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1010415后里-月眉觀光糖廠

創立於明治42年(1909)的月眉糖廠,位於台中巿后里區,該廠見證台灣糖業由日治時期興盛,到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時代,本土糖業不敵國外砂糖出口國低價糖競爭而沒落的百年歷史,月眉糖廠於民國88年關廠,並轉型朝觀光糖廠發展。

月眉觀光糖廠的地址為台中市后里區甲后路864號,自行開車可以由中山高160公里處下交流道,再行駛甲后路,即可抵達月眉觀光糖廠。周邊尚有月眉育樂世界、月眉澤民樟公樹及后里馬場等景點,適合做一日遊之規劃。
月眉觀光糖廠
對於糖廠有著一份深厚的情感,小時候住在彰化二林的鄉下,那時大部份的農地都是種甘蔗,糖廠的火車軌道散佈在廣袤的甘蔗平原,餘暇時常和玩伴趴在田邊的軌道上,聽著載甘蔗火車駛來的聲音,火車開的很慢,經常藉機搭便車,當時的情景迄今仍記憶猶新。來到月眉糖廠,也是想找回一部分屬於小時候的回憶。
入口處內燃機火車(1960)
利用甘蔗當原料製造砂糖,據聞起源於印度半島的恆河流域,台灣種植甘蔗則始於明萬曆年間,17世紀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量集中栽種甘蔗,並榨汁製糖,將其視為高經濟價值作物,所產砂糖主要銷往日本。製糖的工寮通常稱為「廓」,台灣有不少以「廓」為地名的村落,即舊時製糖廓聚集的所在地。由於製糖賺取巨額貿易出超,因此開始有「台灣錢淹腳目」諺語流傳。
糖玩村
日本是一個本身糖產量稀少,但砂糖卻又消費量極高的國家,砂糖多仰賴進口,台灣為其主要進口來源地,明治時期日本國內僅有幾家以進口粗糖為原料,後製處理精加工的糖廠,砂糖進口成為當時主要貿易赤字來源。因此1895年台灣納入日本版圖後,台灣總督府便開始有計畫的發展台灣的製糖業。
五分車站
日人治台採「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經濟方針,建設台灣為熱帶經濟作物及糧食生產基地。明治29年(1896)台灣總督府進行糖業推廣,明治31年(1898)初冬,山田熙由東京來到台北,出任台灣總督府殖產課農務系事務囑託,隔年3月提出「三千萬元大型製糖企業意見書」,制定出總額3000萬日元的大型製糖工廠的糖業開發規劃,但他的計畫金額過大,初期並不順利。
817號機車頭
明治34年(1901) 新渡戶稻造提出「台灣糖業改良意見書」,對日治以來台灣糖業衰退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一系列改良政策,為兒玉總督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採納,並於明治35年(1902)6月14日制定「台灣糖業獎勵規則」,以國家權力干涉,引導製糖業的發展。
369號蒸汽機車正面
其內容主要包括引進日資機械化製糖會社來台設廠,並給予低利優惠的財政資金補助,並促使一些舊式糖廠,由官方裁撤或讓日資大糖廠加以兼併,形成日資大糖廠獨佔產銷的局面,造成本土台灣人製糖資本沒落。明治38年(1905)頒布「製糖場取締規則」,實施確保日資機械製糖廠對周邊原料甘蔗的獨買權及區域內砂糖的獨占製造權。
369號蒸汽機車側面
日系資本之新式製糖會社原料供給範圍內,原則上不允許再開設新糖廠,已開設之糖廠亦必須獲得廳長的特別許可,並需於每年製糖期前數個月內預先申請。產區內的甘蔗不得運到產區外,也不得用於製作砂糖以外的製作原料,以抑制搶奪製糖原料的情事發生。台灣糖業獎勵規則亦包括台灣砂糖市場的保護,將台灣納入日本關稅保護範圍內,成為日本國內巿場,保護糖業在日本巿場的銷售。
台糖第一磅
由於大糖廠區域獨佔經營和價格壟斷,並對蔗農剝削,因此在日治時期有句民間流傳的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比喻種甘蔗再交給日本會社秤種製糖的蔗農是最笨的人,指日本會社在磅秤上動手腳,蔗農交給會社所秤的甘蔗重量遠低於實際重量,造成蔗農嚴重損失。
808號機車頭
在台灣總督府刻意扶植下,三井財團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於明治34年(1901)於高雄橋仔頭設立台灣第一座新式機械化製糖廠。隨著獎勵政策陸續發布,日本財團相繼來台設置新式製糖工廠,賀田組也在明治36年(1903)於台灣東部成立賀田組製糖會社。
百年製糖廠
明治38年(1905)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國內資金充裕,大財閥積極朝海外擴張,明治38年(1905)至大正3年(1914)期間,陸續又有明治、大東、大日本、東洋、高砂、苗栗、北港、新高、台北、帝國、中央、台東、台南等十餘家日資製糖株式會社在台設立。
製糖設備
而月眉糖廠也在明治42年(1909)由日人小松楠彌於后里創廠,稱為「大甲製糖所」,隸屬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創立於明治28年(1895)。由於產銷不斷的逐年擴張,大榶廠和大商店之間,互相聯盟,以爭取市場競爭的優勢。自大正14年(1925)開始,日資在台的大糖廠出現大規模的兼併和收購。
月眉糖廠鋼筋混凝土煙囪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昭和2年(1927)7月合併東洋製糖,昭和10年(1935)4月合併新高製糖,昭和14年(1939)12月合併昭和製糖,昭和15年(1940)11月合併帝國製糖,兼併結果使得台灣糖業變成由三井系、三菱系和大日本製糖系三大系鼎立的局面,共佔台灣糖業資本的87%,產糖量也佔84%,形成「台灣糖業帝國主義」。
坐井觀天
其中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規模是戰前台灣4大製糖會社中最大者,總計該會社在台灣共有虎尾、斗六、北港、月眉、烏日、彰化、龍巖、大林、二結、台中、苗栗、新竹、崁子腳、玉井、沙鹿、竹山、潭子、竹南等製糖所。
井底之蛙
二次大戰結束後,政府將日人在台經營之大日本製糖會社、台灣製糖會社、明治製糖會社及鹽水港製糖會社等四家大製糖會社合併,於民國35年5月1日成立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其所接收擁有的土地遍佈全台各地,成為全台最大的地主。台灣砂糖出口值在民國41年至53年間始終居外銷品第一位,最高時曾佔全部外匯收入的百分之74,極盛時期年種蔗面積約10萬公頃,簽約之蔗農約13至15萬戶,台糖公司成為當時台灣最大的企業。
囪底隧道
隨著台灣經濟朝工業化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國內巿場,台糖製糖本業漸不敵國外低廉砂糖傾銷,營收漸漸衰退,台糖開始多角化經營,陸續關閉一些糖廠,月眉糖廠也在民國88年停止壓榨製糖,並轉型為觀光糖廠。
囪底隧道
已停工之製糖工廠,遺留下龐大的設備機具,蒙上厚厚的一層灰塵,最值得一看的是鍋爐後面的大型煙囪,底下有一條磚塊堆砌而成的拱門型通道,宛如時光隧道一般,將人短暫帶回到舊時的光景,然而不再排出熱氣的煙囪,顯得有些冷清。
927號機車頭
廠內外停放許多輛已停駛的運糖小火車,大部分皆零件缺漏,鏽蝕嚴重,找不到還能夠奔馳於軌道上的機車頭,為此行參觀美中不足之處,廠內的倉庫也都改建成為賣場,熱鬧有餘,但看不出跟糖廠有何關連。黑糖是屬於沒有經過完全精煉的蔗糖,在廠內品嚐台糖的特產黑糖冰,還能勉強感覺到身在糖廠,只不過分不清原料究係進口或本土產的。
台糖冰
月眉糖廠雖然已經轉型朝觀光發展,不過內部的規劃似仍有待加強,重要的文物設備或建築物,應妥善保存,而不是任其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也可以多增加一些導覽的說明,倉庫也應該多陳設一些展覽品,而不只是當作商場使用。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1010415后里-月眉觀光糖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