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1000203大甲-鐵砧山、劍井、國姓廟、台中軍人忠靈祠

鐵砧山位於台中大甲海線地區,相傳鄭成功曾在此插劍得泉而聞名,大甲在明清時期稱為「大甲西」,依日治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考據,此地原為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Taokas)社地,又名斗葛族,兩者閩南語發音相近,故後來稱為大甲。

過年期間,無論任何風景名勝地區,均是人滿為患,想到避開人潮著實不易。鐵砧山曾為台中八景之一,鐵砧山形成於200萬年前,形似銀錠或砧板,原名為銀錠山後改名為鐵砧山,記得好像小學遠足時曾來過一次,印象已經模糊難辨,前往鐵砧山可以開車,經中二高由大甲下交流道,大年初一原本想先去鎮瀾宮參拜,但下交流道就花上十幾分鐘,另外警廣路況報導鎮瀾宮周邊塞車情形嚴重,便決定直接前往鐵砧山,導航系統指引走一條夜總會的小路,沒什麼車,抵達劍井時也未見萬頭鑽動景象,似乎已漸漸為人所淡忘。
劍井舊稱國姓井,位在鐵砧山南邊山腰處,標高180公尺,直徑約有3台尺,水深約半尺,即便遇大旱亦終年不枯,水質清澈潔淨有如明鏡,相傳飲端午佳節之午時水,能夠避瘴疫,袪病延年,因此民眾皆爭相於端午節中午汲取井水,以消災解厄。
劍井
鐵砧山(攝於99年2月18日)
國姓井之神奇功效,來自於一則有趣的故事,傳說永曆16年(1662)農曆5月初4,鄭成功率領軍艦北上,經過大甲看到銀碇山上有烽火繚繞,覺得很奇怪,於是從大安港登陸,沿著河岸前進至營盤口紮營,午前分兵突襲,卻遭遇原住民道卡司族埋伏,兩軍於番仔園激戰,最後原住民敗退避入銀碇山谷。鄭成功乘勝往山中追擊,卻遭圍困,雙方對峙至隔天清晨,軍隊士兵們累的人仰馬翻,苦無水喝,失去鬥志,鄭成功亦感到全身倦怠,頭痛欲裂,因此他向上天禱告,然後拔劍插地,之後便湧出甘泉,一則解士兵們無水可用的燃眉之急,另外則因陽光映照泉水及寶劍,反射出耀眼劍氣金光,原住民見此異象,紛紛退散,也終讓軍隊脫困,這口井後來便稱為國姓井,因為插劍的時間剛好是端午節的午時,所以也就有取端午午時水能避瘴疫之說,但之後鄭成功卻罹患重病,回到台南後不久便病逝。
劍井取水
浮雕
傳說故事總是比較引人入勝,國姓井於清光緒11年(1885年)曾由大甲巡檢余寵、鹽務委員林鏘等人修築,並鐫刻「國姓井紀」,碑文如下:「臺北府新竹縣大甲鐵砧山國姓井 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困乏水 以劍插地得甘泉 大旱不涸 年年清明前 有群鷹自鳳山來聚哭 不至疲憊不止 或云 兵魂固結而成 山麓田螺斷尾能活 謂當時螺殼棄置者均著奇異 僕曾經其地思古蹟不可磨滅 爰集同人建廟立碑為記 以誌久遠 光緒乙酉季天中令節」
國姓井紀
民國42年國姓井重新整建,於井之四周增建矮牆加以保護,傳說鄭成功隨身攜帶2把陰陽寶劍,一把雄劍位在台北劍潭,另一把雌劍則是落在鐵砧山國姓井,所以前監察院于右任院長便將它改名為劍井,並親書劍井二字,立石為誌,前考試院賈景德院長親撰鐵砧山劍井記,每次搭捷運經過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都會看到那潭池水,時至今日才知原來兩地還有這段奇緣。
劍井碑
在劍井碑上方有一處平台,為開台聖王祠廟舊址,相傳大甲鄉民為感念鄭成功屯田大甲,開墾撫番,因此於雍正年間集資興建國姓廟,後來因缺乏修繕而傾毀,先前提及光緒11年修築國姓井時,亦重建延平郡王廟,並刻有「開台鄭國姓」的五字古碑,可惜的是碑文在民國37年國姓廟遷移時,遭釋小我、木子夕、即雨云等3人將五字碑磨掉,重刻「慶祝國姓廟落成」詩,現已不復見,慶祝國姓廟落成詩如下:
鄭氏開台三百秋,祠堂劍井鐵砧留。
英名赫赫經胡馬,正氣悠悠貫斗牛。
偉業偉人跡猶在,大安大甲水常流。
知延明祚艱難苔,養卒屯田海盡頭。
民國戊子年初夏 釋小我 木子夕 即雨云 合同拜賀
慶祝國姓廟落成詩及鄭成功廟誌
明治32年(1899)及大正12年(1923)國姓廟又再次整修,留下「鐵砧山鄭成功廟誌」碑文,但現字跡模糊難辨,碑文如下:
遠稽前清,代首之時,順治之終,康熙之始,鄭成功御駕開臺,屯兵於鐵砧山之嶺,斯時戎馬駐紮,生番勁敵,飲水困乏,祝天告地,插劍山上而得甘泉,以養軍兵,故名曰「國姓井」,聖跡可考,及其雍正年間,大甲官兵共建廟宇,至光緒十三年乙酉,當地官紳民等即再重建一新,依舊尊崇,越我帝國明治三十一年戊戌,又被風雨傾頹,於今有二十六載,我等不忍古蹟遺棄,爰集同志,擇吉建築,仍然奉拜,但求聖王鎮斯山,在斯廟,鑒斯民,得斯土,知恩自能報本耳,況乎例年端午佳節,士女登山參拜者,有如雲集,予於此以誌云爾。
李進興、梁清波、許天德、李丁財、張青雲、郭榮、王元吉、吳淮水、王燕翼、張君旺仝立。獻地主張啟勳、郭范池、郭汝里敬撰。
大正十二年癸亥春月吉旦
階梯
燈座
日據時期的國姓廟為茅草小屋,香火並不旺盛,民國36年地方人士陳財福、張重振、柯天來等倡議再遷建祠廟,搬到更高的山腰處現址,原名「開台聖王祠」,民國42年與台中縣忠烈祠合併,通稱為「國姓廟」。民國62年延伸加蓋拜亭,讓前來焚香祭拜之信眾,有較寬廣遮風避雨的空間。
國姓廟
廟前觀景台
廟前兩旁置兩尊清代遺留的小口徑砲,主廟屋頂為穹窿頂式建築,表達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廟前觀景台居高臨下,雖然鐵砧山標高雖只有236公尺,卻是台灣西部最靠近海邊且最高的山,四周受侵蝕而呈現懸崖景緻,遠望視野氣度恢宏,有風水師認為是帝王將相之風水,廟前方有如同桌子般高度的頭北山為案山,加上左青龍右白虎兩山環列,再前方有寬廣的外埔雙湖平原,更遠處有后里河階為照牆,一層接一層,視覺極為遼闊。
砲台
開臺聖王
有關鄭成功受困鐵砧山的故事還有一些傳說,鄭成功的母親翁氏在臨盆之際,夢到鯨魚進入她的懷中,所以有人認為鄭成功是鯨魚化身,因此上鐵砧山好比魚上肉砧,任人宰割,幸好以雌劍插地化險為夷,因而失去雌劍於劍井,後來又在劍潭失去雄劍,最後只能束手就擒,回到台南便病逝,古人有云: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此之謂也。另有史書記載,劍井故事並非鄭成功,而是其部將劉國軒,不過鄭成功名氣較大。此外以前亦有傳說劍井在端午節午時會浮劍,如果能將寶劍鉤上來,將可以延年益壽,但後來有一位牧童年幼無知,竟在劍井上尿尿,沖犯靈氣,自此後寶劍便不再浮上來,不過根據媽媽的說法,尿尿的不是牧童而是一名婦女,提供參考。
台中軍人忠靈祠
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
從國姓廟後方階梯再往上走,有座佔地約7000餘坪國軍紀念公園,原為國軍忠烈祠,興建於民國47年,完工時由省主席周至柔親臨主持落成典禮,當時僅有大門紀念牌樓與忠烈祠各一座,祠內陸續改建至民國76年,才完成現今巍峨宮殿式建築及青天白日紀念碑,85年更名為台中軍人忠靈祠。
戰車
TF-104G星式戰鬥機
後來為配合台中觀光發展,祠內原有墓地已遷移他處,改建後空間寬廣,綠草如茵,適合孩子們跑跳玩耍,增加陳列慈母育子等優美石雕,以柔化園內剛硬的氣氛,不過大部分還是陳列已除役的國軍軍機及武器設備,多數是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老舊到不堪維修的報廢裝備,包括TF-104G星式戰鬥機、勝利女神力士型防空飛彈、M116式75公厘山砲、輕戰車、船錨、推進螺旋漿等等。
慈母育子
大嫂和媽媽
沿著台中軍人忠靈祠左方的林蔭小徑直行,會經過觀海樓,觀海樓面向台灣海峽,視野極佳,巿區及海濱景緻盡收眼底,偶有海風拂過,令人心曠神怡。小徑盡頭為永信藥品公司建設經營之永信運動公園,有一片佔地廣大的排球場,每年在此舉辦永信盃排球賽,球場旁有創辦人李天德先生及白觀音銅像各一座,同樣面向台灣海峽。
觀海樓
永信運動公園
永信運動公園後方有座42台尺高的延平郡王塑像,為民國50年鄭成功光復台灣3百週年所設計的塑像,同年4月29日由當時的陸軍裝甲兵司令蔣緯國將軍主持破土典禮,雕塑家王水河、朱玉佩、唐士等聯合製作,由於高度過高,實際上是分成頭、肩、胸、腹、腿分成五層製模,再施灌混凝土,一體成型,一直到翌年12月25日才竣工,服裝形式左文右武,代表文武雙全,以紀念鄭成功開山闢土的功勳。
延平郡王石雕
惡虎撲羊
鐵砧山上有兩顆三角點,一顆為一等三角點,另一顆為三等三角點,因為和家人一起出遊,所以無法放肆到處跑,也就錯過這兩顆,成功公園內另有鄭成功紀念館,為台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捐建,不過好像也沒開放,但沿途櫻花三三兩兩綻放的美景,美不勝收,大部份的櫻花為吉野櫻,即將進入盛開期,鐵砧山遊客不多,具有歷史、地理及觀光等多用途景點,為喜歡鬧中取靜的好去處。
鄭成功紀念館
櫻花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203大甲-鐵砧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