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1050109北投-汴頭泉、集應廟、淡水-公司田橋遺跡

汴頭泉位於台北市北投十八份山麓,為日治時期所興建之巴洛克風格的自來水取水井。公司田橋遺跡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新市二路與濱海路之間中山北路二段附近,古橋早於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塌毀,現址保留同治元年重建古碑一塊及殘存橋面和橋墩的石板。

和吳大哥相約繼續勘察沙崙圳的遺址,原本是要取近路,直接由北投前往淡海,卻不小心走錯路,先去爬了一趟中正山。下山後經過汴頭水源地,這原本不在規劃的行程內,否則應該會連同鳳梨宅泉一同探勘。由於位在大屯火山山腳下,北投擁有豐富溫泉資源,日人治台後,加速北投觀光開發,為解決飲用水源及公共衛生問題,規劃興建上下水道。

汴頭泉

明治43年(1910)年9月從北投入山勘查水源,並在10月於十八份山麓發現兩處湧泉,第1處水源稱為鳳梨宅泉,取水井標高198公尺,湧水量每分鐘1.12立方公尺,第2處則是嶺頭汴頭泉,取水井標高139公尺,湧水量每分鐘1.7立方公尺。在兩處水源設取水井,井上建長5.45公尺,寬3.16公尺的井房,全部工程於明治44年3月開工,6月竣工。第1次擴建是昭和4年(1929)7月開工,11月竣工,主要為新設及抽換鐵管。汴頭泉迄今仍擔負著供應北投地區自來水的重責大任。

集應廟

北投集應廟位於稻香路往小坪頂的彎道旁,可能是受限於道路,廟宇牌樓設置在正前方的側邊,廟內供奉的主神為保儀尊王,民間稱為尪公,相傳是唐代安史之亂,死守睢陽的張巡和許遠,殉難後玉帝封為神,唐代即建雙忠廟,宋代時封許遠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主要保護民間驅除蟲害。

保儀尊王

黃巢之亂時,高、張、林3姓移民南遷至福建安溪落戶,清乾隆年間此3姓再隨移民渡海來台,移民拓墾路徑先淡水、北投再到景美,然而卻是景美先建集應廟,北投卻是後建,祭祀方面以5年為一循環,4年在景美,僅有1年才到北投集應廟供奉,負責祭祀及遶境,北投的廟宇以高姓宗親為主體。

公司田橋

公司田橋遺跡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新市二路與濱海路之間中山北路二段附近,因橫跨公司田溪而命名,該址位於淡海新市鎮的範圍內,周邊早已經過區段徵收並整體開發,歷經多年的大興土木,現已處處水泥叢林,高樓林立,早期農業區的景象已不復見,現今另興建新橋,並將舊橋的石碑和石板置於橋上,作為簡易的保存。

公司田橋

公司田溪發源於大屯山,溪流長約15公里,在沙崙注入台灣海峽,公司田溪曾出現於1654年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及其附近村落並雞籠島之圖」,該地為漢人來台時最早的開墾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崇禎15年(1642)8月擊退佔領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後,便以淡水和基隆兩地作為主要的經營據點,並且在淡水興建堡壘,即後來的紅毛城。

重造公司橋碑記

荷蘭人在公司田溪建有相關的水利設施,作為農田灌溉之用,附近皆屬東印度公司所有產業,故留下「公司」一詞,另也有其他學者持不同意見,不再此討論。公司田橋位於從淡水出發往三芝、石門、金山、萬里方向的必要橋樑,自清代到日治時期均扮演著重要角色。

文筆柱頭橋柱

清代原本為柴橋,根據重建碑記上所載,公司田橋為嘉慶17年興建,但在道光元年被洪水衝毀,庄民改用木板橫渡,遇到颱風橋漂流不知去向,庄民深以為苦,於是募款來興建石橋,並建碑為記,「重建公司田橋碑記」為同治元年所立,新橋落成可能是在同治2年。

舊橋石板

日治時期公司田溪橋在大正9年及13年發生的大水中被沖毀,石橋板掉落溪谷,日本政府後來以樟板橋替代,並興建新混凝土丁衍橋替代舊橋,在民國83年淡海新市鎮開工後,多數古蹟和人文景觀遭受破壞,三塊舊石板被幸運的搶救下來,碑記由淡水耆老張萬緒所提供,先送至育英國小保存,後再放置現址,另外又從舊橋的溪底出土27片石板和文筆柱形的橋墩頭一座,並於95年新橋完工後,展示在新橋旁。

大竹圍四圳

吳大哥還透露了荷蘭人所繪製的「淡水及其附近村落並雞籠島之圖」有不為人知的秘密,由於被下了封口令,只好等其自行公布,但我對這個地點非常有興趣,改天再去實地探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