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990512石碇-淡蘭古道、坪林-籟狸尖山

此趟行旅先至坪林乾元宮,之後回到坪林茶葉博物館,然後循106乙縣道經籟狸尖至石碇,不過為了呈現此路徑之發展歷程,採倒敘方式呈現。

漢人入墾台北平原,大約始於明末,至康熙、雍正年間,台北平原北部、中部及東部大致拓墾完成,於是又陸續往南循新店溪開拓文山一帶,與秀朗社及雷朗社等原住民先發生接觸。
拓墾腳步續沿著新店溪支流景美溪往上游深坑前進,景美溪在清代稱之為內湖溪,日據時代稱為景尾溪,深坑由於早期兩岸山壁陡峭地形,出入不便,因此早期拓墾只能仰賴景美溪的舟楫,而水運之終點,則位在現深坑與石碇交界之楓仔林。
楓林橋
清乾隆55年(1790年)為利墾務之進行,已有漢人與平埔族於楓仔林庄共同出資設隘圍堵泰雅族,早年設有楓子林渡頭,為淡水河流域最內陸的渡船口,內陸交通在此由水運轉為陸運,因而成為台北與石碇、坪林往來貨物轉運站。
楓林橋下渡口
楓仔林以昔日生長許多楓樹為其地名,現取其音改名豐林村,過楓林橋後為八份寮,乾隆時有泉州人黃新興等八人開闢,故稱為八份寮,早期此地商業交易行為發達,客貨運輸頻繁,有信眾在此建福德宮供奉,以祈求商事順利旅途平安,廟址位於106縣道的馬路正中央,墊高約一層樓,週邊道路形成小圓環,目前看到的廟身已重新整修過,建廟歷史應超過百年以上。
道路中央之福德宮
楓仔林渡船頭之沒落,除因兩岸土地大量開發,造成景美溪河床淤積嚴重外,另在日治時代為了方便管理,日人拓寬木柵、深坑、石碇經坪林的道路,供騎馬通行之「馬路」,也築起一條讓台車可由景美直達石碇的輕便鐵道,水運的重要性逐漸被陸路所取代。
八份寮福德宮
漢人拓墾的足跡循景美溪繼續上溯,在嘉慶、道光年間,石碇、坪林地區隨之開闢,並且更進一翻越東南方的山區,進入到蘭陽平原,這條路線較少泰雅族原住民的「蕃害」,於是很快變成重要道路,在嘉慶初年即已開闢有狹窄山道通往宜蘭,道光年間姚瑩提議針對舊道進行拓寬或修整,而留下「淡蘭擬闢便道議」,更加反映此路線對客貨之重要性,其路線描述為:「計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頭宜鋪石;五里觀音嶺服,亦宜石;十里深坑仔街,有渡,宜船;五里楓仔林,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十七里噶瑪蘭三結街,大路平坦。」
石碇淡蘭古道起點
步道起點
光緒11年(1885年)法軍侵臺,清軍曾利用山道的便利做為部隊進出的通路,更加突顯山道在軍備上之重要性,在民亂及外患的影響下,劉銘傳於光緒11年(1885年)任台灣巡撫後,列為重要的施政目標,派劉朝祐在光緒11年(1885年)9月開工,利用舊有路徑修築直接從石碇、坪林山區穿越入蘭的便道,從台北至六張犁,繞過今莊敬隧道上方的祖師公山,經深坑、楓仔林、石碇,再越過樹梅嶺抵達坪林尾,經湖潭到宜蘭,路寬3-4尺,當年11月正式開通。
現存之古道,位置自景美溪兩大支流永定溪與石碇溪匯流處的雙溪口起,循石碇溪畔修築,延伸到石碇員潭仔坑橋附近。景美溪支流永定溪發源於雪山山脈北緣的火燒寮山西南坡,石碇溪則發源於石碇鄉格頭村之崙尾寮,石碇溪床堅硬,時有深潭與巨石,永定溪流量雖較石碇溪大,但亦不足以行舟。
石碇溪河道
石碇溪深潭
日人據台後,由於深坑、石碇及坪林地區抗日軍為患嚴重,尤以陳秋菊、陳捷陞、鄭文流等抗日義軍為主力,抗日軍歸順後,基於治安考量,利用歸順人力修築古道,於明治33年(1900年)完工,路寬7-16尺,1901年地方官制改革,廢縣及辦務署,置20廳,為避免抗軍活動再起,並加強監控,日人亦在深坑設廳(1901年~1909年),突顯此地之重要性,全拜古道及抗日軍之賜,讓深坑成為當時台北盆地東南方的政治中心。
現存古道之入口處,鄉公所新建一座紅色跨越石碇溪之淡蘭吊橋,民國95年10月完工,連接到對岸新闢之淡蘭古道上,成為此地之重要地標,並且在淡蘭吊橋旁興建大型木造觀景平台,提供給遊客細細品味古道風情。
淡蘭吊橋
登高遠眺淡蘭古道
日據時期由楓仔林至坪林段淡蘭古道之修築,便不得不提到陳捷陞,他的父親與陳秋菊父親為堂兄弟,係陳秋菊族弟,同為深坑旺耽人,後遷居至楓仔林,生於清同治12年(1873年),一名陳苞,又名陳耆匏,由於小時候父親即已往生,家境貧苦無法就學,身為長子得擔起生計,靠渡船為生,因其個性豪邁,所以也結交了不少豪放不羈的人士。
古道在北宜高開闢後,已柔腸寸斷,現僅存部分經整修後,闢為觀光步道,從雙溪口至外按橋這段步道,其古道原始路基已不復見,不過古道之重現,也算是託北宜高之福(禍),由於興建開挖之初,在此地挖掘出許多古道和水圳的遺跡,才引起地方上的注意,再由鄉公所編列預算修復古道,新建之步道平坦,底下為舊路徑,上方為新穎的北宜高速公路,新舊之間存在強烈的反差。
高速公路下的淡蘭古道
接產業道路及外按橋
明治28年(1895年)日人領台後,捷陞在其族兄陳秋菊號召下,共同組織深坑、石碇地區數千義軍,參與各地起義。捷陞與日人作戰時,總是衝鋒陷陣,作風慓悍,明治30年(1897年)大溪漧之役,好幾次面臨危急時,捨槍不用而手持單刀,力敵日軍4、5人,讓日軍為之喪膽,其屬下無不敬佩臣服。日軍在進攻深坑地區昇高坑義軍基地時,他也曾經以身相護,救其族兄秋菊一命。在大稻埕之役時,更擔負起都率全軍之責。兩人同為深坑、石碇地區義軍之領袖,陳秋菊有文才善籌劃,陳捷陞槍法準武藝高,面對日本現代化軍隊及先進武器,絲毫不畏懼,讓日人吃足苦頭。
陳秋菊與陳捷陞
外按橋旁牌樓
古道至外按橋附近接到產業道路,過外按橋106乙縣道上有一牌樓,牌樓旁有座小涼亭,涼亭旁則立有陳翁捷陞先生紀念碑,背面之刻文已難以辨識,但可見約為民國46年10月5日立。
陳捷陞先生紀念碑
紀念碑背面文字
後來日人實施懷柔政策,各地義軍亦早已無法支應長期抗戰之資源,因而紛紛歸順,陳秋菊與鄭文流亦迫於局勢,於明治31年(1898年)接受日人招撫,率部眾1,354人於8月10日在坪林尾水聳淒坑口受撫。起初捷陞並不願歸順,從淡水坐船渡海赴廈門,仍頻與義軍聯絡,於10月返台後見抗日局勢不利,始接受日人招撫。
自外按橋再繞回產業道路往上約1-2百公尺,又可再接上石板步道,往前走一小段後至休息區,由休息區轉左下,一直到石碇員潭子坑橋的這一段,為碎石子路面,是整段古道之精華所在,尚保有古道之餘韻。
古道尋幽
休息區
日人於兩兄弟受撫後,命其至坪林尾金瓜寮開墾,墾地以河為界,右屬秋菊,左屬捷陞,並授予兩兄弟產金權及樟腦專利權,也責成其率部眾開闢拓寬深坑至宜蘭道路,即現行腳下之淡蘭古道。捷陞受撫後,當年被推舉為文山堡壯丁團長。明治33年(1900年)所開拓之淡蘭古道完工,明治天皇邀請陳捷陞前往日本參加「饗老典揚文會」,當時陳捷陞身穿大紅袍,做好前往赴死準備,然天皇並未賜死,反而贈其勳章及武士刀,成為日本人與臺灣人的英雄。
碎石子古道
清幽小徑
自日本回國後,由於他與日人關係良好,被任命為石碇、格頭、楓子林三區合成之石碇庄的首任庄長。自此屢任公職,明治35年(1902)任台灣採樟腦會社董事,明治38年(1905)任楓子林保正,明治42年(1909)任石碇區長,大正5年(1916年)任台北金融公司董事及東亞製果會社社長,大正9年(1920年)地方自治實施,被任命為石碇庄長,旋被選為石碇信用組合長,對地方公共建設多所建樹。
觀景台
巨石
除任公職,捷陞亦善於經營事業,創立捷記殖產合資會社,遍佈石碇、坪林以及大稻埕皆有其事業,成為事業家後對於地方公共建設之捐款均不落人後,最後卒於昭和14年(1939年),享年67,石碇鄉親感念其德,故於外按橋附近立碑以資紀念其功績。
便橋
古道進入溪畔林內,密林遮蔭不見天日,先經過一處觀景台,再往前突然一片開闊,溪中突現一巨石,巨石旁有座便橋,越橋後石碇溪在此90度轉彎,古道這一側溪岸為岩壁,此處為底下為古水圳遺跡,然上方已鋪設木棧道,供遊客行走或停留觀魚,卻因此而無緣一堵下方的古水圳遺跡,有遊客還試圖從棧道與岩壁間隙下探。
古圳道
古圳道外觀
此條水圳之興築源於嘉慶年間,由於水稻的種植與農田的開闢需引水灌溉,下游景美溪河岸較高取水不易,農民於是沿著古道引取上游石碇溪水源,開闢出一條長達3公里的水圳,用以解決灌溉水源問題,所以在楓仔林一帶種植了不少的水稻,皆得力於此。
石碇淡蘭古道
石碇淡蘭古道出口
古道至員潭子坑橋過後即為產業道路,再續往前通到石碇西街,此地多年前曾來過登炙子頭山接筆架山連稜,附近還有一處礦坑,當年地上還留有一些未拆除之採煤台車軌道遺跡,而頭頂上的北宜高橋橔那時才剛立好而已。
員潭子坑橋
北宜高縮短了台北往來宜蘭地區之行車時間,通車後北宜公路變的落寞,當年北宜公路通車時,也一樣縮短步行或騎馬的時間,因而使的淡蘭古道也跟著沈寂。由於北宜高的興建,其路線與淡蘭古道多所重疊,在興建的過程中,又讓這條古道又再度浮現,真是一段數不清道不盡的孽緣呀!
現106乙縣道前身即為淡蘭古道,循著道路繼續探訪先人經過的足跡,通過石碇沿著崩山溪畔前進,過華梵大學往坪林方向行駛,先人要花費大半天時間行走,卻僅用了不到半小時就到達石碇與坪林鄉的交界處。
石碇與坪林鄉界的106乙縣道
鄉界處附近為石碇的彭山村,清乾隆時,有泉州人許故、許交、許忽等到此拓墾,當地有大山,時常有山崩現象,故命名為崩山,光復後因「崩山」之名不雅,故取其近音改名為彭山,但當地仍以崩山加上號碼為其門牌,北宜高在此地下方開挖隧道經過,長度東行線3,861公尺,西行線長3,806公尺,前一陣子北二高基隆附近才發生走山,造成3部車被活埋的悲劇,如今知道彭山地名由來,下次經過彭山隧道時,心裡肯定會毛毛的。
彭山隧道上方
石碇與坪林以籟狸尖山(狸字上方有竹字頭,又名獵狸尖山)及其所延伸之稜線為界,以北屬石碇鄉,以南為坪林鄉,籟狸尖山又名樹梅嶺山,樹梅又名楊梅,在清嘉慶初年(1796年)曾有安溪移民來此開墾,境內有文山禪寺,從坪林方向沿路皆可見到由文山禪寺所立之佛像。
籟狸尖山
籟狸尖登山步道口
獵狸尖山海拔705公尺,過鄉界後循右側道路往上,經過一處茶園後,即可抵達登山口,踩水泥階梯往上,不到十分鐘時間即登頂,山頂有顆3等3角點編號1116的基石,鄉公所在山頂建有觀景台及涼亭,此處視野遼闊,風景絕佳,可眺望翡翠水庫,天氣晴朗時也可以見到台北101。
籟狸尖展望台
籟狸尖三角點
行至106乙縣道坪林端終點,如要再接續淡蘭古道行程,可前往虎寮潭走湖桶古道,循古道路徑一路到宜蘭。
106乙縣道坪林端起點
坪林舊橋
或者到坪林茶業博物館,參觀原本立在跑馬古道盡頭的虎字碑,也是不錯的選擇。
坪林茶業博物館
虎字碑
如對古道的抗日義士有興趣,亦可前往乾元宮,參訪當年坪林聞人鄭文流之故居。
乾元宮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990512石碇淡蘭古道、坪林籟狸尖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