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1041003樹林-山子腳煤礦、百年大榕樹

山子腳煤礦位於新北市樹林區民和街83巷內,日治時期即設立礦權開採,戰後由顏滄海經營,後因礦權糾紛而停採,民國71年收坑。百年大榕樹位於樹林區與鶯歌區交界,大棟山南面的山腰處,枝繁葉茂。

這個學期又接下樹林社大走讀樹林的課程,由於沒有新同學加入,因此繼續上個學期未完成的部分,安排踏查樹林地區的煤礦遺址。上學期主要著重在煤礦歷史的介紹,花很多時間編寫教材,採室內與戶外課程每週交替方式進行,對我而言,室內課較累,戶外課較輕鬆,學生則剛好相反,戶外課程需要爬山鑽草欉,比較辛苦。這學期課程重點在於坑內作業環境的說明,原本也準備許多的簡報,但後來思索一番,決定多安排戶外實察活動,看現場實況說明,比起室內聽簡報看照片有趣多了,將選擇一些可以進入,且較安全的廢棄坑道,然後實際從坑內煤層挖些煤出來,不過這些還是不能偏離樹林地區太遠,避免離題。

柚子樹下

首站來到山子腳煤礦,依循著運煤路線,由山佳車站出發經信和街,原本連接至民和街的穿山隧道已塌,故在此處翻山越嶺至石灰坑,往來兩地的山徑已廢棄多時,只能從雜亂的樹林間穿梭,先登上稜線,往北步行一段路後再從斜坡往下切,雖然介紹了隧道的可能位置,但大家都累到無心聽講,途中經過一處柚子園,這裡原本是由採煤者經年累月傾倒土石而形成的斜坡,地力不沃,但仍種植出許多的柚子樹,園主熱情與我們分享柚子。

石灰坑拱橋

臨走前每人各帶一顆柚子,算是此行的最大收獲。這一段運煤的台車道主要沿著河的左岸闢建,民和街則是在右岸,故雖然台車道早已拆除,但依稀可見原本路基的樣貌。台車道從石灰坑拱橋處越溪,礦場就在不遠處。石灰坑拱橋位於新北市樹林區民和街83巷對面護欄缺口下方,橋體為拱型結構,以石塊為橋基,磚為橋身,在地方文史人士鄭志翔先生的奔走下,已於2014年3月14日登錄為歷史建築,不過由於地處偏僻,較少人參觀,現又荒廢得雜草叢生。

山子腳煤礦機具

福德宮前稍微休息乘涼,雖然天氣沒像暑假時那樣飆高溫,但正中午時間山谷內無風,翻山越嶺後特別覺得疲憊,我們在樹下涼亭內研究剛出版的樹林地圖,許多名勝古蹟,包括老樹皆已標示出來,但多數的煤礦遺址地點卻沒有標示,實在可惜。探察完已塌陷的山子腳煤礦坑口後,本想一口氣再繼續往上完成另一處坑口的探勘,不過大家已無力再戰,只好先行下課,兩週後在福德宮前集合。

坑口

山子腳煤礦自日治時期即開採,戰後主要由基隆顏家的顏滄海所經營,民國45年利用所申請到的美援,在日治時期舊坑下方不遠處,另開闢大斜坑,此區煤層屬石底層,共有上中本層可採,後期因礦權糾紛而停採,民國71年收坑,主要坑口已塌陷滅失,坑外尚遺留許多當時礦場運作時的機具,該礦的變電所靠近山邊,炸藥庫房在半山腰的位置。

坑外

戰後所闢建的坑口已無法還原其舊貌,然而戰前開鑿的舊坑第一坑,倒是完整的保存下來,原本可以由山邊的舊台車道路步行至第一坑,然而因路基塌陷,僅能由馬路往上步行至岔路口,再轉進林間找尋,坑口尚存一牌匾,內刻「第一坑 昭和十五年十一月」,這大概是樹林地區唯一保存最完整,也是最美的一座坑道。坑口以紅磚砌成,與山壁接合處已因侵蝕而露出一個大洞。

水隧道

每次見到這麼美的坑道,竟然荒廢在樹林之中,心中總有無限感慨,這裡頭承載著許多過去採礦艱困歲月的故事,隨著礦坑的停採,相關的歷史也跟著塵封,即便是許多的在地人,也不知緣由,就任其自然風化消失,如果能有愈多人知道這些礦坑的故事,對於礦坑文物的保存將會愈有幫助,這也是當初接下社大課程的初衷。

鳶山

介紹完礦坑,師生的角色轉變,改由學生們帶我去尋訪樹林地區的名勝百年大榕樹,它的位置在樹林區與鶯歌區交界處,由民和街往大棟山方向行駛,遇岔路左轉接產業道路,至道路盡頭的觀景臺,此處視野遼闊,底下的大漢溪河道,從上游的鳶山堰至下游板橋附近的景緻,一覽無遺。再步行數十公尺,便可見到枝繁葉茂的百年大榕樹。

百年大榕樹

數年前登臨大棟山,下山曾經過往百年大榕樹的岔路,猶記當時步行至此已是強弩之末,便未再尋訪大榕樹,心中還惦記著要再回來記錄大榕樹的樣貌,沒想到這一晃眼又過了數年,回想起當年和現在的登山心境,所著眼的目標完全不同,以前想到的是征服一座又一座的山頭,當了解大棟山底下富含煤礦後,便開始仔細觀察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期望把這山中與煤礦有關的事物全部找出並記錄下來。

百年大榕樹

百年大榕樹根據當地標示牌的記載,樹齡約350年,由於位在區界上,不僅樹林區把它當成寶,即便隔鄰的鶯歌區也來沾光,鶯歌區到大榕樹僅福源山步道山徑可通,將之命名為8大百年老榕-鶯歌1號大榕樹。大家都喜歡搶這種現成的景點,但為什麼煤礦的景點卻被忽視,無人整理,不能發展成為地方的觀光特色,著實可惜。

百年大榕樹

感佩的是還有社大這些伙伴們,默默的為在地文化的挖掘和保存奉獻心力,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投入,讓這些珍貴的礦業遺跡和故事,能夠持續的留傳下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