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1001226-2台南-赤崁樓、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孔廟

赤崁樓、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孔廟皆位於台南巿的中西區,均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赤崁樓最早在17世紀時,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郭懷一事件後,擔心再有民變,便築起城堡作為防禦之用,稱為普羅民遮城,現存主要建築文昌閣與海神廟為清代所建,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和孔廟均始建於明鄭時期,亦全由官方負責祭祀及維護,地位崇高。

離開安平堡後,一行人再度搭乘2路公車回到巿區,在赤崁樓站下車,中途曾經過億載金城,很想自己單獨下車去看看,不過這個提議立即被所有人給否絕,時間已是午後2時,吃飯皇帝大,不得私自行動。他們已經找好美食地圖,要先來碗道地的度小月擔仔麵,再來杯冬瓜茶,然後到武廟前享用肉圓,要找到台灣最道地的小吃,十之八九不離廟宇周邊。
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由鄭經創建於明永曆19年(1665),主祀武聖關公,俗稱大關帝廟,為康熙29年(1690)巡道王效宗將明鄭寧靖王府後方的關廟廳改建而來。武廟為相對於文廟的稱呼,文廟係祭祀至聖先師孔子,又稱為孔廟。
正殿
知名武將除三國蜀將關羽外,另有宋朝抗金名將岳飛,但清代則獨尊關公,反對關岳並祀,為的是要消弭反清思想。雍正5年(1727)武廟題准列入祀典,每年春秋兩季由官方主持祭典,故稱祀典武廟,它也是全台唯一列入官方祀典的關帝廟,此外每十年一次的整修,也是由政府買單。
三代廳
祀典武廟坐北朝南,外牆為朱紅色的山牆,主體建築為狹長型的3進3開間2廊式廟宇,第1進祭祀關公,第2進為三代廳,祭祀武聖3代祖先,為雍正初年所敕封關帝的曾祖父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成忠公等3代,第3進則為佛教的觀音菩薩與十八羅漢,後進的西社則祭祀文昌帝君,還有月老祠及太歲殿等。
萬世人極
內部有許多的造型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屋頂上則懸掛許多的匾額,「大丈夫」為楊廷樺所題,他曾在乾隆47年(1782)擔任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萬世人極」為咸豐皇帝的御匾,此外尚有「至聖至神」、「人倫之至」、「文經武緯」、「正氣經天」等珍貴匾額,當然也有些近代政治人物贈匾,或許百年後也會成為珍貴文物。
大丈夫
日治時期祀典武廟不再由官方進行祭典,但在民間的地位依然崇高,明治39年(1906)巿街改正,為新闢道路而打算拆除廟宇,經過六條街商家群起抗爭,日本政府妥協繞道才躲過被拆除的命運,成為今日佔據永福路一半路面的景象。
大天后宮三川門
大天后宮位在武廟的左側,俗稱大媽祖廟,以別於俗稱小媽祖廟的開基天后宮,廟址最初為明寧靖王府第。寧靖王朱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明太祖朱元璋第15庶子遼王朱植的後代,長陽郡王的次支,萬曆45年(1617)9月25日生於湖北荊州,為朱元璋的第9世孫,初授輔國將軍,封於荊州,配公安羅氏女。崇禎17年(1644)李闖大軍攻陷北京,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福王朱由崧嗣位於金陵,改元弘光,朱術桂與其兄長陽王入朝,晉為鎮國將軍,隆武帝時封再其為寧靖王。
大天后宮
永曆5年(1650)朱術桂抵達福建監軍,受鄭成功禮遇,久居金門,永曆18年(1663)春隨鄭經東渡來台,成為明代王室在台香火延續的象徵,提供鄭經在台統治的合法依據,鄭經也在赤崁台江內海岸邊的高灘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寧靖王府,又名一元子園亭,前為正宅,後為寢官,中有兩間神明廳,分祀玄天上帝與關聖帝君。
整修中的內殿
康熙22年(1683)施琅攻台,寧靖王自縊殉國,施琅進駐寧靖王府,將觀音神像移到右側的監軍府,後因擔心康熙對其恃功驕縱,於是便撤出王府,並以攻台時曾受媽祖顯靈助戰,於是奏請朝廷將寧靖王府改為天妃宮,康熙23年(1684)媽祖晉封為天后,所以該廟也改名為大天后宮,為全台最早稱天后的官建媽祖廟。康熙59年(1720)列入官方春秋祭典。
靈助平蠻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均有過修繕,嘉慶23年(1818)大天后宮發生大火,正殿與偏殿幾乎夷為平地,康熙至嘉慶4朝的匾額均付之一炬,災後進行規模最大,施工最精的整修,主要樑柱跟雕刻仍保存至今。日治時期因年久失修,幾乎面臨被拍賣的命運,幸好後來經官方呈報後停售。民國35年台南新化大地震,大天后宮也受到損壞,重建南牆,民國74年被列為一級古蹟。當天參觀時,廟內正在進行修建工程,後殿無法進入參觀,十分可惜。
赤崁樓入口
參觀過祀典武廟和大天后宮,五臟廟也同時被周邊的在地小吃給祭飽,再繞回到赤崁樓。赤崁是平埔族赤崁社名稱saccam的音譯,後來轉變成赤崁樓附近一帶地名。另有一說指崁為臨水的小高地,荷蘭人先向原住民新港社購換赤崁一帶土地,設商館建巿街,荷蘭人在此用紅色磚瓦築城,命名為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又稱赤崁樓,荷蘭人係因剝削居民,引發郭懷一事件的民變,而興建此城來加強防衛。
海神廟與御龜碑
郭懷一本來是鄭芝龍的部下,鄭芝龍接受明朝的招撫後,他與何斌留在台灣,分別擁有2、3千人的力量,他們在赤嵌南方二層行溪一帶拓墾,郭懷一開墾南岸,何斌則開闢北岸,當時漢人在永康地區墾殖,發展成交易小村落,郭懷一被推舉為領袖。1624年在明朝的默許下,荷蘭東印度公司由澎湖轉往大員(安平)發展。荷蘭人在台統治實施王田制,即土地全為荷蘭王所有,東印度公司招納漢人當佃農開墾,開墾組織採結首制,由數十佃戶結合為一結,首領稱為小結首,數個小結首合推首領,稱大結首,郭懷一後來被荷蘭人任命為大結首。
鄭成功議和圖
當時種甘蔗製造砂糖成為台灣主要出口貨物,產量在1650年達到高峰,不過佃農受到荷蘭人盤剝,生活十分困苦。當時鄭成功佔領金廈,滿清實施海禁,造成大量難民潮湧向台灣。荷蘭人為謀奪殖民地的利益,對各種交易徵收什一稅,但仍無法滿足開支,於是在1640年開始向來台的漢人徵收人頭稅,並派出士兵臨檢是否有繳稅。
海神廟
依據當時荷蘭法律,抓到逃稅者可以得到稅額30%的獎勵金,這些從中國偷渡來沒納稅的新移民,由於前額薙髮容易辨識,所以士兵們便大肆追補,荷蘭士兵在野外追逐,對跑得快的人便開槍,所以血淋淋的圍補事件經常發生,演變到後來連有合法居留的人也常遭到不分青紅皂白血腥的槍殺,士兵也經常挨家挨戶進入屋內粗暴搜索,更強行帶走貴重物品及女人,使得民怨高漲。
普羅民遮城大門
由於這些種種因素的積怨,郭懷一家中經常聚集一堆人,要求大結首出面調解。郭懷一對荷蘭人粗暴政策不滿,引起民眾反彈,1652年9月4日郭懷一召開抗荷會議,打算在9月17日中秋節酒宴發動抗暴。他計畫邀請荷蘭第十任長官費爾勃格參加中秋晚會,利用演戲的名義,演員持各式兵器當作武器假戲真做,仿效日人濱田彌兵衛挷架荷蘭長官彼得奴易茲的手法,以對抗有火槍的荷蘭士兵。
赤崁樓
其中參與討論的呂芳名,認為抗荷是不可能成功的,為求自保遂向荷蘭人通風報信,不過最後遭到荷蘭人殺害,也有一說指為郭懷一的弟弟郭保宇告密。郭懷一原本打算尋求鄭芝龍的力量,但鄭已降清,於是改向其子鄭成功提出請求,但鄭正與清軍激戰而無法提供協助。起義事件因告密提前曝光,郭懷一便於9月8日天亮率眾南下攻打赤崁,焚毀荷蘭人居所,荷蘭人便派上尉夏佛萊(Hans Peter Schiffely)率領120位火槍兵,乘船渡過台江內海前往救援。
瓶門(平安)
9月9日荷蘭人召集原住民西拉雅族戰士來加入戰局,這場起事共有4~5千名漢人參與,約為當時台灣漢人人口的4分之1,雖然郭懷一佔有人數優勢,但鐮刀畢竟不敵火槍,很快遭到擊潰,和餘眾退到漚汪(高雄崗山),12日荷軍和西拉雅聯軍共600人進攻漚汪,在荷軍火槍密集射擊下,郭軍不敵,郭懷一在逃亡時,遭到原住民新港人用箭射死,荷軍焚毀郭軍據點後返回赤崁,19日其他起事首領全遭逮補,被酷刑處死,包括未起事的人,共有3~4千名漢人被殺死或餓死。
城堡遺跡
整場事件歷經12天血腥鎮壓後平息,荷蘭人為防患類似事情,考量赤崁缺乏堅固的據點,翌年(1653)便在赤崁新築一座堡壘,並取名為普羅民遮城(Provintia)。1648年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ën),Provintia意思即為行省,以紀念荷蘭獨立。該城用糖水、糯米粉,攪拌石灰、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
海神廟
海神廟與文昌閣之間有一口半月形的石砌古井,為荷蘭人為汲取飲用水而挖的,熱蘭遮城(安平古堡)與普羅民遮城間當時為台江內海所阻隔,傳聞荷蘭人為聯絡兩城,曾在古井內挖了一條海底秘道,當鄭成功圍困普羅民遮城,荷蘭人便是經由此秘道逃往熱蘭遮城。不過後來經過數次探挖均無所獲,加上以當時荷蘭人的技術和能力,根本無法開挖這樣大的工程,因此認為這條秘道只是傳聞,實際上並不存在。
古井
鄭成功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為東都明京,並設承天府衙門,下轄天興縣、萬年縣2縣,用來處理軍務,其子鄭經即位後,在永曆18年(1664)廢東都,改稱東寧,赤崁樓此後便成為儲藏軍械火藥的倉庫。康熙60年(1721)因台灣知府王珍的橫徵暴斂引發民變,朱一貴起兵反清攻下台灣府城後,於大天后宮登基,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民變很快遭到從大陸趕來支援的清軍撲滅,赤崁樓也因民變破壞,到清乾隆初年已屋宇傾盡。
魁星
乾隆51年(1786)1月16日再度發生因台灣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林爽文率軍抗清的民變,最後在清廷派陝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率兵來台平定,民變共歷時1年又4個月,事件後為嘉獎諸羅縣義民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乾隆也御撰5篇詩文來紀念此事,以金門花崗石鐫刻製成10座御龜碑,取石全石美之意,四面碑文以漢文撰寫、四面以滿文撰寫,兩面漢滿並用。豎立於台南、嘉義兩地的福康安生祠內,此事被乾隆列入十全武功之一。
御龜碑
日治時期辦理台灣博覽會時,這些御龜碑被移到大南門的外廓內,民國49年再被移至此地存放。此龜稱為贔屭,為龍生九子之長,喜歡負重,多用在石碑下作為裝飾用。不過現場僅有9座御龜碑,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御龜碑最初在運往台灣途中,其中一隻龜座在卸載時掉到台江內海,後來台江淤淺,在明治44年(1911)竟被漁民撈獲,目前供奉在保安宮內,當時官員只得另刻一座假龜替代,而那一座真碑假龜現存放在嘉義中山公園內,為滿漢文字並列的碑文。
文昌閣
同治2年(1863)赤崁樓西面開始有民眾在荷式城堡上興建中式建築的大士殿,奉祀觀世音佛祖,用以鎮壓荷蘭遺蹟的邪氣,所以也稱赤崁樓殿鎮佛祖,俗稱番仔樓佛祖廟。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為感念海神相助以完成任務,沈葆楨在光緒4年(1878)奏准興建海神廟,奉祀海神。荷蘭式城堡建築在光緒11年(1885)中法戰爭期間,因擔心旁生事端,而遭台灣巡撫劉銘傳下令連同大士殿一併拆除。
蓬壺書院遺址
隔年知縣沈受謙為提倡文教事業,在此興建蓬壺書院,另在大士殿的基礎上興建文昌閣,主祀文昌帝君與魁星,同時也興建五子祠,奉祀宋儒朱熹等五子,以接替引心書院。中法戰爭結束後,在民眾要求下重建大士殿。到了日治時期,赤崁樓又再改為陸軍衛戍醫院,五子祠則在明治44年(1911)被颱風吹垮。
文昌閣木門窗
昭和10年(1935)日人辦理台灣博覽會,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史蹟,開始進行整修,挖掘城堡遺跡,並於昭和17年(1942)拆除大士殿。昭和19年(1944)台南市立歷史館遷於此地。民國63年再進行重修,成為今日的面貌,並在民國72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泮宮石坊
府城的最後一站來到孔廟,它是台灣第1座孔子廟,入口位在南門路,大成坊的對面有座泮宮石坊,泮宮是西周諸侯所設的大學,成為學校的名稱,原本與孔廟連在一起,由台灣知府蔣元樞於乾隆42年(1777)所建,意義是要先入學讀書,才能理解孔子之道,日治時期因開闢南門路,才將泮宮石坊與孔廟的大成坊分開。
全台首學-孔廟
孔廟是明鄭時期,為了推廣儒家思想,由諮議參軍陳永華於永曆19年(1665)向鄭經奏請建聖廟,立學校,起初鄭經要求暫緩,經陳再三勸說下才採納興建先師聖廟的提議。孔廟在隔年正月落成,是全台第一座孔廟,故在其入口處的大成坊上方懸掛著全臺首學的橫匾。
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
為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尊重,因此在康熙26年(1687)時,奉聖旨在孔廟門外豎立花崗岩刻的下馬碑,上頭以滿漢文字並列,書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入德之門
明倫堂前的三川樓,上方牌匾為入德之門,左右兩邊另有聖域及賢關2橫匾,意寓要從此門入學進修,先要從品德的修養開始,聖域及賢關是學習聖賢之道的地方。
明倫堂
明倫堂是講學的教室,依照左學右廟的規制,設於孔廟的左邊,堂內正面隔屏上的大學章句,是仿刻元代趙孟頫的書法抄本。
禮門
禮門和義路設在孔廟的東西兩側,原本孔廟與明倫堂間設有圍牆,以禮門及義路作為出入口,民初時圍牆毀壞傾倒後,便一直未再重建,而只留下這兩個門。
大成門
大成門是大成殿前的三川門,門上的雕工細緻,裝飾華麗,共有3個門,平時僅開啟側門,中門只有在重大儀典中才會開啟,大成門的門檻極高,禮制上需與大成殿齊高,另有一說則是提高門檻,無法快步行走衝進大成殿,入內前需走到門檻前停住才能跨越,提醒進廟注意行為舉措,保持聖廟的莊嚴。大成門是以6根柱子支撐的木構架,門扇上面不繪門神,而是左右各設54根,共108根門釘,兩旁也無任何楹聯。
大成殿
大成殿為祭祀孔子的地方,和一般的廟宇不同,裡頭正中央僅有主祀孔子牌位,而無神像,也沒有香火繚繞的景象,另外旁祀16位孔子的主要門生的牌位,稱為四配十二哲。
牌匾
大成殿內也懸掛從清朝康熙至光緒皇帝,以及民國以後蔣中正到現任總統所贈的牌匾,共十數方,為全台擁有歷代賜匾最完整的孔廟。
學業進步
大成門的中門背後,管理單位設立一塊及第的木板,學子們可以在黃紙上寫下姓名和祈願事項,然後掛在板子上,祈求孔老夫子的加持,小羊和人瑜也各自寫下學業進步,釘在牆上,希望孔夫子能幫忙督促小羊要上進。
走路請小心
出大成門後,一行人對於發生於2008年10月21日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的跌倒事件很好奇,向管理單位詢問究竟在什麼地方跌倒的,當時張銘清來孔廟參觀時,受到巿議員王定宇跟群眾的抗議,在混亂之中不小心跌倒,王定宇後來遭到檢方起訴,而大陸官員以後也不敢再到南部深綠的縣巿侵門踏戶故意挑釁。
台南車站
古都台南處處是古蹟,走馬看花的行程,總覺得不是很過癮,希望下次有機會,能有更充份的時間,再來慢慢體驗。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1226-2台南-赤崁樓、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孔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