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1060110-2西表島-南風坂、八重山碳鑛第五坑

南風坂位於內離島東南方,明治28年(1895)大倉組曾在此設立南風坂炭坑所開採。明治32年大倉組在西表採炭事業中止後,舊琉球王國家族資本的沖繩廣運會社在同年開始經營炭礦,明治41年解散後,八重山炭鑛接續開採至大正年間中葉,開鑿八重山第一、二、三、四、五坑。

南風坂位於內離島東南方,隔著狹窄的水道與西表島的元成屋對望,這裡有一片較為平坦的土地,海拔高度不到5公尺,東南方面海,西北側靠山,為急陡的坡面或岩壁,平地上面殘存著許多的水泥建築物、儲水槽和水井,另外有條小徑可以沿著山壁的邊緣爬到山上。山頂西側面海的地方,還遺有一條二戰時所挖掘的戰壕。
南風坂沙灘
明治18年(1885)最早在西表島開採煤礦的三井物產,因為礦工大規模感染瘧疾,而被迫放棄。三井資本創始於明治9年(1876)7月設立無資本的私盟會社,明治26年(1893)7月成為資本額百萬日圓的合名會社,明治42年(1909)10月資本額突破2千萬圓的株式會社,直到戰後財閥解體。
建築物殘址
西表炭坑的經營初期,為私盟會社的時代,此時三井物產會社在經營上御用商人的比重較高,社長益田孝在鑛場方面傾向包採模式(請負經營)。益田孝御用商人的權益增加,取得官營三池炭坑的一手販賣權,開始向上海、香港、天津輸出石炭。三井持續開拓中國沿岸各地的商機,其中西表炭坑的地理位置,比起北九州來說距離中國更近,方便輸出石炭到中國南部。
水井
三井雖因瘧疾被迫撤出西表島的炭礦經營,但日清戰後更將觸角伸到台灣,大正7年(1918)與顏雲年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三井出資掌握經營權,顏家以其所持有的礦區作價佔一半的股份,迅速發展成為台灣最大規模的煤礦企業,擁有大面積礦藏豐富的礦區,成為日治時期台灣煤礦業的霸主。
儲水槽
明治28年(1895)大倉組開始在內離島松永坑南方5-6丁的地方,設立南風坂炭坑所,以南風坂坑為中心採掘,組織大倉組炭鑛,坑夫1,200人,石炭輸出到香港及上海。大倉組的創立者為大倉喜八郎,從事軍火買賣而發跡,明治6年(1873)10月東京銀座設立日本人第一家貿易商社大倉組商會。
儲水槽
其事業後來也從貿易擴展到土木建築業、煤礦業、電力事業。明治26年(1893)年新的商法實施,會社解散改稱為合名會社大倉組。大倉組亦在台北設立支店,從事殖民地的經營,並承攬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工程,敷設台灣的縱貫鐵路,以及其他各地的水利工程,煤礦方面反而較少著墨。
戰壕
石垣島至西表島之間原本僅鋪設海底電纜和陸上的通信設施,日清戰爭(1895)後,為連結日本本土與台灣的通訊,鋪設本線的支線從西表島延伸到台灣,在南風坂設通信所。二次大戰末期,美軍為加速攻進日本本土,麥克阿瑟採納跳島戰術,攻佔菲律賓群島和沖繩島,跳過台灣,西表島受到猛烈的轟炸,礦場作業大多停擺,礦工被徵召構築防禦工事,因此在南風坂的山上也找到一條長約20公尺的戰壕。
炭窰
明治32年(1899)大倉組在西表採炭事業中止,同年沖繩廣運會社開始經營石炭採掘事業,該會社為舊琉球王國家族資本所成立的公司。該年臺灣總督府透過臺灣銀行發行臺灣銀行券,以改善殖民地初期紊亂的金融,沖繩廣運會社也可以使用臺灣銀行券作為石炭買賣支付的貨幣。
五坑
沖繩廣運會社的社長護得久朝惟,為琉球王國士族護得久朝常的長男,生於琉球王國尚泰王21年(1868)9月5日,曾赴東京至慶應義墊求學,明治20年(1887)與尚泰王的長女結婚,明治22年(1889)輟學返回沖繩,明治26年5月和小舅子尚順發起創立琉球新報。
五坑儲煤櫃
明治29年尚家再興時期參加公同會(愛國協會)運動,在經歷挫折後,轉投入尚家的財政支柱丸一商店、沖繩開運會社的經營,明治31年擔任沖繩廣運會社的社長,明治34年(1901)8月19日,尚泰因急性黏膜炎死於東京,享年59歲,明治43年8月護得久朝惟繼承擔任株式會社沖繩縣農工銀行取締役,因日獨事件的功績而敘勳四等。大正3年(1914)當選沖繩縣選出的眾議院議員(連任3次,憲政會),大正12年7月30日往生,得年56歲。
煙囪內部
明治41年(1908)沖繩開運會社事業解散,同年琉球王家關係企業八重山炭鑛汽船合名會社成立八重山炭鑛,明治末年到大正中期經營採掘石炭事業,礦區包括內離島和元成屋的鑛區,石炭輸出至台灣、香港及上海,並由會社在内離島的南風坂設置私立南風坂小學校。
五坑坑口
八重山炭鑛礦區的坑主為高嶺朝申,擁有第2,3,4,6號等4個礦區,他是明治32年(1899)沖繩設立的舊沖繩銀行的幹部。在此四礦區共開鑿了5個坑口,坑口均在內離島的西邊,由北往南依序為八重山第一、二、三、四、五坑。大部分的坑口均已滅失,僅剩下八重山第五坑。
運煤井
八重山第五坑最顯著的特徵,即坑口旁有座岩磚砌成的煙囟,書上記載它是個立坑,可能作者沒有親自到煙囟去看過,它距離坑口僅約十多公尺,但被山林投層層疊疊的包圍,忍受尖刺經過十幾分鐘的奮鬥鑽到煙囟前方,經過實地檢視發現底下並無任何坑口,只有面海的地方有個開口,猜測它的作用可能是類似燈塔,引火燒炭指引運煤船隻坑口方位。
五坑坑內
五坑廢棄已久,舊照片可以在海上看到坑口,不過後來因為上方的石頭崩落,僅殘存半個坑口,被山林投包覆。我們先在沙灘旁靠岸,穿過岩磚砌成的貯煤櫃,然後沿著山林投和岩壁的邊緣挺進,最後一段由池田先生拿砍刀闢路,從山林投間硬切出一條小徑才到達坑口。
海邊的坑口
五坑坑口面海,內部是一座斜坑,沒有地方可以安裝捲揚機,因此將煤車由下往上推到坑口均依賴人力,因為坑口無法直接將煤經岩壁的小徑運出,故坑口上方有個豎井,以往曾安裝木架,以繩索綁竹簍下降至坑口裝煤,再用人力捲上地面,有點像是水井打水,然後挑到海灘旁儲煤櫃存放,等待運輸船來載運,工作環境相當的惡劣。
海邊的坑口近照
五坑南方的岩岸旁,發現一座疑似人工開鑿的坑口,坑口幾乎與海平面切齊,據說當地曾有一個類似的礦坑,只有在退潮時礦工才能進入工作,似與這個地方有些相似,書上記載這裡沿岸包括前述五個坑在內共有八個坑,由於小船會撞上礁石無法靠近,只能遠觀,無法進一步確認內部是否真有坑道。
夕陽
夕陽已漸漸沒入海中,不知不覺一天就這麼過去,所探索幾乎都是十多年未有人煙涉足的地點,歷經數十年歲月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海蝕嚴重的風化作用,竟還能殘存如此多的遺跡,相當的不容易。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哇!太厲害了,礦坑研究觸角延伸至沖繩!好文章值得推薦!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