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1040405基隆-再探深澳山

深澳山周邊的區域,曾是台灣煤礦最早開發的區域,除了文獻曾留下的開採記載外,另外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私採遺跡。

小女跟兩個同學在兒童節連假期間要求帶她們去參觀海科館,小女生出遊總不喜歡大人跟,因此在兌換完門票後,看著她們入館才離去,獨自來到深澳海邊,規劃一趟兩個小時內可以來回的行程,首先腦海閃過的念頭便是深澳山,上回由稜線匆匆下山,未及細審步道周邊相關礦業設施,覺得有必要再詳查一番。

八斗子車站旁登山口

正準備出發前,才發覺未帶相機,勉強以手機來拍攝,先由市界附近停車場越過北寧路,舊八斗子車站旁的小徑為深澳山的登山口,岩壁到鐵軌的這一小片區域內,居民闢為小菜園,和一位正在菜園旁翻土的老先生閒聊一陣後,他指出在半山腰的地方曾有一處礦坑,不過坑口隱密,坑內已塌,附近還有一些礦場建築。

深澳

早期四腳亭十二坑及十三坑,以及後來開採的榮隆煤礦,此地山南山北在地圖上的坑道位置,均已大致實地訪查過,在文獻上並未發現此處另有坑道,為印證老先生的說法,先確認坑口大致位置後,便依循著之字型山徑往上,此處為陡降之斜坡,沉積岩之崖壁幾呈90度垂直,巍峨高聳。

岩層

地質岩石多而土壤少,故沿途少有高大的樹木,多為低矮的藤蔓或是芒草,通過一處石砌駁坎,有點類似關隘,後方則是一片小型的台地,細察之下發現,駁坎圍著台地的邊緣堆砌,有如一道石牆,大概是擔心台地上的居民不小心會摔落下方懸崖而興築的安全措施,大致呈L形,側邊則是溪溝。

石砌的入口

類似的石牆不止一處,高處一點的小台地亦有構築,台地的內部找到數處建築的遺跡,但多僅剩餘木頭梁柱,建材可能以當地盛產的砂岩為主,並未發現任何紅磚,為了不錯過任何一項可疑的跡證,周邊每一處可抵達的台地,均設法攀上察看,並仔細辨識其可能的作用,初步估計此區域大約可供十戶居住。

八斗子

此處曾一度懷疑是否為四腳亭十三坑,經過地圖再三比對,排除此可能性,更何況此地即便可開採,但是交通運輸極為不便。四腳亭十三坑日治時期由黃東茂於大正6年完成開鑿,稱為復振炭礦二坑,大正12年售予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改稱為四腳亭十三坑,昭和4年以後廢坑,坑口位置在深澳山南側的坑谷內。

石牆

四腳亭十二坑及十三坑,舊名分別為復振炭礦一坑及二坑,係清朝時期五煤行其中之一的林榮欽所經營,林榮欽為人厚道,但資本有限,向黃東茂融資,大正3年1月到期後時黃東茂從林榮欽取得擔保的鑛業權,之後取名復振炭礦,並添購新設備開採。初期狀況佳時,每月出炭3~4千噸,大正11~12年間每月出炭2千噸以上,以深澳炭名義由三井經手銷售,用來代替四腳亭炭,提供基隆地區燃料使用。

礦場建築梁柱

後來經營困難,大正12年3月15日黃東茂將復振炭礦礦區及附隨之採炭、運搬(坑內外)排水、通風、動力等機械器具其他諸設備與建物,以5萬元讓渡給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礦區包括鑛第424號108,778坪,鑛556號186,100坪及鑛847號184,849坪。昭和4年4月初,發生海水侵入坑內而廢坑。

一處小洞

台地旁找到一處小洞,長寬大約是1公尺見方,內部深不到5公尺,作用不明,應該不是老先生所說的礦坑,繞了兩三圈踏遍每一片草地後,再無任何其他新發現,繼續沿著山徑往上推進,大約在台地上方不遠處找到一處凹陷的窪地,旁邊長滿雜草,看起來有點可疑,從側邊找一處較平緩的位置,拉著樹枝跳到下方。

疑似塌陷坑口

此地有一凹洞,外觀看似坑道,但內部被黃土所填滿,無法判斷其深度,坑道約略朝西,是否即為老先生所說的煤礦坑道,不得而知,坑道周邊的區域狹窄,位罝隱密,難以布置開採的機具設備,極有可能是私採的煤洞。 除此坑道外,一路上至稜線,再無任何新發現。

山頂疑似捲揚機基座

稜線上風光旖旎,八斗子及深澳的海岸線一覽無遺,這一路爬上來,雖然海拔不甚高,但天熱坡陡,留了不少汗,拍去地上枯草正準備坐下休息時,地上貌似石頭的硬物竟是混凝土所製,疑是捲揚機的基座,此山北陡南緩,推測可能是南側四腳亭十三坑開採剩餘的廢土,先用捲揚機拉到山頂後,再往北側傾倒。

華南煤礦

回程來到海科館附近等候時,小朋友還在館內遊覽,順道前往附近華南煤礦勘察,它位於一處山坡地住宅的下方,礦場已被夷平,四周搭起圍籬,實在遺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