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1050212瑞芳-小粗坑硐、雲年瀑布

小粗坑硐位於新北市瑞芳區九芎里小粗坑地方,該地淘金熱潮始於清末基隆河砂金發現,逐漸沿小粗坑溪上溯至大粗坑山小金瓜露頭,日治時期由藤田組經營開採,後由顏雲年先租後買,並繼而組成臺陽公司開採,直到戰後,除臺陽公司直營,亦開放包採。

臺灣最早產金記載,可溯至元朝至正9年(1349)汪大淵所著之「島夷誌略」中,即提到當時稱為琉球的台灣地區,曾經出產砂金,西元1500年來台的葡萄牙人曾在花蓮的河谷中發現砂金,西元15世紀西班牙神父來台時,亦記載東海岸的哆囉滿出產砂金。

九芎橋

之後來台的日人與繼之的荷蘭人,也都有在哆囉滿淘金的活動,清代亦陸續有相關蛤仔難產金的記載,但淘金的活動並不熱絡,其中蛤仔難位於宜蘭,哆囉滿則是在花蓮地區。

大粗坑溪與基隆河匯流處

基隆河產砂金早於清康熙年間即有記載,但多在原住民所在社地,未大規模開採,直到光緒15年(1889)劉銘傳興築臺北基隆間鐵路時,鐵道工人在八堵附近施工時,曾有在美國加州採金的工人,午後在河中洗碗時,偶然發現砂金,消息傳開後,吸引大批淘金客前往採掘砂金。

金鑛坑口

根據臺灣省通志記載金常與銀共生,通常自然金中含有百分之10到30的自然銀,當然也有含百分之10以下或百分之30以上,台灣的金鑛以含銀金鑛、含銀金銅鑛或含銀砂金鑛等狀態產出。主要的產金地方分佈為
1.瑞芳九份及金瓜石區的金瓜石金銅鑛與瑞芳金鑛。
2.大屯火山群區的金包里金鑛、萬里金鑛、三重橋金鑛、興福金鑛。
3.宜蘭附近金面山、四堵山區域
4.台東海岸山脈區域的瑞穗金銅鑛、樟原金鑛。
5.中央粘板岩山地區玉山、卓社大山、稍來山、關原、屏風山、東埔、卡納基等。
6.基隆河沖積砂金區
7.花蓮、台東平原砂金區
8.東台片岩山地與中央粘板岩山地之砂金區。

酒瓶

不過最主要的產金區仍集中在九份和金瓜石,佔百分之95以上。此地區的金銅鑛集中在不到5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內,與分佈該地的石英安山岩體有密切的關係,此地區鑛床種類大致分為:
1.瑞芳型鑛床-淺熱水性填充鑛床
2.武丹坑型鑛床-淺熱水性填充鑛床
3.金瓜石型鑛床-交與鑛床及填充鑛床

坑內

砂金淘金熱風起雲湧,吸引大批人潮,淘取地點也由八堵開始溯溪至基隆河上游,到達小粗坑溪與大粗坑溪匯流處,發現金砂主要來自此二溪,於是再繼續溯源,終於在大粗坑山小金瓜一帶找到金鑛的露頭。

右側坑道

金鑛由大粗坑山為中心,河流以放射狀向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九份坑方向奔流,光緒19年(1893)陸續發現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及金瓜石等鑛床,並進行大規模開採,當時採金統歸由包商金寶泉承辦,金鑛的出入門戶瑞芳也由小村莊,發展成為大市集。

盡頭已塌

瑞芳型鑛床分佈於九分潛頭石英安山岩塊中或其周圍,鑛脈大小有2、3百線,厚者1公尺,薄者僅幾公厘,走向延長有1200公尺,亦有幾公尺,大小不一,鑛脈集中在1.5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中。

雲年瀑布

瑞芳型鑛脈所產自然金,金粒粗大,大則以肉眼即可識別,通常含百分之25至35的銀金,自然金呈塊狀、粒狀、薄片狀、樹皮狀、針狀、海綿狀、毛髮狀等不一,自然金有游離,有挾於方解石之劈開面,亦有含在黃鐵鑛、方鉛鑛、閃鋅鑛等結晶中,而鑛脈中金分的分佈亦不規則,鑛脈大部份無經濟價值,採鑛的目標則集中在金分密集的富鑛體。

軌道

瑞芳型鑛床可分為九份系鑛床與新山系鑛床,九份系鑛床與九份石英安山岩塊有關的,在地表附近和高位鑛巷中,由東向西可分為甲、乙、丙、永代等4主脈與其他零星小脈,以甲脈水平延長最大,垂直延長也最深。

小粗坑硐

明治28年(1895)起日人治台,初期社會秩序紊亂,因此仿清末舊制度,在瑞芳設砂金署,頒布砂金採取章程,供民眾繳費取得執照開採,不過當時採金造成環境破壞,且抗日份子藏身其中,總督府在隔年1月11日強制封山,嚴禁採金。

淘金工具

明治29年9月頒布臺灣鑛業規則,整頓鑛區,確立各地鑛權,通過以基隆山頂之正南北線為界,將鑛區劃分成東西兩區,選擇最適合的經營者,由於當時臺灣人的國籍尚未確定,故無法申請。10月8日藤田組社長藤田傳三郎以藤田合名會社取得鑛字第1號的瑞芳鑛山鑛權,10月26日田中組的田中長兵衛取得鑛字第2號的金瓜石鑛山鑛權。瑞芳鑛山與金瓜石鑛山分別在明治30年4月10日與10月15日前後開工。

坑外

瑞芳鑛山大致區分為九份、大竿林及大小粗坑等3個主要開採區域,在藤田組未開採前,九份山一帶早已被濫採,平巷直井滿佈山腹。取得鑛權後,進行有系統的開採,由九份溪沿甲脈露頭,由上而下,開鑿新一號硐、一號硐、二號硐、三號硐、水道硐、四號硐、五號硐、六號硐等。

岔路

又為開採丙脈,而由大竿林溪開一號硐、二號硐、三號硐等,並在小粗坑及大粗坑各開數個主要平巷。藤田主要經營放在甲、乙、丙、永代等主要的鑛脈,其他則不顧,並且將鑛區內的溪谷,開放給當地居民開採砂金並收取租金。根據明治33年(1900)3月調查,基隆產金區領牌採砂金的人,大粗坑99名,小粗坑75名,大竿林150名,九份溪310名,金瓜石50名,基隆河653名。

轉彎處

顏雲年在明治29年時已在基隆河租到鑛區採金,後來陸續取得20多區的所有權,並且供應藤田組的採金勞工,能力受到藤田組器重,明治31年抗日民眾進入鑛區,使得小粗坑一帶秩序大亂,日人無力處理,藤田組便將該地租給顏雲年,於是他組成金裕豐號經營,之後陸續承租大粗坑及大竿林砂金區,並組織金盈豐號處理兩區的採金工作,同時成立金盈利號從事砂金收購。

直井

藤田組經營至明治34年(1901),九份溪方面四號硐以上主脈已採盡,由於小硐特別多,盜金風氣盛行,不好管理,顏雲年趁此時機向藤田組提出承租申請,並將所承租區域,再按鑛脈分租給其他人,然後收租二房東的租金。

直井

由於出資有限,但一夕致富的希望無窮,因此吸引大量投機者蜂湧而至,讓二房東所取得的租金,竟然超過向藤田組上繳的租金,大賺無本財。而這些小承包商為了回本,爭相積極挖礦,竟從被日人視為廢礦的鑛山中,挖出大量的黃金,被日本技師視為奇蹟。

坑內

明治38年(1905)顏雲年再包租大粗坑及菜刀崙地區,組織金興利號經營硐內開採,明治41年(1908)藤田組再將大小粗坑及大竿林各硐,全數租給顏雲年。大正3年(1914)藤田組因直營部分含金品位降低,經考察認為無開採價值,因此放棄直營,以30萬日圓,將鑛山全部經營管理權租給顏雲年7年,顏雲年也不敢獨佔其利,除一部分直營外,其餘分區再轉租給其他小公司包採,經各單位努力經營,產金量大增,也突破藤田組時的最高產金紀錄。

淘洗工具

大正7年藤田組結束其在台全部事業,10月將瑞芳鑛山全部鑛權和設備,以30萬日圓讓予顏雲年。該年顏雲年與藤田組共組臺北炭礦株式會社,從事煤礦事業,大正9年顏雲年買下藤田組全部股份,9月成立臺陽鑛業株式會社,瑞芳鑛山也納歸其中。

坑內休息區

臺陽經營期間小粗坑硐在本山東南部,海拔186至485公尺,內三、四號坑大正14年開,五號平硐昭和7年1月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爭規模擴大,鋼鐵、煤、輕金屬與火藥等資源缺乏,國際貿易停止,黃金變成無用處,於是日本政府改變鑛業政策,與國防鑛物資源無關之採礦儘量停辦,改移往軍需礦物。

礦車

昭和20年2月瑞芳鑛山奉命停工,並將全數設備和物資由重要物資團收購,以備日軍徵用。戰後臺陽公司遣散日籍員工,並完成改組,民國35年10月1日瑞芳鑛山業務重新開辦,其原本為租營制度,於是從申請者中選擇數名承租人,各組小公司經營,當時共有8家,其中承租小粗坑各硐者為金協和公司,代表人為邱秀榮。

彎道

民國37年11月政府為改善日治時期的鑛場租包制度剝削惡息,首先禁止煤礦的轉租,但由於金鑛部分除大包之外,其下還有中包及小包等,層層轉租的情形複雜,無法立即變更,故暫時保留,臺陽公司則配合政府政策,將瑞芳鑛山逐步收回直營,其中小粗坑硐部分在民國43年6月改為直營。

直井

此地所找到的2個小粗硐,尚有小規模開採的跡像,內部還遺留許多小型的淘金器材,其中有數處直井頗令人震懾,以小粗坑開採的歷史來看,想必坑道應不止這兩處,還有待時間再去一一探尋。

1 則留言:

提到...

我淘金上溯到在雲年瀑布上方河道,距離瀑布約40M處
看到一個2X2公尺的坑道口,不知版主有沒有探索過?

有興趣的話 我再email照片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