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1020130-屏東-恆春古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經過3天的旅行,從台灣東部來到台灣西部,後續3天行程,將由台灣最南端的墾丁一路往北,上午先進到恆春鎮內,欣賞古城之美,之後轉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參觀,觀賞一連串的餵魚秀,消磨一整天的時光,傍晚北返至高雄過夜。

最近被老同事黃博投訴,網誌更新的速度太慢,過年前短短的6天環島行程,竟然拖到過年後才寫完一半,陋文能讓人期待,頗感欣慰,但更新慢實不得已,學生的宿命就是考試跟寫報告,重要的考試在上週終於告一段落,總算可以加速趕稿。
恆春古城南門
清晨恆春下雨,由於民宿的早餐大約9點才送到,為不擔誤海生館的餵魚秀行程,因此先安排恆春古城快閃活動,參觀恆春東、南、西、北四座古城門及城牆,和電影海角七號的拍攝地點-阿嘉的家,從民宿到恆春鎮約十多鐘的路程,首先抵達恆春古城的南門。
恆春古城西門
恆春舊名有Longkiauw、瑯嶠、娘嬌、郎嬌、琅(王喬)等說法,一般均認為係排灣族語的音譯轉化成的文字,意指蘭花,係因早年恆春半島一帶有許多野生的蝴蝶蘭,另一種說法則是瑯嶠為琉球(日本沖繩)一詞的音轉,因瑯嶠族(即琉球人)曾經從沖繩漂流至恆春半島,而且其風俗習慣和文化與排灣族不同。另有一種古地名Bujabujau,Buja為鯊魚之意,因早期附近海域多鯊魚。
西門城門口
恆春古城興建的時空背景係同治6年(1867)發生美國商船羅發(ROVER)號事件,它原由廣東汕頭開往山東牛莊,中途遇到颱風,船長及船員共14人飄流至琅嶠的龜仔山附近登陸,結果遭到原住民殺害,只1名華人船員脫逃獲救,後送到英國領事館,英領事致函清廷台灣道吳大廷查辦,吳回復認為番地不歸地方官管轄,請外國商人勿入番界,後來美國出兵攻打但不得要領,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遂私下與琅嶠諸社首領卓杞篤議和,此事讓外國人開始認為琅嶠非滿清版圖。
西門城牆
恆春城的4個城門中的西門有些特殊,城門方向非面西而是朝北,背後有一些有趣的傳說,在光緒元年( 1875)恆春縣城起建時,槺榔林庄(今德和里)誕生一位名叫陳春連的大力士,8~9歲的年紀就能扛一袋120斤稻穀。風水師認為只要將西門改向,不朝槺榔林庄,就能破解陳春連的氣勢,避免產生未來可能的反清份子,於是西門便改朝北向。
西門城樓與城牆
另一說法則是在建城前,槺榔林庄福興廟的中軍元師透過乩童表示,猴洞山的地理有如「浮水蓮花」,槺榔林庄則好比是「黃蜂出巢」,一旦建城圍牆後,會影響黃蜂到猴洞山採蜜,只要在福興廟的廟埕豎立3支竹竿,並在夜間懸上3盞大燈與城內燈火相抗,才能保住槺榔林庄的風水。但清廷則是在高人指點下,改西門的方向,擋住了來自槺榔林庄的氣勢。
廣寧宮
由魏德聖導演所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全劇在恆春拍攝,該片由范逸臣和田中千繪及許多音樂人擔綱演出,民國97年上映時創下5.3億元的台灣國片票房紀錄,這部電影帶動恆春鎮的觀光風潮,片中的拍攝場景,也成為許多遊客追逐拍照的景點。
海角七號阿嘉的家
同治10年(1871) 10月29日琉球宮古島人分乘分乘中立號及春立號2隻小船到那霸納貢,回程途中遇颱風,中立號安抵故鄉,載69人的春立號卻在11月6日飄流到八瑤灣(今滿州九棚村)附近,登岸時已3人溺死,剩餘66人進入高士佛社領地求食,因當時排灣族有殺害入侵者自保的習慣,54名船員後來遭到原住民補殺。
恆春古城東門
倖存者後來逃到竹社、牡丹社、高士佛社三社之交界的雙溪口,在番產物交換商人鄧天保的護送下,帶到保力庄首富楊友旺家,楊友旺以貢品、財物和牲畜與原住民交換,換得其餘12人的性命,並送回琉球,楊友旺先生也在光緒元年(1875)獲頒授六品功牌。
恆春古城東門內側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向外擴張,先將琉球納入屬地確立主權,再否定清對台灣原住民無管轄權,然後以懲凶為藉口,取得出兵台灣的正當性。同治13年(1874)4月27日日本暗中由西鄉從道率軍登陸琅嶠,6月初分3路攻打牡丹社,在石門遭遇頑強抵抗,頭目阿祿父子戰死。清廷從英使威妥瑪得知消息,急授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趕赴台辦理防務,在知悉日軍登陸後,改授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他抵台後在安平及旗後建砲台,並調集淮軍精銳等赴台協防。
孤城
東門外樹立一座孤城,係恆春每年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的重要祭典活動,早期是由恆春城內的有錢人在中元普渡後,將祭品施捨給城外的貧苦民眾取用,但後來發生搶祭品打架造成受傷,因此在光緒5年(1879)改以爬孤棚的競賽方式來取得祭品,一般孤棚由高12公尺的木柱所搭設,木柱上塗滿牛油,由5人一組,利用繩索攀爬至頂端,搶下順風旗,才算完成儀式,其意義在於人象徵鬼魂,取得貢品和順風旗,以普渡孤魂之意。
東門附近城牆
日軍在6月初的戰役後,駐紮當地便不再交戰,但當時清廷海防空虛,加上回亂,不想與日本正面衝突,7月後天氣轉熱,日軍水土不服,到最後撤台時,病死人數達547人。英美擔心戰爭損及其經濟利益,便由威妥瑪出面調停,清日就此事交涉數月,最後於10月31日簽訂和約,清廷共付給日方50萬兩,其中10萬為琉球遇難人的撫卹銀,等同承認琉球為日本轄屬,另40萬兩為賠償日軍在台的道路及房屋修建費用。
東門城垛
沈葆偵事後在台灣推行各項改革,主張先安內再攘外,奏請開山撫番以加強對原住民的控制,大規模從事拓墾。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夏獻綸陳請在琅嶠築城,以鎮民番,消除外國窺伺,12月沈葆楨便偕台灣知府周懋琦(台灣知府身分兼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前台灣總兵曾元福,抵達日軍登陸地琅嶠實地勘察後,亦有同感便上奏「請琅嶠築城設官摺」,當中有一段描述琅嶠的環境:「時已殘冬,麥穗、秧針黃綠相間,則內地四月間景象也」,意指此地四季如春,故成為恆春地名的由來。
恆春古城北門
恆春城係因防禦需求而建,城址是由素習勘輿的劉璈選定,縣城風水為三台山在縣城東北一里,為縣城主山,即縣城之玄武;龍鑾山在縣城南六里,為青龍居左;虎頭山在縣城北七里,為白虎居右;西屏山(現在大平頂山)在縣城西南五里,正居縣前,如一字平案,為朱雀;龜山在城四方,乾兌為罅,得此屏障之;猴洞山則為龍脈躍然城內。
恆春古城北門內側
恆春城從光緒元年(1875)興工,城牆牆垣以石灰土構築,上部砌以紅磚。依青龍、朱雀、白虎及玄武各方位開設東西南北四門,南向的稱為明都門,其餘城門皆以其所方向命名,型式相同,分為城台、城樓及門洞三部分。近門洞部分以磚砌築,而以花崗石鋪底,門基為石造,上有磚砌城樓,樓前有軒亭,簷下有吊筒,每門設砲台乙座,城外挖有護城壕,城池周圍880丈,深6尺5寬3丈2,上架4座壕橋以連絡內外。城身835丈9尺5寸,基厚2丈,深入地3尺5寸,由地至頂,外皮牆高1丈4尺5寸,內皮牆高1丈3尺4寸,面1丈6尺,建城工程至光緒5年(1879)5月2日竣工,共耗費16萬7390餘兩。
北門城門口
日治時期由於縣城漸失去軍事防禦功能,明治42年(1909年)遭大颱風侵襲(註:網友提供資訊1909年並無颱風從恆春經過,而是在1910年8月27-30日B047颱風橫掃過恆春),大部分的城樓與城門都被摧毀,民居亦受到破壞,恆春廳同意民眾剝取城垛重建家園,之後的下水道工程,又拆除了部分的城磚當建材,民國34年1月戰爭末期,盟軍飛機空襲台灣,數百公尺城牆毀於戰火,民國48年恆春發生大地震,恆春城僅餘斷垣殘壁。隨著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城門門洞不敷車輛通行使用,為開拓通往滿州的道路,民國52年拆除南門至東門的部分城牆,恆春國中為闢建為運動場看台,而在民國57年拆除東門段部分城牆。民國66年南門部分城牆被拆除,改為南門圓環。
北門城牆
古城歷經一連串的嚴重破壞後,政府才開始正視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交通部觀光局的補助下,南門於民國67年2月17日發包修復,民國69年4月29日完工;東門於民國71年5月24日發包修建,民國72年6月30日完工。由於城樓的架構早已傾毀,只能按舊有照片推測其原有形貌修復,但因設計失誤、建材使用不當,恢復不了舊城古樸沈穩的樣貌,恆春城雖有百年以上歷史,卻從一級古蹟被降為二級古蹟。
戰車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恆春鎮北北西方的車城鄉,舊稱為柴城,明末時為排灣族的活動範圍,當地原為密林,稱為庫匹亞旺(Kabeyawan),進而轉音為龜壁灣,荷蘭人曾在此地駐兵。永曆18年(1664)鄭經繼鄭成功領台,派遣部將至此屯田墾荒,命名為統領埔,因位處原住民地界邊緣,康雍年間屢遭原住民襲擊侵擾,便在四周圍構築木柵的防禦措施,稱為柴城。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另有一說指早期當地盛行伐木取薪輸往台南,在車城至海口間沿岸燒製木炭,庄民為避免原住民侵擾,除設置木柵外,亦將搬運木炭的牛車數十台駐列做為防禦來抵抗原住民,故將柴城改為車城,早期木柵周邊設有東北南門以管制出入,但這些遺跡早已消失。另外在乾隆51~53年間(1786~1788),福康安為剿林爽文的黨夥莊大田,駐兵車城,以木為城故稱柴城,亦稱為福安庄或福安城。
海生館
海生館9點開放進場,由於是非假日的上午時間造訪,偌大的停車場和入口處還沒有很多遊客,少了人擠人,多了些悠閒。海生館的全票為450元,在墾丁的街上有商家販賣優惠票,一張僅390元,省點小錢可多吃一個便當,先購3張全票,年紀老大不小的我跟兩個小學生一起買250元的優待票,掏出學生證時進場時,終於感受到每學期繳交高額學費的價值。
鯨魚親水廣場
進入展場參觀前,先經過台灣東部海域常見的海豚和旗魚模型所構築的太平洋親水廣場,水花飛濺至臉上帶點涼意,展場前有座鯨魚親水廣場的大水池,內有大翅鯨跟幼鯨躍出水面,以及抹香鯨噴水換氣的等比例實體模型,今日天氣微陰,但兩個小朋友依然捲起褲管,不畏寒冷衝入池中戲水,小朋友靠近大鯨魚時,更能體會人在海中最大生物鯨魚的面前有多麼渺小。
海底隧道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在民國80年成立,民國89年2月25日開館,館內現有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及世界水域館等3大展示館,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珊瑚王國館中的海底隧道,展示動線長達81公尺,從底部眺望,各式各樣大小魚類從頭頂上經過,每條魚的外型構造皆一覽無遺,彷彿自己也置身海底一般。
小白鯨
珊瑚王國館的小白鯨是館內的超人氣明星,小白鯨係民國91年時由俄羅斯引進,共有6隻,其中2隻可能是水土不服,抵台沒多久後便往生,白鯨主要分布在北極及亞北極地帶,包括俄羅斯、加拿大及美國阿拉斯加等區,全球數量約十萬隻,尚無滅種的危機。參觀時館內的小白鯨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最上面的角落,偶而才會突然轉身下潛,留下驚鴻一瞥的美麗身影。
鯨鯊(豆腐鯊)
鯨鯊又稱為豆腐鯊,是鯊魚族群中最大的物種,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類等為主要食物來源,採用濾食方式進食,海生館原本引進3隻鯨鯊,一隻不明原因暴斃,一隻發生脊椎病變被野放,僅存的一隻供觀賞,同小白鯨一樣,雖然館內提供超大型的水族箱來飼養,但活動空間對這些大型生物而言還是太小,鯨鯊也只能不停的繞著池子打轉。
企鵝餵食秀
各館內均定時舉行餵食秀,包括世界水域館的企鵝、海豹、海鸚鵡、海藻森林;臺灣水域館的鯨鯊、大洋池;珊瑚王國館海底隧道的與魚共舞等,都是不容錯過的活動,由於觀賞的人潮多,只要參觀動線事先安排好,及早卡位把握最佳觀賞位置,可以一場接著一場,絕無冷場。
派大星
台灣水域館中有一處觸摸池,是設計給小朋友親近的生物池,內有海星、海參、海膽、海兔、螃蟹等生物,從海綿寶寶的卡通中得知,派大星(海星)是沒有腦袋的,共有五條觸手,切斷後還能再生,外觀看起來很軟,但摸起來硬硬的。在海生館消磨大半天的時間,看完一連串的餵魚秀,真是物超所值。
獅甲國中
傍晚北上至高雄,尋找傳說中的獅甲國中,它也是一所因為校名倒著唸諧音而爆紅的國中,起源於民國98年5月7日民進黨立委張花冠在其部落格號召參加517遊行者,一起背獅甲國中書包來嗆中國,國中位於高雄捷運獅甲站旁,周邊都是大馬路,找不到賣書包的店家。獅甲原稱為戲獅甲,戲指作戲,獅為舞獅,甲則最佳之意,係指高雄地區十三莊頭在迎神賽會或慶典時,由戲獅甲宋江陣頭領先遊行,甲於各莊,故有戲獅甲之名。另根據高雄市志地理篇所載:「舞龍戲獅為我國民間傳統娛樂之一,甲為昔日計田面積之數字單位,因該地墾殖面積狀如戲獅,故名。」
夢時代釣魚
晚上至高雄夢時代打發晚餐,然後讓小孩子到頂樓玩一些遊樂設施,感覺似乎沒什麼人潮,看店的店員比顧客還多,不知道是經濟不景氣,還是這些遊樂設施都已過時,玩了1~2個小時,才獲得幾張兌換券,最後只換到2個小玩具,跟付出的金額不成比例,不過只要玩得高興就好。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20130-屏東-恆春古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剛剛查了一下1909年恆春並沒什麼大颱風
倒是1910年有個颱風給恆春帶來大豪雨
以下網址供您參考
http://ppt.cc/SXen

Shepherd's Wolf 提到...

因為引用官方鎮誌的資料,所以便疏於查證氣象的資訊,感謝您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