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1080130熊本-荒尾市三池炭鑛萬田坑

三池炭鑛萬田坑位於日本熊本縣荒尾市與福岡縣大牟田市交界處,最初為國營的三池炭鑛,後移轉民營由三井經營,現被包含在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內,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牟田市位於福岡縣的南端,與熊本縣北方的荒尾市接壤,三池炭鑛萬田坑大部分的遺跡均落在荒尾市範圍內,地址原萬田200番地2,造訪此地可先參觀萬田炭鑛館,內部收藏文獻、舊照片、模型以及坑內外的一些相關器材的展示。
萬田炭鑛館
萬田坑遊客中心與萬田炭鑛館隔著馬路相望,內部設有萬田坑的模型,在此購票後,跟隨著導覽人員沿著參觀路線先經過沈澱池後,便進到萬田坑遺跡。這一天早上只有我們和另一組日本遊客,整個過程超過一個鐘頭。
萬田坑遊客中心
三池炭鑛為三井財閥所經營之煤礦,三井致力於採煤技術現代化,明治維新後,在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下,也促成三井加速開發煤礦生產事業,萬田坑的主要工程自明治30年(1897)著手,明治35年開始生產,除萬田坑外,三井在大牟田市與建馬蹄形的煤礦鐵道,用以運輸沿途多個礦場,並自明治後期,利用三池港將所產煤礦輸出至國內外。
萬田坑模型
該礦最初為國營的三池炭鑛,明治22年(1889)年開始移轉民營後,先開發大牟田市的宮原坑。明治30年(1897)開鑿萬田坑第一豎坑,因為鋼鐵成本較高,所以櫓通常多數都是由木材所搭建,明治32年(1889)萬田坑成為第一個用全鋼骨建造的櫓,政府和財閥對使用高價材料僅用於重要事業,萬田坑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沈澱池及煙囟(沈澱池面積約3,600平方公尺,坑內抽出的污水暫時儲存在池內,等待污物沈澱後,再排放到河川中)
明治41年(1908)三池港完成,以及煤礦專用鐵道開通連結至港口,基礎建設完成,三池炭鑛也開始急速發展。值此同時,日本正全面衝刺現代化,萬田坑積極大量投資,並引進最新技術,成為當時亞洲地區的領導礦場。此礦據說孫中山也曾在辛亥革後來造訪過,對於當時先進的採煤設施和技術留下深刻的印象。
往櫻町隧道
櫻町隧道為昭和8年(1933)所興建,連通熊本縣荒尾市與福岡縣大牟田市鐵路地下道,係為方便大牟田市櫻町居民來萬田坑的雜貨店或商店街採買而興建,入口寬2.7公尺、高2.4公尺、全長130公尺,以石塊及部分紅磚砌牆,中央設有混凝土興建的天井,提供天然照明。
浴室
大正時期萬田坑的煤礦生產非常活躍,許多的設施都是這時候增設。最初所使用的主要機械,大部分都從西方進口,大正時期三池製作所開始生產製造國產的機械,此外排氣使用蒸汽鍋鑪也逐漸替換成電力,新建萬田發電所。
機械修理廠
機械修理廠建於昭和初期,為木造平房,屋頂瓦片覆蓋,牆面下半部磚砌,面積約162平方公尺,用以維修坑內所使用的各種機械,以及礦工所使用的各類工具。
事務所
事務所興建於大正3年(1914),最初功能為安裝巨大電動Latu式風扇的扇風機房,提供坑內排氣,昭和26年(1951)萬田坑封坑後,1樓改成礦工更衣室,2樓作為辦公室和監視室使用。
第一豎坑
第一豎坑櫓於明治32年(1899)興建,高30.7公尺為當時東洋第一高的豎坑櫓,坑口至坑底深達271公尺,已於明治29年(1954)封坑後,拆除移往北海道的三井蘆別炭鑛再重新組裝利用。
洗煤場
第一豎坑旁的選煤場於明治36年(1903)興建,共設置2台選煤機,處理第一豎坑運出的煤,無用的礦渣則運往淺灘填海,所以此處並無捨石山,煤礦則由三池炭鑛專用鐵道運往三池港,再運輸至國內外。
山神祠
山神石祠建於大正5年(1916),保佑在萬田坑工作的礦工平安,礦工都會在入坑前或結束工作後朝山神方向祈願。
配電所
配電所為大正時期磚造二層樓建築,安裝由英國湯姆森公司製造的渦輪排氣發電機(800KW),命名為萬田發電所,之後電氣化進一步發展,成為配電所,為七埔坑道配電。旁邊的變電所建築已拆除,明治時期曾興建磚造3層樓建築作為抽水幫浦機房,安裝4台英國戴維公司製造的抽水機,供坑道排水,之後動力系統由蒸氣改為電力,昭和6年(1931)停止運轉,改成變電所。
紅煙囟
汽罐場的排煙設施興建於明治31年(1898),使用31萬個紅磚,高49公尺直徑6公尺稱為紅煙囟,為萬田坑的象徵性建築,目前僅剩下汽罐場2根煙囟的地基。汽罐場為使用煤炭燃燒產生蒸汽動力的設施,用以驅動坑內各項機械設施,興建於明治31年(1898),最興盛時期曾設置3個汽罐場,一直到大正年間,蒸氣動力改為電力後,運轉規模才縮小。
倉庫及抽水幫浦室
倉庫及抽水幫浦室興建於明治38年(1905),最初功能為提供坑內排氣的扇風機室,利用蒸汽機產生電力推動扇風機,之後改成放置預備滅火器的倉庫,以及坑內排水的抽水幫浦設施。
第二豎坑櫓
萬田二坑豎坑捲揚機室為明治42年(1909)所興建2層樓高的機房,建材使用英國紅磚,內部放置起重引擎、捲揚機等設備,用以吊掛人員前往坑內搭乘的升降車廂。第二豎坑櫓於明治41年(1908)完工,鐵製櫓高18.9公尺,坑口至坑底距離約264公尺,礦工搭乘升降車廂約需1分鐘,亦用於搬運坑內使用機械、坑內的排氣及抽水。
第二豎坑捲揚機
萬田坑各類設施及相關設備保存狀態良好,第二豎坑捲揚機械室中使用的外國製機械起重引擎捲揚機,三池製作所製造的機械捲揚機,幾乎都保有當年原狀,坑內機械除日本製外,並引進包括英、德、美、瑞士等國製造的機械。
第二豎坑櫓入口
短暫的大正時代,是三井三池炭鑛發展的最盛時期,許多技術的變革都是在此繁榮時期進行。現存位於荒尾市萬田坑的附屬礦四山坑,也是在大正時期開鑿,四山坑深入海平面底下其目的是為了未來改善萬田坑和宮浦坑內部通風不良,溫度升高的惡劣勞動環境。
第二豎坑櫓升降車廂
四山坑的第一豎坑和第二豎坑都是混凝土建造,用電力驅動當時日本國內最大的捲揚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豎坑櫓高達46公尺,為當時東洋第一。昭和時期的生產量達到40萬公噸,超過三井炭鑛的主力坑。
第二豎坑井
昭和時期三井三池炭鑛的生產量在太平洋戰爭昭和19年(1944)達到超過400萬噸的巔峰。昭和20年(1945)終戰後,戰敗的混亂使用生產量大幅衰退,昭和25年(1950)因韓戰爆發使得煤炭的需求增加,但隔年萬田坑的開採結束,轉變為維護內部設施的坑口。昭和30年(1955)日本迎接高度的經濟成長,從戰敗中復活,同時日本國內的能源政策轉變開始進行,石油成為能源的主力,煤礦的生產量漸漸減少,三池也發生大規模勞工抗爭的事件。
第二豎坑櫓
此時社會條件,國內外的煤礦價格開始擴大,讓日本國內的煤礦業經營情勢變得嚴峻,導致平成9年(1997)三井三池炭鑛關礦,近120年的近代煤礦史畫下句點。

3 則留言:

隨風飄逸 提到...

如果有整理豎坑並開放體驗就太棒了

Shepherd's Wolf 提到...

豎井封坑後便埋掉了。

隨風飄逸 提到...

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