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1001023暖暖-暖暖車站、瑞芳-四腳亭車站、四瑞第一、二隧道、深澳隧道

宜蘭線係指八堵至蘇澳間的傳統鐵路,其中八堵至瑞芳段大正8年(1919)5月最先完成 ,當時稱為「瑞芳線」,中間設有暖暖車站及四腳亭車站,於同年開始營運,初期為單線,四腳亭至瑞芳車站間共有四瑞第一隧道、四瑞第二隧道及深澳隧道等3座隧道,民國63年改為複線並開鑿新隧道,舊隧道則廢棄不用。

前回探訪過瑞芳至猴硐車站間的隧道群,這一次主要尋找八堵到瑞芳間的舊隧道群,其中八堵經暖暖至四腳亭車站間並無隧道,四瑞第一隧道、四瑞第二隧道及深澳隧道等3座隧道全部集中在四腳亭至瑞芳車站間,這一段的鐵路大致沿著基隆河畔修建,在基隆河的左右岸共橫跨3次。
基隆河畔的八堵車站
台灣鐵路建設始於劉銘傳,日人治台後,為徹底開發台灣,更全力開通東西部的鐵路,欲打造環島鐵路網,而宜蘭線鐵道是當中最晚興築的,初期規劃是由新店經烏來到宜蘭,後來因工程困難,且八堵及猴硐間有豐富煤礦,經三貂嶺、貢寮到宜蘭的路線所需經費較少等因素,而決定改採新路線。
七堵調車場
大正3年(1914)7月以真島寅三郎技師為主任著手測量新路線,隔年3月完成測量,興築計畫卻一波三折,直到大正6年(1917)才正式動工,先在宜蘭、瑞芳設置兩建設事務所,由南北兩端同時施工。其中八堵至瑞芳間於該年11月間動工,大正8年(1919)4月竣工,初期稱為瑞芳線,而瑞芳以後的工程則因經費不足停擺,直到大正13年(1924)12月1日,宜蘭線才全線通車。
萬瑞快速道路
第一站來到暖暖車站,外觀僅有一小塊鐵皮招牌,鐵道兩邊月台有候車亭,已經沒有車站的建築物或售票亭,相當的簡單。八堵至瑞芳車站間在大正8年(1919)5月5日通車,當時此地即設「暖暖假乘降場」,大正12年(1923)10月12日經由周鐘聲先生與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請求,撥出土地建成現址暖暖車站。
暖暖車站
周鐘聲先生民國前39年出生,幼年由秀才王則福、周聲塏教授四書及春秋左傳詩文,日治時期擔任擔任台北縣暖暖公學校漢文教師,計達13年之久,中年經營商業及煤礦,熱心地方事務,他目睹居民出入及貨物往來諸多不便,因此才捐地建站,另暖暖橋早期僅有一木橋,遭洪水沖毁多次,先生發起建造鋼筋混凝土橋墩,並增建暖暖國校,造福鄉梓,為鄉人所稱頌。
暖暖車站月台
暖暖車站民國68年7月1日改為號誌站兼辦客運,由八堵站管理,71年2月16日劃歸為宜蘭運務段四腳亭站管理,75年2月15日改為簡易站,80年11月16日改為招呼站,舊有的木造站房在民國83年因整修困難而遭到拆除。出車站後來到暖暖街上,鐵道邊的安德宮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靈義郡亦有一百多年,足證此地開發甚早,文藝鼎盛。
安德宮
安德宮記事
暖暖原名娜娜番音,處於基隆河畔,河深能通船隻,漢人稱此地為港口,又名渡頭,清乾隆甲寅年間,福建安溪估客,由淡水溯舟至暖暖貿易,舟中供奉 天上聖母暨 保儀大夫 清水祖師神像,以庇旅途順利,其後國人漸聚,為敬祀諸尊神,於嘉慶辛酉(一八0一)荔月創建安德宮於暖暖街,筆山供北,谿水流東,設學堂,置會館,民俗宗教信仰活動深慶有茲,亦乃奠定暖暖公學校前身,靈義郡北管傳承之學祥地焉。迨光緒年間香火鼎盛,鄉紳周玉謙氏捐資鋪裝三階式石庭,迄日據時,地方人士屢經倡議修繕,並將部份石柱僱工彫刻,旋因戰事遂告中輟,迄台灣光復,屋樑已見腐朽,直至民國丁酉年夏,突然折斷,於是將神像暫時寄祀威德廟內。是年孟冬,由地方信士數次集議,募資將廟拆除重建,為求永固計,屋頂改注造鋼筋混凝塗,於是廟貌較前宏偉,歷時一年有四月,於戊戌年臘月蕆事遂涓,己亥年二月十九日子時恭行進殿典禮,安然神祗,永庇黎庶。
夫安德宮之創建也瞬屆二百年,歷多次整修擴建,耗資頗鉅,幸有早期倡導人周鐘聲,後續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垤源、江文通諸位先進,委員及本屆主任委員陳安先生暨全體委員執事,負重籌劃,精誠改革,會務日昇,對於地方公益宮業維護不遺餘力,深獲各界肯定,而地方善信虔誠奉獻,共襄向前,其來有茲,功不可殁,爰將經始沿革梗概敬為之誌。
暖暖安德宮管理委員會王水永謹識 周添文敬書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歲次丙子孟夏穀旦立
安德宮前牌樓
暖暖靈義郡簡誌
靈義郡前名興義軒,創立於清咸豐己未年(西元一八五九年)。同治壬戌年間,有意避免當時的北管子弟團派別之爭,遂改名號為靈義郡,其含意即知音同志的結合,所奏提琴及曲調,當屬所謂福路的民間業餘子弟團。組織置會館武英殿於暖暖街安德宮左側,距今有一百卅八年歷史。
靈義郡初期開館,延唐山師傅以口述方式傳習北管唱腔,練身段及樂器演奏,後來又聘專人教武技、踩高蹺,於是藝員與日俱增,年有發展,終能自力成軍,公演子弟戲,動員陣頭,迎神賽會,每年六月廾四日西秦王誕辰,設宴敬拜祖師爺暨已故會(藝)員周漢城等先賢,至今有一百卅五位。神壇以紀念過去對靈義郡北管子弟的關懷與貢獻,而傳統民俗宗教信仰特色,迎神繞境,陣頭踩街,求龜還願,願粉墨登場,喜慶排場,自古以還,熱鬧盛況,從未間斷,辛未年桂月成立藝宣大隊,周植夫先生為首任大隊長,靈義郡北管傳承子弟戲,默默耕耘,遐邇聞名,高蹺舞獅國際揚威,除技藝精湛,深獲各界肯定外,尚有虔存現今台灣難得一見古早彩旗曲譜,門神精雕鼓架,堪稱北管界稀有文物寶藏也,欣值八十五年全國文藝季,暖暖采風有緣謹為誌
基隆暖暖靈義郡藝宣大隊大隊長王水永撰吳政安書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歲次丙子孟夏吉旦立
靈義郡
離開暖暖車站後,繼續前往瑞和煤礦,但卻不小心看錯地圖標示的位置,沿著台電的保線路,經過好幾座電塔,爬上附近一座不知名的山頭,沒有任何三角點,從山頂上居高臨下,正好瞄到山下有一大片空地,停滿排列整齊的汽車,位置就在瑞和煤礦的舊址上頭。
蝴蝶
瑞和煤礦亦是屬於瑞三李建興家族的事業,其董事長為李建和,民國36年4月向台灣工礦公司訂立包商契約採掘最下層,民國38年11月開鑿現有新斜坑,民國42年6月由台灣工礦公司全部價讓,民國43年開鑿最下層斜坑,因煤層不佳成本過高停採,民國44年開鑿中層斜坑,民國46年開採上層,民國48年10月由瑞和煤礦變更組織為瑞和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3年10月由基隆煤礦承受台濟採字第2707號礦區。
瑞和煤礦舊址
由於瑞和煤礦現址已成為倉儲用地,無法進入探訪,場區外馬路邊有間2層樓的福安宮,供奉福德正神,廟體建築相當精緻,從興建捐獻大德芳名中,找到一些熟悉的人名和公司,其中土地捐獻的李儒謙,捐壹拾萬元的寶山建設,捐伍萬元建基公司、財團法人瑞三礦業、瑞三公司等,這些全是李建興家族的後人和關係企業。
福安宮
八堵至四腳亭間長度5.7公里,由澤井組負責施工,主要工程包括暖暖溪橋樑、第一基隆河橋樑、四腳亭附近挖掘工程。澤井組係由澤井巿造所一手創建,江戶時代嘉永3年(1850)1月30日出生於日本京都府下加佐郡由良村,自幼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因此性格堅毅,未受完整的小學教育,曾當過船員。
四腳亭車站
四腳亭車站同暖暖車站皆於大正8年(1919)5月5日設站,當時稱為四腳亭驛,民國72年改建為水泥磚造站房 ,目前為三等站,車站內的售票亭和剪票口已無人駐守,全部移往地下道上月台前的柵門,可以使用悠遊卡搭車。
無站務人員的四腳亭車站
澤井後來輾轉在鐵路大師工學博士松本莊一郎的麾下工作,並獲松本莊一郎的信任,習得鐵路建設技術。明治12年(1879)12月起從事手宮幌內間鐵道工程,這也是他承包鐵道工程的嚆矢。明治21年(1888)成為日本土木會社的分包商,興建大阪鐵道,底下約有100名工人,此後陸續承造阿部川橋樑及日本各鐵道工程等。
四腳亭車站月台
澤井於明治26年(1893)進入有馬組,同樣從事營造工作,期間完成北陸鐵道工程,明治28年(1895)日本治台,澤井於同年5月以有馬組工事部長的身分來台,成為軍方的御用承包商,從事基隆至台北間鐵道修築及改良工程,前幾篇有提及他在修築竹仔嶺隧道的小故事,足見其熱心公益,大公無私的精神。
水井
明治31年(1898)澤井離開有馬組獨立創業成立澤井組,專門從事承包縱貫鐵道工程、官廳舍建設和埤圳等大規模土木及築港等工程。澤井組本店設於日本由良,於大阪、大連及台北設有支店,京都、北海道及舞鶴等設有出張所,他是關西土木建築業界業著名的領導者之一。
蒸汽火車加水站
沿四腳亭車站鐵道旁的道路往瑞芳方向步行約數十公尺,左側有座小公園,內有座古式蒸氣火車的加水塔,其下方有一口水井,續行則是吉安宮,前幾年有個電視樂透彩的廣告,一個父親和他的兒子坐火車經過一座廟,父親說:「喜歡嗎! 爸爸買給你! 」即是在此宮前方拍攝。
吉安宮
吉安宮最早建於昭和16年(1941),與暖暖的安德宮一樣皆主祀天上聖母,另副祀清水祖師,保儀大夫、觀音菩薩、福德正神等神明,供奉之天上聖母據傳是由北港朝天宮請奉分身而來,媽祖金身最初供奉於民宅,光復後由信徒大會發起籌建事宜,於民國38年興工合庄草建一座樸實的廟宇來供奉聖母金身,民國65年再次重建,工程於66年5月16日完工落成,民國100年再增建拜亭。該宮每年農曆3月23日均舉行聖壽慶典,恭迎聖母出巡繞境。
鐵路橋
鐵路離開四腳亭站後便越過基隆河到左岸,為了追源也跟著走慶安橋來到對岸,慶安橋建於民國76年,原設計作為基隆河對岸瑞發工業區的連絡橋樑,但民國90年9月17日遭到納利颱風的大水沖毀,慶安橋經修復後雖可通行,但有載重上的限制,因此基隆港務局於舊橋旁另外施作新橋,以改善基隆港聯外交通網,造型與舊橋相同,像是孿生兄弟,均為橘紅色鋼構,目前工程尚在進行中。
慶安橋
過慶安橋右轉,穿過鐵道橋下方,在蘇厝前左轉至對向水泥岔路,上方通往已整地但未啟用的瑞發工業區,當初規劃作為瑞芳第二工業區,配合萬瑞快速道路的闢建,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南港高科技軟體科學園區」的設置計劃,欲發展成為高科技軟體衛星園區,但後來因計劃區域內的土地徵收、山坡地保育等問題,現正面臨重新檢討,但公帑花了,路也開了,樹也砍了,最後卻變成廢墟,真的是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四瑞第一隧道直接由瑞發工業區下方穿過,一開始誤以為附近有舊隧道,還在樹林中摸索半天,可見得經驗不足取,出門還是得多做功課。
瑞發工業區
澤井組承包的建築工程包括明治28年(1895)5月至明治36年(1903)6月間從事基隆築港、明治41年(1908)7月至明治45年(1912)7月間進行小粗坑發電所堰堤、明治41年新起街市場(現為西門紅樓,近藤十郎、松ヶ崎萬長設計)、彭佳嶼燈塔、明治42年台北電話交換局(森山松之助設計)、台北水源地設施、明治44年(1911)12月11日嘉義回歸線立標建設等工程。
四瑞第一隧道西口
澤井市造除成立澤井組,還創立台北消防組兼任組頭,擔任台北電燈株式會社監查役、台灣貯金銀行設置發起人、台北組合常議員、社團法人台灣土木建築協會、製冰會社委員長等職務。澤井市造於明治45年(1912)7月27日去逝,享年63歲。澤井遺體火化後與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相同,皆葬於三板橋(今台北14號公園),惟明石在日本去世,卻運回台灣安葬,他們雖是日本人,但卻都認同這塊土地,堅持死後成為台灣人。
四瑞第一隧道西口俯瞰
澤井的事業之後由其子澤井市良繼承,台北支店事務主要由毛利千代次負責。大正2年(1913)澤井組改為合資會社澤井組,其後的工程包括大正4年台北廳廳舍(現監察院,森山松之助設計)、總督府台北專賣局廳舍(現公賣局,森山松之助設計)、大正5年(1916)承包桃園大圳導水路三號、四號隧道工程,此段隧道長度最長且土質鬆軟,經常崩塌,因此供養塔上記載曾有55名施工人員犧牲,其中日本人41名,台灣人14名。
四瑞第一隧道東口
另外大正6年(1917)台南高等女學校校舍、大正8年(1919)八堵至四腳亭的鐵道工程及台灣總督府新建廳舍石積工程(森山松之助設計)等,其他尚有台南水道淨水池、屈尺第一第二發電所水害復舊工程、下淡水溪護岸工程、南門至新店之輕便鐵路等。大正12年(1923)5月澤井組解散,改名為鬼武組。
瑞亭國小
跟著鐵道的路線,穿過瑞發工業區,再次越過基隆河來到右岸,先抵達一座沒有圍牆的學校-瑞亭國小,創校緣於當年四腳亭盛產煤礦,為了礦工子女教育問題,因此明治43年(1910)1月12日由王振東、顏正春(顏雲年叔父)等地方仕紳請願設校,隔年3月2日成立暖暖公學校四腳亭分校,大正4年(1915)4月2日,獨立為四腳亭公學校,招收四角亭地區學童(為目前的吉安、吉慶、上天、[魚傑]魚四里)。民國34年改名為瑞亭國民學校,民國40年增設吉慶分班(民國50年獨立為吉慶國校),民國47年增設大寮分班(民國61年裁撤),57年配合九年國民教育,改為瑞亭國民小學迄今。
四瑞第二隧道西口
四腳亭為清乾隆初年廖姓人士向原住民承購開闢,據傳當時該地有一四角亭庄因而得名,另有一說指出該地早期為台北通往宜蘭的淡蘭古道的重要支點之一,在瑞亭國小附近曾設有四腳(4根柱子)的涼亭供旅人休憩,故稱為四腳亭。這裡曾是早期台灣北部最重要的煤田,蘊藏量豐富且品質優良,煤礦封坑後,人口外移嚴重,已不復往日榮景。
四瑞第二隧道東口,右為舊四腳亭第二隧道東口
基隆河在四腳亭附近由於河道蜿蜒,舊線過四腳亭後,即沿著基隆河河道右岸開闢,路線約與今四腳亭埔路平行,較為彎曲,舊線有兩座隧道,均位於瑞亭國小附近,新線則截彎取直,同時增建2座跨基隆河的橋樑,以及兩座新的隧道,不與舊線重合。因此一開始在找舊隧道口時,即誤以為新舊隧道相去不遠,而走了許多的冤枉路。
萬興宮
舊隧道的位置,由瑞亭國小前的馬路,穿過鐵路橋的下方,再往前約50公尺處,有間萬興宮,由廟右後方的山徑直上,沿著溪谷旁的小路步行約5分鐘左右,則可抵達一座不起眼的小橋,左側通往舊四腳亭第一隧道,右側通往舊四腳亭第二隧道。
萬興宮後方小徑
由萬興宮沿著馬路續行近百公尺,右側有間已歇業的瑞八土雞城,斜坡上去是間鐵皮屋,屋前還停放一部小貨車,向車主表明來意,並請教隧道位置,他回答目前所站的位置,即是舊鐵道路線,舊路從四腳亭車站過後原本是沒有越過基隆河的。
瑞八土雞城入口
他說隧道的位置,就在其屋後不遠處,不過已經荒廢許久,內部積水,而且另一側的出口則是有些土石坍塌,前些年的地震,也讓隧道的結構產生裂縫,已經很久沒人造訪。
舊四腳亭第一隧道西口
徵得車主許可,由其家中穿過來到後院,立刻就見到了舊四腳亭第一隧道的西口,距離鐵皮屋僅數十公尺的距離,拱形隧道內部結構全由紅磚砌成,並無石材,隧道口的壁面已爬滿藤蔓,上方無任何的題字。
舊四腳亭第一隧道內部
隧道的距離很短,目視估計長約50公尺,兩端可以通視,內部堆積許多的雜物和垃圾,隧道相當的潮溼,上方有裂縫仍在不停的滴水,中央有一灘積水,幸好穿著長統雨鞋,通過無礙,隧道東口的土石坍塌,已經淹沒了半個隧道口。
舊四腳亭第一隧道東口
四腳亭至瑞芳間鐵道長度4.9公里,同樣於大正6年(1917)11月間動工,大正8年(1919)4月竣工,由鹿島組負責施工,主要工程包括第一四腳亭隧道、深澳隧道、第一瑞芳隧道、第二瑞芳隧道,均為單線。
鐵道小橋
八堵至四腳亭的鐵道添築雙線,則是民國69年動工,民國73年完工通車,而四腳亭至瑞芳的雙線工程,則於民國63年動工,民國66年完工通車。四瑞第一隧道口上方的牌匾標示日期為民國64年12月,由時任台鐵局長陳德年(任期61年7月15日至65年6月15日)所題,四瑞第一隧道全長365公尺,四瑞第二隧道全長為273公尺。
卵石牆及磚牆
新線完工後,舊隧道便任其荒廢,兩隧道間的舊路,已長滿雜木,幾乎快恢復成為原始森林,兩隧道中間的小山溝上頭有座水泥小橋,順著小溪旁的小徑可以下山回到萬興宮,續行則是為興建鐵道而開挖的槽狀路基,兩側有高大的擋土牆,左邊由卵石加水泥所砌,右側則是紅磚堆疊而成。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西口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口同樣沒有任何題字,僅右方有塊木牌標示,但上頭文字已模糊難辨,隧道的左上方有個小孔,可能是用來排水用的。拱形隧道上方可以明顯的看到一條裂縫,最上方一整排的石材邊框,中間已有部分毁損掉落。拾起地上掉落的磚頭,較一般的磚頭重,材質綿密堅固,四周有邊框,內部有網底,中央菱型的方框,一塊標示著T.R,另兩塊則標示著S,其中T.R磚係由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所製造,而S磚則是由英資撒木耳煉瓦會社(Samuel & Samuel Company)所生產。
TR磚及S磚
分屬兩家不同公司生產的磚頭,怎麼會混合出現在同一個工程中,如何能夠控制兩家產品有相同的品質,這背後有些典故。基隆河畔土壤黏土質高,為製造磚瓦的材料,造就這一帶的磚瓦事業興盛,日治時期中最大的一家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其創辦人為鮫島盛,出生於鹿兒島縣加世田鄉大浦,父親是醫師,他很早就接受西洋文化。
積水的隧道口
日本治台時,鮫島盛以陸軍省雇員的身份來到台灣,後來在籌措物品部門工作,他也在此時認識了未來業務上的伙伴後宮信太郎,後宮當時為供應雜貨給總督府的御用商店員。鮫島因工作關係,預知總督府將鋪設鐵路工程列為重要建設,建材需求量高,因此他離職後,創辦鮫島商行,地點設於淡水河旁邊的六館街。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內部
他將煉瓦當作事業主體,明治28年(1895)在圓山建造煉瓦廠,起初沿用台灣人靠人力燒製煉瓦的方法。鮫島盛後來得到結核病,明治31年(1898)邀請後宮信太郎返回鮫島商行工作。為滿足鐵路工程的需求,他們開始引進新的煉瓦燒製技術,明治33年(1900)在圓山工廠蓋了日本登窯。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內的避車道
明治34(1901)年鮫島盛過世,他兒子鮫島廣不想繼承煉瓦事業,因此後宮與之約定以5年的薪水,償還鮫島商行的資本金兩萬日圓,取得鮫島商行所有權。明治36年(1903)他引進新式的霍夫曼窯,利用機械製造煉瓦技術,且開始在全台各地設立新式煉瓦窯。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內部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的入口積水很深,因此一開始並不想由內直接走到另一端,而是先在四瑞第二隧道東口附近觀察,但並未發現舊隧道口,只好又再繞回來,直接走進隧道內,幸好只有入口處有積水,隧道中間並無積水,隧道內蝙蝠相當多,有些以超低空飛行,很怕不小心撞個正著,隧道內陰暗,伸手不見五指,秘書長送的LED手電筒正好派上用場,不僅亮度夠,還可以調整焦距遠近,真是個好幫手。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東口磚牆
隧道兩端無法通視,但站在隧道中央則可以看到兩端出口,東側出口已經以磚牆封住,幸好還留有一個小門,不過當接近出口時,卻發現這一側的積水更深,而且泥土非常的厚,腳上穿的長統雨鞋踩下去幾不見底,曾吃過這種爛泥不少虧,不能踩同一個點太久,否則會愈陷愈深,出去時尚可,因為愈走愈硬,但回程時便避免不了,終究還是陷入泥沼,沾上許多的爛泥。這一側的隧道的外牆是抹上水泥的,往外走約數十公尺,才發現它的出口竟是緊貼在四瑞第二隧道旁,但外觀卻沒有任何跡像。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東口
大正2年(1913)後宮因稅制因素,將鮫島商行改名並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首任社長為木下新三郎,後宮信太郎先擔任常務取締役(常務董事),後來又再繼任社長。台灣煉瓦其中一席取締役(董事)為黃東茂,他正是大正3年(1914)設立的英國資本撒木耳煉瓦公司代表。
舊四腳亭第二隧道東口位置
原本兩家公司是競爭對手,但後宮與土木業者及總督府的關係良好,撒木耳煉瓦公司在無法開拓巿場的情況下,只好在大正7年(1918)與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合併,其錫口(松山)煉瓦工廠也納到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旗下,這也說明了磚塊會有T.R與S的差別,因為在隧道建築當時兩家已合併成同一家會社,但由不同的工廠的出貨的磚頭罷了。
深澳隧道西口
終於來到此行的最後一站深澳隧道,共有一高一低兩個隧道,被稱為高低隧道,兩者皆為單線,上方隧道構造為拱形,稱為東正線長72公尺,下方隧道為方形,稱為西正線長36公尺。
深澳隧道東口
走完這趟旅途後,內心有許多的感觸,澤井巿造為這塊土地貢獻這麼多,最後把自己當成台灣人葬在這裡,而他的長眠之地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卻蓋起許多違建,最後闢建為公園,那些遺物在公園興建時,似乎也沒得到妥善安置,令人不勝稀噓。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1023暖暖-暖暖車站、瑞芳-四腳亭車站、四瑞第一、二隧道、深澳隧道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H:版主比絕大多數鐵道迷還猛(包括HH) 好文章 探的也深入 讚!

Shepherd's Wolf 提到...

煤礦坑道、鐵路隧道有洞就鑽,無孔不入。

匿名 提到...

HH:..."舊四腳亭第二隧道內的小門" 這是避車洞 工作人員一旦在隧道內遇到列車通過時 緊急躲避的設備
往往由此處往洞外拍蒸汽機車時 忒有味道 但是很危險 不建議初學者仿效

匿名 提到...

HH:狼老弟(趕快改口 否則老是狼兄 自己自動成了X公或Y老 挺不舒爽地!) 這一帶嘗刻意通過N次 也在近快速路拍到鐵道舊線的基座 兩舊隧道卻從未動念往訪 太不應該啦! 自責!
近幾年一直想將法人的"暖暖第一古影" 走探作古今跨時空之對比 看來有伴啦!

Shepherd's Wolf 提到...

果然錯誤一下就被您這專家給抓到了。我最近想去拍三瓜子隧道和三貂嶺隧道,但路不是很好走,還有即將重新復駛的深澳線,希望能拍一些好東西回來。

edge 提到...

我是四腳亭長大的老孩子,因緣際會看到您的部落文真是非常感動。
阿公家就在瑞亭國小附近,截彎取直還沒建成前,會先經過一座鐵橋,然後才是老隧道,我一直以為隧道早就不存在了,原來竟然還在瑞亭國小附近。
當年截彎取直工程快要完成時,鐵道上還沒鋪上鵝卵石,父親還曾經用野狼載著我,直接行駛於新鐵道路線上,穿過了了兩座新隧道。
舊鐵道基座原本還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高架道路開設後,很多地方已經被破壞,或是湮沒在荒草中。不要過河到蘇厝的話,其實在瑞亭國小這一側,應該還可以找到些許的舊鐵道遺址吧。
謝謝您的詳盡解說,其中好多歷史,是我原來都不知道的呢。

Shepherd's Wolf 提到...

四腳亭是著名的煤鄉,高架道路的闢建,除了部分的鐵道遺址被破壞,許多的舊礦坑也跟著被填平,實在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