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1130928內湖-五分煤礦

五分煤礦位於臺北市內湖區內溝里,該礦日治時期伊勢田兵次郎、王階添設立鑛權,陸續移轉宋聰景、林熊徵、臺灣炭業株式會社經營,礦名初稱五分炭坑,後為五分炭礦,戰後由周毝經營,礦名五分煤礦。  

五分煤礦礦址臺北市內湖區康樂街220巷2弄內,坑口已滅失,尚存臺車橋墩、捲揚機座,以及部分礦場建築。前往礦場可由捷運昆陽站搭乘小1公車,於奇頭站下車即可抵達。從斜對角的福安宮往南,再右轉220巷即可。
奇頭
五分地名由來,為先民將所開墾的土地,分成5份給予後代子孫而得名,再細說則有林秀俊墾號「林成祖」,佃租予王傳圓,王傳圓再將所開墾的土地,分成五等份給4個兒子和一個長孫。內溝地名由來,則指小溪流自內山流出,經過五分地區再流入基隆河。附近安泰街另有火炭坑之地名,顯示早年即有先民發現煤層露頭,並加以開採而得名。
福安宮
該礦區最初明治34年5月伊勢田兵次郎、王階添設立鑛第375號鑛權,礦區臺北廳芝蘭一堡伍份庄土名內溝庄、天秤山,面積10,603坪。明治38年1月增加面積為22,715坪。明治38年4月共同鑛業人王階添除名,宋聰景加名為共同鑛業人。明治41年2月增加面積為59,555坪。明治42年5月增加面積為134,789坪。明治43年5月減少面積為126,365坪。伊勢田兵次郎與宋聰景共同經營至大正6年1月便將鑛權移轉予林熊徵。
水槽
林熊徵為板橋林本源的族長,明治43年繼承家業。創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其於礦業經營方面,主要在內湖與士林一帶,包括1913-1917年經營基隆炭坑、1917-1920年五分炭坑、內湖炭坑、1917-1938年士林炭礦、1917-1926年益豐炭礦、1918年臺北炭礦株式會社增資至5百萬圓,並更名為臺陽鑛業株式會社,擔任董事、1921年創立大永興業株式會社,經營尖山炭坑。1939-1946年蓬萊炭礦、1941-1946年東成炭礦、1916-1946年取得4個石油礦權,但未開採。
礦場建築
林熊徵取得五分炭坑的鑛權後,大正6年5月增加面積至364,700坪,大正7年5月林熊徵另於西南方設立於鑛第1640號鑛權,礦區臺北廳芝蘭一堡新里族庄內湖火炭坑、十四份、內湖庄土名內湖番仔坡,面積135,528坪。大正7年8月獲得許可開始使用鑛業用土地,作為採掘、機械、事務所、貯炭場、軌道鋪設之用。其鋪設之專用軌道,使用期間15年,礦場至南港車站長2里3分。
台車橋墩
大正9年3月林熊徵將其所有之鑛第375、1111、1640號鑛權移轉予平高寅太郎。大正9年5月鑛第1640號,併入鑛第375號內,面積增為500,228坪。大正9年5月鑛第127、156、375、1698、1713號鑛權移轉予臺灣炭業株式會社。大正10年12月減區為162,572坪。
台車橋墩
大正8年在煤礦業最景氣的年代,由鈴木商店發起,邀集島內的各製糖會社集資6百萬元,臺灣炭業株式會社於大正9年4月20日設立,收購南港的四分炭礦,松山的松山炭礦,以及內湖的五分炭礦,成為權傾一時的大礦業公司。該會社在此地原有近50萬坪之礦區,好景不常在下半年便遇到景氣轉折向下,隔年底便將礦區面積減至16萬餘坪。同時減資,並與鈴木商店石炭部合併,後來將該礦區提供包採,昭和4~8年王君相,昭和9~14年徐春卿,昭和15年以後徐火木。
捲揚機座
戰後該礦政府接收,由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民國39年1月周毝價購礦權獨資經營,面積53.8489公頃。民國53年6月因本層煤採盡而廢坑。該礦煤層屬石底層,本層厚50公分,上層厚25公分,煤種普通燃料煤,以斜坑方式開採。
五分煤礦斜坑口
運輸方式由礦場至南港車站4.7公里,使用臺車。產量民國35年開採至民國53年收坑,開採19年期間,總產量186,723公噸,年平均9,827公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