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1041223瑞芳-昇福坑、大粗坑九號硐

大粗坑位於新北市瑞芳區,自清末即盛產砂金,日治時期由藤田組設立礦權開採,後由顏雲年承租,繼而承購,並再轉租予其他承包商開採。戰後大粗坑由劉明主持的振山實業社包採,民國44年以後礦區由臺陽公司收回直營,由於政府黃金政策不當,導致礦業蕭條,大粗坑最後廢村。

大粗坑步道之起點位於猴硐火車站之東北東方,可由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過新介壽橋至對岸,左轉沿馬路往北直行,過橋後右轉,順著大粗坑溪旁的馬路向東步行至道路盡頭,即為大粗坑階梯步道的起點。

大粗坑步道

大粗坑步道已來過數趟,不過大部分活動的區域,都還是集中在步道,由於對金鑛的接觸較少,也不太清楚金鑛坑口的分布情形,故很少離開步道超過2公尺以上的距離,最近研究鑛坑口漸有些突破,決心要驗證文獻地圖上所繪實際坑口位置,以雙腳從廢墟中找出曾經的繁華歲月。

昇福坑

大粗坑的金鑛坑命名方式,海拔由高至低依序加上數字來命名,最低的地方大概是大粗坑十號硐,位置即在大粗坑步道的起點,印象所及,附近僅有一座昇福坑,坑口牌匾民國77年元月13日創建,歲次丁卯仲冬吉旦。昇福坑場主為白政彥,租下採礦權至民國110年,不過僅挖到89年時礦坑便停止運作。

萬善堂

昇福坑後方以峭壁為主,並無小徑可資往上,故還是得回到步道,打開GPS定位,居然沒電,而且所帶的備用電池亦全數電力耗盡,原本做的功課失去最重要的定位系統,有點想打道回府,不過還是憑著印象,走一步算一步,十號硐便是在這樣的烏龍下,失之交臂。

建設者名左石碑

步道的中段有間萬善堂,其後方有一石碑,碑文內容如下:
「建設者名左
金盈發 蔡紅毛
潘炳燭 尤阿朋 仝叩謝
蘇盛 蘇先致
明治四十二年歲在己酉孟冬之月立」
明治42年為西元1909年,孟冬為農曆十月,裡頭提到的人物多為經營炭礦的業主,其中潘炳燭為平溪鄉聞人,發現平溪煤礦,為促成平溪發展之關鍵人物之一。蘇先致為致和煤礦的創辦人。

製鍊場

此地既設置萬善堂和石碑,想必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因此再上行一小段路後,發現對岸似有一片駁坎,決定越過溪床,攀附著石牆,撥開惱人的有刺植物,爬到駁坎之上,這裡是一處頗大的平台,到處都有石砌房屋的殘牆。突然發現一些奇怪的建築,沿著山壁而設置,每2公尺左右便劃出一隔間。

金鑛坑1

爬到隔間的上面,發現竟還有一小截礦車的軌道,故推測這些建築的作用應該是礦場的製鍊場,用以就近處理磨碎金鑛石,再加以鍊製成金的地方,此一發現大為驚喜,循著軌道地基來回搜尋,試圖要找出鑛坑的位置,下游盡頭路斷,往上游則鑽進山谷之中,線索再次斷鏈。

坑內

沿著溪谷往上爬,攀上峭壁,來到半山腰的一處狹窄平台,狀況有點進退兩難,想要繼續往上爬時,突然發現側邊的峭壁下方距離約20公尺深似乎有什麼東西,因此小心翼翼的從陡坡滑下來,在一片土坡旁發現一座半掩埋的坑口,外頭還有一個被丟棄的保特瓶,坑口無任何標示。

坑木支撐

坑口不大,尚可鑽進,距坑口約十公尺處發現一個綠色的水桶,似乎是有人來淘金所遺留下的工具,續往內探,側邊有些廢棄的礦石堆積而成的石牆,不久後來到轉折處,坑道向左彎然後再繼續向前,這裡的坑道以坑木作支撐,似乎是挖到了些什麼東西,坑木尚稱堅固未腐朽,可見數年內應該還有人持續在此掘金。

大粗坑九號硐

出坑口後,右側有條小徑,似為採鑛人所闢,可能是直接從公路下來。坑口面朝溪谷,下方為接近垂直的峭壁,印象中圖上的九號硐大約就在這附近,僅管看起來有些危險,還是硬著頭皮往下,底部並無任何異狀,令人有些失望,不過在前往溪流時,終於在一處隱閉的區域找到大粗坑九號硐。

坑內

坑口非常的大,可容納礦車進出。雖然坑口距離溪邊僅約十公尺,然而由於土石堆積,擋住坑內地下水的流出,淤積在坑口前,以樹枝測試,水深超過膝蓋,底下盡是軟泥,並無踏腳處,為了探查內部的實際狀況,將所有裝備放在坑口,捲起褲管,從邊邊水淺的地方扶著坑壁慢慢的往坑內走。

礦車

不過才踏出第2步,便陷入軟爛的泥土中,此時也只好放棄優雅的身段,跨大步到另一側較淺的小土堆,好不容易才把雨鞋從土裡拔出來,褲管幾乎全溼。這樣也好,就沒什麼好顧慮的,不過更豬頭的事發生,手電筒居然放在背包內沒有帶過來,只好再跳回去拿,這樣一來一回,整件褲子全泡水了。

坑口

進到坑內,黃土淤積的情形嚴重,僅能低著頭行走,不久見到一台半掩埋狀態的礦車,車身的木板已腐朽,輕輕一碰便有木屑掉落,至此已無法再推進,黃水混合著泥土,一踏下去恐被牢牢吸附住,無法抽身。能走到這裡,心願已了,大粗坑九號為昭和9年開坑(1934),主要由劉明所經營的振山公司向臺陽租包開採。

金鑛坑2

大粗坑的淘金熱潮始於清末,當時在八堵興建鐵路的工人,無意間在溪底發現砂金,消息傳開後,許多人蜂湧而至,沿著基隆河往砂金的源頭淘洗,最後循著大粗坑至大金瓜露頭,開啟九份和金瓜石的黃金歲月。日人治台後,以基隆山為界,將九份與金瓜石礦山分割為兩礦區,九份瑞芳的礦權由藤田組取得。

坑內岔路

藤田組經營小粗坑,由於處偏遠, 治安不佳、管理不易,因此顏雲年便於明治32年(1899)以1萬8百圓的價格,6個月為限, 向藤田組承租小粗坑砂金,顏雲年成立「金裕豐號」與藤田組訂定契約,除經營小粗坑砂金業外,並兼營調進所負責物資的供應及人力的招攬,此為顏家事業的開端。

金母鑛

明治33年另外成立「金盈豐號」增加承包大粗坑砂金區,6月擴及九份大竿林砂金區,同年3月底向顏雲年承租的採金工人已達400多人。為了方便採金人換砂金,因此顏雲年也成立「金盈利號」,收買粗金。明治35年成立「金興利號」,打算擴租大粗坑菜刀崙礦區,從事礦坑的開採。

金鑛坑3

明治36年將金裕豐號及金盈豐號2商號合併經營,並開始承租九份溪四號硐以上部分礦坑。明治39年開始承包大粗坑及菜刀崙地區山金礦區,正式開始礦坑採掘事業。明治42年,藤田組將大竿林、大粗坑、小粗坑各硐, 全數租給顏雲年, 顏雲年所承包的礦區面積, 已達九份金山的百分之90。

坑內

明治39年因承包之砂金礦區增多,並開始金礦的開採,金營利號在資金調度及煉金加工方面,已不足應付,故廢金盈利號,改成立金裕利號,以統籌收購金砂,並加以提煉為粗金。大正3年藤田組將礦區以30萬圓價格,讓顏雲年承租7年。

盡頭

為分散風險,並籌集資金,顏雲年承租整個瑞芳金礦後,仍採承包制,除一部份直營外,將礦區分為7個區域,供承包者組成商號或公司,訂約後付租開採,7年間顏雲年共收取49萬7千元租金。其中大粗坑地區是由王振東所承包,租金8萬圓,起自大正3年10月1日至大正10年九月30日共7年。

金鑛坑4

大正7年10月,藤田組打算結束在台的事業,將瑞芳鑛山全部鑛權及設備,以30萬圓讓予顏雲年的株式會社雲泉商會,此後瑞芳金鑛全數歸顏家所有。二次大戰末期,鑛山被日本政府命令停工,並徵遷設備。直到戰後復工,臺陽公司將全區分包,直到民國43年以後才陸續收回直營。

坑外

民國35年9月,礦區分租予吟山礦業公司、中國養正公司、基山礦業公司、九大礦業公司、金協和礦業公司、振山實業社及新山礦業公司等8個單位,開始復工, 各小公司著手修復主要巷道、運礦、搗礦等設備,並開始產金。其中大粗坑礦場是由劉明所主持的振山實業社所承包,硐口高度自海拔202到520公尺。

大粗坑舊照

民國38年臺陽一級承包公司開採作業中,振山洞口數20個,原有坑道總長14,696公尺,民國35年以來修復長度10,897公尺,民國38年度坑道平巷掘進長度585公尺,月平均採掘個數72,月平均員工數865人。因考慮地域條件及避免礦石搬運過程中的危險, 分別於大粗坑、小粗坑及瑞芳礦業所各設有一上礦處理廠。上礦場設備共有3座焙燒爐、40台磨礦機、3部浸化槽。

大山國小

大粗坑聚落在淘金熱時,曾吸引許多礦工在此居住,著名的導演吳念真先生,便是大粗坑人。早於昭和15年(1940)時即設有學校,後來與小粗坑、三貂嶺、瑞芳三坑暨私立瑞三國語講習所,合併申請建校,在山下設猴硐公學校,民國38年(1949)在此地設侯硐國小大山分校,便利大粗坑居民之子女就讀,金礦枯竭後,人口外移,大山分校也在民國67年廢校,現僅餘廢棄之分校辦公室與校舍,和一旁的土地公廟大德宮作伴。

江先生與謝老師

可惜民國38年以後,由於受到臺幣改制及政府黃金政策的影響,瑞芳金礦遭遇嚴重的打擊,政府當時為穩定經濟及物價,限制黃金買賣及價格,因而造成黃金生產成本大於黃金價格,讓金礦業逐漸蕭條。許多的承包者紛紛放棄承包,臺陽公司開始收回直營後,各金鑛產區人口大量外流,大小粗坑便是在這種狀況下廢村。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請教前輩,
您有金振芳礦坑的資料嗎?
大粗坑古道口最後民家(半嶺路22-6號)白先生說,金振芳是最早期的金礦坑,
走往昇福坑半途,一間翻新的房子,牆壁上就有掛金振芳三字,
但是金振芳不是人名,而是金礦坑的坑名。

Shepherd's Wolf 提到...

臺陽公司所有的瑞芳鑛山,戰後將大粗坑礦區交由振山實業社包採,之後再配合政策收回直營,手邊僅有的相關文獻查無金振芳公司之相關資訊,如係金鑛坑之坑名,推測可能與振山有關,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