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1000416貢寮-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為淡蘭古道的一段,清嘉慶12年(1807)由台灣府知府楊廷理所築,係淡水廳(艋舺)到噶瑪蘭廳(宜蘭)的交通要道,現存古道路徑起自貢寮的遠望坑越過草嶺,下抵宜蘭頭城大里,古道中途遺有清同治6年(1867)鎮台總兵劉明燈所題之雄鎮蠻煙摩碣與虎字碑等古蹟。

草嶺古道是一條大眾化的路線,要完整領略古道風光,搭乘火車是最佳方案,可以從貢寮車站開始,或是由宜蘭頭城大里往回走都適宜,最好是由貢寮出發,回程才比較有位子可坐。和小羊在台北車站搭乘7:35的區間車,8:56抵達貢寮車站,貢寮車站看似乘客很少,但也有部份對號車停靠。由於到古道入口還有三、四公里遠,陽光頗刺眼,於是在車站對面租一部腳踏車,少走一些馬路,腳踏車騎到古道入口放置即可,無需再騎回去還車,十分方便。
貢寮車站
貢寮古代為凱達格蘭族的原鄉,漢人稱為三貂社,其語言為巴賽語,漢人在乾隆末年大量入墾,清代隸屬三貂堡,日據時期分為頂雙溪、槓子寮、澳底等3區,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改革初次設立貢寮庄,而頂雙溪則跟大平合成雙溪庄。地名原為槓子藔,後更為槓子寮,最後改為貢寮,槓子起源於巴賽語的譯音,意思為陷阱,由於以前這邊有很多山豬,三貂社人設陷阱補豬,漢人入墾後搭建草寮,遂成為地名。
貢寮老街
貢寮橋
雙溪為貫穿貢寮的重要河川,由發源於瑞芳金瓜石燦光寮山區的牡丹溪,和發源於雙溪鄉和坪林鄉交界的平林溪,匯流後稱為雙溪,亦是雙溪鄉地名之由來,此處已是雙溪下游,離福隆出海口不遠,河流流速緩慢,平靜的溪面宛若一片明鏡,映照河岸風光,雙溪在德心宮附近形成曲流,繞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彎造成狹長的三角洲,為防水患,現已築起高聳的堤防。
雙溪
德心宮又稱為下洲仔廟,為貢寮鄉內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清乾隆年間漢人移民至此拓墾,從福建湄洲嶼媽祖廟直接分靈請回來供奉。媽祖為道教海神信仰,生於宋朝俗名林默娘,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隨著漢人移民向海外傳播,影響深遠,德心宮中殿供奉最早來台的大陸媽,坐鎮廟宇中央的鎮殿媽,及供信眾迎請的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七媽,和自台灣各地廟宇分神而來的南港媽、湄洲媽、關渡媽、北港媽等共計13尊媽祖神像,最初雕刻的大陸媽較後來的其他神像小尊,因此廟方特別打造一張神椅,讓大陸媽坐起來和其他神尊一樣高。左右兩旁的小港殿分別奉祀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再兩旁的五門殿則分別奉祀文昌帝君、武惠尊王與福德正神。(9:31)
德心宮
建廟初期以土塊堆砌為牆壁,覆茅草為屋頂,後來經歷多次增建改建,道光18年(1838)改用石材為壁,大正12年(1923)廟宇正面改裝石刻花堵,民國66年增建前殿,民國68年全部重建,至74年規模完成,不過由於廟址所處地勢低漥,經常遭到颱風帶來水患摧殘,使廟身泡水,廟內物品四處漂流,尤以民國90年納莉颱風災情最為嚴重,因此後來架高基座重建,於95年完工,成為今日主殿有3層樓高的樣貌。
德心亭
麒麟圖浮雕
廟的左後方有片「麒麟圖」石雕,原本要安裝廟門前,但因刻的太薄,所以移到後方供信眾欣賞,石雕旁為榕樹園,周圍樹立許多舊廟改建遺下的樑柱,樑柱上的對聯題字仍清晰可辨,園內有多棵老榕樹,枝繁葉茂,成為當地居民和朝聖香客落腳乘涼的好地方,相傳建廟時即生長在此,至少有2百年以上的歷史。
兩百年老榕
德心宮後方水池
德心宮位居水陸運的樞紐位置,清嘉慶12年(1807)修築的「淡蘭官道」,遠望坑段官道便行經德心宮前,為往來淡水宜蘭兩地必經之處,另外在嘉慶17年(1812),德心宮後方曾設立官渡「遠望坑渡」,將海外大船運輸來的貨物,在此轉換成小船「溪駁」,利用雙溪河運,逆行上溯至頂雙溪,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相傳同治6年(1867),台灣總兵劉明燈前往草嶺古道時,亦曾投宿於德心宮。
明燈橋
過明燈橋後進入到遠望坑,其地名由來為地處草嶺山谷的夾角,地勢甚高,從山上俯瞰,一望無際,故名為遠望坑。遠望坑周邊多為沿山勢而闢的梯田,這個現在看似平靜的田園地區,曾經出過一位抗日義士-林李成。(9:45)
遠望坑口福德廟
林李成生於咸豐4年(1854),字笑溪,遠望坑人,家中有若干田地,衣食無慮,小時候從學於雙溪舉人連日春及貢生莊逸書,性格果敢,聰明機智,讀書過目成誦,光緒12年(1886)進台北府學,後來跟著汀州王書香習醫理、堪輿、術數,學成後行世於大稻埕得勝街。因當時清朝海疆多事,他也有報國之志,所以潛心時務,精研國術及洋鎗、槍炮之法,希望能保鄉衛土。
遠望坑橋
不過也另有一說指出,林李成曾考取秀才,據傳亦曾擔任訟師,但後來遭到官府革去功名,他覺得慚愧不平,所以返回故里務農。劉銘傳興建鐵路時,工人在基隆河發現砂金,吸引許多淘金客溯源至九份金瓜石開採,因地緣關係,他曾在光緒17年(1891)率領工人到金瓜石地區採金,但卻招來同業澳底庄吳天元家族之妒嫉,率領壯丁百餘名,前往破壞林李成之礦坑,並盜採其砂金,從此兩大家族水火不容,相互惡鬥。
老大公廟
明治28年(1895)日人入台,林李成原本選擇觀望,聽任局面轉換,但吳家立即至基隆警察署控告林李成企圖叛逆,由於日人急於平定島內台灣民主國的亂事,沒時間詳查兩家互鬥的內情,便聽信吳家說法準備逮捕林李成。
福德廟
林李成接到消息後,逃到山中暫避,對於吳家誣告感到憤怒無處宣洩,另一方面日人制定「砂金署章程及採取規則」後,對採金人苛徵暴斂,並任意殺害採金人,也增加他對殖民政府暴政的憤恨,於是策劃發動抗日,計有千餘民眾加入其陣營。
遠望坑溪親水公園
由於他居住在遠望坑這個水陸交通樞鈕,使得他與台北及宜蘭地區的重要人士往來密切,和其他抗日義軍聯繫方便,明治28年(1895)12月初,他與新竹胡阿錦、台北簡大獅、陳秋菊、詹振等人相約,打算在明治29年1月1日,趁著日本慶祝收台過年鬆懈之際,群起發難,偷襲進攻台北府城。
遠望坑溪親水公園
他揮師先發,數次進攻景福、麗正二門皆失敗。12月27日改召集數百名義軍於三貂堡三叉坑,打算進攻頂雙溪分遣隊與警察出張所,當時分遣隊長少尉鎌田事前接獲密報,於是率兵士25人,從烏塗窟前往三叉坑途中,遭到林李成攻擊,退回到頂雙溪,他乘勝追擊收復頂雙溪,日軍則撤退逃到耶穌教會後山上。
遠望坑溪親水公園旁福德祠
明治29年(1896)1月7日,日方從瑞芳庄派軍前來支援,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退回到遠望坑,但是同一天,另有日憲兵大尉上原尚英,剛好率領憲兵4名、巡查3名、通譯1名,打算前往宜蘭偵察,經過外平林轉往三叉坑時,遭到林李成襲擊。
遠望坑梯田
隔天晚上,日軍再分成3路出擊,少尉鎌田率隊至平林尾,上原率隊到苕谷坑,另鄉人連雲由東路進攻,林李成不清楚日軍虛實,先退入山中躲避,等日軍撤退時,發現他們兵力不到百人,於是出動5百人從四面圍攻,大獲全勝,但鎌田、上原等十餘人則往四分子脫逃,義軍設下埋伏,據牆垣迎擊,將日軍全數殲滅。
石厝
1月10日又和宜蘭義軍林大北聯手圍攻宜蘭,控制下瑞芳及三貂一帶村莊,導致日軍與東台灣交通中斷數天。14日,日軍後備部隊補充兵從基隆登陸,立即派出一個大隊攻擊瑞芳、頂雙溪,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林李成轉守冷水寮山區。
草嶺古道起點
4月時他和詹振、陳捷陞等義軍首領聯手襲擊錫口(松山)日軍憲兵屯所。當年夏天與日軍戰於內湖莊,傳檄各地,揭發日本十大罪狀。日本台灣總督府決定實施清鄉政策,斷絕義軍的彈藥糧草等後勤支援,林李成於是和許詔文、林維新數次渡海到廈門,密運軍火,由頭圍港起岸,接濟各路義軍,讓北台抗日活動得延長數年之久,林李成居功厥偉。
拱形橋(下方橋拱為弧形)
抗日時間日久,形勢對義軍不利,義首陸續接受日人招撫,明治32年(1899)林李成返台,晦居故里,總督兒玉源太郎聽到消息後,找楓子林陳某(可能是陳捷陞)擔任說客,希望用名利來引誘歸順,他則嚴詞拒絕,於是日本憲警相繼來找麻煩,他知道故鄉已非容身之所,所以搬遷至文山堡厚德公坑,寄居到沈文田家後山。
百姓宮
跌死馬橋原為木橋,在日據時期整修為石橋,基底亦是拱形,石橋原先並無名稱,日據時,其陸軍每年演習時,均由此經過,某年演習中有一軍馬,拉礮車經過此橋時,不慎跌落橋下為礮壓死,因得此名。
跌死馬橋
明治32年(1899)11月6日,先前為官衙盡心盡力的歸順土匪曹田,平時與林李成有閒隙,探知他的幕僚董謙英潛匿場所後,便自率壯丁包圍該地將之捕獲,並交給頂雙溪辦務署支署長外山霞,警察審訊後,得知林李成的下落,因而告訴守備隊長木原少尉請求援助。
遠望坑溪
在隔日凌晨3點,外山警部率巡查部長渡邊八左衛門以下巡查6名,警署雇員曹田等壯丁8名,守備隊長木原少尉,並率下士以下士兵20名,會同前往逮補,在董謙英的引導下,進入文山堡虎尾潭庄字大湖桶庄搜索,在當地鄭乞食家,抓到林李成部下林阿呆與小僕鄭傳,逼出口供後,進而以此二人為響導,至厚德崗坑庄藤寮的巖窟搜索,但無所得。
階梯步道起點
當天日憲警在該庄民房住宿一晚,再對傅與謙英嚴密審訊,終於得知林李成的藏身處所,在距離同庄鄭文流居宅約2公里處,結茅草而居。隔天早上8點,果然在他們所指的山上發現一間小屋,進屋搜索未發現人影,卻看到有人在屋內睡覺及飲食的形跡,因此進入到草叢中搜索,在距小屋2百餘公尺處,忽然受到開槍狙擊,但不予理會繼續搜索,又再遭受數次狙擊。
小橋
日方發現2名義軍,木原少尉下令散開還擊,而外山警部亦會合巡查及壯丁發砲應戰,一名兵士遭擊傷,繼續搜索時,發現有2義軍中槍死於草叢中,找來曹田查驗,確認為林李成父子,曹田大呼林李成已死。旋群集將其屍體運回,一行隊伍於是搬運屍體,回到鄭文流的住所,在現場收押一只九連發槍和林李成的印鑑等物品。
大榕樹
不過林李成之死,也有另一種說法,他被日軍圍困後,設法逃入山林中,其子阿祥,踏木發出聲響,因而遭到日軍亂槍射殺,林李成自知在刧難逃,於是拿刀自盡,殉道時46歲,其子阿祥殉難時也才22歲,嗣子文煥,亦讀書,遷徒至花蓮落籍。林李成死後,地方人士將其忠骸歸葬遠望坑。
上坡階梯
華八仙
歷經一連串的上坡路之後,在仙跡岩處有石椅可以暫歇,過此點後路徑較為平緩,仙跡岩為一塊突出的岩石,頂端像是被磨過一樣形成一個小平台,平台上有幾個像是人的腳印圖案,外圍用兩個大圓框起來,相傳有仙人來此駐足,所以被稱為仙跡岩,不過感覺倒像是人為刻出來的。(10:55)
仙跡岩
言歸正傳,淡蘭古道在鐵公路不發達的年代,這種穿山越嶺的古道較海路運輸方便安全,大幅縮短往來兩地的時間,早期經過古道的商旅不計其數,但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留下雄鎮蠻煙摩碣和虎字碑的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
谷中梯田
雄鎮蠻煙摩碣
「雄鎮蠻煙摩碣」位於草嶺古道的山腹,相傳清同治六年(1867)冬天,鎮台總兵劉明燈率軍北巡噶瑪蘭,途經此地突然遇到瘴雨,陰霾密布,黑霧彌漫,無法辨識方向,商旅說是山魔所致,前往的地點又是尚在拓墾中,被清廷視為蠻夷化外之地的噶瑪蘭,所以劉明燈便寫下「雄鎮蠻煙」四大字,命部下摩崖刻在巨石上,藉以鎮魔辟邪,安定人心,說也奇怪,一下子便霧散雨停,有如神話。石碑寬3.36公尺、高1.19公尺,其碑摩崖用「壓地隱起」雕法,屬於「浮雕」的一種,把「地」(圖案之外的空白部份)淺淺的「壓」下去,讓圖案隱約的浮出來,但與邊框還是保持同一平面,並未太凸出。其右上角為「同治六年冬」,下款為「欽命提督軍門鎮守台澎掛印總鎮斐凌阿巴圖魯劉明燈書」,以卷草紋及四蝙蝠邊框,橫幅陰刻行書四字,由右至左,一氣貫通,筆法雄渾豪邁,展現劉明燈鎮邊守土,躊躇滿志的心情。(11:07)
雄鎮蠻煙
石板橋
劉明燈,字照遠,號簡青,生於道光18年(1838),湖南大庸(今張家界永定)人,少攻詩書,朝夕練武,臂力過人,文武雙全,咸豐年間中武舉,其下有5個弟弟,二弟劉明燭任衡州鎮協台、三弟劉明燃為武進士,任宮內侍衛長(中禁官)、四弟劉明煌任浙江樂清協台、五弟劉明燎及六弟劉明燧,均擔任武官。
石板橋
休憩亭
「虎字碑」位於草嶺古道靠近嶺頂隘口下方約130公尺處,亦為劉明燈的墨寶,在同一時期所作,雄鎮蠻煙係遇到大霧,而虎字碑則是碰到狂風,劉明燈乘轎經過此地,突來一陣狂風吹落轎頂,所以他當下取五節芒花為筆,就地揮毫寫下「虎」字,取自易經「風從虎、雲從龍、聖人作而萬物睹」,以虎嘯而谷風至,風至而霧散的道理,以鎮壓風魔,並命部下刻於巨石上,其碑高四尺,外圍寬七尺,字寬40公分、高1公尺,為草書字體。
虎字碑左側後來被刻上一些奇怪的甲骨文圖案,民間說法認為可能是當時刻下的符咒,但後來經過學者解讀,文意為「登此嵯峨,西望我鄉。哀哉我鄉,赤炎為禍」,從內容來推測,可能是當年隨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具中文相關科系背景的流亡學生所為。
草嶺古道虎字碑
劉明燈據聞酷愛虎字,除草嶺的虎字碑外,他在隔年(同治7年)經過宜蘭與坪林的交界處,亦留下另一塊虎字碑,兩虎字有公母之別,草嶺古道的為母虎,而坪林的為公虎,兩者皆以草書書寫,但筆觸略有不同,其差別在於公虎字下筆之第一劃明顯較長。現存於坪林北宜公路上的虎字碑為後來複刻的山寨碑,坪林的虎字碑曾消失半個世紀,肇因於民國50幾年時,警備總部在石牌附近開闢山區戰備道路,將這塊虎字碑遷移至台北市博愛營區的花園庭院內,無人知其去向,後來經由資深文史人士多方奔走,這座虎字碑才重回坪林,如今珍藏於坪林茶葉博物館內。
北宜古道虎字碑(坪林茶葉博物館攝於99年5月12日)
啞口
啞口位置為草嶺古道的最高點,海拔約350公尺,地處兩山夾峙的低點,海風受山勢阻擋爬升,然後從啞口這個地方灌進來,風勢相當強勁,而且終年不歇,無怪乎會吹翻劉明燈的轎子,風勢強大到讓高大喬木無法成長,只有低矮的芒草不畏強風能夠存活,放眼所見山頭全遭芒草覆蓋,故稱為草嶺。啞口廣場另有一座石材砌成之福德祠,建於大正14年(1925),小巧廟身祠內除供奉土地公外,也有供奉土地婆,相當罕見,過了啞口後往西便進入到宜蘭縣界,往南則可以循稜前往灣坑頭山,接到桃源谷。(11:45)
啞口福德祠
往草嶺山步道
劉明燈在咸豐11年(1861)加入左宗棠湘軍楚勇部,由於作戰英勇晉升千總、參將、副將,到功升總兵,加提督銜,授福寧鎮總兵。同治5年(1866)奉旨接替曾元福擔任台灣總兵,吳大廷任台灣兵備道,二人同屬於湘軍,皆為左宗棠所選派,開帶兵勇渡臺之先聲。當時戴潮春之亂剛平定,他先搜捕戴氏餘黨40餘人,平定民變,同時修築城池砲台,造船艦火器,以及訓練兵卒不遺餘力。
回首來時路
除平台內亂外,劉明燈主要處理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所引發的外交的事件。事件起因於同治6年(1867)2月,從廣東汕頭開往山東牛莊的美國商船羅發號,經過台灣海峽紅頭嶼觸礁沉沒,遇難的美籍與華籍船員共14人搭救生艇,飄流到琅嶠(恆春半島)一帶登陸,一上岸就遭到龜仔角社的原住民攻擊,船長漢特(J.W.Hunt)夫婦等13人慘遭殺害。唯一倖免的粵籍水手,受當地漢人搭救,逃至打狗(高雄),並向官府報告。
啞口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W. Le Gendre,又名李讓禮)發出照會與台灣道吳大廷及台灣鎮總兵官劉明燈交涉,但吳、劉二人虛與委蛇,李仙得見清廷方面不得要領,決心自行前往出事地點調查,希望能與原住民直接聯繫,但被拒絕上岸。6月,美國艦隊司令貝爾(H. H Bell)率軍艦2艘、兵力181人,在英國商人畢騏麟(W.A.Pickering,又譯必麒麟)前導下,美軍成功登陸恆春,但苦於叢林與熱帶疾病,又遭到原住民伏襲,麥肯吉上校(A.S. MacKenzie)戰死,美軍撤退,出兵行動並不順利,美國政府態度轉趨強硬。
下坡路往宜蘭大里海邊
清廷恐開罪美方,命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員進發,至柴城受阻。李仙得偕同通事6人於9月4日扺台,與劉明燈一行人深入琅嶠查辦。劉明燈審理此案認為是龜仔角的「生番」糾集17「番」社陰謀抗拒,劉明燈於是招來頭目卓杞篤告誡,讓「番」人解散,並勸李仙得不要再深究,以免又再結仇。李仙得答應他,此案便議結,李仙得後來請求在象鼻山設立砲臺,但劉明燈不答應。
幫舒跑穿圍兜
李仙得私下獲得同行之英商畢騏麟的幫助,自行在10月10日與琅嶠18社總頭目卓杞篤直接交涉,會面中卓杞篤說:「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西洋人仇視或生性嗜殺,而是西洋人水手和海盜曾多次登陸,擾亂山地,我們的人死傷很多。所以後來見到外人登陸,即徑行報復。」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同意歸還船長亨利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受難者以紅旗為信號,表示對頭目的友好,不再殺害船難者,內容包括:(一)原住民對殺害羅發號船員表示悔過;(二)嗣後船員遇風漂流至此,原住民要給予救助;(三)「生番」地區不得設立礮臺,但「熟番」地區可以擇地設立。
下坡步道
下坡往宜蘭頭城大里的山路較為陡峭,產業道路呈之字型迂迴的開闢至啞口,階梯步道則從中穿過,與產業道路多次交會,途中有處客棧遺址-盧宅,早期由於淡蘭古道路途遙遠,為讓往來奔波的行旅過夜休息,所以在此開設客棧提供落腳的地方,當盧宅主人過世,加上宜蘭線鐵路開通後,古道變得門前冷落車馬稀,後代子孫不再提供商旅住宿,也搬離現址,經多年風雨摧殘後,現僅餘斷垣殘壁。(12:12)
客棧遺址
客棧遺址殘牆
李仙得和卓杞篤達成協約3天後,不知情的劉明燈,率軍包圍番社部落,準備擇日發動攻擊。李仙得拿出協議,表示此案可以和平解決,與吳大廷皆勸劉明燈打消此意,劉明燈答應,但堅持在當地設汛(駐軍),在福州將軍英桂支持下,此事成真。劉明燈與李仙得另議定章程10條,並取得附近閩粵各庄與番社土目的保結,就此結案。
蜥蜴
同治8年(1869)2月,李仙得再度來台確認原住民是否遵守該條約,2月28日與卓杞篤再度會面,正式簽訂了「親善盟約」的書面協議,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之後,清政府也曾派代表要求締結與李仙得和卓杞篤同樣的條約,但遭言詞拒絕,在李仙得的紀錄中,記載「卓杞篤派遣他的兩個女兒為使者,表示絕不和詐欺萬端、不守信用的漢人締結合約,誓與漢人血戰到最後一人」顯示此一條約不適用於「失信、背約、詐欺萬端」的台灣清朝當局。
觀景亭
酢醬草拔河
後來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欲平定陜甘回變收復新疆,劉明燈遂於同治7年(1868)12月卸職離台,回籍募勇,同治9年(1870)赴甘肅協助左宗棠剿滅回亂。光緒4年(1878)劉明燈父母往生,他以丁憂為由,從青海解甲歸田,回到故里後,以巨資買田從事慈善活動,包括建莊園、修墓、造石像、立牌坊、修橋樑、興水利、設義渡、興學等。劉明燈在光緒21年(1895)過世,得年57歲。
護管所
劉明燈離台後,但有關李仙得與卓杞篤的故事卻還沒結束,清同治10年(1871)琉球宮古島漂民數十人於琅嶠上岸遭原住民殺害。李仙得介入調停曾再次到台灣與卓杞篤會見,追究屠殺事件的責任。而卓杞篤回答:「當年的條約中,僅約定救助白人,但並不存在保護琉球人的條款」。日本以此為藉口,在同治13年(1874)高舉「保護國民、質問生番」的口號,派兵攻打琅嶠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
碎石路
草嶺古道終點位於宜蘭頭城大里慶雲宮的右後方,此處被慶雲宮闢為慶雲公園,最具特色之處,便是廟方將歷年廟宇改建後,舊廟的聯柱陳列於此,兩側共有十數根聯柱形成柱林,聯柱多為方石柱,未署題贈者,西側則立「登草嶺詩碑」、「功施神民碑」及舊廟石雕等,處理舊廟樑柱之做法與德心宮相似。(13:03)
百年老樹
慶雲公園
慶雲宮建廟緣起於清嘉慶年間,福建漳州人吳沙,集募漳、泉、粵三屬民眾千餘人,鄉勇2百多人,越草嶺入蘭陽開墾,築土圍於烏石港南(今頭城),嘉慶2年(1797),漳洲人吳德明捧玉皇上帝神像跨海渡台,聽聞吳沙等人在宜蘭地區拓墾,因而前來歸附,卜居草嶺,與建草廬以供奉神像。道光16年(1836),民眾建廟於草嶺腳(位今大里國小),稱為天公廟。
舊廟樑柱
草嶺古道終點
明治37年(1904),吳紹華等發起醵金,購現址遷建廟宇,取宋蘇軾詩「一朵紅雲奉玉皇」之意而命名為慶雲宮。此後神廟又歷經多次重新增修增修,如昭和7年(1932)重修殿宇,民國39年完成添建前殿工程,49年興建南北門樓兩座,52年以後,於廟後山開闢公園,盛栽花木,增建涼亭、噴水池等,65年增建凌霄寶殿完工,舊殿也在66年拆除重建,68年完工。
慶雲宮凌霄寶殿
草嶺慶雲宮
慶雲宮主祀玉皇大帝,又稱玉皇上帝、玉皇、玉帝、天公,是道教天界地位最高的神,專祀玉皇之神廟,其正殿多名凌(靈)霄寶殿,民間俗稱天公廟。開基神多為移民渡台時所奉之神尊,或為原鄉之天公令旗,或為家宅所供之玉皇神牌,而新建之神廟,則多為分靈。慶雲宮另副祀天上聖母,從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太歲等神明。
請神
童乩起乩
休息期間,正巧碰上廟內舉行一些活動,辦理請神的儀式,除廟方人員外,另有乩童正在起乩,趁機跟小羊介紹乩童的緣由,說明乩童是神明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藉由扶乩的過程,讓人可以跟靈界的神明或鬼魂對話,有時也用來收驚或治病,神明附身後,旁邊的人將七星劍、鯊魚劍、月斧、銅棍、刺球等五寶交給乩童,乩童透過一些表演,證實附身後具有神力,可以刀槍不入,不畏懼疼痛。
刀槍不入
作法
淡蘭官道從嘉慶12年(1807)開闢,早期為官兵及商旅進出淡蘭的必經之路,一直到宜蘭線鐵路動工興建,開鑿隧道打通從八堵到蘇澳的路線,大正13年(1924)12月全線通車後,來往的交通運輸時間大幅縮短,風光一個世紀多的淡蘭官道,其重要性逐漸被宜蘭線鐵路所取代,不過古道沿途的秀麗景緻與大里的山海壯闊,蘭陽第一勝景的地位是不會被取代的。(13:36)
蘭陽第一勝
大里車站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416貢寮-草嶺古道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埡口的土地公廟,內還有土地婆和虎爺,說個趣聞:原本此處無廟,話說有一考生趕考,見陷阱有兔,放之,又憂獵人生活無著,將備糧之魷魚置入陷阱。獵人驚見海中魷魚現於山中,以為神跡,四處走告,鄉親集資建廟。考生返,詢建廟因由,笑而謂之始末,惟廟已立,循請土地公婆安座。
以上取材宜蘭縣小學文化教材。

匿名 提到...

虎字碑左方刻字為一大陸軍人所刻,表達他對家鄉的思念,可能他覺得只刻一邊不平衡,因此又於右方補刻,為「虎」之古字。
以上取材宜蘭縣小學文化教材

Shepherd's Wolf 提到...

宜蘭縣小學文化教材真有趣,一定要去借來拜讀一番。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提到...

提問版主陳偉郎兄,關於本文內林李成事跡的引用資料,方便告知否?

Shepherd's Wolf 提到...

林李成事跡可參閱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 1983, 貢寮鄉志卷之十人物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