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1041106瑞芳-瑞芳金鑛九份山皮坑

新北市瑞芳區九份溪與金西坑溪之間,早年曾闢建許多山皮坑開採金鑛,其所開採之礦區屬臺陽公司瑞芳鑛山所有。明治31年(1898)即已開闢,為瑞芳鑛山最早開採的鑛帶,當地有許多廢棄的坑口,因坑口未設置牌匾,難以查考其來歷。

臺灣產金發現甚早,早於清代之前,荷蘭及西班牙統治北臺灣時期,以及接續的明鄭時期,都曾與原住民接觸而知有金鑛,雖有探金的計畫和行動,但因地處偏遠山區,並未發展成大規模的採礦活動,直到清末光緒15年在基隆河發現砂金後,才掀起淘金熱。

山皮坑1

基隆河產金之記錄早於清初即有諸羅知縣季麒光所著臺灣雜記(康熙22年)中記載:「金山在雞籠山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有圓如石子者,番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其水甚冷,番人從高望之,見有金捧沙、疾行,稍遲寒凍欲死矣。」臺灣紀略亦載有相同之記事。

坑內

六十七著蕃社釆風圖考之淘金記(乾隆11年)稱:「雞籠毛少翁社,深澗沙中產金,其色高下不一。社番健壯者沒水淘取,止一掬便起,不能瞬留,蓋其水極寒也。或云久停則雷迅發,出水即向火,始無恙。」清初大批移民從唐山過臺灣拓墾,也傳出霹靂迅發之恐怖,因此無人敢冒險採金,雞籠毛少翁社原住民雖採金,但卻不知黃金用途,後來逐漸遷出「雞籠」產金地,無人得知何處取得,黃金產地便告失傳。

坑外

光緒15年夏劉銘傳築臺北基隆間鐵路,在八堵車站附近架設鐵橋,來自廣東方面的工人,過去曾到美國加州去採金,午餐過後在河中洗碗筷,偶然將河砂挖起一看,發現砂礫中竟混有砂金,將雜質砂礫淘洗後,獲得不少砂金。消息傳開後,湧入大量人潮爭相採取河牀砂礫,以求淘金致富。

坑道盡頭

當時美國太平洋岸各地掀起排華風潮,美政府亦制定排華法案,同時澳洲金礦地之英人,皆實行排華,因此這些曾在美澳的淘金僑民,紛紛轉移陣地來到臺灣,聚集在基隆河一帶從事淘金。光緒16年在此採金已超過3千人,淘洗區域也從八堵逐漸溯溪,而來到三貂山麓。但當時並無詳細統計產金數量,不過從光緒16年10月15日至同年底之80日間,光是經由淡水稅關,輸向香港及他處的黃金數量,已達4,509兩(價格65,189關銀),可知黃金產量已不在少數。

山皮坑2

由於聚集大量採金工人,治安敗壞,田園及河道受損,光緒17年9月基隆同知黎景嵩奉臺灣巡撫之命頒發諭示禁止採金,但無人理會。光緒18年2月代理巡撫沈應奎准基隆同知黎景嵩所請,設金砂局至基隆,交付牌票,抽收釐費,允許人民淘洗,另置分局於瑞芳、暖暖、頂雙溪、四腳亭、六堵、七堵等要地,派巡邏監視不絕。

山皮坑

光緒18年採金已溯源至九份山之金礦露頭,位於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坑、九份坑等放射狀河流之中心。臺陽公司創辦人顏雲年也曾獲准在基隆河區包工淘取砂金,甲午戰後日治初期禁台灣人設權採礦,顏雲年的砂金採取權也被取消,他先在屯所中擔任翻譯,後來在瑞芳警察署擔任巡查補兼守備隊。

山皮坑3

顏雲年因解決礦區衝突而結識藤田組,故後續得以向藤田組承租金鑛區開採,再藉由轉租方式吸引更多外地人工至九份投入採金行列。後來更自藤田組取得瑞芳鑛山的礦權,並且也將觸角伸向煤礦,成為橫跨煤金兩礦之大企業。

山皮坑4

據臺陽鑛業公司四十年誌記載,九份山皮硐靠近金瓜石九份溪附近,海拔450至520公尺處先後開鑿硐口甚多,如第一、二、 四等坑,明治31年(1898)即已開闢,為瑞芳鑛山最早開採的鑛帶,當地有許多廢棄的坑口,因坑口未設置牌匾,難以查考其來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