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1040920淡水-沙崙圳、程氏古厝

沙崙圳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沙崙地區,水源取自發源於大屯山的公司田溪,主要用以灌溉滬尾礮臺以西的農田,該圳推測可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開鑿,距今超過360年歷史。程氏古厝創建於清代,為典型農莊三合院建築,現被公告為新北市的歷史建築。

水圳研究原本就不是我的強項,好友吳小虹大哥是這方面的專家,不但精於文史,更喜歡實地踏查,上回跟著到新店碧潭附近,從舊照片舊地圖推敲大坪林圳的實際路線,沿路找到許多的水圳遺蹟,迄今仍印象深刻,他最近研究沙崙圳,已多次探訪,故省去探勘的苦行,直接由精華地段切入。

程氏古厝

在開始古圳的探訪前,先來到位於淡海新市鎮內的程氏古厝,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新民街一段138巷7號,古厝建築型態為傳統三合院式的農莊,正面開五間,牆面由兩種不同的材料所砌成,下層為取自大屯火山區常見的安山岩作為基石,上層磚料為傳統土角磚,並以瓦片形成穿瓦衫以因應淡水多雨潮溼的天氣,門廳正對著七星山,左右兩側為對稱的護龍。

程氏古厝側邊

古厝的創建年代約在清光緒初年,原為楊矮所有,後由程氏所購,正廳牆身設有銃孔,反映出清末治安情形。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時,湘軍名將孫開華統領的擢勝右營即設於此地,並命部將龔占鼇部署在港子平這一帶。古厝迄今超過百餘年的歷史,於民國92年3月17日北府文資字第0920001694號公告公司田溪程氏古厝為台北縣歷史建築。

古厝前的一小段古圳

淡水鎮志記載清法戰爭時屋主程水僅15歲,程家有一個「金鴨母」的故事,傳說在庭院中埋有數十甕「龍仔銀」,民國88年程家進行挖掘,雖未尋得龍仔銀,但卻挖到一塊象徵龍脈的「山靈碑」。古厝前方有條乾涸的溝渠,也是沙崙圳的其中一段,只不過附近的高樓不斷的整地興建,失去灌溉的功能而廢棄。

公司田溪

公司田溪俗稱北投溪、昔稱林仔溪,因流經公司田而得名,發源於海拔1092公尺的大屯山,由東向西流,溪長約15公里,亦名巴拉嘎溪,於沙崙海水浴場北端港仔坪的假港匯入臺灣海峽,為淡水區第一大溪,也是淡水區最長的河流,共有8條主要的支流,下游由於淡海新市鎮的開發,被劃入排洪大渠道,成為水泥式的大水溝。

舊古圳可能沿著岩壁邊開鑿但已滅失

故事的開始由一張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說起,荷蘭東印度公司1624年(明熹宗天啟4年)在澎湖之戰為明軍所敗,轉往南台灣建立熱蘭遮城,統治台灣近40年,西班牙在同一時期則佔據北台灣的雞籠。經過多次征戰後,荷蘭人擊退西班牙人,分別取得當時已開發的基隆和淡水等區域的治權,其餘地方仍屬凱達格蘭族活動區域。

By Joan Nessel (http://thcts.ascc.net/tempmap/ra02_2.jpg)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荷蘭人取得台灣南北兩地統治權後,便思索貫通南北,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1644年荷蘭派駐台灣的第6任長官杜拉第鈕斯前後派兵幾百名,征服北台灣其餘不肯服從的部落,並南下打通陸路,1645年降服大肚王國後,全台西部皆由荷蘭所統治,為描繪其統轄的區域,派遣船隻與繪圖工匠到台灣北部測繪該地區地形。

局部放大沙崙圳

從1645年所繪製的地圖來看,左下方為基隆的和平島,右下方則是淡水地區,選取局部的地圖,再將其向右90度翻轉,則呈現出北方在上的淡水略圖,其中最長的一條溪即公司田溪,發源於東邊最高的大屯山,淡水河出海口的地方,有一座城堡,為1628年由西班牙佔領時所建的聖多明哥城,後遭摧毀,1644年荷蘭人在原址附近重建的安東尼堡,即後來的紅毛城。

現有圳道取水口

紅毛城的兩側各有一條水路,其中位於左側的河道即荷蘭人所開鑿的古沙崙圳,在公司田溪與沙崙圳交界的左下方的區域,共有11塊網狀的方格,可能是沙崙圳引公司田溪所灌溉的區域,以上的內容純屬看圖說故事,然而經過實地考察的結果,與原圖所描繪的內容幾乎不謀而合。

疑似古圳道上源

早期居住在雞籠、淡水一帶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除漁獵外,其耕作方式較為粗放,以薯芋、黍米、旱稻等為主要糧食作物,並未興築水利設施,西班牙人在淡水地區的時間較短暫,主要以商業貿易和傳教為主,未設置水利工程。

圳道

諸羅縣志記載:「凡築堤潴水灌田,謂之陂,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里,近亦數里。不用築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遠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澳,原泉四出,任以桔橰,用資灌溉,謂之湖,或謂之潭,此皆旱而不憂其涸者。又有就地勢之卑下,築堤以積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資其利,久則涸矣。」

水埤

稻米自古以來即為主要之糧食作物,其生長需仰賴充足的水量灌溉,因而相關水利設施為種植的必要先決條件,故先人創設人工興築之埤、圳,用以引水灌溉,埤指利用天然地勢或人工築堤蓄水的陂塘,而圳則指人工開鑿,從埤、湖、潭、溪流等引水之溝渠。埤、圳在明鄭時期,荷蘭人在臺灣府治寧南即有在新豐里開鑿荷蘭陂之記載。

圳道

荷蘭人在南臺灣統治時期,東印度公司採行「王田制度」,公司提供耕牛、種籽的費用,並出資修築水利工程如陂、塘、堤、圳等設施,其水利工法以「荷蘭堰」為代表,就是在地勢平坦,水流和緩,地盤軟弱且缺少卵石的河川地,設置竹樁、簣子(竹簾),再填上草土,稱作「草堰」,然後再將田地出租予漢人,進入淡水後,似也採行相同的管理模式,允許漢人來此承佃耕作。

稻田與觀音山

此處「公司田」的地名由來,有一種說法即認為是當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闢建的水田灌溉區域,沙崙圳源頭大半部分在淡海新市鎮內,附近早已因整地,並興建大量的高樓,而使得原本的地形地貌變得無法辨識,不過後半段的水圳倒是還相當清晰,尤其在滬尾礮臺的西方,迄今仍有大片的稻田,此處曾是沼澤地形,清法戰爭時法軍攻打上岸時即深陷此處沼田,而遭清軍擊退。

圳道下游

關於沙崙圳的緣起是否能往前推到由荷蘭人所建,從現址遺留下的圳道,似乎頗有可能,然而該圳道是否原本即為公司田溪的分支,後因河道淤積而廢棄,之後再興闢為水圳,這也是不無可能,這中間的許多疑點,還有待更多的文獻佐證,然而因年代久遠,文獻不多,恐怕也難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翻遍荷蘭人留下的史料,並未見有在淡水出資築造水圳的記載,不知您所稱沙崙圳係荷人所建依據何在?可否請惠予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