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1040510信義-和興炭礦(和興煤礦、新生煤礦)

新生煤礦自日治時期開採,早期由鄭肇基經營,後由大甲望族楊天賦開採,日治後期由潘廼賢及鄭水源經營,稱為和興炭礦,戰後和興炭礦於民國39年8月由周毝價購並改名為新生煤礦,開採至民國54年收坑。

去(103)年3月1日曾經登象山,後由新生煤礦下山,當時在一間佛堂旁發現礦坑的位置,也進入坑內實地探訪,事隔半年多,聽聞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整修和興炭礦園區開放,距離當時訪察的地點很近,原以為是另一處未發現的坑口,舊地重遊,原來是將該礦坑重修翻修,並開放觀光。

舊埤溪和興炭坑

和興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91號,日治時期原礦字第2894號,昭和11年(1936)11月設立礦權,面積155,920坪,礦區範圍包括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四分子及後山地區,而該礦區是由原2510號所分割出來,故其設權時間可回推至大正13年(1924)9月,其面積894,291坪,礦業人為松本儀之助外一名,大正14年起礦業人變更成鄭肇基,直到昭和8年才由楊天賦接手經營。

意象雕塑

日治時期原礦字第2510號,大正13年9月設立礦權,範圍內湖庄四分子、後山,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山名礦權人
大正13年894,291坪松本儀之助外一名
大正14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1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2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3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4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5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6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7年894,291坪鄭肇基
昭和8年894,291坪楊天賦
昭和9年894,291坪和興炭礦楊天賦代理人鄭鴻源
昭和10年894,291坪和興炭礦楊天賦代理人鄭鴻源
昭和11年363,470坪3567瓲和興炭礦楊天賦代理人鄭鴻源
昭和12年363,470坪和興炭礦蔡敏庭代理人鄭邦吉
昭和13年363,470坪新和興炭礦鄭水源、潘迺賢
昭和14年363,470坪新和興炭礦鄭水源、潘迺賢
昭和15年363,470坪124、2729號合併施業 鄭水源、潘迺賢
昭和16年363,470坪124、2729、3124號合併施業鄭水源、石橋賢二
昭和17年363,470坪124、2729、3124號合併施業鄭水源、石橋賢二

園區

昭和11年11月礦權人楊天賦將原2510號分割出2892號18,280坪、2893號234,157坪、2894號155,920坪、2895號59,464坪等4筆礦區,原2510號減為363,470坪。和興炭礦的名稱於昭和9年便出現,後由原礦字第2894號所承繼,主要經營者為潘廼賢、鄭水源。
日治時期原礦字第2892號,昭和11年11月設立礦權,範圍內湖庄四分子、後山,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山名礦權人
昭和11年81,280坪124號合併施業楊天賦
昭和12年81,280坪源豐炭礦蕭貴川
昭和13年81,280坪源豐炭礦蕭貴川
昭和14年81,280坪源豐炭礦蕭貴川
昭和15年52,335坪源豐炭礦蕭貴川
昭和16年52,335坪源豐炭礦蕭貴川
昭和17年52,335坪源豐炭礦蕭貴川
日治時期原礦字第2893號,昭和11年11月設立礦權,範圍內湖庄四分子、後山,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山名礦權人
昭和11年234,157坪楊天賦
昭和12年234,157坪鄭蔡氏秋霞
昭和13年123,982坪羅水吉
昭和14年123,982坪112號合併施業羅阿義
昭和15年123,982坪112號合併施業陳煌、陳炘
昭和16年123,982坪112號合併施業陳煌、陳炘
昭和17年155,920坪大東炭礦陳煌、陳炘
日治時期原礦字第2894號,昭和11年11月設立礦權,範圍內湖庄後山,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山名礦權人
昭和11年155,920坪楊天賦
昭和12年155,920坪和興炭礦鄭蔡氏秋霞
昭和13年155,920坪和興炭礦潘迺賢、鄭水源
昭和14年155,920坪和興炭礦潘迺賢、鄭水源
昭和15年155,920坪和興炭礦潘迺賢、鄭水源
昭和16年155,920坪和興炭礦石橋賢二、鄭水源
昭和17年155,920坪和興炭礦石橋賢二、鄭水源
日治時期原礦字第2895號,昭和11年11月設立礦權,範圍內湖庄後山,沿革如次:
年度面積產量礦山名礦權人
昭和11年59,464坪楊天賦
昭和12年59,464坪鄭蔡氏秋霞
昭和13年59,464坪金興炭業株式會社

樹包屋

戰後和興煤礦於民國39年8月由周毝價購並改名為新生煤礦,礦區號碼礦業字第291號,執照台濟採字第1149號,礦區面積51公頃29公畝13公厘。該礦距松山火車站約6.4公里,鋪設輕軌路及公路與其相通,降煤自礦場以卡車10公里至南港車站。煤床屬中煤系,含上下兩煤層,其中上層煤可資可採,煤厚最高75公分,平均為36公分,傾斜28度,走向北東50度,可採煤儲量236,000公噸,下層厚度約45公分。該礦主要坑道為本卸及管卸,本卸高6呎寬7呎,沿岩掘進525公尺後,遇煤層再下拓675公尺,為主要出煤巷道,管卸高5呎,寬6呎,與本卸並行而下,為主要排風坑。坑內分左右開掘片道採煤,利用人力昇拂法前進,井下採煤一噸需3工,井上井下採煤總效率為5工/噸,木柱消耗約每噸20才。

坑口前

地下運輸利用0.5噸煤車,由煤巷推至本卸,由卸口150馬力捲揚機絞上坑外,每次掛煤車10輛,矸車6輛,需時20分鐘,排水有排水機8部,其中50馬力者2部,85馬力者2部,30馬力者1部,20馬力者1部,15及5馬力者各一部,每日排水10小時,每月排水量54,000立方尺,兩季時倍之。通風有30馬力抽風機1具,安設於管卸口,每分鐘抽風量約為22,000立方呎,鑿石利用6具風鑽,由1部壓風機供風,動力有變壓設備計15瓩者2台,20瓩者6台,每月需電量為34,000度,此外設有機械修理廠1所,裝有銑床2具,刨床1具及鑽床1具。
周毝除新生煤礦外,另自工礦公司購下五份煤礦,單獨經營有年,其後交由其子周進益及女婿經營,惜已為煤脈末端,而淪為夕陽工業。該礦產量民國51年15,755公噸、民國52年17,991公噸、民國53年16,684公噸,統計自民國40年開採,民國54年收坑,15年期間總產量210,398公噸,年平均14,026公噸。

和興炭坑

有關潘迺賢與鄭水源的生平與坑內照片,在1030301信義-象山、拇指山、南港山、九五峰、新生煤礦(和興煤礦)已有介紹,此處便不再贅述。介紹更早之前的經營者,鄭肇基,新竹市人,為此礦區最早的經營者,生於光緒10年(1884)8月5日,曾任臺灣米穀公司監查役、大日本赤十字社特別委員、苗栗鑛業公司理事、高砂興業製糖株式會社監查役、東洋拓殖產業株式會社長、大成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取締役、新竹帽蓆購買販賣組合監事、新高商事株式會社取締役、株式會社五國合辦信託取引所理事、新竹信用組合理事、新竹街助役、新竹街協議會員、新竹州協議會員、臺灣蓪草株式會社取締役、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取役社長、財團法人新竹救濟會長、新竹州勢振興調查委員,曾獲從六位、勳六等、二等嘉禾章。

牌匾

楊天賦號天然居士,明治34年(1901)8月18日臺中大甲出生,為清水望族楊家之後,父親楊澄若為清朝廩貢生,養兄楊肇嘉為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催生者,推動地方自治制度之改革。楊天賦自幼入私塾倚竹山房研讀漢學,大正4年3月進入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台中一中)就讀,個性純直勤儉,具社交的才能,交遊廣闊,對地方公共事業竭力奔走,具相當的貢獻。昭和元年(12月任大東信託株式會社取締役、清水街協議會員、福圳水利組合評議員,昭和3年(1928)赴日本大學就讀政治科,昭和5年學成返臺,歷任大東信託株式會社取締役、株式會社中央俱樂部取締役、新高軌道株式會社取締役。昭和10年臺灣總督府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規定街庄協議會員半數由州知事官選,半數民選。楊參議員以曾任街協議會員、水利組合評議會員,具備地方行政經歷,深孚眾望,當選第一屆民選清水街協議會員。昭和13年6月獲選保證責任清水信用購買販賣組合理事與11月當選臺中州會議員,翌年再當選大甲水利組合評議員。昭和16年(1941)臺灣總督府成立皇民奉公會,楊天賦受命為皇民奉公會大甲郡支會參與,同年8月再受命為臺中州支部奉公委員。
戰後,民國34年12月楊天賦受官方委派為清水鎮長。民國35年2月再任清水鎮農會理事主席。4月當選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候補參議員。同年8月因林獻堂當選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遞補林獻堂所遺之缺,就任臺灣省參議員。除任職參議員外,楊天賦亦歷任彰化商業銀行監察人、華南商業銀行監察人、臺灣省農會理事等職。民國40年12月於臺灣省參議會議員任期屆滿後,淡出政壇,致力於經營實業,任職彰化商業銀行董事。楊天賦娶妻楊周氏雪香,育有5女1男,楊天賦民國77年1月23日往生,享年87歲。

坑內意象

陳煌及陳炘兩兄弟,依據大甲鎮志記載,陳煌,字獻章,大甲社尾(奉化里)人,光緒17年(1891) 生,父陳鳳。昭和42年(1909)大甲公學校畢業,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同年到神戶經營大甲帽子輸出商。大正4年(1915)返臺參與籌組大甲信用組合,任常務理事。大正9年(1920)任大甲庄協議會員參與街政,致力解決電話、電燈架設電線等問題。昭和元年(1926)辭去大甲信用組合常務理事,經營米商進入實業界經商,同年參與創設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被選為董事兼臺北支店長。昭和4年(1929)以資金3萬日圓,設立大甲興業株式會社自任社長,戰後,於民國35年當選第一屆大甲鎮民代表,後連任一屆。娶妻蔡越,育有四男三女。民國40年卒,享年61歲。

坑內情景

陳炘,字若泉,大甲社尾(奉化里)人,光緒19年(1893)生,父陳鳳,祖籍福建泉州,曾祖父陳觀在嘉慶年間渡臺,祖父陳全為大甲社尾的大地主。明治42年(1909)大甲公學校畢業,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畢業,回大甲公學校執教,二年後辭教職前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理財科唸書,留日期間,大正9年(1920)參加臺灣留學生於東京成立的新民會,推動民族運動。與臺南名門謝石秋之女謝綺蘭(謝國城的姊姊)結婚,生二男四女。
大正12年(1923)陳炘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經濟學碩士,曾參加該校中國學生會,會員有羅家倫、邵元沖、陳公博、馮友蘭、桂崇基等人。陳炘在2年後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金融經濟碩士學位。同年7月擔任臺灣文化協會夏季學校講師,12月與林獻堂、吳子瑜及劉明哲等人成立了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該會社成立是為爭取臺灣人經濟利益及籌募援助民族運動的資金,成為本土的經濟自衛組織,以對抗日本之企業壟斷。昭和2年(1927)正式於臺中市榮町開業,董事全是住在臺灣中部的地主,為臺灣文化協會的支持者,林獻堂被選為社長,陳炘擔任專務取締役(總經理),該會社被稱為資助民族運動的金庫,有別於當時臺灣的金融會社,全操在日人之手。
昭和5年(1930),被選為臺中州協議會員(二屆十年),參與州政。昭和16年(1941),被日政當局指派出任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委員及臺中州支部生活部長,次年當選臺中商工會議所副會長。昭和19年(1944)大東信託被迫與屏東信託、臺灣興業信託合併,成立臺灣信託株式會社,社長由臺灣銀行的日人擔任,陳炘任專務取締役。戰後,陳炘與林獻堂等6人,受邀出席在南京舉行的日本受降典禮。次年臺灣信託株式會社改組為臺灣信託公司,由陳炘擔任該公司準備會主任委員。民國36年3月11日因228事件被捕不幸遇害。

坑道

原本規劃再找個機會入坑內一探,想不到竟已規劃成和興炭礦園區,內部環境經過整修與規劃,與去年所見的殘破景象,已不可同日而語,欣見政府在山坡地水土保持工程時,亦能重視礦坑文物保存,另一方面也很慶幸,去年已進入礦坑探查,省去心中一絲絲小小的遺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