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1010701南港-信和煤礦

信和煤礦位於台北巿南港區九如里研究院路三段161巷16號的路底,屬於南港煤田,其經營者為王有諒先生,開採至民國67年收坑,礦場現址仍遺有主礦坑和2座風坑,以及一間磚造電氣室。

前往信和煤礦,可搭乘205、270、620、645副、小1、小12等路線公車,往中華科技大學方向,於軍人公墓站下車,往回循研究院路三段161巷朝南步行,至髮夾彎轉彎處,往右前方陡峭水泥上坡路步行至慈岩宮即可,廟前有一片水泥地的廣場可供停車,廟址為台北市研究院路三段161巷12號,慈岩宮主祀吳府千歲,濟公活佛等。
往信和煤礦小徑
吳府千歲即民間信仰所稱五府千歲或五府王爺中的一員,有多種組合,其中最常見的組合為大王爺李府千歲(李大亮),二王爺池府千歲(池夢彪),三王爺吳府千歲(吳孝寬),四王爺朱府千歲(朱叔裕),五王爺范府千歲(范承業)。
慈岩宮
「千歲」即「王爺神」之尊稱,是天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吳府千歲為江蘇吳縣人,生於隋唐之季,志烈秋霜,嫉惡如仇,對於地理風水甚有研究,且善觀星望斗。隋末與李、池、朱、范等5人彼此志趣相投,結為生死之交,協助鄉里抵禦盜匪。
玄三宮
後來幫助唐高祖李淵開國打下基業,因功授封為「中郎將」。五王昇化後,被玉皇上帝敕封為代天巡狩。吳府千歲在五王爺排行第三,是唯一沒有留鬍鬚的,九月十五日是吳府王爺的聖誕千秋。
民宅(礦場工寮改建)
經向慈岩宮的廟祝請示,他對於礦場過往歷史並不了解,不過他說再上去還有幾戶人家住的比較久,或許有些線索。循廟祝所說的方向,走小斜坡上去後,看到一間民宅,正好屋主楊先生也在現場。他說房子是早期信和煤礦工寮所改建,建築樣式上半部為紅磚下半部石砌。
九天玄女廟
他開玩笑的說,這邊除了他這戶還有住人外,其他的都是廟,形容的倒也貼切,因為再往山裡走,還有一間玄三宮和九天玄女廟,兩間廟同為鐵皮屋,其中玄三宮供奉玄天上帝,自水井奉天宮分靈而來,不過好像已經人去樓空,而另一間九天玄女廟,只剩兩隻小黑狗在看門。
鐵皮屋(信和煤礦事務所遺址)
過九天玄女廟後,右側有間鐵皮屋,前身為信和煤礦事務所,原有的磚房已不復見,鐵皮屋為後來所加蓋。在此要特別提醒,慈岩宮前有3-4隻的土狗,比較凶的兩隻被拴起來,民宅前被拴起來的小白狗也很凶,九天玄女廟前的兩隻小黑狗會一路跟著人狂吠,怕狗的人最好隨身携帶木棍防身,以防不測。
信和煤礦電氣室
在楊先生的領路下,來到事務所旁的竹林,他幫忙指出往竹林中的礦坑小徑,旁邊有條小溪,水量不甚大,坑口即位於溪旁,穿過竹林後,前方樹林內出現一棟紅磚造的建築物,此為信和煤礦的電氣室,牆壁上方有電線進出的圓形管路,內部已空無一物。
小溪溝
電氣室前的小徑已無法辨識,全部為闊葉樓梯草和冷清草所覆蓋,草長過膝,到處都是蜘蛛結網,通常主坑口都不會離電氣室太遠,果然在電氣室的左側發現一灘積水,兩旁則各有一堵防止土石崩落的石砌駁坎,雖然通道受到兩側筆筒樹和其他植物的遮掩,但隱約從樹葉縫隙中,可窺見前方的坑口。
信和煤礦主坑口
主坑口的這灘水不是普通的深,試圖先放掉一部分坑口的水,不過往前推進不到一公尺,爛泥的深度已經快超過雨鞋的高度。只好改用搬石頭堆疊的方式推進,但石頭沈入水中,找不到踏腳處,效果不佳,改搬幾棵長樹枝置於水中,也不是十分穩固,搖搖晃晃相當危險。
信和煤礦平水坑
兩側的爛泥積水深度並不比中央淺,最後還是冒險扶著右側的駁坎,往前推進,不幸的是最後左腳還是吃水,陷入爛泥之中,費好一番功夫才從爛泥中脫困,回程免不了又再陷一次。如此大費周章靠近坑口,主要想確認坑口上方是否有牌匾,很可惜空無一物。
信和煤礦平水坑內部
平水坑的坑口係以石磚所砌成,往內延伸約5-6公尺皆是相同的構造,內部無石磚支撐的部分,岩壁已經風化,已有土石從上方崩落,再更深入一些還有另外一處崩塌。立足之地為坑口前的一塊小土堆,坑內的積水也是一樣的深,無法再深入。
柚子
回到外邊的小溪溝洗腳,水質有點混濁,溪溝落差大,河床上堆積著從上游沖刷下來大大小小的石塊,溝短水淺無積水成潭,故未見魚兒蹤跡,不過溪中竟有河蟹,倒是有些意外。溪邊有些圓形綠澄澄的水果,乍看像橘子,實則為柚子,才剛過端午就已經長這麼大顆,應該不用等到中秋便可以收成。
信和煤礦電氣室對面的風坑
看完主坑道後,返回民宅,跟楊先生討論沿途所見坑道情形,他說除了主坑道外,另外還有數個風坑,其中一個在山上,另一個則在電氣室的對面,需越過溪溝。得此情報,立即再度折返,從主坑口沿著溪溝往下溯。
信和煤礦風坑內部
果然在溪溝的對岸有條小支流,水量不大,往上約數公尺,有一處僅餘一半坑口的水泥造風坑,坑口遭到大量的土石掩蓋,坑內有大量的積水,坑底無水泥頂拱的部分已全被土石堵塞,坑內積水的石塊長滿黃黃軟軟像是海綿的東西。
主坑口上方的水塔
回頭又再問了楊先生山上風坑的詳細位置,因當時天色已晚,擔心山裡蚊子太多且有蛇出沒,決定暫時打住,隔天早上依所指示的路徑,從電氣室右側的小路上山,中途經過3個鐵製的水塔,向下斜切可至主坑上方,地面有個小洞,為土石崩落至主坑所形成。
主坑上方的塌陷
續行至距山頂約一半高度山腰處的岔路口,左側有水管通往溪邊取水,小徑循山腰等高開闢,無太大的高低起伏,中途找到楊先生所說一棟兩層樓高的風坑,外觀以水泥和石磚所砌成,上層以紅磚砌牆,中央挖個圓形的大洞,下層則是一個方形的通道。
信和煤礦山上的風坑
採彎腰半蹲跪的方式進到坑內,靠外側的坑道因落磐而形成相當大的石洞,瑰麗的白色岩壁,令人忍不住讚嘆。再往內部探索,坑道變得狹窄,下方有積水,內部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而且有一團黑影不斷的來回飛行,細看原來是蝙蝠,從聽到的回聲來研判,坑道保存的相當良好,長度很深而且沒什麼崩塌的情況。
信和煤礦風坑內部
信和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569、1564號,台濟採字第1196、215號。礦場面積278公頃54公畝99公厘,民國45年2月向工礦公司承讓礦權,民國45年12月經濟部批准礦權移轉,民國50年10月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其經營著為王有諒。
風坑深處坑道
信和煤礦煤種為粘結原料煤,煤層屬下部系統,頗有變化,上層厚度0.2公尺,本層厚度0.4公尺,下層厚度0.2公尺。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產量民國51年12,236公噸、民國52年18,064公噸、民國53年15,332公噸。
信和煤礦風坑內往外望
統計自民國40年開採至民國67年收坑,開採28年其間,總產量220,642公噸,年平均7,880公噸。降煤自礦場先以卡車3公里往外運輸,再以台車運送至4公里外的南港車站。信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於民國74年8月8日解散。
信和瀑布
距離風坑不遠處的溪溝,為當地居民的水源地,有座小巧玲瓏的瀑布,水量不大,暫命名為信和瀑布,再往上路況不佳便折返。據楊先生說信和煤礦興盛時期,礦場約有百餘名礦工,山裡面住了許多人,相當的熱鬧,而不是現在人去樓空,只剩下廟而已。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701南港-信和煤礦

4 則留言:

羅傑 提到...

請問信和煤礦一直都是 這位王先生所經營嗎?

Shepherd's Wolf 提到...

信和煤礦後期由信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至於其實際負責人是否有異動,則不得而知。

Unknown 提到...

本人為王有諒之兒子,在信和煤礦工作浪費青春十数年,對此地區有些了解與回憶。

徐聖凱(中研院台史所博士後) 提到...

請問王有諒先生後代,是否可接受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