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1020817南庄-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蘇鐵化石、南邦煤礦、三灣、永和山水庫

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位於苗栗縣南庄鄉南埔國小旁,係張榮福先生數十年來精心收集客家與礦業文物的展覽館。南邦煤礦為苗栗縣望族林清文於昭和13年取得礦權,開採至民國84年收坑。蘇鐵模鑄化石群位於通往南邦煤礦的產業道路上,為史前時代遺留下相當稀有的自然資產。

此行經由邱源福先生在3月間以電子郵件介紹,對於張榮福先生的收藏心嚮往之,好幾次返回台中老家時,經過苗栗便想順道拜訪,只是臨時起意皆聯絡不上,趁著暑假小羊跟學校參加露營活動,南庄之旅才順利成行。前往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可搭乘苗栗客運5804路新竹至南庄,或5806路竹南至南庄的公車,於南埔國小站下車,馬路旁即可見到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的刻石,右下方即是入口,自行開車則由一高頭份交流道下,經三灣至南埔國小,地址為苗栗縣南庄鄉南富村134號。
南埔國小
上午8點抵達有將近百年歷史的南埔國小,等候期間先參觀校園,其周邊環境幽靜,空氣清新視野廣闊,真是個求學的好地方。該校前身為創立於大正7年(1915)3月31日的三灣公學校大南埔分教場,由於行政區域調整大南埔劃歸南庄,大正10年(1921)4月l日更名為南庄公學校大南埔分教場,隔年獨立為大南埔公學校,昭和16年(1941)改制稱為國民學校,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校名改為南埔國民小學,學區包括南富村、員林村。
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
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所在地稱為南富村,範圍涵蓋大南埔庄與四灣庄,大南埔原地名為三灣南興庄,先民拓墾荒地,開圳引水灌溉成為良田,因中港溪北岸稱為大北埔,故將中港溪南側易名為大南埔,四灣則是中港溪南岸大南埔東北東方約500公尺處的聚落,名稱為中港溪從下游往上游數來第4個大灣道而來,灣同彎。民國34年光復後,地方土紳認為此地為富庶農村,故將大南埔庄與四灣庄合併為一村,更名為南富村。
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大門
館長張榮福先生學識淵博,尚未進到體驗館前,即在路旁介紹起遠近的山脈與地形,並討論起煤層情況與礦場的分布。來到體驗館的入口處,門上對聯:「言對青山青不青 兩人土上說原因 三人騎牛冇只角 草木相打人救開」,聽起來很拗口的對聯,其意為「請坐奉茶」,木柵門上的對聯:「開門一笑無煩惱 門開相見喜相逢」,充份展現張榮福先生好客與樂觀的個性。
張榮福先生和其收藏
前一陣子才去過剛開幕不久的苗栗客家文化園區,裡頭多為靜態的客家文物展示或圖片,來到此地才發現張榮福先生的收藏毫不遜色,而且每件看似不起眼文物,總能從他口中講出一長串的典故,他也曾將收藏品出借給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展覽。他深入研究客家文化,對於客家諺語如數家珍,擔任過參山國家風景區導覽員、南庄鄉解說員及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檢察署特約通譯。
模擬坑道
從台灣省礦務局核發的機電安全督察員的執照得知,張榮福先生出生於昭和15年(1940),與邱源福先生都曾經在台陽的田美煤礦服務,他說礦工們都會彼此打聽那一家的礦場福利比較好,經常會跳槽,所以他也在南庄地區的其他礦場待過一段期間,但以田美煤礦服務的時間最久,因為台陽的福利和安全措施做的比較好。
井字支撐
他在園區內打造一座模擬坑道,利用台電淘汰的木頭電線杆作為坑木架起主坑道,外層覆蓋黑色的布幕,營造出坑內幽暗的情景,同時鋪設軌道,並設置一台鐵板製的運煤台車,放在卸煤孔的木斗下方,另有一部載運坑木的平板台車,以及礦工在坑內休息用的木頭椅,重現出坑內的工作環境。
橫向支撐
礦坑深入地底,需做好支撐措施,才能維護礦工作業安全,為避免坑道周邊因壓力分配不均,致使岩層滑動發生危險,主坑道坑木以ㄇ字型架設,上方及兩側需填充小坑木抵住岩壁,而這些小坑木的排列方式需依各種不同走向的岩層來鋪排,來自上方的壓力則以井字型排列,來自側邊的壓力則有另外的排法,張榮福先生詳細說明這些小細節。
採煤拖籠
礦工從狹窄的卸煤孔往上爬至煤層,敲下的煤塊利用高低差自動落到煤車裡,不過並不是每個作業區域如此便利,礦工常常得背著拖籠上工,將黑色大橡膠圈套在身上,裝滿煤炭的拖籠相當沈重,因此在鐵條製的拖籠底下綁竹片,以減少拖動時與地面的摩擦,裝滿3個拖籠的煤炭量才足以填滿一輛台車,其工作環境悶熱且狹小,相當的辛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礦工裝備
礦工是一門高風險的行業,坑內常發生落磐、瓦斯突出、爆炸或水災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張榮福先生指出坑木多採用相思木,係因其較具有韌性,如果坑內岩磐滑動時,相思木不會馬上斷裂,而是先發出磨擦聲,約數秒後才會倒塌,所以礦工聽到異常聲響,便可爭取到逃命時間,立即撤離至安全區域暫避。他長年擔任礦工,身上留下許多採礦時受傷留下的印記,頭部也曾被落石砸中,而遺留下一道很深的疤痕。
邱源福先生製作的煤礦模型
體驗館二樓的展示文物中,發現一件令人驚豔的作品-邱源福先生所製作的礦場3D立體模型。他利用保麗龍和紙板製成框架,以數種顏色的水彩繪出南莊岩層的分布,然後將隨手可得的大小吸管當成坑道,生動的呈現出礦場地面與地下的結構分布。邱源福先生民國63年任台陽煤礦電機工、67年任中油探勘處地質物探員、70年取得建設廳甲種電匠執照、71年獲得內政部丙級電器維修證照、74年擔任中油探採事業部電腦工程師。
竹篩
礦工生涯中,張榮福先生自身體悟出一套蝸牛哲學,相當有意思。蝸牛每次出門時均戴上安全帽,行動緩慢不求快,如感覺情況不對勁或遭遇威脅時,立即躲到安全帽內,待危險狀況解除後,不立即行動,而是先探出頭再三檢查確認安全無虞後,才繼續往前爬,在路途上不搶快爭名奪利,但走過的路卻留下金黃色的足跡。
鴨母灶
除四處蒐集客家文物外,張榮福先生也經常自製古時客家生活物品,早期紅磚灶未普及前,客家人常就地取材製作鴨母灶,來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大事。園區內有座遵循古法打造的泥土製鴨母灶,即是他利用竹片交織編成圓灶的外觀,再塗上泥土塑型,黏上數層後即成為堅固又耐用的鴨母灶,此灶無煙囟,上方置一個大鼎,利用灶口來添薪與排煙。
隘寮遺址
體驗館旁有條小徑可通往後山,張榮福先生指出早年先民來此拓荒時,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為防止高山原住民進入漢人的生活領域,因此漢人聚落便在漢原交界區域,發展出防禦性的組織與設施,稱為隘寮,此地正好為要衝之地,曾設置過隘寮。但隨著拓墾的範圍擴大,原住民退往更深山區域,隘寮已不再發揮作用,廢棄後毀壞未留下任何遺跡。
蝴蝶
園區內除收藏客家及礦業的文物外,也是生態的寶庫,小溪流貫穿整個園區,園內亦有生態池,小時候常見的大肚魚在池中悠游。有一棵樹,葉似苧麻,果實卻像榕樹的隱花果,嚐起來味道超甜。撈起水溝的補蝦籠,裡頭全是魚、蝦跟螃蟹。館前的草欉開滿白花,停滿許多不同種類的蝴蝶,隨手一揮,數百隻蝴蝶同時在空中飛舞,十分壯觀令人震憾。
豐富的魚蝦螃蟹
感謝張榮福先生百忙之中抽空為我個人解說,知道他下午還有事,所以不好意思開口請他帶我去附近廢棄的礦場參觀,因為臨時到訪未做充份的準備,只好四處閒逛,道路兩旁全是綠油油的稻田,令人心曠神怡,從玉皇宮白雲寺的牌樓進入後,瞧見路邊的蘇鐵化石指示牌,便跟著指標一路上山。
第一座隧道
山路狹窄,會車不易,所幸上山的車輛少,路旁沒什麼農家,倒是常出現一些獨棟的木造高級農舍。沿途穿越過兩座隧道,岩磐相當堅硬,鑿穿的隧道並未再施作任何水泥防護,隧道內岩層的紋路清晰可見,經過第二座隧道後不久,即來到蘇鐵模鑄化石區。
第二座隧道
早期開闢運煤產業道路時,化石層便從岩壁斷面曝露出來,民國63年經台大地質系鄭穎敏教授與中油公司湯振輝先生發現認為是樹幹化石,露頭位於下距中新世紀晚期(距今約l,000萬年前)南莊層底部約100公尺處的灰黑色頁岩。化石呈酒瓶形或梨形,單幹或偶有分枝,直立排列,且發現有貝殼,推測可能是生長在海邊的棕櫚叢林遺跡。
蘇鐵模鑄化石
化石頂部在砂岩與頁岩交界處消逝未再向上發育,直徑8~25公分,高度最高50公分。後來經任職於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李慶堯先生重新檢視化石標本,發現這些植物族群密度相當高,且外部形態近似蘇鐵類植物互生排列之菱形葉痕,與環狀葉痕的棕櫚科植物明顯不同,因此判斷應是蘇鐵類植物或其近緣種,該類植物多分布於東南亞熱帶至亞熱帶區域。
蘇鐵化石群
蘇鐵科植物被稱為活化石或孑遺植物,活躍於距今約2億2千5百萬年至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三疊紀、侏儸紀和白堊紀的史前中生代,後來因氣候及環境因素改變,大部分物種跟著恐龍一併滅絕,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帶上,化石層隨著造山運動隆起而被發現,為相當稀有的世界自然資產,苗栗縣政府也在民國92年將之列為蘇鐵模鑄化石珍貴景點,路旁已架設鐵網來加以保護。
南邦煤礦的礦場建築
經過相遇森林屋,產業道路盡頭便是南邦煤礦的遺址,坑口在一間別墅的旁邊小角落。據臺灣鑛業史續二所載,南邦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38、230號,礦區面積1425公頃61公畝42公厘,由頭份至礦場約30公里,屬於八卦力煤田之煤礦,開採煤層為南莊層,地質上位於獅頭山背斜之傾沒部,地層走向由北而南,自北50度西轉為南26度西,更向南再轉為北12度東,更南再轉為北36度東。此處已接近南邦與永南煤礦間之橫斷層,煤層被切斷地層亦不連續。地層傾向東成為東北或東南,傾角以15度較平均。向南接近橫斷處傾角增大至20~30度。
坑口前的圓形水池
僅開採一煤層,為南莊層下部之最下煤層,俗稱南邦層,此煤層之主要特點,即煤層中夾有石層厚度變化大。可採煤量本層煤1,139,620噸,煤層被稱成南邦層表示其安定與良好,並由員工努力創出另一型煤面布置,得天獨厚的煤層條件與保守的作風,使該礦能數十年如一日的延長開採年期,統計自民國35年至民國84年開採50年間共計生產831,567公噸,年平均16,631公噸。
坑口牆壁上的青蛙
採煤用翻天刈以人工採掘,掘進用風鑽機並用人工裝碴,支撐在坑道煤面均採用坑木支撐,坑內湧水量約0.3立方公尺每分,以電動水泵排水,通風以中央式,總排風量為400立方公尺每分,運搬在煤面用拖籠,平巷用煤車,斜坑以捲揚機運搬,坑口標高20.5公尺,坑溫25度。捲揚機50~35HP共3台計120HP耗電36%、水泵20~5HP共2台計25HP耗電6%,扇風機22~5HP共2台39HP耗電20%、壓風機50~30HP共3台計110HP耗電36%、合計304HP,月用電735,000KWH。員工坑內239人,坑外28人,計267人,以民國60年生產21,316噸計算,生產效率6.65噸/人月。生產成本384.3元、管理成本59.5元、推銷成本19.4元,合計463.21元。
南邦煤礦坑口
南邦煤礦經營者為苗栗望族林清文,根據南庄鄉公所網站所載,林清文,字學文,號薰時,生於光緒14年(1888)8月11日,明治43年(1910)臺灣總督府日語學校畢業,旋即入林本源事務所服務,大正4年(1915)創設中南輕鐵公司,大正7年(1918)與黃維生、潘慶文、徐阿石、徐開萱、陳維藻等合組展南拓殖株式會社,資金壹百萬元,經營製糖、採炭、運輸、拓殖等事業,出任「專務」之職,並於該年授佩紳章。大正8年(1919)出任苗栗興業會社「取締役」、次年擔任新竹窯業株式會社社長、頭份庄第一任庄長(大正9年至大正13年)。
南邦煤礦新坑礦場
昭和9年(1934)任頭份信用組合長、商工會長、獅頭山勸化堂管埋人總代等職,日人後來推行皇民化運動,廢除各地廟宇神像,他協助各寺廟將神位、神像安置於勸化堂,集中保管,功不可沒。林清文取妻黃氏丁妹,育有二子,長子林為恭,次子林為寬。昭和13年(1938)林清文取得南邦礦業權,昭和16年(1941)安排由其長子林為恭繼承南邦煤礦,並一直由林家人經營至收坑為止,昭和18年(1943)林清文仙逝,享年56歲。
南邦煤礦礦場建築1
林為恭生於明治41年(1908)4月10日,少攻漢學,碧堂私塾肄業,傾慕戰國遊俠。大正15年(1926)新竹高級中學第一屆畢業,隔年進入香港大學,半年後輟學回台,協助經營家族之煤礦、製糖、開墾等事業,昭和5年(1930)與新竹縣新城庄望族李靜妹女士結婚,昭和7年(1932)出任頭份庄壯丁團長。接手南邦煤礦後,於昭和18年(1943)增加礦區。光復後出任之公職包括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參議員、新竹縣農會理事長、臺灣省農會理事、新竹縣參議員、苗栗縣頭份鎮鎮長、民國49年至57年間任苗栗縣第四、五屆縣長。事業經營方面包括創設台灣赤糖公司、南斗化學工廠、南榮木材公司、南庄礦業公司等,出任董事長。吳伯雄為其外甥,其子林佾廷擔任台灣省煤礦公會常務理事,為照顧當地礦工而創建礦工醫院頭份分院,後以其父之名改組成立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林為恭於民國71年12月6日往生。
南邦煤礦礦場建築2
南邦煤礦民國45年移轉交由其弟林為寬繼續開採,根據南庄鄉志所載,林為寬大正9年(1920)6月12日生,昭和10年(1935)3月31日頭份公學校高等科畢業,之後就讀台灣商工學校土木科,學成先任職於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當時其父林清文申請開採南邦炭礦開採經營,於是他在昭和16年(1941)辭職返鄉輔佐家業。其個性剛毅率真,為人達觀好義,處事信守然諾。他後來接管南庄地區家族事業南邦煤礦、獅頭山煤礦與馬福煤礦之經營,其間為地方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南邦煤礦礦場建築3
他對礦工生活十分照顧,教育尤其重視,包括免費專車接送子女就學和提供燃煤給學校燒開水、蒸飯,出資協助新建或改建各學校之教室,並改建南埔國小校門。他對於地方建設亦甚關心,有求必應,迄今鄉親仍懷念不已。民國40年l月7日當選苗栗縣議會第l屆議員。民國49年4月24日其兄為恭當選第4屆縣長,南莊礦業公司改組,由林為恭長男佾魁接任董事長,林為寬出任總經理,實際經營公司,民國52年4月28日林為寬當選臺灣省議會第3屆議員。林為寬與其妻游晴美(原名秀蘭)育有4男名為佾儀、佾禮、佾欽、佾崇,及4女名為玉梅、玉錚、玉華、玉玲,民國62年8月25日上午11時30分逝,得年54歲。
大南埔水橋
南邦煤礦舊坑在海拔比較高的山上,舊坑口尚存,旁邊除新蓋的別墅外,未留下任何礦場建築,還沒通過隧道前,左側另有山徑通往南邦煤礦的新坑,不過只找到一處圍籬內找到幾間礦場建築,坑口未尋獲。回到山下,發現一座蓋在野溪上方的大南埔水橋。
橫越野溪
大南埔圳係先民為引水灌溉,最初於道光23年(1843)由「林張成、徐羅合」等水戶組成12股,出資於四灣山唇引南莊溪水築陂開圳,咸豐5年(1855)築成,灌溉大南埔、小南埔及下林坪地區農田。大南埔圳灌溉系統面積約190公頃,最初的水圳因遭野溪阻斷,所以利用麻竹剖半,挖空竹心綑綁架設水橋橫越野溪。
水橋伯公
由於水橋簡陋常被沖毀,墾戶為求引水順利,所以在水橋旁以石板搭建伯公廟來祭拜,從此水路順暢,灌溉無數農田,墾戶飲水思源,每逢初一、十五便擠到水橋伯公廟前祭拜,後來因為因道路興建而遷移至路旁生長茂盛之青剛櫟樹下。
大南埔圳
大正14年(1925)竹製水橋改建為水泥渠道,並在上方鋪設石板,以利民眾通行。民國69年興建永和山水庫,因北坑溝溪的集水區太小,所以整修大南埔圳,從田美攔河堰引水,興建封閉式的越域導水圳路,沿途設置水匣門或出水口來灌溉,而舊時水橋也功成身退,現已成為無水的乾渠道。
齊天大聖與如來佛祖
白雲寺又名玉皇宮,為百年古剎,位於群山環繞的幽谷之中,沿途幾無住家,環境清新雅緻。寺廟下方設有停車場,入口處有二尊齊天大聖在前,而如來佛祖在後的塑像,相當生動。步行上坡約3分鐘後抵達山門,寺內傳來唸佛的梵音,寺前一片忙碌的景象,正在為即將到來的中元節盂蘭法會佈置準備。
白雲寺
白雲寺一樓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三相恩主,後殿仙水亭供奉九天玄女,樓上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及3尊5尺高的白玉三寶佛像,法象莊嚴。寺內每逢佛聖誕辰均舉行祝壽慶典暨誦經法會,每月逢9日定期扶鸞濟世。寺址原為象靈山岩洞,善紳黃新富發現岩洞雄偉壯觀,石洞湧出清泉,為修行仙境,於是在光緒8年(1882)擇吉日搭建茅舍參禪修道。
仙水亭岩洞
庄民及信徒知悉後,紛紛前來參拜,由於相當靈驗,香火日益興盛。後來王國清、古良清、張陳漢妹等居士,重新修建宮堂,民國56年獲得地主黃章美捐贈土地,由黃林仁香等籌組成立「白雲寺管理委員會」,集資建廟。白雲寺背座東橫屏山,西向頭份,視野遼闊,雨後山嵐積聚谷間,有如寄身於白雲之上的仙境。
大南埔文武宮
文武宮為南富村歷史相當悠久的廟宇,主祀三相恩主,廟門後方有其沿革史,詳述南興庄與文武宮的發展史,特摘錄如下:
清道光廿三年(民前六十九年)林奎松、張昆和等共同取得中港三灣南興庄之開墾權,北臨中港溪河岸懸崖,西連員林庄崁面原為一片婷樹之青埔,東南方則為生蕃巢窟之山區,開拓之難不必贅辭。在道光廿三年至咸豐五年之十餘年間,由林奎松、張昆和、徐錦春、羅德達、向世權、劉世承等組成開墾股份,串名林張成、徐羅合,按份津本墾田種植聚眾而居,稱為南興庄。
至咸豐五年(民前五十七年)再由開墾股份共同捐資,深入內山大溪築坡鑿壟,沿四灣山麓開圳引水灌溉,開墾完成水田參拾餘甲,埔園八甲餘,除另踏一份以酬林奎松、張昆和昔日開墾之辛勞外其餘均分十一份埋石定界各自分管。草萊初開瘴癘彌漫,加之附近叢林時有生蕃出沒,襲取人頭,居民等為求安居樂業,聯名擺設香案,當天叩請南天三相恩主降臨,奉祀於庄中央之開墾事務所,稱為武聖公館,即為現在之文武宮。
時序遷流滄桑遞變,本庄居民與年俱增遂成一大村莊,後更名為大南埔,顧名思議,本地曾為一大平坦草原,經先人披荊斬棘遂成沃壤。民國廿四年農曆三月十九日,突發本省中北部之大地震,本庄民房無一倖免,本宮亦遭波及,原擬災後復舊,適遇市區重劃,本宮廟址變成街道,庄中善信不得已另搭小屋以安神位延綿香火。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本省重歸祖國懷抱,憲法保障宗教自由,民國卅五年由成合號出資購買現在之舊廟址,以供建宮之用,民國卅六年經地方人士公推羅阿為、林阿番、曾金福、徐昂古、林添皇、黃新維、楊喜松、張松海、林輝和、彭細松、溫維蘭、林輝順、黃連生、彭阿統、陳阿沛、宋添榮等大德為重建委員,分途募款興工建廟,因各地善信捐資熱烈,工作進行頗為順利,至民國卅七年重建完成擇吉恭奉三相恩主鎮座安位。
本宮自道光年間創立以來即由成合號每年捐出稻谷壹仟六、七百台斤作為恩主聖誕及香火司費用。民國卅七年新宮告竣公推林輝和先生為首任管理人,又奉恩主指示羅阿為先生為堂主,黃阿鳳、林添皇、曾金福、黃閨福等大德為副堂主,古台興先生為會計,彭阿兼先生為出納,楊接盛先生為正鸞,開堂闡教、代天宣化,宣揚道義、廣渡眾生。至今約有五十年之久。
民國六十三年林輝和先生百年歸仙後,為順利推行宮務,於同年六月成立文武宮管理委員會信徒計有六十六人,經改選結果林文龍當選為主任委員,林裕祥當選經理綜理宮務。民國七十六年地方熱心人士又感宮宇年久失修為公共安全計乃經第二屆第二次信徒大會決議再度重建,敦請彭春淼先生為主任委員、邱勝雄先生為總幹事、林裕祥先生為會計、黃屘生先生為出納,擇定原廟址後山重建二樓前後堂雄偉莊嚴之寶殿。民國七十六年閏六月廿二日卯時興工破土,座向巽山兼巳壬辰分金,地理師范田坤、練錫齡、建築師張文賢,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十九日上樑架造正殿,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安置龍柱。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卯時恭請恩主神像登龕入火同時舉行五天法會。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廿九日經第三屆第一次信徒大會決議為鞏固委員會之組織順利推行宮務經改選結果,主任委員彭文生、常務監事黃屘生、總幹事林裕祥、會計羅木春、委員劉火興、徐欽鸞、張友烈、鍾盛欽、何文秀、監事邱勝雅、林文龍等,共同協力推行宮務。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舉行神像登龕週年紀念及超度大法會。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十九日巳時舉行本宮重建捐資建廟眾善信祿位牌安座及三天法會。現在二樓神殿已重建完成,謹奉恩主指示於歲次甲戌年十一月廿四日至廿八日舉行慶成福醮,敦請立法委員劉國昭先生為建醮主任委員,南庄鄉公所秘書黃煥生先生為總幹事,南庄鄉農會總幹事湯金福先生、新竹展書堂書局總經理黃德泉先生等為副總幹事,積極進行建醮事宜。總觀本宮之重建歷經八載耗資六千餘萬元,幸蒙各地善信大德慷慨捐輸,又蒙建築先進之禪精竭慮巍峨堂皇之廟宇現在僅剩壹樓活動中心尚未完成外,已告初成。敬希各地善信大德一本初衷更加愛護慨解義囊共襄盛舉,則福有攸歸矣。
大南埔文武宮管理委員會謹撰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歲次甲戌十一月二十四日
中港溪
離開南庄後,沿中港溪來到三灣。中港溪發源於南庄境內海拔2,616公尺的樂山,朝獅頭山與象鼻山之間蜿蜓西流,流經南庄、三灣、頭份、造橋、竹南等5鄉鎮,最後從竹南塭子頭出海,全長54.14公里,流域面積446平方公里,中間穿梭在山巒丘陵間,流路曲折,形成無數個河灣,河邊滑走坡所形成的河階地,成為先民拓墾設庄定居的主要聚落。
肚兜角步道
中港溪流域共有4個較大的河灣,其中3個位於三灣鄉,由於先民拓墾係由下游往上游發展,因此依序留下頭灣(水頭屋至小份美地區),位置在曲流內側故亦稱為內灣,二灣在九勝埔對岸,三灣則是在肚兜角,另外還有位在南庄鄉的四灣,即南邦煤礦附近的地名。三灣老街旁突出的河階地即肚兜角,以形狀似古代人所懸於腰間之肚兜(錢袋)而得名,原本中港溪從中間貫穿,某次颱風過後洪水造成河床改道而成為今貌,民國102年在溪邊闢建完成肚兜角步道。
肚兜角
五穀廟設置在三灣國小旁,寺內供奉五穀爺,即神農大帝,副祀三官大帝、地藏王菩薩、齊天大聖、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文昌帝君、福德正神、褒忠義民爺。另村民為感念淡水同知李慎彝、竹日武三屯把總向仁鎰2人,任內對拓墾事業貢獻良多,在建廟時亦供奉兩人的長生祿位。
五穀廟
神農大帝傳說為上古時生於烈山(即今湖北省隨北縣)的姜姓氏族,以鑽木取火德惠天下,故稱炎帝。大帝發現五穀(稻麥粟梁稷),教民耒耜以興農業,設市廛以通貨財,且親嚐百草作方以治民疾,因誤嚐毒草,致聖像有文面、赤面、黑面之別。
雅農之門
先民於清嘉慶、道光年間進入三灣地區拓墾,多務農為生,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每年均徒步前往竹南五穀宮參拜,信徒後來於咸豐2年(1852)叩求神農大帝分靈至三灣,興建廟堂奉祀,成為三灣鄉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歷年農曆4月26日五穀神農大帝千秋聖誕,均會舉行祭典。廟宇歷經多次改建,現今2層樓鋼筋水泥建築即民國68年破土興建。
三灣國小
三灣國小為一所超過百年歷史的學校,明治31年(1898)12月28日創設,初名新竹廳中港支廳三灣公學校,隔年開學借五穀廟上課,明治41年(1908)獲五穀廟贈地,開工興建校舍。昭和16年(1941)改制為新竹州竹南邵三灣國民學校,民國57年9年國教實施後改名為三灣國民小學。
庄頭福德祠
老街的中央有間庄頭福德祠,與一般常見的福德祠造型略有不同,屋頂為弧形,廟身無太多繁複的雕飾,與客家人簡樸的性格相近,內部採白色系,就連門額與門柱上的對聯,也都是白底黑字相當特殊,該廟據稱於嘉慶、道光年間先民來拓墾時即創建,為歷史悠久的小廟,現今廟身為民國60年農曆2月5日改建落成。
九芎伯公
福德祠的前方有棵九芎樹,主幹中心已腐朽挖空,內設有香爐供民眾祭祀,外觀看似已壽終正寢的九芎樹,其樹冠卻依然枝繁葉茂,相當神奇。樹旁另有三塊石板搭建成ㄇ字形,很像福德祠的縮小版,可能是改建前的本尊,石板上的門聯為「福澤蔭千古 德施及一村」。
福德祠
三灣國中往下至中港溪的邊坡上有棵百年櫸木,樹蔭涵蓋下方的石母祠,廟內供奉石母娘娘和其牌位,石母娘娘簡稱為石母,三灣鄉民多會來認石母為契母(乾媽)以護佑平安,小孩歹腰飼也會來「求縴」(護身符的紅線)以保庇順利成長,每年中秋石母誕辰會有許多契子女來祭祀祝壽並換「縴」,直到婚後才能取下。
石母祠
石母祠始建時間不詳,民國62年修建,神位旁的一塊木板上記載民國64年4月23日戍刻,石母曾降詩於南庄鄉員林村小南埔的崇聖宮,並詳述其來歷,摘錄如次:吾神乃清朝貴州省人氏,姓陳名運英,出生於八月十五日子時,世居陳家庄,家境貧苦,早年母故,因此為人幫傭,稍長,即代人撫育小孩,愛護備至,育成男女孩兒不計其數,老人脫凡魂歸冥府,承上蒼春顧,謂吾育兒有方,封以神職,繼續為凡塵眾生看護孩兒。以上是吾之生平,簡略前述也。
餛飩板條午餐
每年6-8月是聞名全國的三灣梨產季,大部分農民在台3線旁展售,吸引過路客,雖然老街整理得美侖美奐,且鋪上精美石磚步道,卻少有遊客進到老街來逛,因為說實在的老街除廟宇外,少了古味的特色建築,商業活動亦不發達,周遊三灣大半天,已是飢腸轆轆,卻找不到可以祭五臟廟的地方,總不能只吃梨子當午餐,終於回到五穀廟後,在大馬路邊發現麵店,裡頭的餛飩板條味道還不錯。
永和山水庫入口
永和山水庫位於三灣鄉永和村,永和地名由來係清嘉慶17年(1812),廖雙龍與宋氏生下之長子廖佳福到此開墾山地,剷除匪徒,征服高山原住民,驅離至深山,來此的先民少了匪徒與原住民的威脅,認為從此可永保和平安心拓墾,故稱為永和山。永和山水庫為供應竹苗地區民生與工業用水的水庫,民國69年動工興建原名東興水庫,於民國73年10月完工後因村民要求而改名。水壩壩體是以分區滾壓施工的土石壩,高達60餘公尺,長達340公尺,水源來自中港溪支流北坑溝溪,為台灣首座沒有水門和水閘的水庫。
永和山水庫
山城南庄和三灣一日遊,竟發現這麼多有趣的事物,是當初所未預期的。張榮福先生收藏的礦業及客家文物相當豐富,大部分都是人家主動致贈或是他去搜集而來的,充份展現出客家人克勤克儉惜福的天性,這裡是一座寶庫,歡迎大家常來挖寶聽故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817南庄-礦業客家生活體驗館、蘇鐵化石、南邦煤礦、三灣、永和山水庫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那棵樹真的是青剛櫟樹,您對植物的觀察很敏銳,好厲害;補充一下,台灣商工學校即為現今台北市開南商工的前身。

Shepherd's Wolf 提到...

下次再去南庄時,再跟您請教一些秘密景點。

HAKKA 提到...

好作品要與大家分享呀~

您好:
作品真優啊,敬邀參加客委會主辦的"哈客旅行家"創意相片徵文活動,最高獎金5000元 !!
時間有限,快來分享您的大作喔~
活動網址 http://archives.hakka.gov.tw/event102A/
客庄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archives.hakka?ref=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