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1031101石碇-文山煤礦盤山臺車軌道、雞冠山、石底六坑、石底五坑

文山煤礦盤山臺車軌道係為運輸煤礦而建,路線起自文山煤礦一坑礦場,盤山上拉至雞冠山鞍部,越嶺往下輸送至紙寮坑的石底六坑,再繼續拉上姑娘山鞍部,然後降至五路財神廟附近的石底五坑,再轉運至菁桐,由平溪線鐵路向外運輸。位於雞冠山鞍部的捲揚機房,因鹿窟事件時遭呂赫若運用作為無線電發報之用遭拆除,後來修築106縣道,改以卡車運煤。

文山煤礦位於新北市石碇區十八重溪,搭乘台北客運795路木柵往平溪公車,於文山煤礦站下車。自行開車由二高木柵交流道下,循106縣道由深坑往石碇方向行駛,文山煤礦站牌前左轉下碇南路,過中民橋後右轉,即為盤山臺車軌道之起點。

中民橋對面文山煤礦工寮

106縣道起自新北市林口區下福,經泰山橫窠雅路、新莊新泰路、板橋中正路、民權路、民族路、中和中山路、新店復興路、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石碇靜安路、平溪靜安路、瑞芳靜安路四段至終點傑魚里,全長共計82.249公里,為台灣第二長的縣道,其中位於石碇這一段縣道的開闢與臺陽公司的文山煤礦有關。

盤山臺車軌道平面路段(左往礦場右往雞冠山方向)

研究文山煤礦的開採歷史時,從臺陽公司鑛業公司四十年誌一書中得知,石底煤田因煤層受地層影響,變化甚多,不得不分別開採,文山方面煤藏,初因交通不便,昭和16年(1941)包工作小規模試掘,產量不多,運搬全賴人力,昭和17年(1942)石底礦業所始正式在文山企業,先後開鑿中央坑,十八重溪坑及斜坑,為解決運輸問題,乃敷設由十八重溪至石底五坑之盤山臺車軌道。

往雞冠山的盤山臺車軌道路線

多次探訪文山煤礦時,詢問當地耆老,大都知道運礦台車曾在附近山頂奔馳過,但卻無人能指出實際的路線位置,臺陽公司相關文獻也未畫出這一條路線,只好從地圖上嘗試畫出可能的最短路線,文山一坑往東在中民橋右側沿永定溪開闢的小徑,似乎有條沿溪谷往山上的路,選擇一個晴朗的日子,僅帶一瓶水輕裝簡從前往探勘。

永定溪支流

小徑旁狹窄的坡地上,居民沿線闢建帶狀的菜園,小徑盡頭左轉後變為上坡的泥土路,前段的路線寬大尚稱清晰,後段便轉為羊腸小徑,然後進到溪谷內,溪側以石塊鋪設一條明顯的山徑,往上通往水源地,盡頭處溪水稀少,巨岩橫陳,無路可進,只好折回,順著水管鋪設的路線下山。水管小徑初寬後窄,部份陡峭路段幾無踏腳處,最後通往紙寮坑附近一戶人家,遇到一位親切的大叔,攀談之後得知附近山區內所見鋪石塊的小徑,均是由他親自搬運鋪設。

水源地

大叔世居該地,對當地歷史知之甚詳,例如十八重溪地名係由原地名松柏崎的台語音轉而來,也提及鹿窟事件時呂赫若遭毒蛇蛟死,埋在永定國小對面的山上,該地原有2百多戶人家,事件發生後全部遷離。重點是他印證盤山軌道經過的路線,大叔熱心提供一根木棍作為登山杖,以及一段可以護身的咒語,可以在山上遭遇疑難雜證不可解的超自然現象時,持咒神明會幫忙護持,但這段梵文咒語始終記不住。

盤山臺車軌道越嶺路段

軌道路線是由谷地間上行,只不過大都毀壞無法辨識且難以通行,順著大叔鋪設稜線的石路上行,雖然因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已滅失,但最後總能接上殘存的小徑。走走停停,從樹冠葉隙間望見遠處一大片石壁便是雞冠山。不久後來到一處石砌的駁坎附近,上頭是一塊平坦的小空地,原本應該有建築物,不過已被樹林所佔滿。往左是條明顯的小徑,約莫百餘公尺,接上呈凹字型鑿岩闢建的盤山臺車的越嶺軌道。

山頂鞍部遭拆除的捲揚機房殘存的水泥塊

鞍部是平坦的台地,山壁邊殘存一座水槽,長滿姑婆芋的地面上散落一些碎裂的水泥塊,與大叔形容的相仿,此處便是盤山臺車位於山頂的捲揚機房,遭拆除的機房樣式,大約與在姑娘山上的機房相似,捲揚機房遭拆除的原因,亦與鹿窟事件有關,呂赫若曾在此地利用捲揚機電力進行無線電發報。

臺車軌道旁的水槽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大正3年8月25日生於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出身地主家庭,昭和4年(1929)考上台中師範學校,當時社會主義思潮盛行,農工階級運動方興未艾,呂赫若深受影響。昭和9年(1934)畢業後赴新竹州峨嵋公學校擔任教師,因對於客家語言不通,轉調南投營盤國小,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寫作生涯。

電氣機房殘存的絕緣礙子

隔年他以呂赫若為筆名,創作的第一篇小說「牛車」在日本「文學評論」發表,受到台灣、日本和中國文壇各方的注目,赫取自朝鮮作家張赫宙,若取自中國作家郭沫若,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和他們一樣傑出的左翼創作人士。昭和14年(1939)赴日本東京武藏野音樂學校聲樂科就讀,師事聲樂家長板好子女士,並參加東寶劇團的創作及演出。

遠眺皇帝殿

他在日本期間,對於身為殖民地子民有相當的體認和感觸,昭和17年(1942)回台後加入由張文環所主編之台灣文學,並擔任興南新聞記者,他不但在文學創作上出類拔萃,對於舞台劇的編寫與演出也相當熱衷,積極參與文藝運動,才華洋溢,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民國34年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呂赫若抱持理想,以為台灣自此脫離殖民地位,可享有自由和尊嚴,他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

雞冠山

離開捲揚機房,原本想循台車道的路線下山,不過雞冠山近在咫尺,於是先循左側穿越樹林,接上雞冠山稜線的登山步道,拉繩攀爬陡峭崖壁,峰頂稜視野絕佳,北眺光明寺,南望皇帝殿山,山谷間永定溪畔的永定國小操場清晰可見,雞冠山因山脊瘦長高聳,遠望形似雞冠而得名,山頂海拔高度420公尺,設置野牛3基石一顆。

永定國小對面的山坡竹林區是呂赫若被毒蛇咬死後埋葬之處

呂赫若逐漸發現國民政府政權的政策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民國35年出任人民導報記者,直言批判報導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的陰暗面。民國36年他發表最後一篇作品「冬夜」,描寫殖民末期至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經由一名女子的淪落與悲運,透視國民政府帶來經濟惡化、貪污腐敗、民生凋閉的台灣社會慘狀,不久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屠殺台灣人民、捕殺台籍菁英。

光明寺

呂赫若對國民政府徹底失望,身為知識份子,他思索擴大發揮社會改革力量,轉向社會主義思想改造台灣,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主編中共地下黨機關刊物光明報,並變賣家產,開設大安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理念的刊物與宣傳品。民國38年呂赫若擔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8月爆發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光明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及同校多名教職員陸續遭到逮捕判刑,多名台大師生也因涉及本案遭逮補。

下山的臺車道

呂赫若因擔任光明報編輯,事發後開始逃亡。他曾與熱愛文學的辜顯榮媳婦辜顏碧霞結識,並擔任其小孩的家教,辜顏碧霞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身繫囹圄,財產遭到沒收,辜顏碧霞是已故中國信託商業銀行集團總裁辜濂松之母。民國38年6月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受命到台灣發展組織,書記蔡孝乾主持會議,擇定形勢險要的台北縣石碇鄉與汐止市交界的鹿窟作為北區武裝基地,並計畫成立台灣人民武裝保衛隊。

誤入籠子的松鼠

9月指派陳本江等人上山勘察,後來呂赫若亦來到鹿窟附近基地活動,擔任無線電發報任務。據大叔說民國40年某日他曾到山上的捲揚機房,利用捲揚機的電力進行發報,發報後要移轉地點,便遭到龜殼花咬傷而死亡,年僅38歲。據鹿窟事件受難者李石城描述,呂赫若後來由李石城的姐夫及王忠賢、陳春慶等3人親手埋葬在永定國小對面的山坡地竹林裡。

下山的臺車道斜坡

民國39年3月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二次被捕,供出所有台共黨員名單,根據當時的調查報告,中國共產黨在全台共有7個據點,石碇鄉鹿窟村是大本營,林松級為總指揮官,石碇鄉公所總幹事廖木盛任財政部長,鹿窟村長陳啟旺任主席、公共戶籍員黃碧達任總務部長,民國41年12月28日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投票日當晚,一名便衣警員突然失蹤,警備總部對石碇鄉實施戒嚴,一萬多名軍警從汐止、石碇、南港等地,悄悄摸黑上山,將汐止與石碇交界的鹿窟村全部封鎖。

過橋

軍警大肆搜補當地村民及相關人士,包括石碇、瑞芳和汐止等地共有4百多人被補,其中四分之三為農夫與礦工,全部送到鹿窟禪寺(後來的光明寺)內的臨時指揮所,關押在幾個狹窄的小廂房內,由當時的保密局軍官谷正文嚴刑拷打。據國史館館長張炎憲研究,約200多人受審,35人被判死刑槍決,自首無罪和不起訴者12人,其餘98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中包括未成年的兒童。實際上鹿窟事件主要領導人僅有楊上級(即陳本江)、政委陳當和、書記呂赫若、指導委員陳春慶、廖學禮。

石底六坑坑口

大叔指出原本山區有兩百多戶人家,在事件時多數遭逮補,僅餘老弱婦嬬,即便有些人後來被釋放,也不願繼續待在此傷心地,幾乎全村全數遷出山區,無辜受牽連的受難者,多數未受良好教育,晚年仍未獲得應有的補償。而文山煤礦盤山臺車軌道在雞冠山上的捲揚機房,也受到此事件的連累,為避免再受到共產黨組織的利用,而遭到拆除的命運,成為一堆碎石。

望向坑口

雞冠山的登山路徑與盤山臺車軌道的路線略為平行,盤山臺車軌道在較低的谷地,而登山路徑則是在較高的脊線,兩路線最後合成一線,出口附近的農戶老伯曾在文山煤礦擔任礦工,證實這條越嶺的軌道曾經存在,臺車軌道下山後經過橋樑,溪谷對面另有一間石砌的小福德宮,是另外一段越嶺至石底五坑的盤山軌道起點。

石底六坑坑內

老伯告知附近尚存一座風坑,前次來訪時並未發現,還以為是開路時被掩埋,後來對照臺陽公司所繪地圖,原來地圖套繪位置有些偏移,石底六坑不是在溪流右岸,而是左岸,石底五坑的位置也不是在溪流的右岸,而是五路財神廟附近106縣道旁的那座坑道。

通往坑底的軌道

石底六坑礦圖所繪共開本坑與風坑兩坑道,分別於大正13年4月及大正14年2月開鑿,廢止時間分別為昭和13年2月及昭和5年12月,不過現場僅發現老伯所說的風坑,本斜坑已滅失。風坑坑口採石砌,現仍保存良好,斜坑向下約20多公尺處遇積水,水中尚存運礦臺車行走的軌道。

盤山軌道越嶺姑娘山下的福德宮

台陽公司於大正12年開發石底五坑時,曾自菁桐坑至五坑間,開闢運煤台車軌道,後於昭和16年開發文山煤礦時,又由文山十八重溪架設盤山臺車軌道至五坑,分別翻越雞冠山與姑娘山兩座山頭。以後又自石碇雙溪口站,開鑿至文山中民村,以促進此一山地交通貫穿,當時雙溪口站已可經深坑、木柵通行至景美。

往姑娘山鞍部臺車軌道

由於文山煤礦蘊藏豐富,省建設廳民國41年曾調查並主張由景美闢建經深坑、石碇至菁桐之間23.5公里長的鐵路,來促進礦產運輸,鐵路局亦曾於該年3月26日完成該鐵路之研究報告,所需經費估計約3500萬,工期約1年半,隨著萬新鐵路支線拆除,此段亦無寂而終。臺陽公司盤山運煤軌道,常因風雨而毀壞,此外恐怕政府對於石碇山區共產黨的活動亦有所忌憚,欲加強此地的開發,民國41年台北縣政府運用兵工,就臺陽公司原闢舊基,再事建築,於是年九月完工,即今日雙溪至菁桐坑之106縣道。

姑娘山上的捲揚機房

位於姑娘山鞍部稜線上的捲揚機房,為此段盤山臺車軌道唯一遺留下來的建築,將文山煤礦運抵及石底六坑自身所產的礦產,利用捲揚機拉到山頂後,越嶺再下放至石底五坑,然後運往菁桐,接平溪線鐵路外運,目前登姑娘山的一小段山徑與臺車軌道重合,鑿山開路的痕跡明顯。

捲揚機房內部

當時106縣道有路無車,臺陽公司於41年11月發起組織客貨運公司,42年6月9日奉公路局批准籌備後,於43年7月14日訂立章程,繼奉准成立臺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於44年6月24日正式通車,該公司原係申請行駛由菁桐坑直達木柵,轉六張犁而至台北市區,但因公路局對於石碇公路不允開放,亦不同意中間借道通過,以致該路線僅限行駛於菁桐至雙溪口12公里之中,既不能運煤,旅客又必須於中途換車,甚為不便。

山下出口五路財神廟

石底五坑坑口在106縣道旁,礦區號碼礦業字第44號,面積728公頃11公畝14公厘,隸屬文山煤礦,日治時期原礦字第1791號,大正8年(1919)1月由基隆炭礦株式會社設立礦權,礦區石碇鄉員潭子坑、雙溪、排寮、玉桂嶺、大溪墘,面積2,326,832坪,礦業人昭和14年轉為臺陽鑛業株式會社,昭和4年至8年期間礦區供河野俊雄包採。礦山名稱昭和3年至7年期間為石底五坑。

往平溪路旁的石底五坑

年度面積產量礦山名礦業人
大正8年2,326,832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大正9年2,326,832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大正10年2,326,832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大正11年2,336,240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大正12年2,336,240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大正13年2,336,240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大正14年2,336,240坪753,000斤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1年2,336,240坪下2,806,111斤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2年2,336,240坪12,129,445斤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3年2,336,240坪7,365,310斤石底五坑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4年2,336,240坪3,696,062斤石底五坑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河野俊雄
昭和5年2,336,240坪700,476斤石底五坑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河野俊雄
昭和6年2,336,240坪10,919,684斤石底五坑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河野俊雄
昭和7年2,336,240坪石底五坑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河野俊雄
昭和8年2,336,240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代理人河野俊雄
昭和9年2,169,635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10年2,169,635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11年2,169,635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12年2,169,635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13年2,169,635坪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昭和14年2,169,635坪新興炭礦、廣利炭礦、大日炭礦臺陽鑛業株式會社
昭和15年2,169,635坪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江維敦
昭和16年2,169,635坪東新炭礦、一新炭礦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江南敦已、尤銘新
昭和17年2,169,635坪東新炭礦、溪南炭礦臺陽鑛業株式會社代理人江南敦巳、尤銘新

石底五坑

文山煤礦盤山臺車軌道趨近於直線,較現今循永定溪畔闢建蜿蜒的106縣道路途較短,踏著臺車軌道的舊跡,回想起當初先人篳簬籃縷,以啟山林的過程,著實相當艱辛,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不僅生活困苦,還得面對統治者高壓不分青紅皂白的白色恐怖,許多現存的長者,迄今心中仍遺留著揮之不去的陰影。

8 則留言:

Wayne Su 提到...

請問這篇的「五坑」和光明路裏的「五坑」( http://ivynimay.blogspot.tw/2010/09/990912.html ) 有何不同呢?

Shepherd's Wolf 提到...

五坑源於此處石底五坑,光明路屬同一礦區,不同地方開坑,當地人沿用五坑地名來稱呼光明路的礦場。

sacd 提到...

您好
我最近探查該地,認為從一坑上行至雞冠山鞍部的台車道路基幾乎完全存在,不過與您的描述、或兩年前藍天隊探勘出的路線不盡相同。
但是我卻無法找到從鞍部下降至紙寮坑古道的路基。
不知道您是否有興趣,近期一同走訪一趟呢?

Shepherd's Wolf 提到...

一坑上行的台車路線是根據鞍部上的相對位置推測而得,並沒有特別再實地踏查,雖然很想再去看看,但最近雜務較多,以後有機會再前往一探。

Unknown 提到...

您好:
請問汐止登山步道「耳空龜山」與「581峰」間之「雙石塔」是哪一個礦坑的遺址?

有聽聞說是五坑煤礦運往東山(今汐平路)天車吊掛基座,但我查無相關資料可以佐證!

謝謝您!

Shepherd's Wolf 提到...

您所謂的「雙石塔」係位於石底五坑至石底一坑的運輸設施,在地面公路未開通前,供五坑將煤炭運往一坑的設施。

Unknown 提到...

據我小時聽家母所言,五坑運往菁桐使用的是無極索道,一上-下,讀高中時在分水崙公路旁,看見-個非常美磚造坑道,後來106線道擴寬,洞口被封,當年年輕礦業還在運作,所以沒留下任何照片,但在平溪河谷中,還看見輕便鐵道棧橋墩。

Unknown 提到...

那應該是早期的流籠
小時候我外祖父在五坑開酒保(福利社),聽母親說,五坑煤都利用無極索道運到菁桐,拉臺車纜繩上下擺動-人高,也因此導致驚嚇,差點跌落橋以致後來手腕凸出一塊骨頭-直到往生。後來我上高中,搭台北客運上平溪的分水嶺時,在公路右側可以看到,一個用紅磚砌的很漂亮的坑道。也在一坑河谷看見運煤水泥棧橋,可證明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