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1010114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博物園區

基隆巿暖暖區的荖寮坑礦業生態博物園區,位於東勢溪上游東支流源頭附近,除礦業開採外,此處早期為淡蘭古道的支線,為暖暖地區進入宜蘭的重要通道,稱為十分古道、暖東舊道或東勢坑古道,礦場周邊遺有數十戶石屋建築聚落群殘蹟。

前往荖寮坑礦業生態博物園區,可在基隆忠一路搭乘603路公車,到終點站暖東峽谷下車後,再沿產業道路步行至道路盡頭,即可抵達園區入口,自行開車則從瑞八公路往暖暖,沿東勢坑產業道路走到終點,沿途有明顯的指標導引。
荖寮坑礦業生態博物園區入口
荖寮坑礦業生態博物園區的入口有一片空地可以停車,旁邊有棵茄苳樹和一座涼亭,下方有東勢溪的支流流過,溪水清澈,此處有兩條路徑,一條為十分古道,通往五分山及平溪,另一條為荖寮坑古道,是一條環狀的步道,終點處為荖寮坑礦場,繞行一圈可以接到十分古道,再返回至入口處。
流水潺潺
上午投完票後,便帶著小三前往暖暖,小三上車沒多久後便睡著,到了荖寮坑時才又醒過來,翻遍了我的背包,發現沒帶任何的零食,賭氣不想繼續走,坐在入口的涼亭內,在半威脅半利誘的勸說之下,才心不甘情不願的跟我一起走。今日的行程,也僅安排礦場巡禮,並不打算走完十分古道。荖寮坑古道經過整理,山徑採鋪碎石子或用木板架設而成棧道,雖然山區多雨,但走在古道上並不覺得泥濘。
十分古道入口
暖暖早期為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一個村落,1654年荷蘭人繪製的古地圖中,便已出現「Perranouan」的地名,漢字音譯為八暖暖,大約在清乾隆年間,開始有漢人到此地拓墾,大多聚居在暖暖街一帶,以從事淡蘭古道線上貨物集散活動為主。漢人移民人口多來自福建泉州安溪,以周姓為大宗,拓墾以放火燒山方式進行。不過暖暖地區山多平原少,可供開墾的平地很快被早期移民瓜分完畢。
我也要拍
道光30年(1850)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在廣西金田村組織團營,發動武力反清,建立太平天國,清廷武力鎮壓太平天國歷時14年,戰事期間生靈塗炭,使得閩南沿海一帶人民因避戰禍而往外遷徒,此時另一批泉州安溪人,在周家給予3年免租優惠的召募下,遠離戰亂的家鄉來到了暖暖,但平地已無落腳處,便往東勢溪上游進行拓墾,產生石洞內聚落。
猴歡喜
先民在山區內謀生著實不易,一開始從事抽藤,種植番薯等維生,早期台灣北部山林多為原始樟樹林,有許多樹齡千年以上的老樟樹,荖寮坑以前盛產樟木,於是先民砍伐樟木提煉樟腦,成為主要的經濟產物。
石厝遺跡1
樟腦提煉方法先由技術工人腦丁砍伐樟木,然後將樟木樹幹剷成一條條的塊狀,再搬入熬製樟腦的地方稱為腦寮,然後置於特製木桶內稱為腦炊,再放到腦灶的鍋爐上用水蒸餾煮腦,樟腦油受熱後隨著水蒸氣上升,再用上方陶缸冷卻後,產生固體白色樟腦晶體和樟腦油。
石厝遺跡2
樟腦一般使用來驅蟲、除臭,還可用來可製造香料、香水、防腐劑、樟腦丸,樟腦油也是止痛藥、強心劑,並可用來治療皮膚病,樟腦具毒性,不可直接食用。在早期塑膠較不普及時,樟樹熬製出的腦沙,與硝化纖維等原料可合成賽璐珞,即照相所用膠卷的主要材料,早期好萊塢電影製片的膠卷,多採用台灣出產的腦沙製成。
要走那一條路
樹齡超過30年的樟樹才適合熬腦,約可以提煉30至50斤的樟腦油,樹齡越老的的樟樹所富含樟腦比例越多,荖寮坑的名稱由來,即是由腦寮的台語發音轉化而來,意指此地的山谷中,以前曾有過煮樟製腦的歲月。
又是岔路
荖寮坑樟木砍伐殆盡後,經濟作物由大菁、茶葉取而代之,大菁又稱為大青或馬蘭,屬於爵床科植物,花呈淡紫色,在化學染料發明前,為早期台灣所使用的藍染植物的原料之一,製作過程先採收割取大菁葉子,然後放到池子內浸泡。
大菁花
這些以石頭堆疊構築成圓形或方形的凹池稱為菁礐,經過發酵、沉澱、濾水後,再投入石灰,最後收集藍泥製成藍靛,曾是暖暖的出口大宗,但後來被便宜的化學染料所取代,藍染的產業便沒落,而山林裡迄今仍留下大片的大菁,還有菁礐的遺跡,可惜找了半天並未發現,大概是錯過了。
鍋爐區
大菁栽植沒落後,接著種植茶葉,後來又發現了煤礦,這些生生不息的經濟活動,使得這一片山林吸引許多的先民到此地謀生定居,山區裡頭蓋起一棟棟的石砌房屋,形成聚落群,不過隨著這些經濟活動沈寂,大量的居民也陸續搬遷移出,留下了大量的石厝。
荖寮坑礦場辦公室1
從入口處走到礦場,多為平緩的上坡,今日的天氣跟氣象局預報的完全相反,原預報會下雨,卻出大太陽,到了中午變得有點熱,原本穿3件上衣的小三,走到後來只剩一件。
荖寮坑礦場辦公室2
荖寮坑蘊藏豐富的煤源層礦脈,在日治時期進行開採,日人在大正元年(1912)取得採礦權,委由基隆顏家開採,成為暖暖最早的煤礦產地,所產的煤種屬於煤質良好的燃料煤,可作為蒸氣火車頭的燃料,故又稱為火鼎坑,也有一說指坑內的溫度甚高,才被稱為火鼎坑。
越溪的小瀑布
礦場附近有石砌建築的辦公室遺蹟以及鍋爐,但並未發現礦坑的位置,從一旁解說的圖示,坑口可能在辦公室後方的山區內,但辦公室後方卻是一條溪流,在無計可施之下,再從辦公室旁的階梯往上,轉彎處發現一條岔路,便前往一探。
在地上發現煤礦了
近期山區多雨,數條小野溪溪水豐沛,為了行走方便,便將背包丟在石厝附近,然後涉水上行,愈往上爬,發現此山徑相當清晰明顯,後來查詢資料結果為基隆朝陽隊的登山先進,於民國99年所開闢通往望古山,我們父女走到一半,沒有找到礦坑,便決定折返,途中在地上找到許多的小煤炭,它與一般的石頭不同,質地很輕,這樣露天的小煤堆有好幾處,足證此地富含煤礦。
很輕的煤炭
礦場初期技術落後,擔心坑道開採會塌陷,故以露天開採為主,後來使用蒸氣機作為動力挖掘斜坑,也因此留下蓄水池,以及蒸氣鍋爐排煙道的遺跡,排煙道往上順著山勢而建,挖出貼地的溝渠,上方覆蓋石板堆砌而成。
排煙道
不過由於礦場位處深山,地勢險峻,煤礦往外運輸不便,故以三盤高空索道流籠接駁方式搬運而下,送到現在的基隆巿童子軍活動中心進行選煤洗煤。後來東勢溪沿岸又陸續開發出許多的礦場,故在東勢溪右岸另開闢一條運煤專用台車道,通往暖暖火車站。
遺址2
回程的路上,又見到兩處聚落的遺址,還有一棟三合院的石厝,綠色的青苔爬滿石厝,殘牆上的窗戶和大門的石柱,見證著山區曾有過的繁華歲月,隨著荖寮坑煤礦停產,山區的聚落居民也跟著遷出,而原本的山林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後,小樹也已長成大樹,遮蔽了原本屬於石厝的天空,動植物生態也跟著豐富起來。
三合院
離開石厝聚落,從木棧道接到山徑岔路,這條便是聯繫暖暖與平溪十分之間的淡蘭古道支線,又稱為東勢坑古道、十分古道或暖東舊道,從地圖上看來,這條支線相較於從瑞芳越三貂嶺到頂雙溪的主線短,可減少許多奔波的時間。
十分古道越溪
順著十分古道下山,需越過一條清澈的小溪,古道有林蔭遮日,如果夏日來造訪,可避暑熱兼戲水,應是相當愜意的好去處,再次回到登山口,停車場又多了兩部車,原來這裡並不是個冷門的路線。
基隆巿童子軍活動中心
回程在基隆巿童子軍活動中心暫停,本想進入一探,不過大門深鎖,就連一旁的暖東峽谷也沒有開放,據說谷中怪石嶙峋,另有峭壁、岩洞的天然美景,但因為管理單位互踢皮球,使得內部無法做適當的規劃而荒廢,冬天不適合戲水,留待夏日再來繼續這未完的旅程。
暖東峽谷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114基隆-荖寮坑礦業生態博物園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