊還有一塊人工開鑿的水槽,外觀為方形,堅硬的岩石底部則是鑿成平面,這裡推斷應該就是明治32年(1899)10月7日街庄區域認定的九層源坑庄的所在。
溪邊人工開挖的水槽
各隊按照原訂計畫行動,搜查九層源坑、尖山湖等各庄,但義軍與良民皆早已聞風逃竄,僅剩老弱婦孺留在庄中。空屋中發現與沒收不少疑似匪徒所遺留的槍支及彈藥,如果有潛匿嫌疑義軍的民宅,最後均難逃焚燬的命運。明治32年(1899)歷經多次掃蕩,徐祿流亡中國,鄭文流再度歸順,林李成遭擊斃,北部義軍已被消滅怠盡。九層源坑庄大概也是屢次遭到日軍掃蕩焚殺,最後居民才遷徒一空。
撤退點的溪谷
來到靠近地圖上的第二個瀑布附近,只見到溪底潺潺絹流,有些小落差不像是瀑布,藍天隊的布條也止於此處,試圖從右側山壁繼續往上,不過已無明顯路徑,峭壁路險,溪谷間亦是巨岩遍布,崎嶇難行,時間亦已經3點,決定折返。上午探了3個煤礦,下午又走了許多路,覺得有些困疲,於是便脫去全身的束縛,泡在冰涼的溪水中,剎時暑意全消,此行拾得一瀑一庄,成果豐碩。(3:00)
溪瀑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508-2坪林-九層源坑古道

3 則留言:

StrangerWithABook 提到...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13F6CAA6F539A662A20027B54ABD298D&fb_action_ids=646028088754312&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7B%22646028088754312%22%3A627799493920589%7D&action_type_map=%7B%22646028088754312%22%3A%22og.likes%22%7D&action_ref_map=%5B%5D

StrangerWithABook 提到...

見腳隊似乎有打通此路線

Shepherd's Wolf 提到...

原來還差幾步路就可見到峭壁大瀑布,真是可惜,有前輩們打通路線後應該就好走多了,過一陣子再去重溫一番,感謝您提供的寶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