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溪抽水站、牡丹-金瓜石水隧道係形容位於新北市雙溪區牡丹溪上游的取水設施,主要抽取牡丹溪水,穿過燦光寮山,提供金瓜石地區的用水需求。
牡丹至金瓜石間的水隧道資訊,係前次探勘牡丹金鑛時,由雙溪劉進士先生告知,燦光寮古道中途有一處抽水站,抽取牡丹溪水,輸送至半山腰處,再以隧道的方式,與金瓜石的本山五坑坑道連通,提供金瓜石地區用水。
 |
貂山古道燦光寮古道岔路口 |
牡丹溪於清治時期稱為三朝溪,康熙年間諸羅知縣季麒光在其臺灣雜記一書中紀錄,「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又名武丹溪,其上游有兩個主要的支流,一從牡丹山而來,另一發源於燦光寮山。
 |
簡易自來水取水堰 |
其中發源於燦光寮山支流,因三貂里地處偏遠無自來水接管,當地居民早年至上游自接管線至自家使用,但管線易破損或阻塞,後來市政府編列經費,興建簡易自來水設施,解決民生用水。
 |
抽水站 |
燦光寮山支流之水源並非僅供雙溪區的民生用途,亦供應金瓜石地區的礦業及民生用水,日治時期由於金瓜石鑛山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為數眾多之礦工到此謀生,山頂缺乏足夠之水源,從哩咾水源地抽水來支應礦場用水。
 |
抽水機 |
然而水量還是不足,因此改道由山後取水,其方法為在燦光寮山牡丹溪支流溪邊設置抽水站,然後沿著溪溝鋪設幹管至山腰處,山腰處再設儲水槽儲水,打通燦光寮山興建隧道運水,感覺似乎工程耗大,成本效益不高。
 |
輸水管 |
實則不然,以金瓜石的本山五坑至牡丹溪支流的直線距離約2.6公里,利用既有的坑道連接,再開鑿一小段的輸水隧道,打通至山後的儲水池,並不需要太多的經費,亦能解決金瓜石鑛山缺水的問題。
 |
破損的輸水管 |
此支流除水量豐沛外,另外水位高低落差外,亦可用於發電,在抽水站的更上游處,另有一座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水壩,係木村久太郎於雙溪區經營牡丹坑金鑛時所興建,利用牡丹溪的落差來發電。
 |
山腰儲水槽 |
其實來自於牡丹山貂山古道旁的牡丹溪支流水量亦頗大,但因該處最早發現礦脈較近,開採金鑛之坑口均位於該支流上,設水壩攔水發電恐淹沒坑道影響開採。
 |
通往山上的水管 |
木村久太郎於此地開採金鑛時,相關之設備包括捲揚機、搗礦機械均需用電,然而總督府的電力供應尚無法及於偏遠的牡丹山區,故木村當時新興的水力發電技術,購置柏東式水車一台,1分鐘180轉,350馬力。
 |
紅磚屋 |
前往水隧道有兩個途徑,一從貂山古道旁的岔路,腰繞至儲水槽,另一條則是從抽水站沿著水管往上溯,只要不偏離輸水管,應該都可尋線抵達山腰處儲水槽。此處原為有頂蓋之紅磚建築,現僅餘混凝土基座,其紅磚建材係採用TR磚。
 |
水隧道的鐵柵門 |
水隧道已崩坍,隧道前方為紅磚砌牆,下方設置雙開的鐵柵門,另外亦鋪設軌道,故為運水及臺車運輸兩用。此處水源除輸往本山五坑供金瓜石使用外,另有支管通往草山南峰的礦場,有機會再來探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