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1040403公館-客陶窯、幸一煤礦、興福煤礦

苗栗縣公館鄉為客家陶藝的發源地,當地盛產品質極佳的陶土,客陶窯文化園區位於大坑村,內部重建一座早年傳統的登窯。幸一煤礦民國59年由陳阿里開坑,民國68年因煤層欠佳而收坑,興福煤礦民國59年開坑,民國77年收坑,由陳長福經營,幸一煤礦與興福煤礦均屬出磺坑煤田,開採南莊層煤礦,現址坑口均已滅失。



客陶窯位於公館鄉大坑村,可由中山高速公路下苗栗公館交流道,接台6線往公館方向,公館市區接大東路再轉橫屏農路即可抵達。公館鄉原名公館街,舊稱隘寮下或隘寮腳,早年漢人渡海來台至當地拓墾,經常受到來自八角崠山區的原住民騷擾,於是同治9年(1870)便在苗栗縣境內設四處官隘,分別為銅鑼灣隘、芎中七隘、大坑口隘、蛤仔市隘,其中三隘設於公館,招集隘勇守衛,聚落剛好位於隘寮下方,故稱公館街為隘寮下。又因公館四周山丘環繞,中間是由後龍溪沖積而成的苗栗河谷平原,南北狹長,中間地勢低平,形似蛤仔,也稱蛤仔市,公館於拓墾完成後,墾首地主等築租館於此,辦理墾務而得名。

客陶窯

苗栗公館陶為台灣陶業最早之發源地,此與當地的先天條件有關,苗栗縣之粘土為次生之沉積粘土,產於第三紀中新世的砂岩中,八角崠山脈西麓上福基砂岩層,依山脈走向呈南北帶狀分布,岩層中的粘土,極宜鍜燒各類陶品,清代先民拓墾不久後,便已開始利用陶土燒製器皿,日人治台後,一名來自日本軍職退伍的岩本東作,曾經從事陶藝的他於明治30年(1897)移居來台,明治33年在苗栗經營果園,無意間在西山發現陶土,而開始築窯燒製陶管,供應日人修築鐵路埋設暗渠之需。

客陶窯側面

明治34年岩本在大坑行修寺右方社區公園涼庭一帶,設立第一家使用釉彩的陶器廠,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粘土建廠製陶,岩本並親自指導製陶技術,此外他還出資興建一座瓷窯福德正神於廠內供奉。大坑此後便成為苗栗地區最重要的陶器產地,大正7年岩本往生,葬於隘寮峎公館鄉第二公墓。工廠則由苗栗街街長石山丹吾先生接續經營,並命名為苗栗窯業株式會社,大正8年擴大公司組織成為新竹窯業株式會社。總社設於新竹,並於頭份、大坑、北埔等地分別設立3家工廠,並大量引進日本燒陶技術至台,為此地陶業發展奠下基礎。

窯內

客陶窯是仿照傳統形式的柴燒窯打造,在民國94年8月完工啟用,此窯形式稱為登窯、目仔窯或坎仔窯,外形有如階梯狀層層高升,建築登窯需先選擇適合的坡地,或是在平地墊高地基成斜坡,最低處為燒柴火的燃燒室,往上則為放置陶器或紅磚的窯室,此處的窯室共有六間,最上層設有煙囟,熱氣由最底層燃燒室透過窯內的孔洞一路往上傳,公館曾是台灣四大陶藝重鎮之一,可惜後來因產業外移,陶業衰退,期望藉由此客陶窯的重建,來找回舊有的陶業文化。

隧道

煤礦為古代植物的化石,通常產生於沉積岩的夾層之中,此地粘土資源豐富,想必煤炭應該也不致太少,沿著狹窄的產業道路持續往東推進,尋找曾在礦區地圖上出現過的幸一煤礦,礦場標示的位置在山內的某個角落,穿越過一座隧道後不久,遇到一條往左斜出的岔路,GPS地圖上並無此路徑,心想大概就是這一條了。

幸一煤礦附近山徑

小徑通往一處種滿檳榔的山谷,礦場所在位置的斜坡全是檳榔樹,似乎原本的地形地貌已有相當大的改變,找不到任何有關礦場的遺跡,小徑的盡頭是一棟在台地上方的磚造平房,裡頭無人居住,附近方圓一兩公里內也無任何居民可資詢問,只好放棄。幸一煤礦屬出磺坑煤田,開採南莊層煤炭,民國59年7月開始生產,經營人陳阿里,月產700噸。民國68年因煤層欠佳而收坑,經營者為王振華。

檳榔園中的平房

產業道路繞山區一圈後,又再回到大坑,原本從中途的果園下切山谷,打算前往興福煤礦,水平距離剩不到300公尺處折返,因為樹林實在太密,且高低落差太大,盤算礦場應有更方便的交通路線,因此先下山,再由山的另一側沿溪谷開上來,抵達一處鐵捲門的路障,取右側進入便是興福煤礦所在,只不過內部可能施作水土保持工程,雖然有找到一些礦場遺留下的廢門窗,但其他均已夷平,未發現任何坑口。內部告示牌顯示此地為萬進礦業有限公司所有,民國93年3月2日核准設立,資本額200萬,所營事業非金屬礦業、土石採取業、建材零售業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94年4月28曰府農水字第0970061515號進行礦業用地水土保持計畫。

右往興福煤礦

興福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386號,臺濟採字第3277號,範圍苗栗縣公館鄉南河北河地方,面積81公頃18公畝46公厘,民國60年9月由王斐瑞及合辦人林克敏將礦權移轉陳長福、王興昌二人合夥經營成立興福煤礦繼續開採。煤層上部系統,走向北40~45度東,傾斜30~50度,厚度平均本層40公分,煤質普通燃料煤,共開鑿水平坑二處。自礦場以卡車15公里運到苗栗車站,民國59年開坑民國77年收坑,開採19年,總產量329,112公噸,年平均17,321公噸。

興福煤礦

一個下午的時光,在大坑山區內尋找幸一煤礦與興福煤礦,但皆未留下任何遺跡,實在可惜,但造訪客陶窯,得知此處為客家陶藝的發源地,也算是此行意外的收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