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1000918基隆-八堵車站、獅球嶺砲台、獅球嶺隧道、竹仔嶺隧道

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清廷派劉銘傳於7月15日抵台督辦軍務,隔年戰爭落幕後,台灣設省,劉銘傳成為台灣首任巡撫,治台期間整備防務,修築基隆獅球嶺砲台以及淡水、安平、高雄等4港的砲台 ,並推行多項基礎設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興築台灣第一條鐵路,起自基隆,開鑿獅球嶺隧道,為台灣現代化建設的濫觴。

八堵車站位於台灣基隆市暖暖區,為東、西部幹線的分歧站,劉銘傳最初所興建之鐵道,並未經過八堵站現址,而是在日治時期,完成基隆八堵間改築工程後,明治32年(1899)7月20日才設立「八堵假乘降場」,明治35年(1902)6月1日改為停車場,宜蘭線於大正6年(1917)動工興建,大正8年(1919)5月5日瑞芳至八堵段通車,八堵車站從此成為東、西部幹線分歧站。
八堵車站
八堵車站原木造站房於民國40年1月17日重建完工,民國74年木造站房拆除,現今之水泥磚造站房為民國75年完工。舊八堵鐵橋亦是基隆八堵間改築工程時所建,明治30年(1897)12月15日完工,橋墩在戰後發現裂縫,更新為單孔花樑橋,一直使用至民國90年才因保養而封閉,改由一旁的宜蘭線鐵橋通行。
八堵橋
但同年納莉颱風造成洪水,兩岸貨櫃集散場的千餘個貨櫃沖入河中,宜蘭線鐵橋慘遭沖毀,60多個貨櫃卡在八堵鐵橋橋墩上,造成堵塞而引起水位高漲,洪水沿著鐵路,穿過已停用的竹仔嶺東側隧道,再流入南榮河,使得基隆市區也氾濫成災。
福安宮
納莉風災過後,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新建拱型式的八堵鐵橋,原橋面提高1.5公尺,沿線軌道也跟著拉高,然而舊八堵鐵橋卻在切換新線後,在民國94年遭到無情的拆解,百餘年的歷史古蹟,就這麼消失。
八堵抽水站
從八堵鐵橋下方穿過,沿著基隆河畔旁的道路漫步,河水在此處都還相當清徹,到處可見魚兒悠遊,基隆河在此處轉個90度角的大彎,轉角處是八堵抽水站,基隆地區主要水源皆來自於此,所抽取的基隆河河水,經3.2公里導管輸送至新山淨水場處理運用,餘水再經過0.9公里導管傳送至新山水庫儲存,水庫供水則反向由該導管送到新山淨水場。
環溪步道
基隆河與大武崙溪匯流處為尚仁國小,學校名稱取得真好,側門的招牌上寫著「上等人學園、尚仁國小」。續行經跨越大武崙溪的尚仁橋後,便接上八德路,曾是劉銘傳鐵道的舊路線,尚仁國小旁有條沿著大武崙溪畔修築的環溪步道,雖然尚未完全完工,但已可以通行。
夜鷺
大武崙溪發源於基隆巿安樂區的西北隅,溪名係由地名而來,大武崙的名稱是由原住民語音直譯而來,上游設置大武崙工業區,加上兩旁住家密集,都市污水及工業廢水皆經由大武崙溪排放,使得溪畔的味道稍重,不過溪中還是有些魚類,以及性喜食魚的夜鷺棲息。
港口橋
步道路線原在右側,中途過個小橋後,又變到左側,最後接到麥金路與八德路交叉口附近的港口橋,從八堵鐵橋至港口橋的這段路,形狀似V字型,係由三角洲嶺山所構成的三角地形,靠港口橋附近尚可見到一大片鑿山開路留下的岩壁。
五十人公祠
港口橋邊有座五十人公祠,也是有段故事,特摘錄廟內壁上碑文所刻五十人公經歷如下:
據傳於清朝中葉,先民數十人,由大陸船泊到淡水港(兩尾港),順基隆河屯居港仔口碼頭(即現祠址)一帶,從事拓墾,時基隆河河運盛暢,甘薯、茶葉、大青等農品,集於運往水返腳(汐止)艋舺(萬華)從事交易。
嗣農墾在港口大湖土地開墾,居住在當地時計五十人,惟卻不幸,遭逢天疫,僅生還一人,迄下落不明,嗣後人步跡農墾,於附近陸續掘起骸骨,凡四十有九人,合葬於此,時人為愐懷該五十人拓荒之精神,足弍後仰感恩其遺澤,披及子孫,逐供奉合稱五十人公,先塚而碑而祠,立永奉祀,逢中元月令,眾舉祭祀,歷代相傳,沿而成習,香火綿延,嬝嬝不絕,或有謀事不成,從事不興者,鼎香禮叩,無不庇佑其成,其靈顯赫,為鄉里載頌耳。
緣茲祠桓,年久失修,壁剖有加,經鄉仕長輩起緣奔走,勤募數日,地方人仕及民眾擁躍參加,並訂定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十月六日動工整建,立此為史
發起人 陳萬枝 陳溪 高庚申 
建造人 曹國健 陳傳生 
監造人 陳萬枝 高庚申 林朝勇 
常務董事 黃建智 北西塑膠公司 陳貴全 余四川 
監事 蔡赫虎 邱同成 林壽人 黃雲德 林朝瑞 賴進發 陳誠一 蕭慶榮 郭滄金
高速公路涵洞
靠近高速公路大涵洞前方的岔路需先右轉向下,直行不久穿越可供機車及行人通行的小涵洞,涵洞外有十多戶的住家,房屋沿著山坡的地勢而建,登山的階梯步道便位於這些住家的盡頭。步道似乎完工沒多久,上頭無任何青苔,不鏽鋼的鐵欄杆也都還閃閃發亮。
豐收打麻筍
中途遇到一位阿伯扛著一大包的筍子下山,不久後又遇到另一位正在休息的採筍人,便聊起筍經來,他說這種看起來像箭筍的植物,是當地的特產叫做「打麻筍」,只產於這個山頭,而且山上一大片全是這種竹子,沒有其他的植物,所以此山也被稱為竹仔嶺。
打麻筍
他說打麻筍的風味不輸箭筍,甚至更美味,是在地人才知道的美食,採集新鮮剛長出來的嫩筍,經過2小時的開水煮熟後,再加入麻油熱炒,一盤可口的打麻筍便可以上桌。這位住在八堵地磅站附近的先生,幾乎每週都會來採筍,也很熱情的邀請我到他家品嘗。
三角洲嶺山
接近山頂附近,右側有條岔路,可以穿過箭竹林,通往三角洲嶺山,竹林裡也有一對母子正在採打麻筍,足見此筍為深受在地人喜愛的珍饈。箭竹林內雖然遮天蔽日,但路跡明顯,約十分鐘左右即抵達三角洲嶺山,標高117公尺,上有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一顆。
夜總會
三角洲嶺山的視野全被周遭的植物所阻擋,只聽得見山下喧囂的車聲,沿山徑續行可通往八堵尚仁街,在此地原路折返,又回到階梯步道,時序已進入秋季,開始有些微的東北季風,這樣的溫度感覺相當的舒適。階梯步道的盡頭有間鐵皮搭建的濟公廟,其對面的山頭是一整片的夜總會,看起來相當壯觀。
濟公廟
為了要觀察進到獅球嶺隧道的路線地形,於是爬到濟公廟後方的小丘上,發現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的基石一顆,此處為三角洲嶺北峰,海拔115公尺,視野相當的遼闊,獅球嶺周邊的地形一覽無遺,更可遠眺基隆港。
三角洲嶺山北峰
循稜線的泥土山徑來到獅球嶺,經過一處最高點的涼亭,下坡後來到獅球長壽公園,高點處所立的碑上頭是隻踏著彩球的石獅,山頂上無太大的高低起伏,鞍部間有較平坦的地面,被開闢為搥球場以及籃球場等,周邊花木扶疏,環境打掃的非常乾淨。
獅球長壽公園
搥球場旁樹立一尊南極仙翁,即南斗星君,相傳彭祖即為其轉世化身,享壽八百多歲,一般民間信仰認為祂是長壽之神,為福祿壽三星中的壽星,外觀形象是額禿頂廣、長滿白鬚、左手持龍頭拐杖、右手握仙桃的老仙人,伴隨著其座騎白仙鶴,神像置於此地,或許也是要保佑來運動的人都能長壽吧。
南極仙翁
續朝西行即來到獅球嶺砲台雕堡旁的觀景台,此處大樹參天,枝繁葉茂,石材砌築的碉堡及上方的砲台,為基隆巿定古蹟,興建於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期間,法國當時為了越南主權問題而與清朝發生衝突,戰事波及台灣,光緒派巡撫劉銘傳抵台防禦,獅球嶺由於地勢居高臨下,視野極佳,北方可監控基隆港及巿區,向南則可控制淡水、八堵要道,因此擇此地設置砲台,成為重要的防禦據點。
獅球嶺砲台碉堡旁的大樹
碉堡位於砲台的後下方,為砲台的指揮所,入口為岩石所砌圓狀拱門,左右各一,牆壁切割山岩壁堆砌而成,內部有一個方形的房間,僅有一個窗戶對外,周圍則是走道,碉堡的牆壁都是相當厚重的岩石所砌,雖然已歷經百餘年的風化,其構造仍然相當堅固。
獅球嶺砲台碉堡
有關砲台的歷史,得由劉銘傳的故事說起。劉銘傳,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人,生於道光16年(1836)9月7日,自幼托身隴畝,生活非常窘困,據說劉的父親是鹽梟,因此他在15歲時也跟著販運私鹽,走遍鄉里,平時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喜歡耍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18歲時放棄讀書闖蕩江湖,曾一度上山淪落當強盜,手刄家鄉土豪而被擁為堡寨長,隨後倡議築堡建寨,他也因此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他的母親在咸豐6年(1856)因為受牽連自殺。
獅球嶺砲台碉堡內部
劉曾想加入太平天國卻未付諸實行,因此他初期反對滿清政府圍勦太平天國。劉在咸豐6年(1857)時拒絕當時合肥知縣的求援而遭逮補,不久後獲釋。咸豐9年(1859)劉募集地方壯丁辦理本鄉團練,率鄉勇組成「銘軍」對抗太平天國,攻陷六安、馳援壽州,因功升千總。後來又加入剿捻匪,咸豐11年(1861)年率500餘人歸附李鴻章所統領之淮軍張樹聲部,以千總職率銘字營。
獅球嶺砲台碉堡內部
劉銘傳因為沒有湘軍對儒家傳統的束縛,又有鹽梟的冒險、開拓性格,所以能積極接受西方的新觀念,且驍勇善戰,戰功顯赫,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深受李鴻章之器重。同治元年(1862)劉銘傳被李鴻章調往上海壓制太平天國氣焰,當時與英籍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少校所領之常勝軍併肩對抗太平軍,並學習洋式槍砲,在當年7月即收復上海浦東。同治3年(1864)攻克常州,俘虜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劉因此晉陞為直隸陸路提督。
獅球嶺砲台碉堡內部
同治4年(1865)再隨曾國藩、李鴻章在山東鎮壓捻軍,因戰功升任直隸總督,同治6年(1867)因對捻軍作戰首功,設計格斃東捻軍領袖任柱,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但好事不長,數日後從馬背上摔下,昏迷一個月,經服用李鴻章向紫禁城求來的通竅丹才甦醒。雖然他替滿清建立極大戰功,但在累功晉升的過程中,則屢傳他冒功、誣陷等情事,激化湘淮兩軍間的派系矛盾。同治7年(1868)奉旨督辦陜西軍務,後來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並在鄉里創辦肥西書院、修祖祠等建設。
獅球嶺砲台
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爆發,大清帝國重新啟用劉銘傳,派其以福建巡撫的身分督辦台灣軍務。劉於7月15日(舊曆閏5月28日)抵台,隔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隨即規畫並督建基隆大沙灣、岸鱗墩、仙洞、社寮、獅球嶺及四腳亭,淡水油車口及中崙,八里坌鴨子尾等砲台。
獅球嶺砲台
因為獅球嶺砲台易守難攻,在清法戰爭中,唯一沒有被法軍攻下的就是獅球嶺砲台,其主要的結構建材為山岩,台灣建省後,巡撫劉銘傳曾令重新整建砲台並添設大砲配備,據聞是聘請英國工程師所建造,主要砲座為鋼筋混凝土造,呈半圓扇形放射狀的溝槽為砲床所在,砲口朝向基隆港區,是港區最內陸、地勢最高的砲台。乙未戰爭(1895)日軍佔據基隆並亟欲南進台北之時,便曾遭遇砲台的清軍據守頑抗,並接收有五吋徑英國前膛砲一尊,大砲現已不知去向。
基隆港
法國軍艦在光緒10年(1884)8月4日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便要求守軍於隔日上午8時以前將炮臺交出,守軍置之不理,隔日法軍砲轟基隆,佔領基隆港並登岸,後來受到劉銘傳率軍反擊而敗退。10月1日孤拔再率600多名士兵進攻基隆,另一路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進攻滬尾,劉雖曾一度擊退登陸基隆的法軍,但滬尾則不斷告急要求增援,他考量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所以後來放棄基隆,退守坐鎮台北。
碉堡
法軍佔領基隆後,又在滬尾搶灘登陸,遭湘軍孫開華等部擊退,加上基隆疫病流行,讓法軍放棄攻佔台灣,撤往澎湖,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光緒11年(1885)初,法海軍的陸戰部隊又從基隆向台北進攻而不果。3月底,法軍攻佔澎湖,但同時法軍卻在鎮南關戰役失利。
獅球嶺北峰
消息傳到法國本土,法國已無心再戰,李鴻章卻突然在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清廷下詔撤軍,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合訂越南條約」,滿清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海上的封鎖,而孤拔後來於6月11日死於澎湖媽宮(馬公)。
砲陣地
此次戰役後,大清帝國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於光緒11年(1885)決定在台灣設省,並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在他任職巡撫的六年(1885─1890)中,對台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進行了廣泛而大膽有系統的建設及改革,此種前瞻及魄力相當罕見,堪稱台灣現代化之父,其中與此趟行有關的項目,便是修築台灣的第一條鐵路。
台灣欒樹
劉銘傳於光緒13年(1887)奏請興建台灣鐵路,得到滿清中央的醇親王奕匡、李鴻章支持,清廷4月18日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他招集商股銀一百萬兩,建設全中國第一條官辦且載客的鐵路,原計劃從基隆建到台南,同年6月先開工基隆台北間,鐵路以大稻埕(今延平北路)為中心,光緒17年(1891)10月竣工。
往八堵方向鐵道
台北以南的路線也相繼動工。但中途因劉銘傳卸任,繼任之邵友濂接任巡撫,以彰化的工程困難,奏請至新竹為止,獲得允准。光緒19年(1893)11月,台北新竹間完成,全線長度約107公里 ,大小橋樑74座,軌距則為3呎6吋(1,067mm)並沿續至今。
獅球嶺隧道南口
獅球嶺隧道北口(攝於100年7月10日)
其中獅球嶺隧道為基隆到台北間唯一的隧道,從光緒14年(1888)春動工,到16年(1890)夏才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其南端出口石壁上揭有劉銘傳親題的4字「曠宇天開」匾額,匾額上另刻有小字但已模糊難辨,小字右側為:「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左為「太子少保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劉建造」及「欽命浙江州總鎮強勇巴圖魯監修」,另有對聯一副也是不清晰,右聯為:「五千年生面獨開羽轂颷輪從此康莊通海嶼」左聯為:「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
曠宇天開
前次到獅球嶺隧道的北口,剛好遇到基隆市文化局因為隧道壁體有磚石風化掉落情形,自99年5月8日起暫停對外開放,無法入內參觀令人呃捥,只好另覓他途,由於另一邊是八堵油庫的軍營,管制區內無法進入,最後找到一條不為人知的小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費了好一番工夫攀上爬下才進到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內
黝黑的獅球嶺隧道
隧道南口並未封閉,可進到隧道內部,隧道略有點曲度,兩端無法通視,但步行至中央則可見到兩端的出口,圓拱形的隧道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洞內共分七段以不同材質堆砌或開鑿而成,有部分為石砌,部分為磚砌,牆壁上留下蒸汽火車行駛過後,炭粒粘附的黑色痕跡,感覺隧道的狀況相當良好,為何要封閉,令人不解。
平安宮牌樓
再次回到山嶺上,從平安宮後方出來,此處為基隆地區最重要的土地廟,趕緊拜謝土地公的保佑,讓我能夠順利探訪到獅球嶺隧道。平安宮是座有相當歷史的廟宇,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最初僅是茅屋小廟,歷經7次整建,已經翻新成國內少見規模宏偉,祭祀福德正神的大寺廟,除主祀土地公及土地婆外,另配祀觀音佛祖、關聖帝君、孚佑帝君等神明。
平安宮全景
平安宮在大正十年(1921)辛酉年年間曾大規模重建,宮前廣場右側還留有辛酉年「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的石碑,及當時樂捐的信士姓名和金額的碑文,往平安宮的山坡路也修築了步道,並在沿途留有石獅和數對石燈,多為大正13~14年間,由信士所捐贈 。
獅球嶺平安宮重修誌
由於劉銘傳改革進度操之過急,財政開支驚人,而滿清官員也承繼貪腐習性,假藉改革之名,進行勒索敲詐,另一方面光緒16年(1890)醇親王奕匡病重,朝中勢力衰退,派系官員攻擊他在台灣煤礦招商承辦章程中種種的缺失,軍機處官員遂在10月5日做出革職留任的裁決。
廟上樹
醇親王奕匡在光緒17年1月2日病世,劉銘傳在1月7日第3次呈上開缺摺,求朝廷准許他辭職。5月30日劉銘傳正式收到諭令,辦理交接後返回故里,結束6年在台歲月。光緒20年(1894),清日戰爭爆發,清廷希望劉銘傳再次督導海防軍務,但被他婉拒。劉於光緒22年元月十一日病逝,得年59歲,光緒皇帝追贈太子太保銜,諡壯肅,建專祠並立傳,留有「劉壯肅公奏議」及「大潛山房詩稿」等著述刊行傳世。繼任台灣巡撫邵友濂則因財政困難與理念不同而放棄許多既定政策,使台灣後繼建設宣告中斷。
高速公路隧道
獅球嶺地名的由來,要從西北方平安宮位置,往東北面山嶺望去,山嶺形狀像是具有獅首和獅身的獅子,而嶺下原本有個像球的圓弧狀山頂的小丘,讓整個山形看來像獅子戲球,因而得名,但是高速公路從嶺下經過,原有的球狀山丘被鑿除一半,獅身也因各項人為的開發而略為變形。
平交道
回程由平安宮走下獅球嶺,從高速公路底下穿越,經過平交道,來到龍安街三坑車站出口的鐵道邊,這裡是基隆著名的紅燈區「鐵支路」,臨鐵路旁的陰暗小巷子裡,有許多濃妝豔抹的女子,對著往來路過的人招手,這裡的人雖然大多是自願來上班,但幾乎背後都相當悲慘的故事,迫於生活的無奈,或無謀生能力,這些人都是社會底層最弱勢的族群,受到層層的剝削。很想做一個研究,來探討這個行業與經濟之間的關連,虛無假設為經濟佳時,則從業小姐少客人多,經濟衰退時,則從業小姐多但客人少,不過如果要得到精確的統計數據,可能得花上數年的時間,而且傷錢又傷身。
鐵支路
明治28年(1895)日人治台後,著手恢復鐵運輸業務,並修築新竹以南的路線,但新竹以北清國時期所興築的鐵路,有不完全處且危險,日人經調查並進行測量後,該年10月臨時鐵路隊長發現既設鐵路本身設計不良,傾斜急峻,曲線半徑短小,因此申請開始逐次改築線路,明治29年(1896)1月,開始著手基隆八堵間變更新設線路之測量及設計。
基隆到八堵間的三坑車站
獅球嶺隧道為清國政府伙役當時之兵工挖掘鑿出者,中途也許測量錯誤,成為一定彎度曲線,兩端低陷,中間高起,隧道內並未設排水路,因此泥濘甚多,日人工程設計時便決定廢基隆七堵間的獅球嶺線,而改築竹仔藔(竹仔嶺)線,開鑿竹仔藔、六堵、五堵、樟樹灣之4隧道,架設基隆河七堵下7橋樑,明治29年(1896)3月,基隆八堵間的工區開始動工。
新舊竹仔嶺隧道
其中基隆河橋(舊八堵鐵橋)明治29年(1896)9月動工,明治30年12月15日竣工,竹仔藔隧道明治29年5月3日開工,明治31年2月2日竣工。竹仔藔隧道係4隧道中最大者,為複線計畫之隧道,最初設計為1815呎,施工時變更,全部為五層五連磚磚壁,但地質不良因雨水浸潤,常常崩壞,支保材逐漸腐朽,終於僅在折疊邊緣部分使用六層磚瓦厚度,追加不少工程費用。
竹仔嶺隧道-獅球新開
竹仔藔隧道興建工程,背後還有段小故事,可以看出當時日人的做事態度,值得後人學習。工程在鐵路隊監督之下分成兩部分,東半部由大倉組負責,代表者為久米民之助,西半部由有馬組擔任,代表人為澤井巿造,兩組團隊互相競爭,以期早日完工,當時有馬組計畫另外穿鑿豎坑,以加速導坑工程之進行,此事件導致兩組之間原本和睦的感情起衝突,經常動輒鬥爭,讓當局非常憂慮擔心。於是當局命令有馬組中止導坑之掘穿107日,以維持兩組工程進度的平衡,因此衝突漸漸平息。
舊竹仔嶺隧道
但在導坑貫通之後,測量發現大倉組竟然超越其預定中心,而侵入到有馬組之工區52呎,讓澤井巿造大為憤慨,遂帶領所有的工程人員退出現場,甚至嗆聲表示不再工作,當時為明治30年(1897)3月25日,到了要舉行貫通儀式的前3天,鐵路隊長山根武將澤井巿造找來,當面指責他處事不當,並用嚴厲的口氣告誡他速回現場,讓貫通儀式能圓滿舉行。澤井巿造認為當局偏倚,希望能先解決對待大倉組厚,而對有馬組薄的不公平事件,隊長因此被激怒,大聲叱責巿造:「不從余命者為國家之賊也,汝且作決意。」
新竹仔嶺隧道
話還沒說完,秋水(刀劍)已經出鞘,巿造說:「將軍暫待!巿造豈懼死者。」他突然解衣赤裸澆水,然後跳到桌上從容的說:「身體已清,請依所欲斬之」隊長見到澤井的動作,認為他是可用之材,於是突然改變態度,和顏悅色對他說:「余因與汝無恩怨,全為國家欲遂行此事業而已,現斬汝,對工程之進程有害無益,因此改囑汝之俠骨。汝諒余之意,忍所不能忍,為以符國家之期望。」
新舊竹仔嶺隧道南口
巿造此時點頭說:「謝謝,我雖不過為一介包工,亦知有國家也,尤其隊長有此言,粉身碎骨報之耳,請安心。」從此澤井勇往邁進,晝夜督工,後來果然如期舉行開道儀式,由此事可見山根隊長之熱誠與澤井巿造之俠骨。工程完工之日,其東坑門側之山巖鑴題雙龍,顯示當時山根隊長抉擇的隱寓之意,隧道旁當時有基隆舊八景之一的魴頂瀑布,也因這個題字雙龍,而讓隧道有了「瀧の本隧」美稱,但該瀑布現在已經消失。
舊竹仔嶺隧道南口
竹仔嶺隧道日治時期啟用時初名竹仔藔隧道,工程期間有300多人殉難,竣工時在隧道的北口舉行開通儀式,台灣總督等官員皆列席參加,此為第一代隧道。日人後來又興闢宜蘭線,全線通車之後,發現原竹仔嶺隧道內淨空不足,因此又在西側增建新的竹仔嶺隧道,供縱貫線行駛,於大正12年(1923)通車,此為第二代隧道,而第一代隧道則改供宜蘭線火車行駛。第二代隧道直到1990年代,才因應鄰近的南榮路拓寬而停用。
竹仔嶺隧道-豁然開朗
前述民國90年納莉風災過後,台鐵合基隆河整治工程,將原本東側廢棄的第一代隧道重新擴孔整修,改為雙軌通車,以取代第二代的隧道,民國93年台鐵在第一代隧道上方動工興建第三代隧道,94年貫通,95年1月11日舉行改建竣工典禮,但因路基墊高工程及包商合約糾紛,一直到民國97年才正式完成切換使,第2代隧道也正式封閉停用。第三代隧道北口題名獅球新開,南口題名豁然開朗。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00918基隆-八堵車站、獅球嶺砲台、獅球嶺隧道、竹仔嶺隧道

4 則留言:

k8702191 提到...

夜總會那張快笑死我了:)
然後那廟上樹應該是以前基隆到台北古道旁的休息亭,應該有幾百年歷史~
還有那砲陣地,應該是碉堡遺址,那陣地下方有水泥屋頂喔~
另外最近有發掘出西砲台和東砲台(現在看到的是中央砲台)您也可去逛逛:)

Shepherd's Wolf 提到...

謝謝您的補充資訊,有空再去獅球嶺尋找其他的砲台。

Unknown 提到...

獅球嶺隧道北口其實也是有對聯的(可參照 重回清代台北車站~古鐵道與一座謎樣的老火車站):
海隅拓宏圖 幾經鑿險縋幽 功成不日
巖疆開重鎮 一任揚軨飛鞚 快比穿雲

Shepherd's Wolf 提到...

曾經和一書作者吳小虹前往獅球嶺隧道北口探勘,對聯有2種可能,一是該對聯文字提供給當時報社刊載,但並未實際刻在石壁上,另一種可能性為嵌鑲上的對聯,但後來掉了滅失,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