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1041106瑞芳-瑞芳金鑛七番坑

瑞芳金鑛七番坑位於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大竿林,昭和7年(1932)年開發,昭和11年(1936)開放包採,昭和18年(1943)日本政府命令瑞芳金山局部停業,瑞芳鑛山原為租營制度,戰後復舊,分由8間小公司承包,其中大竿林各硐由九大公司承租,民國43年以後由台陽公司逐漸收回直營。

北部地區金銀礦帶依台北縣志礦業志記載(1960)大致分成4區:
1.瑞芳九份、金瓜石區域(金瓜石金銅礦及瑞芳金礦)
2.大屯山火山群區域(金包里金礦、萬里金礦、三重橋金礦及興福金礦)
3.新北市與宜蘭交界處的金面山及四堵山區域
4.基隆河沖積砂金區。
主要山金產地中,僅瑞芳的九份和金瓜石的礦區曾經大量生產,佔全台金產量95%以上。

七番坑附件的福隆宮

曾經流傳這麼一則採金的故事,清光緒16年(1890),一位九份山的農民碰巧在附近溪流內,撿到一小塊礦石,挑到暖暖給朋友鑑定,這才知道是金礦石,消息傳出後,便有以林英、林黨兩兄弟為首的一群人,從三貂方面(雙溪、貢寮一帶)前來淘金,為獨佔其利,他們利用九份農民的純樸無知,散布謠言指出:「臺灣山脈為福州鼓山之龍脈渡海而來者;而九份雞籠山乃臺灣之龍頭,海中之雞籠嶼即龍珠,倘有切斷龍背者,天譴必至。」

七番坑前的福德宮

謠言一出,九份居民不敢挖掘金沙,他們兩兄弟則是乘機大肆開採,在小金瓜露頭附近連續挖掘13處直井,獲取黃金2千多兩。兄弟倆更將所採到的一塊金礦石,刻成土地公神像,供奉在雞籠山腹的小土地公廟內(即現今之土地公坪福山宮),以答謝神恩。不過林家兄弟致富衣錦還鄉後,因行為不檢點,揮金如土,很快的恢復成褲袋裝磅仔,他們怪罪土地公不靈驗,憤怒之下,再回到九份將神像破壞,然後搗碎淘洗,竟又得到9兩多的黃金。不過此後家道卻轉衰,變得貧病交迫,最終財盡人亡,被當地人傳說是受到神的懲罰。

金山寺

九份金山寺位於七番坑的下方,始建於昭和5年(1930),原本為當地居民的家廟,當時礦山正快速發展,為求神明指點金礦礦脈而供奉觀世音菩薩,後來創使人的後代與佛結緣,鑽研佛理,而後成為正信佛教的寺廟,首任住持普聖來此結廬佈教,闡揚佛理以度眾生,原寺規模無法容納日益增加的信徒,於是向臺陽公司的翁山英所長請託,轉告董事長顏國年許可後,才興建正殿與兩廊廂房。民國62年經臺陽公司董事長顏欽賢捐地並重建,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安立十八羅漢塑像。

九番坑

前述的瑞芳金礦區又可再劃分為3個區域:金瓜石礦區、九份礦區(瑞芳金礦)、武丹山礦區,戰後分別由臺灣金屬公司、臺陽公司及瑞三礦業等公司經營開採。此區域的礦床與分佈跟當地的石英安山岩體有密切的關係,多數的金銀或金銅礦床,在石英安山岩體與周圍的第三紀水成岩層中或是接觸部形成。瑞芳型的礦床分佈在九份潛頭石英安山岩塊及新山石英安山岩塊中或其周圍。礦脈大小有2~3百線,厚者1公尺,薄者不過幾公釐;走向延長有1200公尺者,有幾公尺者,大小不一,此等礦脈密集於1.5公里平方之狹小區域中。

七番坑坑口前廣場

瑞芳型礦床的礦脈中,產自然金,金粒粗大,大致以肉眼即可辨別,平常含25%~35%之銀分(亦有35%以上)。自然金呈塊狀、粒狀、薄片狀、樹枝狀、針狀、海綿狀、毛髮狀等,這些自然金型態有游離的、夾在方解石劈開面的、也有含在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結晶內。礦脈中金分之分佈,頗不規則。礦脈大部分無經濟價值,探礦目標是尋找金分密度高的「富礦體」,富礦體之大小和本身的含金品位均不固定,形狀也有很多的差異。

七番坑藏在水泥溝渠後方

瑞芳型礦床有九份系礦床與新山系礦床兩種。九份系礦床分佈於九份溪、大竿林及小粗坑一帶,與九份石英安山岩塊有關,在地表附近及高位礦巷中,主要礦脈有4條,由東向西可分為甲脈、乙脈、丙脈、永代脈等4主脈及其他零星小脈,但於低位巷內,各主脈分散為數線小脈併行,離合出沒不定,最終認不清原本主脈位置。

七番坑坑口

最優礦脈為甲脈,水平延長最大,自北向南形成一弧狀,其垂直延長亦深,由地表可以追踪達1,500公尺至九份十號洞(海拔21公尺)以下,寬度在露頭部份約有1.5公尺,愈下愈仄,至九號硐內,僅有50公分。礦脈之附件礦物,以方解石為主,帶有高嶺土、錳方解石、石英、黃鐵礦、閃鋅礦及微量輝銻礦,與重晶石等礦物。所有各礦脈中,金銀分佈均不規則,且不全然皆具有經濟價值,故探勘須尋覓富礦體,才能作系統之採掘。

七番坑坑內

大竿林七番坑位置在汽車路143號對面七番坑站牌的正下方,朝金山寺的指標沿著階梯步道下行,從磚石砌的福德宮下方水泥擋土牆,順著水流方向溯源,坑口前有兩道鐵柵門,得穿越3座蓄水池,最深的部分超過半公尺,坑口以紅磚砌牆並加設鐵門,坑口上方未發現任何牌匾,水平坑道內部積水超過一公尺。

沒有留言: